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2: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芬
研究生(外文):Fen Lin
論文名稱:環境治理與公害糾紛:以2010年六輕大火事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Public Nuisance Dispute:A Case Study of "Sixth Naphtha" Fires ,2010
指導教授:林子倫林子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ze-Luen Lin
口試委員:張四明郭麗珍
口試委員(外文):Ssu-Ming Changli-jen kuo
口試日期:2015-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環境治理公害糾紛六輕審議民主社區主義
外文關鍵詞:environmental governancepublic nuisance dispu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旨在描繪出台灣公害糾紛處理機制發展脈絡中,公害糾紛處理機制現況與遭遇問題的樣貌,主要目的在於探索環境治理與公害糾紛的困境,並提出解決的可行方向。透過在地居民、民意代表、台塑企業、環保團體及政府部門等利害關係人的深度訪談,藉以了解2010年六輕大火事件個案的抗爭緣由及處理經過,以及造成六輕環境治理與公害糾紛困境的根源問題。
本研究發現,環保抗爭催生公害糾紛處理法,但利害關係人都對公害糾紛存有泛政治化的處理視為理所當然,從而衝突無法全然納入制度化的法律機制處理。在六輕個案中,民眾缺乏信任,是抗爭的根本原因;而國家經濟至上的發展政策,為六輕環境治理困境最大的癥結因素。因此本文主張,除了真相,更重要的是信任,以「信任」為核心價值的社會資本,有助於建立社會信任、互惠合作及社會凝聚力,並改善六輕利害關係人間長期存在不信任的問題。其次,環評審查引入公民參與機制設計的意義,在於透過賦權使開發計畫附近在地居民,獲得對自身生活有更大的控制權,政府營造有利公民參與的環境,可改善公民參與監督六輕的客觀條件不足的問題。
針對六輕環境治理與公害糾紛的困境,審議民主及社區主義的可能扮演的角色方面,本研究發現早期參與及擴大參與,應為環評公民參與機制設計的可行方向,在程序初期,以社區層次的審議民主參與方式是其中一個選擇方案;而社區主義的關鍵角色,重點可能不在於居民簽訂協議的形式,而是要如何鼓勵居民參與、產生意識及榮譽感。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to resolve public nuisance dispute, its operation model, and the current issues. The research also probes the gridlock facing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public nuisance dispute, and offers feasible solutions. Via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local residents,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Formosa Plastics Group, environmental group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root cause of disput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process to resolve the environmental hazard by the case study of "Sixth Naphtha" fires in 2010 was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resistance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unctioned as a trigger to push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the Public Nuisance Dispute Mediation Act. During the resistance activities, the stakeholders considered it reasonable to solve an environmental issue as a political issue. Thus, it wa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process by laws when conflicts occurred. In the case of "Sixth Naphtha" Fires, the main cause of the resistance activity stemmed from the lack of public trust on the system to resolve the issue. This “trust” issue was further fueled by the government’s established policy of prioritiz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liminate future conflicts, it is advocated that establishing trust is of prime importance,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truth. Only when trust becomes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ocial cohesion could be built. “Trust” will also improve the situation experienced during the "Sixth Naphtha", where the residents had a long history of lacking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Moreover, empowering the residents with a bigger voice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audition provides a positive image to the government and a friendly atmosphere, all resulting in more involvement from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neighborhood close to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Based on the disputes and conflicts experienced from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public nuisance dispute of "Sixth Naphtha",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communitarianism could play significant roles. The study found that both early and higher level of involvement from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citizens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ight be one of the feasible options.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the proces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community level is one of the options. Meanwhile, the key role for communitarianism is to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on from the residents, promote the awareness and raise the sense of honor, instead of the merely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評析 11
