徵引書目(依出版先後排列)
一、史料文獻
(漢)班固,(唐)顔師古注,《漢書》,據武英殿本校刊影印,收入《四部備要》.史部,83,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晋)嵇含,《南方草木狀》,臺北:新文豐,1985。
(晋)郭璞《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元大德南海志殘本》,收入《廣州史志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漢)劉向《說苑》,據上海涵芬樓借景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鈔本重印,收入《四部叢刊》.初編,58,上海:上海書店,1989。
(宋)江少虞《新雕皇朝類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宋)陳敬《陳氏香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周去非撰,《嶺外代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元)陳大震,(元)呂桂孫纂修,《(大德)南海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元)王禎撰,《農書》,收入《子海珍本編》.臺灣卷,第一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子部善本,兵家類,6。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據明嘉靖九年山東布政司刊本影印。
(明)周嘉冑,《香乘》,卷二十八,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九集,220-22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作活計清檔》,故宮博物院所藏。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中山大學圖書館編,《清代稿鈔本》(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明)李景隆等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顧炎武,《日知録之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董說著,《非煙香法》,收入《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藝術叢編,第一集,第30册。臺北:世界書局,1962。
(明)萬泰,《黃熟香考》,上海:上海書店,1994。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周嘉冑,《香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明)周嘉冑,(宋)洪當、陳敬撰,陳雲軼譯,《香典:天然香料的提取、配制(明)笑笑生著,《金瓶梅》,臺北:桂冠,1984。
(清)陶元藻,《泊鷗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與使用古法》,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清)張渠撰,程明校點,《粵東見聞錄》,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清)任果等修,檀萃等纂,乾隆《番禺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王永瑞纂修,《康熙新修廣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
(清)陳伯陶纂,葉覺邁修,民國《東莞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范瑞昂撰,《粵中見聞》,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金武祥撰,《粟香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張渠,《粵東見聞錄》,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清)袁枚撰,王英志編纂校點,《小倉山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清)姜山修,呂伊纂,乾隆《陽春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劉芳纂修,乾隆《新興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劉於義等監修,(清)沈青崖等編纂,雍正《陝西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棠撰,《燕在閣知新録》,臺南:莊嚴,1995。
(清)宋國用修,洪灃洙纂,康熙《遂溪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阮元修,道光《廣東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陳元龍撰,《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周天成修,雍正《東莞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屈大均撰,《翁山詩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李調元撰,《粵東筆記》,揚州:廣陵書社,2003。
鄧植儀等著,《東莞縣土壤調查報告書》,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土壤調查所,1934。
(清)范瑞昂撰,《粵中見聞》,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鈕琇撰,《廣東月令》,上海: 上海書店,1994。
(清)張應昌輯,《國朝詩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張塤撰,《竹葉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許玉彬、沈世良等輯,謝永芳校點《粵東詞鈔》,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清)孫慶長著,《黎歧紀聞》,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吳震方,《嶺南雜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3129,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清)趙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彭人傑,嘉慶《東莞縣志》,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館藏清嘉慶年間東莞縣衙藏本刊本。
(清)史澄等纂,光緒《廣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清)王崇熙等纂,《新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7-1980。
(清)陳坤輯,《從政緒餘錄》,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清)張九鉞撰,《紫峴山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鄧蓉鏡撰,鄧進滔整理,《鄧蓉鏡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張人駿編,《廣東輿地全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 : 國風出版社,1963。
(清)王慶雲撰,《石渠餘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8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六年龍璋刻本影印。
