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13: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德瀛
研究生(外文):Te-Ying Wang
論文名稱:盤點台灣自然保育規範:演變、特色與驅力
論文名稱(外文):A Review of the Conservation Legal Regime of Taiwan:the Evol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riving Forces
指導教授:葉俊榮葉俊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unn-rong Yeh
口試委員:張文貞高仁川
口試委員(外文):Wen-Chen ChangRen-Chuan Kevin Kao
口試日期:2015-07-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台灣自然保育規範規範形塑歷程驅力分析
外文關鍵詞:the conservation legal regime of Taiwnalegal processdriving forces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然而卻長期面對開發與破壞的壓力,需要透過制度規範加以管制。而制度規範的形成脈絡、發展情形等,將對生態環境的保育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文透過側重於規範形塑歷程的方法,來觀察台灣自然保育規範從以前到現在的發展情形。同時也將歸納整體發展過程的特色,並針對形成自然保育規範的驅力進行分析。
在規範的演變發展上,本文認為可以依照時間序列,將台灣自然保育規範的發展分為依附發展、國際壓力、沉潛扎根及整合回應等四個時期。在依附發展時期裡,台灣的自然保育規範依附著經濟發展需求而發展。在國際壓力時期中,受到華盛頓公約與培利增補條款的壓力,台灣迅速形成部分的自然保育規範。而在沉潛扎根時期時,雖然在法律層面的規範變動減少,但在其他部分仍然則持續的增長。最後則是整合回應時期,此時開始出現整合性的法律來回應過去所遺留的問題。
而在規範的特色方面,本文則從立法模式、規範領域範圍的變化以及立法與行政的互動等三個面向歸納。在立法模式上,台灣早期分散立法的模式造就了雜亂漸增的現象,但近來似乎有向套裝立法模式靠攏的趨勢。而在規範領域範圍的變化方面,自然保育規範一開始多依附在經濟發展的領域內,逐漸的發展出自然保育規範領域的意涵,後來更出現與其他領域整合的需求。最後,則從從行政與立法的互動觀察,發現自然保育規範立法的核心力量出現了由行政權往立法權逐漸移轉的現象。
最後,就驅力分析而言,台灣的自然保育規範有經濟發展、國際影響、內國自主三大類型的驅力。與一般認為經濟與環境的衝突不同,經濟發展在台灣自然保育的規範發展上,曾經發揮推促的效果。而國際壓力除了顯著的制裁壓力外,柔性的影響也長期影響著台灣自然保育規範的發展。內國自主驅力的逐漸成熟,則有望成為台灣自然保育規範解決舊有問題的良方。


Taiwan has rich biodiversity, but has faced the pressure from development and destruction. So it needs norms to regulate. The way those norms forms will influence Taiwan’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 lo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legal process of Taiwan’s conservation legal regime. It observes the evolution of Taiwan’s conservation legal regime, general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me, and analysis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regime.
Taking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me, this thesis discovers that it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eras: the attachment era, the international pressure era, the fallow and rooting era, and the integrated response era. In the attachment era, Taiwan’s conservation legal regime development was attached to the need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international pressure era, Taiwan rapid formed so norms of the regime under the great pressure from CITES and the Pelly Amendment of the US. In the fallow and rooting era, there were few changes of the law, but other part of the regime continued to grow. And in the integrated response era, some integrated norms started to fix problems left from past.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me, we can generalize them from three different prospective: the models of legislature,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the regim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islator. Taiwan followed the scattered legislate model in early days, and showed 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jointed incrementalism. But recently, it had showed the sign that it might shift to the set legislate model. And through the time, the concept of the conservation regime in Taiwan had expanded. Lastly, we can discover that the main force of legislation has been shifted from the administration to the legislator of the main force of legislation.
Taiwan’s conservation legal regime has three main driving forces, the economic force, the international force, and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force. The economic force showed both promote and resist function. The international force influenced the regime by both gentle and tough ways. And in the end, with the growth of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force, the conservation legal regime might become more robust through time.


