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宜靜
研究生(外文):Yi Ching Yang
論文名稱: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司法中介與權利折衝:公有地上非正式住區拆遷的治理與抵抗
論文名稱(外文):The Judicial Mediation and Rights Dilemma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Eviction Mechanism and Resistance within Informal Settlements on Public-Owned Land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口試委員:周素卿楊友仁
口試委員(外文):Sue-Ching JouYou-Ren Yang
口試日期:2015-01-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非正式住區迫遷公有地華光權利法治主義
外文關鍵詞:informal settlementforced-evictionpublic-owned landHuaguangrightslegal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9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近年非正式住區受土地經管機關以訴訟方式迫遷,顯示司法作為一種處理非正式住區的機制,越加被倚重,此趨勢展現出什麼樣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變化?本研究從公有土地占用處理之制度場域的轉變,以及受迫遷者的反迫遷行動此兩個面向切入,考察非正式住區拆遷的司法化轉向,其特點、形成動力及效果,並同時探究居民在迫遷處境中,如何遭遇、想像並認識國家,理解並詮釋自身處境及與其他行動者的關係。
透過對官方檔案、法律文本及社會史料的考察,本研究分析公有土地占用處理制度場域,區分出1982年以前仰賴「納入合法管理」的占用處理、1982-1989年積極處理占用的開端、1990-2001年「非法化排除」的擴張與合法管理場域的緻密化,以及2002年迄今擴大「非法化排除」四個階段。「納入合法管理」與「非法化排除」的雙元占用處理模式在不同階段的變化,受到國家財政狀況、民主化及文明化工程、部門關係調整及基礎行政能力所影響,並在財政與法治論述的擴散中推進。
90年代後,在新自由主義體制逐漸成形同時,國家於實際運作上遭遇財政困境,原有的發展主義心態導引出「土地開發引導的發展」、「產權」與「司法」,三者共構的主導框架。因而,逐漸強調司法介入的「非法化排除」方式,強化「合法/非法」的分野與私產權邏輯,也使國家角色發生質變,國家與特定人民的關係轉變為擬似「私人」與「私人」的關係。
居民遭遇迫遷時所採取的策略及其對自身處境的思考,是考察「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另一個重要切面。本研究以扎根理論為基礎,分析居民與志願組織在反迫遷行動中,透過「法治」、「財產」、「權利」等概念,表述其自身狀態與定位的挪移,也展現他們對政府、人民與政府關係的重新定位。透過權利的認識與再認識、解構與再建構來重新定位,正是對抗政府於擴大非法化排除場域時同步單一化其自身角色,使國家與人民進入私法關係的趨勢。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formal settlements on public-owned land evicted through law suit by public-owned land management agencies. This phenomenon shows that the government increasingly relied on justice, regarding it as a mechanism to deal with informal settlements. This tendency shows some kind of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motivation and affection of informal settlement eviction, and explore how residents imagine and understand state, interpreting their own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actors, this study analyzed changes in the institutional field of “occupied public-owned land” and anti-eviction action.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mechanism to deal with “occupied public-owned land”, separating the past 70 years to four stages: a) before 1982: legitimizing the occupied, b) 1982-1989: preparing to actively deal with the occupied, c) 1990-2001: expanding "delegitimized excluding" and densifying the management field, and d) after 2002: fastly expand the "delegitimized excluding". From 1945 to 2015, focus of the mechanism changes from legitimizing to delegitimized the occupied. It is effected by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state, democratization and civilizing proj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artments in government, and infrastructural power. Besides, the financial and justice discourse also promotes the change.
After 1990s, neo-liberalism regime formed in Taiwan gradu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te was facing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Developmentalism mentality promoted the dominant framing structure which is constituted of the three, “development based on land-development”, "property right" and "justice". "Delegitimized excluding" emphasizes judicial intervention, strengthening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log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legal / illegal"; Therefore, the role of stat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people change to quasi-private.
