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華(2008)。我國青壯年志願役退伍軍人就業研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觀察。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丁興祥等譯(2002)。Runyan, W. M.原著。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遠流。
丁興祥等譯(2002)。William McKinley Runyan原著。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遠流。
內政部戶政司(2013)。102年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調查。台北:內政部戶政司。
王向葵、林盈助、高薰芳譯(2001)。Joseph,A.M.原著。質性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王國亨、林啟泓、陳明和、陳登祿、黃錦雄、劉慶堂、劉慶斌(2007)。從家庭因素探究都市原住民父母教育觀之個案研究。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德睦、吳惠如、郭俊巖、賴秦瑩(2013)。後工業社會下臺灣都市原住民就業困境之探討:台中都會區原住民意見領袖的觀點。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頁79。古建明(2011)。原住民志願役士兵轉服儲備士官意願因素之研究─以花東防衛指揮部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立法院(2014)。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第3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台北:立法院。
朱美珍、趙碧華合譯(2000)。Allen Rubin, Earl R. Babbie原著。硏究方法: 社會工作曁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學富。
朱瑞玲、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 學術研討會(頁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100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吳志仁(2009)。以需求理論探討選擇志願役士兵從軍動機之研究。高雄市:義守大學。
吳芝儀、李奉儒合譯(1995)。Patton,M.Q.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宋宏達(2003)。臺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卑南族為對象。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
李孟儒(2011)。少年未升學未就業經驗的意涵:生命歷程理論觀點。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
李政賢譯(2009)。Irving Seidman原著。訪談研究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學富。
李莎莉(2004)。排灣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台北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亞榮隆‧撒可努(2005)。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國際文化。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秀雲譯(2013)。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
林慧文(2008)。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與家務分工:多元文化的觀點。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邱志雄(2005)。臺灣原住民族青年從軍與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之探討-以募兵制為例。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邱莉雯(2004)。東部原漢雙族裔成人認同研究。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邱楓文(2003)。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輔導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質化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施正鋒(2010)。臺灣族群政策。台北:翰蘆。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俊銓(2011)。從配刀到刺刀:臺灣原住民族從軍動機之研究-以海軍人員為例。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10309臺閩縣市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族別。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103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2014年第四次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袁婉禎(2014)記得志願兵:論陳千武的《活著回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高甯松(2005)。特種作戰部隊之運用:美中台個案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高曉琳(2012)。都市原住民的社會網絡與族群互動的經驗-以新北市深坑區原住民為例。新竹: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國防部(2004)。國軍軍語辭典(九十二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
張致維(2008)。臺灣尼特族青年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張儷禛(2012)。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作品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梁肇元(2006)。我國軍事組織文化對組織成員知識分享影響。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章思偉(2011)。原住民社區在地化-以「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許俊才(2012)。社區賦權的實踐與反思:以屏東排灣族部落為例。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頁37。
郭俊巖、黃明玉(2010)。原住民在都市謀生的艱辛歷程之研究:以三個受助個案為例。弘光學報,頁 63。陳正田(2004)。原住民學生生涯教育規劃之相關研究。台東縣: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枝烈(2009)。排灣族Piuma部落dralaqus品格教育內涵與方法之探討。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頁78。陳靜儀(2014)。性別麻煩不麻煩?軍隊適應歷程中的性別角色操演。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曾慶玲(2007)。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生命歷程理論剖析。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
游美惠(2007)。攸關陽剛與陰柔:性別與教育期刊論文的熱門議題探討。臺灣女性學學會暨高師大40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頁8)。高雄市: 教育部訓委會、內政部。
程元慶(2006)。原住民軍官家庭決策過程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軍事社會學研究所。
程廷(2012)。近代太魯閣族部落空間變遷之研究─以alang Ciyakang(支亞干)為對象。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童伊迪,黃源協(2010)。拉近差距-臺灣原住民家庭服務輸送之現況與展望。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頁145-166。童春發(2013)。探討排灣族習慣法中有關正義的概念與實踐。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頁31。黃昭勳(2008)。原住民學童生涯發展現況之探討。北縣教育,頁65-68。黃盈豪(1994)。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黃源協(2008)。建立原住民族社會安全體系之規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聖紜 (2005)。窮孩子•低成就?家庭貧窮對子女教育成就與生涯選擇的影響。台北市: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楊亞傑,吳世卿(2009)。北鄒族狩獵文化與現況。南台科技大學學報,頁119。
詹宜璋(2011)。原住民對族群社會福利的經驗認知與發展期待。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頁91。裴家騏(2010)。魯凱族的狩獵知識與文化-傳統生態知識的價值。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頁72。
裴學儒(2001)。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壓迫。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劉千嘉、章英華、林季平(2010)。臺灣原住民的遷移及社會經濟地位之變遷與現況。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頁51-102。
劉爾榮(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投考因素對人力招募策略之研究--以海軍志願役士兵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添財(1994)。從原住民文化特色談體育活動之相關與展望。中華體育,頁 57。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頁109-138。衛惠林(1966)。論繼嗣群結構原則與血親關係範疇。中國民族學通訊,頁15-17。.