第一節 制度化處理公害糾紛的發展脈絡 11
第二節 公害糾紛處理機制的現況與困境 16
第三節 台灣環境治理的挑戰 27
第四節 審議民主及資訊公開的理論發展 29
第五節 本章小結 34
第三章 六輕大火公害糾紛個案研究 37
第一節 六輕的貢獻與衝擊 37
第二節 六輕大火引發抗爭 53
第三節 六輕大火事件的法律機制處理 67
第四節 六輕環境治理的困境 7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89
第四章 良善環境治理的可能方向 93
第一節 審議民主可能扮演的角色 93
第二節 社區主義可能扮演的角色 103
第三節 環境責任法制的建構 11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7
第五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9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26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1
附錄 139


壹、中文部分
王金壽,2014,<台灣環境運動的法律動員:從三件環境相關判決談起>,《台灣政治學刊》,18(1):1-72。
王毓正,2010,<從奧爾胡斯公約檢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中民眾參與之規範>,《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35:61-117。
王景弘,2015,<從物聯網及大資料分析 探討智慧環境應用服務>,3月27日環保署專題演講簡報。
丘昌泰,1994,<探索石化工業環境糾紛的迷思:政策利害關係人角度的觀察>,《法商學報》,29:105-175。
丘昌泰,1999,<公害社區風險溝通之問題與對策>,《法商學報》,34:17-58。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17:33-56。
丘昌泰、陳欽春,2002,<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3:1-43。
丘昌泰,2010,《公共政策 基礎篇》,台北:巨流。
立法院公報,2014,第8屆第6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六輕營運10年總體評鑑計畫》,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2a,《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紀實》,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2b,《環境保護25週年回顧與展望》,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103年版環境白皮書》,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朱斌妤、汪銘生,1999,<台灣公害糾紛調處機制未來發展方向>,《中山管理評論》,7(1):189-212。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濟華、柯志昌,2010,<城市治理典範移轉與環境治理的趨勢—雅典憲章的啟示>,《城市學學刊》,1(1):24。
何明修,2002,<衝突的制度化?公害糾紛處理法與環境抗爭>,《教育與社會研究》,3:35-64。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出版社。
何明修,2010a,<告別國家主義:環境運動的新策略>,《台灣思想坦克》。
何明修,2010b,<從污染受害者到環境巡守者:大寮空污事件之後的社區參與>,《公共行政學報》,35:119-141。
何明修,2011,<學生 文化界 中產 寫下環境史奇蹟>,《新新聞》,1260:18-19。
李永展,1998,<鄰避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33-44。
李丁讚、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57-119。
李貽華、徐慈鴻、蔣慕琰,2004,《公害污染對植物之影響與鑑定案例介紹》,台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沈世宏,2013,《讓專業為公眾對話》,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江明修,2001,<非營利組織協助政府再造之道>,收錄於《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5:29-60。
杜文苓,2011,<環境風險與科技決策:檢視中科四期環評爭議>,《東吳政治學報》,29(2):57-110。
杜文苓、施佳良、蔡宛儒,2014a,<傳統農業縣的石化課題:檢視六輕環境爭議與治理困境>,《台灣土地研究》,17(1):59-90。
杜文苓、施佳良,2014b,<環評知識的政治角色—檢視六輕健康風險評估爭議>,《臺灣民主季刊》,11(2):91-138。
林子倫,2004,<書評:審議式民主及其超越,約翰卓瑞克(Deliberative Democracy: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by John S. Dryzek>,《台灣民主季刊》,1(4):181-184。
林子倫,2008a,<從抗議到審議:台灣環境治理的變遷與挑戰>,收錄於「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出版社。
林子倫,2008b,<審議民主在社區:台灣地區的經驗>,收錄於《海峽兩岸參與式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9月。
林子倫,2013,<歐盟審議民主的機制發展與實踐經驗之探討>,,收錄於「歐洲聯盟的公共治理──政策與案例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子倫,2014,<公民參與再生能源發展:社區風電的運作模式初探>,收錄於「公民能不能?能源科技、政策與民主」,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林文謙,2007,《全球公共問題與環境治理:海洋漁業資源之研究》,東海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蓮,2005,<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1-49。
林國明、陳東升,2005,<審議民主、科技與公民討論:台灣的實作經驗>,《科技、醫療與社會》,3:1-49。
林勳發,2003,《環境損害賠償與補償法草案中環境責任保險條文增修》,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
林鎮洋、張四明、郭玲惠、呂理德,2013,《我國現行環評制度關鍵議題分析》,行政院環保署委託研究。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31:153-188。
周桂田,2005,<爭議性科技之風險溝通—以基因改造工程為思考點>,《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18:42-50。
范玫芳,2008,<科技、民主與公民身份:安坑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之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12(1):185-227。
柯于璋,2005,<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共行政學報》,16:33-57。
柯澤東,1993,<我國環境損害賠償與補償法制之強化:公害責任保險>,收錄於《「亞太公害賠償與補償制度」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郎鳳珠,1997,<談我國石化廠商的公害糾紛處理與賠償問題>,《化工資訊》,11(3):1-15。
胡至沛,2012,<管制風險認知與環境永續發展: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中華行政學報》,10:41-71。
孫岩章,2001,《環境污染與公害鑑定》,台北:科技圖書公司。
孫岩章,2004,<環境污染病害之診斷與因果之鑑識>,收錄於《植物疫病診斷鑑定技術研習會論文集》。
莊千慧、黃東益,2009,<審議式民主與地方政府政策規劃過程-新莊中港河廊通學步道願景工作坊個案研究>,收錄於《台灣政治學年會研討會》。
葉俊榮,1992,<我國公害糾紛事件的性質與結構分析>,《經社法制論叢》,9:67-97。