In addition, the strategy residents take and the thinking of their own situation when they are suffered by eviction, is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this study analyzed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justice", "property", and especially "rights", which present in anti-eviction actions, including personal interference, self-help action, social movements and participatory planning. These words or actions not only presents how residents understand their own situation, positioning themselves, but also means how they relocate to the state, government,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government.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anti-eviction actions is a process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ed of people’s rights, and is a project against the change of state’s ro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謝辭.............................................................................................................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初步論點...................................................... 13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7
第二章 華光再開發歷程..................................................................... 22
第一節 百年牢騷,移民家園.........................................................23
第二節 從監獄口到金磚地...........................................................30
第三節 非正式住區居民的遭遇與集體行動...............................37
第四節 「法」與「權」為核心的空間戰爭.......................................47
第三章 以法為界的二元場域:國有土地占用處理七十年................48
第一節 1982年以前:仰賴「納入合法管理」的占用處理.............50
第二節 1982-1989:積極處理占用的開端....................................57
第三節 1990-2001:「非法化排除」的擴張與合法管理場域的緻密化....................................................................................64
第四節 2002迄今:擴大「非法化排除」.........................................89
第五節 雙元的占用處理模式與「國家產權」的強化.................102
第四章 認識國家,打造「權利」:華光居民的意識與行動................105
第一節 解構法治論述.................................................................106
第二節 「權利」的面貌..................................................................114
第三節 法治論述的再建構.........................................................122
第四節 圍繞「法」與「權利」的抵抗.............................................139
第五章 結論........................................................................................141
第一節 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轉變.................................................141
第二節 法的賦權或失能.............................................................143
第三節 在法的門前.....................................................................145
參考文獻................................................................................................147
附件一:各階段部門角色、管理能力、占用處理機制、占用處理論述............................................................................................157
附件二:「華光細部計畫」 民間版方案VS.市府3月公展版VS.市府12月送審版............................................................................160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1979)〈華光社區更新計畫規劃報告〉,收於: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1980)《台北市大安區華光社區都市更新計畫規劃報告彙編》,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2010)《國公有及國公營事業土地之整合儲備機制之研究》(岳裕智主持),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中國文化學院實業計畫研究所工學門都市計畫組(1979)〈華光社區更新計畫規劃報告〉,收於: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1980)《台北市大安區華光社區都市更新計畫規劃報告彙編》,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內政部(1990)《全國土地問題會議實錄》,台北:內政部。
王金壽(2006)〈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台灣政治學刊》10(1):103-62。
王金壽(2012)〈台灣司法政治的興起〉,《台灣政治學刊》16(1):59-117。
王建國(2005)《百年牢騷:台灣政治監獄文學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63。
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族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7-55。
王泰升(1996)《中華民國在台灣之法律發展與政治變遷》,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曉丹(2009)〈糾紛與台灣法律的現代性──以民事調解法律文化為例〉,發表於:法律繼受下的訴訟外糾紛解決研討會。