(清)任果等修,檀萃等纂,乾隆《番禺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廣東府州縣志,第3冊,168。據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崑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修,《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收入《十通》,第九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修,《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
(清)汲修主人著,《嘯亭雜錄》,上海:文明書局,1915。
(清)王茂蔭撰,《王侍郎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三年刻本影印。
(清)王之正纂修,乾隆《嘉應州志》,收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34-36。據清乾隆15年刻本影印。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清)吳宗焯修,溫仲和纂,光緒《嘉應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 廣東省,第11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民國二十二年補刻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影印。
(清)王茂蔭撰,《王侍郎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張塤,《竹葉庵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影印。
(清)屈大均撰,《翁山詩外》,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凌鳳翔補修本影印。
(清)袁翼,《邃懷堂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袁鎮嵩刻本影印。
(清)觀保等修,《欽定太常寺則例(乾隆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
(清)邁柱等纂,《九卿議定物料》。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修,《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 : 中華書局,1986。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4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乾隆七年敕撰,(清)乾隆二十四年增修,《國朝宫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闕名著,《燕京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清)湯鵬,《海秋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十八年刻本影印。
(清)佚名撰,《乾隆添抵帳》,收入《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清)李鼎元,《師竹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影印。
(清)祝德麟,《悦親樓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40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嘉慶二年姑蘇張遇清刻本影印。
(清)吳嵩梁,《香蘇山館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4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木犀軒重刻本影印。
(清)樊增祥,《樊山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74-15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光緒二十八年西安臬署刻本影印。
(清)陳夔龍《松壽堂詩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宣統三年京師刻本影印。
(清)趙翼《甌北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46-14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影印。
(清)周天成,《東莞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廣東府州縣志,第8-9冊,173-174。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金武祥,《陶廬雜憶續詠》,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7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光緒二十四年至民國八年江陰金氏廣州遞刻本影印。
(清)穆彰阿,王雲五主編,《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清史館藏清道光二十二年進呈寫本影印。
(清)陳灃,《東塾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湖北省圖書管藏清光緒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影印。
(清)郭嵩燾,〈瀝陳廣東隱患日積應請及時籌辦情形疏〉,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據清光緒十八年刻本影印。
(清)林直,《壯懷堂詩》,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70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光緒三十一年羊城刻本影印。
(清)鄧蓉鏡撰,鄧進滔整理,《鄧蓉鏡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范瑞昂撰,《粵中見聞》。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錢以塏,《嶺海見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50冊。臺南:莊嚴,1996。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印光任,《(乾隆)澳門記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6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乾隆西阪草堂刻本影印。
(明)顧起元,《説略》,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150-15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清)阮元修,道光《廣東通志》,收入《中華叢書》。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9。據同治三年重刊本影印。
(清)谷應泰,《博物要覽》,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藝術類第50册。臺北:新文豐,1985。據函海本影印。
陳伯陶纂,葉覺邁修,《東莞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5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民國十年鉛印本影印。
故宮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代廣東貢品》。香港:故宮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7。
(清)陸士諤著,馬寄萍校點,《十尾龜》,(收入《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1〔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第二十七回,頁646-647。
(清)張其淦輯,《東莞詩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民國十三年張氏寓園刊本。