葉俊榮,1999,<政府再造與制度興革:以環境影響評估為例>,《經社法制論叢》,23。
葉俊榮,2008,《公害糾紛處理與環境損害責任之運作機制探討及法制研修推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
葉俊榮,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陳柏宇,2014,<趨勢敲響警鐘 權衡變遷才能正面迎浪 大數據時代個人資料保護重心的轉移>,2014,8(7):6-12,刊登於NCC NEWS 電子期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出版。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一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市,五南出版。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10(1):183-215。
陳慈陽,2011,《環境法總論》,新北市:作者自版。
陳聰富,2004,《環保糾紛民事責任相關法制之探討專案工作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
黃錦堂,1994,《台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台北市:月旦出版。
黃東益、李翰林、施佳良,2007,<搏感情或講道理?:公共審議中參與者自我轉化機制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25(1):39-71。
郭麗珍,2007,《公害糾紛處理與環境責任機制之探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
許秉翔,2006,<交易成本、權力不均與政治過程—對台灣工業區污染抗爭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17-32。
張文貴,2013,<積極面對「大數據」時代的變革趨勢>,《品質月刊》,49(11):7-11。
張文權,1989,<「反對公害」到「金錢索賠」環保運動如滾雪球>,《卓越雜誌》,69:118-122。
張四明、羅清俊、陳耀祥、宮文祥、歐崇亞、賴宇松、黃之棟,2013,《核發環保許可過程中公民參與機制研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
張四明、連宗聖,2014,<化解環保抗爭鄰避情結的潛在價值:回饋補償與社區共利之比較>,發表於「城市時代與城市治理」滬台公共管理論壇(5月11日),上海市: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湯京平、翁偉達,2005,<解構鄰避運動—國道建設的抗爭與地方政治動員>,《公共行政學報》,14:125-149。
湯京平、邱崇原,2010,<專業與民主:台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運作與調適>,《公共行政學報》,35:1-28。
湯德宗,1990,《美國環境法論集》,自版。
湯德宗,2009,「政府資訊公開法改進之研究」,法務部委託研究。
詹順貴,2001,<我公害糾紛民事救濟的困境與立法建議>,《律師雜誌》,260:40–55。
劉宗德,2006,《環境公害民眾抗爭問題探討分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
劉宗德,2007,《公害糾紛處理法研修探討專案工作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
劉宗德,2010,《環境保護協定推廣及輔導簽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
劉坤億。2001,<全球化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程式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構>,收錄於《城市外交與全球治理研討會》。
蔡宗秀,2004,<鄰避情結之衝突協商>,《亞太經濟管理評論》,8(1):67-84。
蔡博坤,2013,<智慧聯網時代巨量資料法制議題研析-以美國隱私權保護為核心>,《科技法律透析》,25(10):46-62。
鄭永志,2013,<公害糾紛處理程序之法制分析>,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蘇意筠、張祖恩,2005,<我國環境法醫之發展現況與展望>,《工業污染防治》,93,77-97。
貳、西文部分
Arnstein, S. R.1969 “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35:216-244.
Barber, B.R. 1984. “Strong democracy. Berl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nhabib, Seyla. 1996.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ssette, J. R. 1994.“The Mild Voice of Reas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hman, J. 1996. “Public deliberation: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
Cambrige,Mass: MIT Press.
Denhardt, Janet V. and Robert B. Denhardt, 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Dryzek, John S. 1990. “Discursive Democracy: Politics”, Policy, and Political Science. Cambridge, N. 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rvin, R. A., & J. Stansbury 2004. “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Is it worth the effor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 55-65.
Jessop, Bob.1998. “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1),29-46.
Kvale, S. 1996. “Interview: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丘昌泰,1994,<探索石化工業環境糾紛的迷思:政策利害關係人角度的觀察>,《法商學報》,29:105-175。
2. 丘昌泰,1999,<公害社區風險溝通之問題與對策>,《法商學報》,34:17-58。
3.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17:33-56。
4. 丘昌泰、陳欽春,2002,<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3:1-43。
5. 朱斌妤、汪銘生,1999,<台灣公害糾紛調處機制未來發展方向>,《中山管理評論》,7(1):189-212。
6. 吳濟華、柯志昌,2010,<城市治理典範移轉與環境治理的趨勢—雅典憲章的啟示>,《城市學學刊》,1(1):24。
7. 何明修,2002,<衝突的制度化?公害糾紛處理法與環境抗爭>,《教育與社會研究》,3:35-64。
8. 李永展,1998,<鄰避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33-44。
9. 杜文苓,2011,<環境風險與科技決策:檢視中科四期環評爭議>,《東吳政治學報》,29(2):57-110。
10. 杜文苓、施佳良,2014b,<環評知識的政治角色—檢視六輕健康風險評估爭議>,《臺灣民主季刊》,11(2):91-138。
11. 葉俊榮,1999,<政府再造與制度興革:以環境影響評估為例>,《經社法制論叢》,23。
12.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10(1):183-215。
13. 許秉翔,2006,<交易成本、權力不均與政治過程—對台灣工業區污染抗爭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17-32。
14. 張文貴,2013,<積極面對「大數據」時代的變革趨勢>,《品質月刊》,49(11):7-11。
15. 詹順貴,2001,<我公害糾紛民事救濟的困境與立法建議>,《律師雜誌》,260: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