王曉丹(2010)〈法社會性的失落與追尋-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政大法學評論115:1-46。
史宓(2000)《違建社區與財富積累──以台北市寶藏巖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1979)〈華光社區更新計畫規劃報告〉,收於: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1980)《台北市大安區華光社區都市更新計畫規劃報告彙編》,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台北市政府(2007)《變更臺北市華光社區暨週邊地區住宅區、電信用地、郵政用地及變電所用地土地為商業區、數位科技專用區及金融服務專用區主要計畫案》(96年10月2日府都規字第09364481800 號公告公開展覽)。
台北市政府(2011)《變更臺北市華光社區暨週邊地區住宅區、電信用地、郵政用地及變電所用地土地為特定專用區、公園用地及道路用地主要計畫案》(100年7月27日府都規字第10013159400 號函報部)。
台北刑務所群落護育聯盟(2013)《舊台北刑務所/台北監獄的人權及政治壓迫歷史》,未出版。
台法月報社(1935)《臺法月報》29(4),台北: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田中一二(1998)《台北市史》(李朝熙譯),臺北市 :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白鎧璋(2010)《台北都會區人口分布變遷》,政治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全國土地問題會議籌備小組(1990)《全國土地問題會議討論題綱(八)──確立公地政策,加強公地管理利用》,台北:內政部。
朱元鴻(1997)〈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29-65。
江可捷(2012)《社會運動中的法意識:以中科三期的法律動員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尚書、周素卿、吳幸玲(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劃》37(2):167-191。
江金郎(2004)《公有土地管理之研究-以國有土地被占用問題處理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銘欽(2000)《由占用處理與防制論國有土地管理政策》,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重禮(2008)〈司法與公共支持:台灣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比較評價〉,《台灣政治學刊》,12(2):15-66。
吳挺鋒(2004)《財政政治的轉型:從威權主義到新自由主義》,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論文。
吳憲璋編(2013)《法務部人權秘笈─人權大步走:矯正篇》,桃園:法務部矯正署。
李棟明(1970)〈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台北文獻》直11/12:62-86。
李瑞倉(2011)〈灰頭宮娥話當年──國資會工作扎記〉,《國有財產局50周年紀念專刊》,頁80-87,台北市: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周志龍(2001)〈台灣國土經營管理制度結構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1): 89-132 。
周志龍(2003)〈後工業台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報》34:1-18。
周志龍、陳台智(2014)〈新自由主義都市開發策略的多尺度治理挑戰:大臺北新都會的案例分析〉,《地理學報》72:31-55。
周素卿(1999)〈再造老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地理學報》25:15-44。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台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15-32。
林本炫、董娟娟、張人傑(1998)《國有土地問題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縣:業強。
林將財(1980)〈序〉,《台北市大安區華光社區都市更新計畫規劃報告彙編》,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林鼎鈞(2004)〈公有土地利用與管理問題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2):56-69。
林端(2002)〈台灣的法律與社會〉,收於王振寰編《台灣社會》,頁345-82,台北:巨流。
林端(2010)〈現代性、法律與台灣社會〉,收於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帝國邊緣》,頁199-250,台北:群學。
金家禾(1999)〈邁向世界都市之台北都會區產業結構與空間分佈變遷〉,《都市與計劃》26(2):95-112。
施以寬(1992)〈國有財產局成立初期之一段小插曲〉,《財政部史實紀要(第二冊),臺北:中華民國財政部。
胡平仁(2006)〈法社會學視野中的法與法律〉,《法律社會學》,頁55-68,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重松一義(1985)「図鑑 日本の監獄史」より,東京:雄山閣。
孫窮理(2011.2.14)〈華光社區給我們出的考題〉。取用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7061(取用日期:2014.4.25)。
容劭武(2007)〈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38:57-104。
容劭武(2009)〈觀看法律,尋找文化──解構與重構法律人類學〉,《思與言》47(4):237-259。
國有財產局(1998)《國有財產現況》,台北市: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國有財產署(2012a)《100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有財產署。
國產局(1993)《81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1994)《82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1995)《83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1996)《84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1997)《85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01a)《88年度下半年及89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01b)《中華民國91年度中央總預算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所屬單位預算書》,未出版。
國產局(2003a)《91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03b)《中華民國93年度中央總預算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所屬單位預算書》,未出版。