(清)陳伯陶纂,(清)葉覺邁修,《東莞縣志》,據民國十年鉛印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5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阮元等纂修,道光《廣東通志》,收入《地方志書目文獻叢刊》,33-34,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清)郭文炳編,康熙《東莞縣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康熙刻本影印,廣東: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1994。
(清)周天成修,雍正《東莞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廣東府州縣志,第8-9冊,173-174,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清)崑岡等奉敕著,《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清高宗敕,《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張煜南、(清)張鴻南同輯,《梅水詩傳》,據光緒二十七年張煜南刊本影印,台北:張頴基,1973。
(清)屈大均撰,《廣東新語》,據清康熙木天閣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史部,地理類,7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范瑞昂撰,《粵中見聞》,收入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56-57,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陳坤撰,《嶺海異聞錄》,收入中華文史叢書.第十三輯,108,台北:華文書局,1969。
(清)周廣等纂修,《廣東攷古輯要》,收入《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45-48,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陳永正選注,嶺南文庫編輯委員會、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合編,《嶺南歷代詞選》,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余祖明纂輯,《近代粵詞蒐逸》,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197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1。
鄧寄芳撰,鄧進滔整理,《鄧寄芳詩集》,收入《東莞歷代著作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江陰香撰,《九尾狐》。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朱瘦菊,《歇浦潮》。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建設委員會調查浙江經濟所編,《杭州市經濟調查.民國21年》,收入《民國史料叢刊》.第一輯第12種。台北:傳記文學,1971。
陸精治,《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收入《民國史料叢刊》.經濟.農業,508。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據民國15年出版影印。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廣東分會編,《廣東省基本工業、特殊工業、農村副業調查報告書》,收入《民國史料叢刊》.經濟.工業,602。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據民國21年出版影印。
張富強等編譯,《廣州現代化歷程:粵海關十年報告(1882-1941)》。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
廣州總商會編,《廣東省出品協會出品說明書》,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三編清代稿鈔本》,148。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宣統二年廣州總商會報鉛印本影印。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中國舊海關史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陸允昌編,《蘇州洋關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日)農商務省商工局編纂,《香料の研究》,東京:丸善,1918。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張守軍,《中國古代的稅賦與勞役》。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揚之水著,《香識》。香港:香港聯合書刊發行,2014。
李雲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何新華,《最後的天朝:清代朝貢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華,《清代貢物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厦門:厦門大学出版社,1988。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辜振豐,《時代精神:從香水到百貨公司》(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頁190-194。
許錫輝、陳麗君、朱德新著,《香港跨世紀的滄桑》,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徐德志等編著,《廣東對外經濟貿易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元邦建編著,《香港史略》,香港:中流出版社,1988。
羅一星著,《明清佛山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李龍潛,《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李龍潛等點校,《明清廣東稀見筆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尹中興,〈東莞縣農業概況〉,收入廣東省農林處編,《廣東農訊》,廣州:廣東省農林處,1947。
焦國模,《中國林業史》。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9。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主編,《廣東荔枝志》。廣東:廣東省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鄧植儀等著,《東莞縣土壤調查報告書》。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土壤調查所,1934。
高洪興、徐錦鈞等編,《婦女風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吳郁文,《廣東地理概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
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王賡武著、姚楠編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1988。
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厦門:厦門大学出版社,1988。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何平,《清代賦稅政策硏究:1644-184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劉良佑,《香學會典》,臺中:東方香學研究會,2003。
劉靜敏,《宋代《香譜》之研究》,台北:文史哲,2007。