謝詞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簡目 vii
詳目 ix
圖目錄 xiv
表目錄 xiv
1.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1.1.1. 台灣的自然生態保育 1
1.1.2. 自然保育議題的特性 3
1.1.3. 問題意識 5
1.2. 研究方法 6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1.4. 研究架構 8
2. 規範概述 10
2.1. 法律制度 10
2.1.1. 憲法 10
2.1.2. 環境基本法 11
2.1.3. 森林法 14
2.1.4. 漁業法 19
2.1.5. 野生動物保育法 23
2.1.6. 國家公園法 29
2.1.7. 文化資產保存法 35
2.1.8. 濕地保育法 39
2.1.9. 海岸管理法 41
2.2. 機關架構 45
2.2.1. 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45
2.2.2. 農業委員會 45
2.2.3. 內政部 46
2.2.4. 組織改造 46
2.3. 實踐發展 48
2.3.1. 物種管理 48
2.3.1.1. 動物 48
2.3.1.2. 植物 50
2.3.2. 棲地管理 50
2.3.2.1. 自然保護區 50
2.3.2.2. 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野生動物保護區 52
2.3.2.3. 自然保留區 55
2.3.2.4. 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 55
2.3.2.5. 重要濕地 58
2.3.2.6. 沿海保護區、海岸保護區 59
2.3.2.7. 漁業資源保育區、禁漁區 59
3. 發展形貌 61
3.1. 1985年以前:依附發展時期 63
3.1.1. 經濟發展下的環境開發 63
3.1.2. 發展觀光下的制度轉變 64
3.1.3. 後期初萌芽的自然保育 67
3.1.4. 小結 70
3.2. 1986年至1995年:國際壓力時期 70
3.2.1. 國際壓力兵臨城下的應對 70
3.2.2. 保育力量逐漸的成長 79
3.2.3. 小結 81
3.3. 1996年至2010年:沉潛扎根時期 81
3.3.1. 沉潛:法律形塑的消沉、國家公園的挫敗 82
3.3.2. 扎根:保護區擴張、研究力量增長、民間意識加強 85
3.3.3. 小結 89
3.4. 2011年以後:整合回應時期 89
3.4.1. 立法實踐:民間、地方、國際 89
3.4.2. 實踐:由下而上的發展、邁向整合的轉變 93
3.4.3. 發展中:組織改造與新法 94
3.4.4. 小結 94
4. 規範特色 96
4.1. 從立法模式觀察:分散立法到套裝立法? 96
4.1.1. 從立法時程觀察:法律規範的逐漸形成 97
4.1.2. 從規範形式觀察:多部法律的交錯規範 101
4.1.2.1. 棲地管理 101
4.1.2.2. 物種管理 108
4.1.2.3. 小結:重疊、模糊、嚴苛與缺漏 111
4.1.3. 小結:分散立法模式下出現「雜亂漸增」現象了嗎? 111
4.2. 從規範領域範圍的變化觀察:三階段發展 112
4.2.1. 依附於經濟發展 112
4.2.2. 獨立的規範領域 113
4.2.3. 邁向與內外整合 114
4.2.4. 小結 115
4.3. 從立法與行政互動觀察:立法力量成長 115
4.3.1. 從行政先行到行政調適 115
4.3.1.1. 行政先行 116
4.3.1.2. 行政調適 117
4.3.1.3. 小結:規範逐漸增加但仍有不足 118
4.3.2. 從行政主導到立法主動 119
4.3.2.1. 只有行政院主導版本 120
4.3.2.2. 行政院版本先行提出 122
4.3.2.3. 立委民間版本先提出 123
4.3.2.4. 小結:從行政主導到立法主動 124
4.3.3. 小結 124
4.4. 小結 125
5. 驅力分析 126
5.1. 經濟發展驅力:動因與靜因的切換 126
5.1.1. 經濟發展作為動因 126
5.1.1.1. 以促成經濟發展為目的 127
5.1.1.2. 以避免傷害經濟發展為目的 127
5.1.2. 經濟發展作為靜因 128
5.1.3. 小結 129
5.2. 國際影響驅力:壓迫與柔性的並進 129
5.2.1. 國際制裁的壓力 129
5.2.2. 柔性影響的驅力 130
5.2.3. 小結 132
5.3. 內國自主驅力:民間與研究的成熟 132
5.3.1. 越發強大的民間力量 132
5.3.2. 漸趨完整的研究量能 134
5.3.3. 小結 134
5.4. 小結:邁向下一個燦爛盛世? 134
6. 結論 136
參考文獻 138
1. 中文部分 138
1.1. 專書譯著 138
1.2. 書之篇章 139
1.3. 期刊文章 141
1.4. 學位論文 142
1.5. 研討會論文 142
1.6. 政府資料 143
1.7. 網路資料 159
2. English Materials 162
2.1. Books, Reports, and Other Nonperiodic Materials 162
2.2. Journal Articles and Other Periodical Materials 162
2.3.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ources 162

王俊秀、邱文彥、紀駿傑、梁明煌、陳章波(1997)。《溼地白皮書》。台北:台北市野鳥學會。
王鑫(2004)。《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適用法規之探討與推動》。台北:林務局。
白安頤、林耀松(1989)。《台灣野生動物保育史》。台北: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編)(2011)。《創新前瞻,繼往開來─行政院組織改造檔案專題選輯》。台北:五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編)(2007)。《台灣林務局局誌續編》。台北:農委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編)(20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成立十周年專刊》。高雄:漁業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編)(2013)。《漁業署15周年專刊(民國87年-102年)》。高雄:農委會漁業署。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吳全安(1988)。《海岸保護區規劃與管理之研究》。台北:營建署。
吳永華(2000)。《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台中:晨星。
邱永芳、王毓正、張富東、黃茂信(2014)。《我國港灣壓艙水污染問題管理法制化之研究(1/4)》。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林曜松等(2000)。《國家生物多樣性研究之規劃報告》。台北:國科會生物科技發展處。
姚鶴年(1997)。《台灣省林務局誌》。台北: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
陳貞蓉(編)(2011)。《台灣國家公園史 2001-2010》。台北:營建署。
張諄敏、袁海倫(1987)。《台灣沿岸海域開發利用調查報告》。南投:台灣省農林廳漁業局。
游登良(編)(2002)。《台灣國家公園史 1900-2000》。台北:營建署。
游登良(編)(2010)。《永續國家公園》。台北:營建署。
彭國棟(2008)。《自然保育概論》。新北:華立。
黃錦堂(1994)。《台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台北:月旦。
葉俊榮(1999)。《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葉俊榮(1999)。《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台北:巨流。
葉俊榮 (2015)。《氣候變遷治理與法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葉俊榮、姜皇池、張文貞(編)(2010)。《國際環境法:條約選集與解說》。台北:新學林。
顏勝紘等(2012)。《台灣地區外來動物進口現況調查及高風險入清種清單之建立(2/2)》。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方國運(2006)。〈台灣自然保育政策及推動現況〉,生物多樣性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計畫推動辦公室(編),《生物多樣性:保育篇》,頁7-18。台北:教育部。
施文真(2001)。〈法律與國家公園保育業務之推行〉,林曜松(編),《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156-164。台北:營建署。
施信民(1988)。〈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現況與未來〉,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編),《「邁向已開發國家」系列研討會:理學院論文集》,頁47-5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
柳榗(1988)。〈台灣自然環境保護及發展過程〉,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編),《「邁向已開發國家」系列研討會:理學院論文集》,頁9-11。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