國產局(2004a)《92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05)《93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07)《95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09)《97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10)《98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11)《99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11a)《99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局。
國產局(2011b)《中華民國101年度中央總預算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所屬單位預算書》,未出版。
國產署(2012b)《中華民國102年度中央總預算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所屬單位預算書》,未出版。
國產署(2013a)《101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署。
國產署(2013b)《中華民國103年度中央總預算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及所屬單位預算書》,未出版。
國產署(2014)《102年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業務年報》,台北市:國產署。
張立本(2004)《一九九0年代以降臺北市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運動:寶藏巖聚落反拆遷運動的文化策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金鶚、林秋瑾(1998)《台北市重大公共工程拆遷戶安置模式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縣:業強。
張維修(2000)《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重構都市社會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修(2012)〈都市更新不曾發生:台北市的上流化政策分析〉,《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0:63 – 92。
淡江文理學院建築系(1979)〈華光社區更新計畫規劃報告〉,收於: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1980)《台北市大安區華光社區都市更新計畫規劃報告彙編》,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莊書銘(2008)《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地上建物拆遷補償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坤榮(1988)〈臺北邊緣地區的住宅市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 149-210。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力的拘束〉,《月旦法學教室》,7:87-94。
許宗力(2006)《法與國家權力(一)》,台北市:元照。
郭書琴(2009)〈法律知識的初步考察──從一則「常民」打官司的故事談起〉,《思與言》47(4):191-235。
郭瑞坤、賴正能、劉思章(2010)〈國有地之被占與排除-弱勢占用者之觀點〉《住宅學報》19(1):81-99。
陳盈潔(1999)《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聰富(2000)〈法院訴訟與社會發展〉,《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4):435-492。
曾平輝(2008)《國有土地利用策略之研究-以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決策模式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華光民間版規劃與設計方案研究小組(2014a)《Design X 華光:我們設計世界之都(民間版規劃懶人包)》。取用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50736295101718.1073741851.114508315391184&type=3(取用日期:2015.2.19)。
華光民間版規劃與設計方案研究小組(2014b)《華光樂齡人文生活群落──民間版規劃與設計方案》,未出版。
華光社區文史保存行動小組(2013)《舊台北刑務所/監獄宿舍群落文化景觀暨南面圍牆帶狀空間文資保存指定說明文件》,未出版。
華光社區自救會、華光社區訪調小組(2014)《華光社區拆遷安置及不當得利追討狀況說明》,未出版。
華光社區志工小組、華光社區反迫遷自救委員會(2013)《針對適當生活水準的平行報告:華光社區案例(回應首次國家人權報告)》,未出版。
華光社區訪調小組(2013)《華光社區:金磚上的遺民──2013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田野導覽手冊》,未出版。
黃丞儀(2011)〈從市民社會中滋長的法律意識—-以近年來台灣環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為例〉,收於湯德宗、鍾騏編《2010 兩岸四地法律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黃孫權(1999)《綠色推土機:九○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舒楣(2013)〈監獄口的凝望:百年地景中的壓迫與規訓〉。取用網址:http://www.pots.com.tw/node/11817(取用日期:2013.7.20)。
黃舒楣(2014)〈不識殖民,才讓殖民延續:華光城牆石和黑瓦的身世〉,取用網址:http://e-info.org.tw/node/97369(取用日期:2014.2.15)。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臺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4:301-314。
楊宜靜(2013)〈口字形宿舍的微賤/違建生活〉。取用網址:http://www.pots.com.tw/node/11887(取用日期:2015.1.10)。
楊宜靜(2014a),〈誰的公營住宅〉,《自由時報》,1月23日。取用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49209/print(取用日期:2014.4.4)。
楊宜靜(2014b)〈大違建時代與反迫遷運動〉(華光居民拆遷後追蹤訪調工作坊簡報),未出版。
楊長苓(2004)《銘印、協商與抵抗的空間實踐──由康樂里非自願拆遷重思都市規劃與建築歷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俊榮(1992)《臺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民眾的法律態度部分》,國科會研究報告,未出版。
漢寶德(2013)〈被利用的文化資產保存〉,《人間福報》,5月23日。取用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06471(取用日期:2013.5.25)。
監察院(2003)《「國有及公有被占用土地清理及處理方案」執行績效不彰,至目前被占用情形仍頗嚴重等情乙案之調查報告》。
監察院(2011),〈沈委員美真、馬委員以工、馬委員秀如調查︰財政部為臺灣臺北看守所經管之華光社區占用戶,研擬「現金補償為主、重建安置為輔」之處理方案,及內政部審議臺北市政府辦理前揭有關之都市計畫變更程序,涉有違失等情乙案之調查報告〉(字號:0990800906)。取用網址:http://humanrights.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0&AP_Code=eDoc&Func_Code=t01&case_id=100000392
臺灣刑務協會(1938)〈台北刑務所特輯〉,《台灣刑務月報》第4卷第5號(林暉均自譯),未出版。
