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Search(2013)。族譜的起源及發展。2015/03/16取自:https://familysearch.org/learn/wiki/zh/index.php?title=%E6%97%8F%E8%AD%9C%E7%9A%84%E8%B5%B7%E6%BA%90%E5%8F%8A%E7%99%BC%E5%B1%95&variant=zh-tw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2015)。http://ctext.org/zh
杜正民、唐國銘、游美燕 (2010)。絲路文化GIS時空平台與Web 2.0之應用研究。201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
王世慶(2004)。台灣史料論文集(上)。臺北:稻香出版社
王世慶(2004)。台灣史料論文集(下)。臺北:稻香出版社
王鶴鳴(2010)。中國家譜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印永清(2001)。臺灣家譜文獻的收藏、特點、體例及研究意義。圖書館雜誌,4。
朱家嶠(2009)。日治初期之前居臺漢人分佈特質成因再探─以宜蘭擺厘陳氏家族為例。人文及管理學報,6:63~94。余光弘(1998)。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澎湖地個案研究。台北縣:稻香出版社。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無日期)。王世慶先生紀念座談會。2015/03/16取自:http://www.twcenter.org.tw/activity20110306/activity20110306.htm
李宗信(2011)大嵙崁溪中游漳州籍民優勢區域的形成。臺灣文獻,62(2):1-30。周婉窈(2011)。台灣史開拓者 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周驚濤(2005)徽州存世家譜的社會史資料價值。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77-79。
林雅婷、韋煙灶(2011)。桃園閩客交界地帶新屋、觀音、中壢地區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初探。臺灣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廈門場)。廈門: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林榮盛、曾獻緯(2014)鄭振滿教授談民間文獻與地方史研究。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14:27-29。
林瑤棋(2007)。請問貴姓?—溯源舊台灣。台北:大康出版社。
林瑤棋(2009)。臺灣閩客族群的血緣與修譜新觀念。臺灣學研究通訊,2。俞小明(2005)。國家圖書館與美國猶他家譜學會「臺灣地區族譜數位化」合作紀要。國家圖書館館訊,4:26-31。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2013)。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洪惟仁(2006)。高屏地區的語言分佈。語言暨語言學,7(2):365-416。洪惟仁(2013a)。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2):315-369。洪惟仁(2013b)。族群地圖與語言地圖的史實鑑定:從小川地圖(1907)說起。臺灣語文研究8(2):1-34。科大衛(2009)。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查為例。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
韋煙灶(2009)。桃園地區粵東移民分布的地理意涵解析-以觀音、新屋、楊梅三地調查為例。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韋煙灶(2011)。新竹鳳山溪流域族群祖籍與語言分佈的空間結構之關聯性探討。臺灣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廈門場)。廈門: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韋煙灶(2012)。新竹地區閩、客族群祖籍分布之空間分析。第九屆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台師大場)。臺北:師大地理系。
韋煙灶(2013)。以閩、客式地名來重建臺灣閩、客族群原鄉之歷史方言界線。臺灣博物季刊,120(4):54-59。
韋煙灶(2013)。彰化縣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語言與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工作坊(台中教育大學場)。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韋煙灶(2013)。「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之研究歷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1):53-59韋煙灶(2014)。苗栗沿海鄉鎮之閩、客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中央大學場)。桃園:中央大學。
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查為例。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北區)。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韋煙灶、林雅婷(2010)。台灣西北部沿海地區的居民語言與祖籍臺灣西北部沿海地區的居民語言與祖籍分布的空間關係。臺灣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新竹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
韋煙灶、林雅婷(2013)。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地理研究,58:33-74。
韋煙灶、張智欽(2002)。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宜蘭技術學報,9:17-33。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1992)。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三種:族譜類。台北市: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
常建華(2005)。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富偉、陳如憶(2008)。嘉義地區居民祖籍分布圖——以1925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為藍本。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南區)。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張智欽、韋煙灶、林雅婷(2009)。祖籍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歷史地理區域形塑之關聯性探討—以楊梅及新屋地區為例。人文及管理學報,6:95-132。梁啟超(201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盛清沂(1982)。國學文獻館現藏中國族譜資料目錄。台北市:聯合報國學文獻館。
許世融(2013)。臺灣最早的漢人祖籍別與族群分布:1901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資料的圖像。地理研究,59:91-126。許世融(2014)。臺灣最早的祖籍、族群分布面貌──1901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數字的圖像化。語言地理學與歷史文化跨領域工作坊: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陳支平(2001)。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其南(2006)。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市:允晨文化。
陳昭珍(2004)。尋根:臺灣族譜資訊網的設計與建立。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3:27-44。陳美桂(1987)。台灣區族譜目錄。臺北:台灣區姓氏譜研究社
陳紹馨(2004)。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陳龍貴(2001)。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族譜目錄。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彭慰(2007)。認識台灣古契書。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程小瀾(2005)。《浙江家譜總目提要》編纂與特徵概論。家譜與中國文化:浙江家譜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43
馮爾康(1998)。中國古代宗祠與祠堂。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
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台北市:自立晚報。
黃富三(1992)。霧峰林家的中挫。台北市:自立晚報。
黃富三(2006)。台灣水田化運動先驅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台灣文獻館。
楊培娜,申斌。走向民間歷史文獻學——二十世紀民間文獻搜集整理方法的演進歷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葉高華(2012)。再探福建-廣東與福佬-客家的關係。第九屆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台師大場)。臺北:師大地理系。
葉淑慧(2005)。中文族譜文獻資訊化之比較研究(上)。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1(4):74-83廖慶六(1996)。從金灣姓氏族譜探索族群赦令的真諦。臺灣源流,1:139。廖慶六(1991)。萬萬齋藏族譜目錄。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5:67-106。廖慶六(1998)。試論族譜文獻之利用價值。臺灣源流,9:11-26。廖慶六(2003)。族譜文獻學。臺北:南天書局
漢典(2015)。http://www.zdic.net/sousuo/
臧勵龢(1990)。中國民人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
鄭振滿(2012)。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鄭喜夫(2003)。認識家譜。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5
蕭世綸 (2010)。被遺忘的時間-時間在數位典藏地理資訊中的挑戰。201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
顧燕(2005)。試論中國家譜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功能———以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為例。家譜與中國文化:浙江家譜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47-70
Beh, E. J., & Lombardo, R. (2014).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heory, practice and new strategies. West Sussex, UK: John Wiley & Sons, Ltd.
Fisher, R.A. (1940). The precision of discriminant functions, Ann. Eugen., 10, 422-429.
Greenacre, M. (2007).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n practice. Boca Raton, Florida: Chapman & Hall/CRC press.
Greenacre, M. (1984).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rlando, Florid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ress.
Husson, F., Lê Sêbastien., & Pagès, J. (2010). Exploratory multivariate analysis by example using R. Boca Raton, Florida: CRC press.
Lê Sêbastien., Josse, J., & Husson, F. (2008). FactoMineR: an R package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25(1), 1-18.
Le Roux, B., & Rouanet H. (2005). Geometric data analysis from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o structured data analysis.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ourial, N., Wolfson, C., Zhu, B., Quail, J., Fletcher, J., Karunananthan, S., Bandeen-Roche, K., Beland, F., & Bergman, H. (2010).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s a useful tool to uncover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ategorical variables.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63(6), 63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