柯澤東(1988)。〈環境法之形成與發展〉,氏著,《環境法論》,頁1-12。台北:自刊。
柯澤東(1988)。〈論法律在環境與資源保護之地位〉,氏著,《環境法論》,頁13-28。台北:自刊。
柯澤東(1988)。〈野生動物之保育與立法〉,氏著,《環境法論》,頁185-224。台北:自刊。
柯澤東(1988)。〈國家公園之法律保護〉,氏著,《環境法論》,頁225-232。台北:自刊。
柯澤東(1988)。〈海岸資源保育及發展之立法研究〉,氏著,《環境法論》,頁233-386。台北:自刊。
柯澤東、葛克昌、葉俊榮、林志鴻、黃明娟、周良惠(1990)。《自然保育法制之研究》,頁164。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
湯德宗(1996)。〈台灣環保的困境與突破─法治與政策面的解析〉,蔡政文(編),《跨世紀的生活品質策略》,頁1-37。台北:國家發展基金會。
黃錦堂、陳朝建(1996)。〈台灣溼地保育困境的政治分析初探〉,劉小如(編),《第三屆海岸溼地保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0-34。台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楊秋霖(1995)。〈國有林自然保護區之經營管理〉,洪富文(編),《林業試驗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121。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葉俊榮(1993)。〈大量環境立法:我國環境立法的模式、難題及因應方向〉,氏著《環境政策與法律》,頁73-132。台北:月旦。
葉俊榮(1997)。〈台灣海岸的法規範基礎與決策模式〉,氏著,《環境理性與制度抉擇》,頁79-98。台北:自刊。
葉俊榮、施文真、張文貞、許耀明、汪信君、林春元(2014)。〈氣候變遷立法模式的選擇:機制評估與比較法的參照〉,葉俊榮(編),《氣候變遷的制度因應──決策、財務與規範》,頁299-300。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彭國棟(1998)。〈野生植物保育立法之探討〉,邱少婷、彭鏡毅(編),《海峽兩岸植物多樣性與保育》,頁301-316。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李侑珍、盧道杰、李國忠(2005)。〈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的建置過程與初期規畫經驗〉,《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9卷2期,頁103-131。
林思民(2013)。〈緬甸蟒在金門〉,《科學人》,161期,頁86-60。
邵廣昭、賴昆棋(2011)。〈臺灣海洋保護區的現況與挑戰〉,《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3卷1期,頁107-124。
陳鼎文、王巧萍、侯平君(2008)。〈黃頸透鈣蚓入侵森林生態系之影響文獻回顧〉,《中華林學季刊》,41卷1期,頁135-148。
黃文卿 (1994)。〈台灣地區國家公園管理法規之競和探討〉,《戶外遊憩研究》,7卷3期,頁63-78。
曾華璧(2008),〈台灣的環境治理(1950-2000):基於生態現代化與生態國家理論的分析〉,《台灣史研究》,15卷4期,頁121-148。
湯曉虞(2007)。〈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成果及未來願景〉,《自然保育季刊》,58期,頁3-11。
葉俊榮(1992)。〈環境問題「入憲」論〉,《環保與經濟》,32期,頁56-59。
盧道杰、陳津伶、台邦˙撒沙勒、闕何嘉、斐家騏、蔡博文、王進發(2010)。〈自然保護區發展共管機制的挑戰與機會〉,《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卷2期,頁91-130。
顏仁德(1997)。〈臺灣特有生物之研究與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4期,頁40-58。
王國權(2013)。《嘉義縣三界埔沙氏變色蜥的播遷模式預測》,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郁涵(2008)。《真保育,還是假噱頭?─談台灣變調的封溪護魚現象》。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深度報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孟珊(2001)。《台灣森林經營觀念之轉變─《台灣林業》期刊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鴻桂(2005)。《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之規劃管理研究─花蓮木谷慕魚生態廊道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沛英(2009)。《美國培利修正案制裁對台灣保育政策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旭誠(2012)。《保護區的跨界利益:臺灣設立國家公園的政治生態學與權益關係人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娟(2007)。《從台北鳥會看我國自然保育政策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未出版),台北文。
董天傑(2007)。《台灣國家公園政策之政經分析,1946-2006》。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裕星(1997年3月)。〈台灣林業經營與自然保育〉,發表於:《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林務局、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主辦),臺北。
葉俊榮(2012年12月)。〈環境基本法的脈絡與功能:歷史回顧與展望〉,發表於:《環境基本法十週年論壇》。環境法律人協會、臺灣大學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中心(主辦),臺北。
內政部(1984)。《台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方案》。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13)。《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第二期)》。台北:內政部。
立法院(1984)。《立法院第1屆第73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84)。《立法院第1屆第74會期第2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85)。《立法院第1屆第76會期第2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81)。《立法院第1屆第66會期第2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86)。《立法院第1屆第78會期第2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87)。《立法院第1屆第79會期第2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88)。《立法院第1屆第82會期第3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0)。《立法院第1屆第85會期第4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2)。《立法院第1屆第89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2)。《立法院第1屆第89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4)。《立法院第2屆第3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4)。《立法院第2屆第3會期第2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6)。《立法院第3屆第1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7)。《立法院第3屆第3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7)。《立法院第3屆第3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7)。