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李衍造(2008)。再華化的意義:探討旅台馬印僑生文化認同的異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汪國良(2005)。台灣援交色情產業的社會分析。佛光大學。宜蘭縣。
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原作者:歐文.亞隆)。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林弘勳(1995)。台灣地區「風塵次文化」之社會基礎。東吳大學。台北市。
林正原(2010)。特種行業中公關從業人員對陪侍工作態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台中市。
林堂勛(2014)。在臺僑生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上)。臺北:國立編譯館。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下)。臺北:國立編譯館。
周樂鵑(2011)。離家求學的未婚成年女性返家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施俊名(2004)。我國大學僑生留學選校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紹嘉(2002)。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文智(2002)。台北市私娼從業原因及應有管理措施。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人。臺灣社會學,11,1-53。陳惠馨(2011)。臺灣情色文化生命故事敘說初探-以舞廳工作者為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慧女(1992)。從娼少女之個人及家庭特質與其逃家行為之分析。東吳大學。台北市。
秦靜雯(2011)。離家:出走-家的意義建構歷程:未婚單身女性與成長家庭的離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良樹(2007)。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蔡瑩芝(2011)。底層陪侍小姐勞動現場的民族誌研究──以萬華茶室與卡拉ok店為例。世新大學。台北市。
歐宇帥(2001)。台北都會區年輕高學歷女性居住處境以及家的認同。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賴誠斌、丁興祥(2002)。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6,173-213。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7-114。藍元鴻(2014)。戰後中華民國「僑生政策」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影響(1954-1974)。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
Case, D. (1996). Contributions of journeys away to the definition of home: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dialectical proc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6,1-15.
Dovey, K. (1985). Home and homelessness. In I. Altman &C. M. Werner, (Eds), Home Environments. New York : Plenu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