何新華,《最後的天朝:清代朝貢制度硏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吳建新,《明清廣東的農業與環境—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華,《清代貢物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張珣,〈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收入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邱炫煜,〈明初與南海諸番國之朝貢貿易1368-1449〉,收入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日)岡本良知,《中世モルッカ諸島の香料》,東京:東洋堂,1944。
(日)山田憲太郎,《東亞香料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1976。
(日)山田憲太郎,《香料の歴史:スパイスを中心に》,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94。
(日)山田憲太郎,《スパイスの歴史:薬味から香辛料へ》,東京都:法政大学出版局,1995。
(二)期刊論文
陳文石著,〈明初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6。
劉淑芬,〈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食貨月刊(復刊)》1986第15卷9/10期,。徐曉望,〈試論清代閩粵鄉族械鬥〉,《學術研究》,1989第5期,廣東,頁69。
董建中,〈清乾隆朝王公大臣進貢問題初探〉,《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
邱仲麟,〈風塵、街壤與氣味:明清北京的生活環境與士人的帝都印象〉,《清華學報》,2004年第34卷第1期。陳國棟,〈內務府官員的外派、外任–與乾隆宮廷文物供給之間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2年第33期。王鞠侯,〈南海輸入香料品類考〉,《南洋研究》,9:4(上海:1941),頁47-74。
林天蔚,〈山田憲太郎著「東亞香料史硏究」評介〉,《食貨月刊》,7:7(台北:1977),頁62-66。
王永興,〈唐代土貢資料系年—唐代土貢研究之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4(北京:1982),頁60-65。
唐森、李龍潛,〈明清廣東經濟作物的種植及其意義〉,收入廣東歷史學會編,《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劉淑芬,〈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食貨》(復刊),15:9、10(台北:1986),頁379-394。
葉農,〈“香港”的傳說與種香業〉,《港澳經濟》,1998年第10期。
張維屏,〈滿室生香:東南亞輸入之香品與明代士人的生活文化〉,《政大史粹》,21:3(2002),頁69-93。王鴻泰,〈明清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收入《歷史硏習營:日常生活的經驗》(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3)。
單鵬,〈宋代土貢制度考略—以常貢為中心〉,《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3期。
陳東杰、李芽,〈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香料與香具探析漢代用香習俗〉,《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29卷第01期。
韓波,〈漢代宮廷香薰活動及香薰器具的藝術成就〉,《藝術百家》,2010年第26卷第5期。
廖浿晴,〈先秦典籍所見之香事活動與香文化〉,《應華學報》,2011年第9期。嚴小青、張濤,〈鄭和與明代西洋地區對中國的香料朝貢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2期。
郭永琴,〈《禹貢》中“貢”與“賦”的關係〉,《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0卷第1期。
陳蕴鑾、曹幸穗,〈論明清松江府官布徵解之變遷〉,《中國農史》,02(江蘇:2012),頁72-81。
梁明倫《宋代沉香之香藥方研究》,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12。陳冠岑,《香煙妙賞:圖像中的明人用香生活》,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12。張維屏,〈滿室生香:東南亞輸入之香品與明代士人的生活文化〉,《政大史粹》,2003年第5期。萬秀鋒,〈清宮的莞香—清宮藏香系列之二〉,《紫禁城》,2012年第10期。
萬秀鋒,〈清宮的藏香〉,《紫禁城》,2012年第3期,北京,頁90-95。
劉建中,〈祕探莞香〉,《文化月刊(下旬刊)》(2012)。
張月娥,〈香港村與九龍新界等地香品之種植與出口〉,香港:中國學社,1959。
楊寶霖,〈女兒香今昔談〉,收入《自力齋文史農史論文選集》,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李寅恭、蘇甲薰,〈全國森林樹種及副產之初步調查〉,收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編輯,《國立中央大學農學叢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劉正剛,〈清代廣東鄉村女性在社會經濟的角色〉,《學術研究》,廣東,2003。
白芳,〈莞香對嶺南社會經濟的影響〉,《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廣東,2008。
羅彧,《明清海南社會經濟中的女性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韓建,《清代廣東女性經濟權益探析》,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陳光良,〈從明清黎族採香圖解讀海南採香業的興衰〉,《農業考古》,4(江西,2010)。
吳建新,《民國廣東的農業與環境》(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頁35。
張福達,〈東莞女兒香之調查〉,收入廣東建設廳農林局編,《廣東農林》(廣州:廣東建設廳農林局,1931),頁27。
樊菊芬,〈海南沉香〉,《中藥通報》,1958年第4卷第4期。
曹元宇,〈香料說略〉,《上海總商會商品陳列所第三次展覽會分門化學工藝特刊》,1923年第3期。
《東莞旬報》,1908年第1期。
李義灃,〈我國松香工業的躍進情況〉,《林業實用技術》,1958年第1期。
嚴小青、張濤,〈鄭和與明代西洋地區對中國的香料朝貢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第2期。
白壽彝,〈宋時伊斯蘭教徒底香料貿易〉,《禹貢(半月刊)》,1937年第7卷第4期。
未具名,《實業導報(上海)》,8(上海,1930)頁5。
彭漢濤,〈香料之研究〉,《實業雜誌》,1929年第144期。
王璉,〈香料之論略〉,《科學》,1919年第4卷第10期。
未具名,〈新書介紹:天然香料與人造香料(錢若錦編)〉,《圖書月刊》,1941年第1卷第4期。
昆譯,〈香水簡便製造法〉,1919年第5卷第8期。
林潔,〈香水古今談〉,《知識與趣味》,1940年第2卷第2期。
未具名,〈先施老牌化粧品〉,《華洋月報》,1934年第1期。
廖園芳,〈學藝門:說香料〉,《婦女雜誌》,1919年第5卷第5期。
朱玉泉,〈學術:研究香料概論〉,《新藥月報》,1936年第1卷第7期。
王鞠侯,〈南海輸入香料品類考〉,《南洋研究》,1941年第9卷第4期。
雲樓,〈香料雜談〉,《婦女雜誌》,1925年第11卷第12期。
若光,〈香料製造法(二)〉,《自修》,1939年第75期。
梅影,〈香料淺說〉,《機聯會刊》,1947年第207期。
辛裕貞,〈香料固定劑之概述〉,《化學季刊》,1933年第1卷第2期。
豐子愷,〈我的燒香癖〉,《論語》,1947年125期。
林建同,〈訪台觀感〉,《留東季刊》,春季號(廣州,1949),頁11-13。
〈雙妹牌超等檀香水之高妙〉,《廣益雜誌》,192?年第12期。
〈香水脂粉輸入百餘萬〉,《青年文化》,1934年創刊號。
〈工商鳞爪〉,《時事大觀》,1934年。
《華洋月報》,193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