《立法院第3屆第4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3屆第6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1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1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1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2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2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2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2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2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4屆第2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3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3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3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3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3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3會期第2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4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4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4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4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4屆第4會期第1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1)。《立法院第4屆第5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1)。《立法院第4屆第5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4屆第3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1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2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2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5屆第2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5屆第3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5屆第3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5屆第3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5屆第3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5屆第3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5屆第3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5屆第3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5屆第4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4)。《立法院第5屆第4會期第1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4)。《立法院第5屆第5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4)。《立法院第5屆第6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5)。《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5)。《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5)。《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5)。《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5)。《立法院第6屆第2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5)。《立法院第6屆第2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6)。《立法院第6屆第3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6)。《立法院第6屆第4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6)。《立法院第6屆第4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6)。《立法院第6屆第4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7)。《立法院第6屆第6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8)。《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8)。《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8)。《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8)。《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8)。《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8)。《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8)。《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8)。《立法院第7屆第2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7屆第4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7屆第4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7屆第4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7屆第4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第7屆第5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第7屆第5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第7屆第5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第7屆第5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第7屆第6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第7屆第6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第7屆第6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第7屆第6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1)。《立法院第7屆第7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1)。《立法院第7屆第7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1)。《立法院第7屆第7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1)。《立法院第7屆第7會期第1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1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3)。《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第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第1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第1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第1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第8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5)。《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68)。《立法院公報》,57卷7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69)。《立法院公報》,58卷2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0)。《立法院公報》,59卷2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0)。