鄭凱芸(2011)。從生命歷程觀點看危機家庭隔代教養者之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頁6-20。
賴欣怡(2009)。狩獵相關在地知識的探討-以魯凱族阿禮部落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
錢淑芬(2009)。階級、符號與角色:軍事社會化的模塑技術。復興崗學報,頁137。錢淑芬、蘇意翔(2010)。志願「穿制服」通信達人軍旅生涯:軍事社會化歷程的經驗分析。復興崗學報,頁41。譚光鼎、葉川榮(201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高中生學習現況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頁144-179。蘇羿如(2007)。遷移中的臺灣「都市原住民」》。社會科學學報,頁153-174。
貳、英文部分
Fontana, A. and Frey, J. H. (1994).‘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In N. K. Denzin,& Y.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645-672. Thousand Oaks,CA: Sage.
Guba, E.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
Buchmann, M. (1989). The Script of Life in Modern society: Entry into Adulthood in a Changing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ieryn, T. F. (2000). A space for place i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463–496.
參、網路資料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臺灣廣播中心(2008)。《士兵突擊》令台軍汗顏特種部隊搞魔鬼特訓。2014年10月28日。擷取自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臺灣廣播中心: http://big5.am765.com/gate/big5/www1.am765.com/xw/。
伍玉龍(2014)。布農族的狩獵文化。2014年9月17日擷取自 http://bimaten.myweb.hinet.net/%A5%AC%B9A%B1%DA%AA%BA%AC%BC%C2y%A4%E5%A4%C6.htm。
朱立群(2008)。從「為部落而戰」,到「為國家而戰」。 2014年02月25日擷取自臺灣光華雜誌: 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3D2008119711080c.txt。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人口數及人口增加率。 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行政院主計總處: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594&mp=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3)。土石流潛勢溪流劃設作業要點。2014年11月03日擷取自土石流防災資訊網: http://246.swcb.gov.tw/preventInfo/provision/PreventdisasterGuidelines.aspx
吳雯菁(2014)。專題-狩獵與保育。2014年10月02日擷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http://eco.e-info.org.tw/hunt/2005/ht05011001.htm。
周昇煒(2015)。國軍原住民幹部座談,分享從軍經驗。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青年日報: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dIqFnzB9aVI4ooMjsJjzE7nF%2FB8Zoq46mHk2om5r5rtRvO9c3GsEOV0Nd0hxo6rf%2B64%2B6xJ%2Fjpo5OWqD5RO%2FIs%3D。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布農族祭典傳說。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274BE22984C1B432&type=1EE2C9E1BA3440B2D0636733C6861689。
國防部(2015)。104年專業志願士兵暨儲備士官甄選簡章。 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國軍人才招募中心網站: https://rdrc.mnd.gov.tw/rdrc/news/RecNews_detail. aspx?sid=1665。
國軍歷史文物館(2011)。特戰之刃。 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國軍歷史文物館: http://museum.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58&p=36821。
張耀宗(2015)。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n3dzQbRf_ToJ:www.tipp.org.tw/researchsourse/word/20080523000010.doc+&cd=1&hl=zh-TW&ct=clnk&gl=tw
陳枝烈(2010)。排灣族傳統的分享文化。2014年11月07日擷取自痞客幫個人部落格:http://etco.pixnet.net/blog/post/6183063-%5b%E7%AC%AC%E4%B8%83%E6%9C%9F%5d%E9%99%B3%E6%9E%9D%E7%83%88%EF%BC%8F%E6%8E%92%E7%81%A3%E6%97%8F%E5%82%B3%E7%B5%B1%E7%9A%84%E5%88%86%E4%BA%AB%E6%96%87%E5%8C%96。
葉茂生(2015)。臺灣山地作物資源及其利用。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中興大學農藝學系:http://www.npgrc.tari.gov.tw/npgrc-web/pub lish/train/ train01/class-7.html。
維基百科(2015)。探索頻道。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E%A2%E7%B4%A2%E9%A0%BB%E9%81%93。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2015)。認識原住民族。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3&ClassID=8&TypeID=11&SubTypeID=0&RaceID=2。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697&keyword=%ABi%A4h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2015)。各族傳統文化。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3&RaceID=6。
劉鶯釧(2001)。勞動參與率。2014年10月18日擷取自大紀元電子日報:http://www.epochtimes.com.tw/008/1204.htm。
蔡錦昌(2014)。「西而優則中」個人網頁。2014年11月07日擷取自蔡錦昌「西而優則中」個人網頁: http://mail.scu.edu.tw/~reschoi3/kcchoi3.htm。
衛生福利部(2015)。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最新消息。2015年05月07日擷取自衛生福利部:http://www.mohw.gov.tw/MOHW_Upload/doc/1030930104%E5%B9%B4%E5%BA%A6%E5%8F%B0%E7%81%A3%E7%9C%81%E6%9C%80%E4%BD%8E%E6%94%B6%E7%94%9F%E6%B4%BB%E8%B2%BB%E7%AD%89_0046829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