劉厚連(2005)〈我國公有土地私有化問題之制度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4(1):70-6。
劉思章(2004)〈國防用地被占與排除之研究-以陸軍官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真(2008)《臺灣公有土地行政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宛容(2009)《日治時期臺灣監獄制度之研究(1895-1945)》,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宛蓉(2012)〈在司法的邊緣遇見監獄受刑者〉,收於陳姃媛編《看不見的殖民邊緣》,頁68-79,台北市:玉山社。
蔡信三(2000)《國有土地被占用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蔡敏真(2012)《居住城市的權利:台北市華光社區的都市民族誌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等(1988)《七〇年代反污染自力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戴玉萍(2009)《國有被占用土地處理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傑(2002)《以知識管理觀點探討國有土地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瞿宛文、安士敦(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北市:聯經。
羅士翔(2010)《反AIDS歧視與法律動員:以台灣AIDS防治法制為中心(1981-2009)》,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永欽(1998)《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台北:月旦。
Althusser, Louis(2002)〈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Slavoj Žižek編《圖繪意識形態》(方杰譯),頁133-83,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Anselm, Strauss and Corbin, Juliet(1997)《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of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徐宗國譯),台北:巨流。
Benford, Robert D. (1992) “Dramaturcy and Social Movement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Power,” Sociological Inquiry 62: 36-55.
Bolton, Richard(1995)〈公共之虛構:建築與債務〉,王志弘編《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王志弘譯),頁45-54,台北:自印。
Botsman, Daniel V. (2005) Punishment and Power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89)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 7 (1): 14-25.
Brenner, N. and Theodor, N. (2002) Cities and the Geographies of “Actually Existiongneoliberalim”. Antipode 34(1): 349-379.
Eagleton, Terry(2002)〈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意識形態及其興衰〉,Slavoj Žižek編《圖繪意識形態》(方杰譯),頁234-97,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Ewick, Patricia and Susan Silbey (1998) The Commom Place of Law: Stories from Everyday Lif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Ewick, Patricia and Susan Silbey(2005)《法律的公共空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北京:商務印書館。
Ginsberg, Tom (2008) “Judici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Cause, Consequences and Limi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3(2): 1-29.
Graber, Mark A. (1993) “The Nonmajoritarian Difficulty: Legislative Deference to the Judiciary.”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7: 35-73.
Gramsci, Antonio(1988)《獄中札記》(Yu chung cha chi譯),台北縣:谷風。
Gray, John(2002)《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蔡英文譯),台北市:巨流。
Harvey, David(1989)〈《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議》(王志弘、王玥民譯),台北:群學。
Hirschl, Ran. (2002) “Resituating the Judicialization of Politics: Bush v. Gore as a Global Trend.” Canadian Journal of Law and Jurisprudence 15(2): 191-218.
Hirschl, Ran. (2004a) Towards Juristocracy: 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New Constitutional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irschl, Ran. (2004b) “Juristocracy--Political, not Judicial.” The Good Society 13(3): 6-11.
Hirschl, Ran. (2006) “The New Constitution and the Judicialization of Pure Politics Worldwide.” Fordham Law Review 75: 721-753.
Hirschl, Ran. (2008) “The Judicialization of Mega-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Politic Court.”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1: 93-118.
Jou, Sue-Ching, Anders Lund Hanson and Hsin-Ling Wu (2012) “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and neoliberal urban planning: “landing” the mega-projects in Taipei,” pp. 151-171, in: Gyu Baeten and Tuna Taşan-Kon (eds) Contradictions of Neoliberalizing Planning: Cities, policies and politics. Berlin: Springer.