《立法院公報》,59卷4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0)。《立法院公報》,59卷6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0)。《立法院公報》,59卷8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1)。《立法院公報》,60卷4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2)。《立法院公報》,61卷2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2)。《立法院公報》,61卷2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2)。《立法院公報》,61卷3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2)。《立法院公報》,61卷4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2)。《立法院公報》,61卷4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2)。《立法院公報》,61卷4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2)。《立法院公報》,61卷9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72)。《立法院公報》,61卷9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1)。《立法院公報》,70卷6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2)。《立法院公報》,71卷3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2)。《立法院公報》,71卷4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5)。《立法院公報》,74卷4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5)。《立法院公報》,74卷8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5)。《立法院公報》,74卷97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5)。《立法院公報》,74卷103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7)。《立法院公報》,76卷5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7)。《立法院公報》,76卷7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7)。《立法院公報》,76卷7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7)。《立法院公報》,76卷8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8)。《立法院公報》,77卷103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9)。《立法院公報》,78卷35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89)。《立法院公報》,78卷4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1)。《立法院公報》,80卷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1)。《立法院公報》,80卷25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1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2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2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27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3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4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43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4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6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4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6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63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4)。《立法院公報》,83卷6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8)。《立法院公報》,86卷25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1998)。《立法院公報》,87卷23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0)。《立法院公報》,89卷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0)。《立法院公報》,89卷5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2)。《立法院公報》,91卷2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2)。《立法院公報》,91卷37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2)。《立法院公報》,91卷4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2)。《立法院公報》,91卷4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2)。《立法院公報》,91卷5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2)。《立法院公報》,91卷6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2)。《立法院公報》,91卷7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2)。《立法院公報》,91卷6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4)。《立法院公報》,93卷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4)。《立法院公報》,93卷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4)。《立法院公報》,93卷7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4)。《立法院公報》,93卷63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5)。《立法院公報》,94卷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6)。《立法院公報》,95卷5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6)。《立法院公報》,95卷25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7)。《立法院公報》,96卷4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7)。《立法院公報》,96卷5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7)。《立法院公報》,96卷8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9)。《立法院公報》,98卷2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9)。《立法院公報》,98卷4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0)。《立法院公報》,99卷5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0)。《立法院公報》,99卷6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2)。《立法院公報》,101卷4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2)。《立法院公報》,101卷68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3)。《立法院公報》,102卷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3)。《立法院公報》,102卷2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3)。《立法院公報》,102卷40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3)。《立法院公報》,102卷4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3)。《立法院公報》,102卷4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3)。《立法院公報》,102卷47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4)。《立法院公報》,103卷82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5)。《立法院公報》,104卷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5)。《立法院公報》,104卷1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5)。《立法院公報》,104卷26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5)。《立法院公報》,104卷31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5)。《立法院公報》,104卷29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5)。《立法院公報》,104卷43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5)。《立法院公報》,104卷54期。台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5)。《立法院公報》,104卷55期。台北:立法院。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12),《玉山國家公園(第3次通盤檢討)計劃書》,頁1-2,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1)。(九零) 農林字第900030960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2)。(九一)農林字第0910030604號。
國民大會秘書處(1992)。《第二屆國民大會臨時會實錄》。台北:國民大會。
澎湖縣政府(2008)。府授農保字第09735010992號。
中央社(2014)。《國內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增列2魚》。載於:http://e-info.org.tw/node/10048(最後瀏覽日:07/20/2015)。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網站。http://biodiv.sinica.edu.tw/about.php?index_id=1(最後瀏覽日:07/20/2015)。
中華民國愛護動物協會網站。http://www.apatw.org/News_show.asp?id=17(最後瀏覽日:07/20/2015)。
中華鯨豚協會網站。http://www.whal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3&Itemid=73(最後瀏覽日:07/20/2015)。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網站。http://old.taibif.tw/zh/node/250(最後瀏覽日:07/20/2015)。
台灣黑水溝保育協會網站。http://tsca.hosts.ebiz.tw/index.php/tw/2010-01-04-11-31-02/1-2009-08-18-10-18-02/53-2009-09-06-03-24-44(最後瀏覽日:07/20/2015)。
台灣國家公園網站。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Itemid=128&gp=1(最後瀏覽:07/20/2015)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網站。http://www.e-info.org.tw/sites/default/files/attachements/%E5%8D%94%E6%9C%83%E7%B5%84%E7%B9%94%E7%AB%A0%E7%A8%8B.pdf#overlay-context=about/teia(最後瀏覽日:07/20/2015)。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網站。http://zh.wildatheart.org.tw/about/declaration(最後瀏覽日:07/20/2015)。
地球公民基金會網站。http://www.cet-taiwan.org/history(最後瀏覽日:07/20/201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網站。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7731&ctNode=212&mp=10 (最後瀏覽:07/20/2015)。
林毅璋(2006),《綠島短期內不設國家公園》。載於: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08498(最後瀏覽:07/20/2015)。
桃園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網站。http://algal-reef.tycg.gov.tw/(最後瀏覽日:07/20/2015)。
東森新聞雲生活中心(2014)。《士林出現保育「龍王鯛」被吃到只剩頭 動保處查扣開罰》。載於: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28/418805.htm(最後瀏覽日:07/20/2015)。
荒野保護協會網站。https://www.sow.org.tw/about/origin(最後瀏覽日:07/20/2015)。
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nsdn.epa.gov.tw/CH/NSDN/HISTORY.HTM(最後瀏覽:07/20/2015)。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網站。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wetland.php?id=153 (最後瀏覽:07/20/2015)。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kuroshio.org.tw/newsite/article_02.php?class_item_id=15(最後瀏覽日:07/20/2015)。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網站。http://sn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Itemid=173(最後瀏覽:07/20/2015)。
農業委員會網站。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1_diamond_20010927377600 (最後瀏覽:07/20/2015)。
農業委員會(2011)。載於: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1_diamond_20010927377600 (最後瀏覽日:07/20/2015)
廖靜蕙(2014)。《農委會預告野生動物保育類名單 隆頭鸚哥、曲紋唇魚上榜》。載於:,http://e-info.org.tw/node/99933(最後瀏覽日:07/20/2015)。
鄭又華,〈農業環境教育-漁業資源保育區〉。載於: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500412(最後瀏覽日:07/20/2015)。
賴香珊(2015),《返鄉祭祖要申請 原民怒拆哨門》。載於;http://udn.com/news/story/7314/818578-%E8%BF%94%E9%84%89%E7%A5%AD%E7%A5%96%E8%A6%81%E7%94%B3%E8%AB%8B-%E5%8E%9F%E6%B0%91%E6%80%92%E6%8B%86%E5%93%A8%E9%96%80(最後瀏覽日:07/20/2015)。
環境法律人協會。http://www.eja.org.tw/38364260442510520497.html(最後瀏覽日:07/20/2015)。
Gillespie,A.(2007). Protected Area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Leiden ; Boston :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Phillips A.,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IUCN Category V protected Areas Protected Landscapes/Seascapes. IUCN 載於:http://www.wildnet.ru/images/stories/project-people/IUCN.pdf
Bigas D. et al. (2013). Legal Trade of Africa’s Rhino Horns, Science, 339, 1038-1039.