Lovell, George T. (2003) Legislative Deferrals: Statutory Ambiguity, Judicial Power, and American Democrac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cke, John(2004)《政府論下篇》(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McCarthy, James and Scott Prudham (2003) ‘Neoliberal Nature and Nature of Neoliberalism’, Geoforum 35: 275-283.
Maravall, Jose Maria. (2003) “The Rule of Law as a Political Weapon.” In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eds. Jose Maria Maravall and Adam Przeworski.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k Graber, 1993
McAdam Doug, John D. McCarthy and Mayer N. Zald (1996) “Introduction: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Framing Process: Toward a Synthetic,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Social Movements,” pp. 1-20,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eds. By Doug McAdam, John D. McCarthy and Mayer N. Za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ann, Michael M (1991) “Legal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Reform Movements: Notes 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pp. 225-54, in Austin Sarat and Susan S. Silbey eds, Studies in Law,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11.
Park, B., R. Hill, and A. Saito (2012) Locating neoliberalism in East Asia: Neoliberalizing spaces in developmental states. West Sussex: Wiley-Blackwell.
Poulantzas, Nicos (1974)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sner, A. Richard (1998) Law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ames(2007)《弱者的武器》(鄭慶懷、張敏、何江穗譯),南京:鳳凰。
Sewell, William H. Jr. (1992) A Theory of Structure: Duality, Agency and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1): 1-29.
Shapiro, Martin. (1981) Courts: A Comparative and Political Analysi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klar, N. Judith(2005)《守法主義:法、道德和政治審判》(Legalism: Law, Morals, and Political Trials)(彭亞楠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Silbey, Susan S. (2005) ”After Legal Consciousness,” Annu. Rev. Law Soc. Sci. 2005(1): 323-68.
Tate, C. Neal. (1995) “Why the Expansion of Judicial Power?” In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Judicial Power. edited by C. Neal Tate and Torbjorn. Vallinder. New 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Tickell, A and Peck, J. (2003) Making Global Rules: Globalisation or Neoliberalisation?”. Peck, J. and Yeung, H (eds.) Remaking the Global Economy.
Tsai, Ming-Chang (2001) “Dependency, the state and class in the neoliberal transition of Taiwa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2: 359–379.
Unger, Roberto Mangabeira (2000)《現代社會的法律:社會理論的批判》(王佳煌譯),台北:商周。
Whittington, Keith E. (2005) “‘Interpose Your Friendly Hand’: Political Supports for the Exercise of Judicial Review by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9(4): 583-96.
William L. Pereira Associates (1972) “Yin-Bien Project: Comprehensive Master Plan (Final Report)”.
Yosaburo Takekoshi (1907) Japanese Rule in Formosa. London: Longm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尚書、周素卿、吳幸玲(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劃》37(2):167-191。
2. 江尚書、周素卿、吳幸玲(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劃》37(2):167-191。
3. 周志龍(2001)〈台灣國土經營管理制度結構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1): 89-132 。
4. 周志龍(2001)〈台灣國土經營管理制度結構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1): 89-132 。
5. 周志龍(2003)〈後工業台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報》34:1-18。
6. 周志龍(2003)〈後工業台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報》34:1-18。
7. 周志龍、陳台智(2014)〈新自由主義都市開發策略的多尺度治理挑戰:大臺北新都會的案例分析〉,《地理學報》72:31-55。
8. 周志龍、陳台智(2014)〈新自由主義都市開發策略的多尺度治理挑戰:大臺北新都會的案例分析〉,《地理學報》72:31-55。
9.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台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15-32。
10.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台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15-32。
11. 林鼎鈞(2004)〈公有土地利用與管理問題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2):56-69。
12. 林鼎鈞(2004)〈公有土地利用與管理問題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2):56-69。
13. 金家禾(1999)〈邁向世界都市之台北都會區產業結構與空間分佈變遷〉,《都市與計劃》26(2):95-112。
14. 金家禾(1999)〈邁向世界都市之台北都會區產業結構與空間分佈變遷〉,《都市與計劃》26(2):95-112。
15.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力的拘束〉,《月旦法學教室》,7: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