Hou P.-C. Lucy et al. (2006). Exotic Amphibians in the Pet Shops of Taiwan, Taiwania, 51 , 87~92.
Cheng J. (1995-96).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CITES: An Assessment of tiger and rhinoceros conservation policy in Asia, Pacific. Rim Law & Policy Journal, 5,125-159.
You C.-W. et al.(2013). Return of the pythons: first formal records, with a special note on recovery of the Burmese python in the demilitarized Kinmen islands. Zoological Studies, 52 .8-19.
You C.-W., Poyarkov Jr N.A., Lin S.-M. (2015). Diversity of the snail-eating snakes Pareas (Serpentes, Pareatidae) from Taiwan. Zoologica Scripta, 44. 349-361.
ICCAT, ICCAT Criteria for the Allocation of Fishing Possibilities [No. 01-25], para. 1
ICCAT, Information Paper by Japan on the Import of Atlantic Bigeye Caught by Large-scale Tuna Longline Vessels, in Report for Biennial Period, 2004-05 Part I, vol. 1 241, 241-47 (2005).
ICCAT, Recommendations Adopted by ICCAT in 2004 [Rec. 04-01], para. 5; ICCAT, Report of the Meeting of the Permanent Working Group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CCAT Statistics and Conservation Measure (PWG), in Report for Biennial Period, 2004-05 Part I, vol. 1 126, 238-39 (2005) 126
ICCAT, Japan’s Information Paper on Activities by Chinese Taipei Fishing Vessels and Industry in the Atlantic Ocean, in REPORT FOR BIENNIAL PERIOD, 2004-05 PART II, VOL. 1 254, 254-59 (2006); ICCAT, Japan’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aper on Chinese Taipei , in REPORT FOR BIENNIAL PERIOD, 2004-05 PART II, VOL. 1 259, 259-263 (2006).
ICCAT, Recommendation by ICCAT Regarding Control of Chinese Taipei’s Atlantic Bigeye Tuna Fishery [No. 05-02],載於:http://www.iccat.es/Documents/Recs/compendiopdf-e/2005-02-e.pdf (最後瀏覽日:25/06/2015)。
ICCAT, Recommendation by ICCAT Regarding Control of Chinese Taipei’s Atlantic Bigeye Tuna Fishery [No. 05-02],載於:http://www.iccat.es/Documents/Recs/compendiopdf-e/2005-02-e.pdf (最後瀏覽日:25/06/20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胡國堅 (1996),〈政策網絡理論與其應用〉,《空大行政學報》,第6輯,頁289-302。
2. 紀俊臣(2001),〈台灣府際關係緊張與解決之評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6期,頁4-12。
3. 陳立剛、李長晏(2002),〈全球化治理:臺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2期,頁4-19。
4.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1期,頁20-29。
5. 張紹勳 (1998),〈社會科學個案研究、調查研究及實驗研究法比較〉,《民意研究季刊》,第205期,頁1-14。
6. 張四明 (1998),〈府際間的協調:問題與解決途徑〉,《行政學報》,第29期,頁213-250。
7. 楊國樞 (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期。
8. 趙永茂(2002),〈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的發展策略與途徑〉,《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7期,頁21-40。
9. 劉坤億(2006),〈台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1-34。
10. 陳鼎文、王巧萍、侯平君(2008)。〈黃頸透鈣蚓入侵森林生態系之影響文獻回顧〉,《中華林學季刊》,41卷1期,頁135-148。
11. 黃文卿 (1994)。〈台灣地區國家公園管理法規之競和探討〉,《戶外遊憩研究》,7卷3期,頁63-78。
12. 湯曉虞(2007)。〈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成果及未來願景〉,《自然保育季刊》,58期,頁3-11。
13. 葉俊榮(1992)。〈環境問題「入憲」論〉,《環保與經濟》,32期,頁56-59。
14. 顏仁德(1997)。〈臺灣特有生物之研究與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4期,頁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