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3: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亭廷
研究生(外文):Lin, Ting-Ting
論文名稱: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 知覺控制感與責任通報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Norm Consciousness, Perceived Control and Mandatory Reporting on Social Workers
指導教授:曾華源曾華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eng, Hua-Yuan
口試委員:王篤強胡慧嫈
口試委員(外文):Wang, Tu-ChiangHu, Hui-ying
口試日期:2015-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責任通報行為
外文關鍵詞:social workersprofessional identitynorm consciousnessperceived controlmandatory repor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4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責任通報制度是用於保護兒少免於不當對待的一種法律規範,社會工作人員即為當中的責任通報人之一。然而,影響社會工作人員通報行為的因素眾多,除了個人背景之外,還包含組織概況、對社工專業的認同度、督導與同事的影響,以及社會工作人員自覺能否控制通報後的結果。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責任通報行為之相關性。
研究對象上,針對私部門之少年中心與安置單位的社會工作人員進行普查,與各縣市窗口電話聯繫,經同意後再寄發問卷。本研究共寄出183份問卷,回收131份問卷,回收率達73.22%,其中無效問卷有1份,有效問卷130份。問卷回收後,經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個人背景資料上,社會工作人員平均年齡為30.06歲,以沒有宗教信仰、無子女、未婚占大多數;社會工作專業上,大部分的最高學歷為大學、沒有社會 工作師證照者占多數、社會工作平均年資為3.5年、兒童及少年相關社會工作平均年資為3年、平均接受教育訓練的次數約為7次;組織概況上,社會工作人員服務之單位,平均成立年數為17.12年、服務單位社會工作人數(不含督導),平均為4人。
二、社會工作人員在專業認同上,以專業投入的程度最高,其次為專業職責、專業意識。
三、社會工作人員在規範意識上,以依循資訊規範的程度為最高,順從規範的程度次之。
四、社會工作人員在知覺控制感上,以獲得督導工具支持的程度最高,其次為督導情感支持,具有控制信念的比例最低。
五、社會工作人員以沒有通報經驗為最多,其次為有3次含以上的通報經驗;應通報,而未通報經驗上,以沒有該經驗為最多,其次為有1次經驗。通報類型上,以通報性侵害為最多。
六、不同社會工作人員,在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通報行為上呈現差異。
七、專業投入與通報經驗呈現正相關;順從規範、資訊規範、控制信念與通報經驗上呈現負相關;專業意識與應通報,而未通報經驗呈現負相關。
八、社會工作人員個人背景、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可解釋通報行為。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針對不同背景的社會工作人員,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教育訓練。
二、依據組織需求,設計兒少保護督導制度。
三、廣納責任通報制度之建議、限制,作為日後通報法規增修之參考。

Social workers 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personnel are responsible for being an informer in the Mandatory Reporting system, which is a legal norm to prevent juvenile from mistreatment. However, besides personal background, multiple including profile of organization, identity of social work, influences of supervisor and colleague, and social worker's consciousness toward outcome controls after reporting, all of them have effect on social worker’s motivation. Therefore, the main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norm consciousness, perceived control and mandatory reporting.
As study object, social workers who work in juvenile center and youth residential placement are targeted for census.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only after contacting to and getting permission from nationwide county-level social service windows. Thereafter, 183 questionnaires in total were sent, 131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ly, including 130 valid and 1 null, with recovery rate reaching to 73.22%. The following are research results, which are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s method.
I. As to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social workers averagely age 30.06, and most of them are without religion belief and child, and unmarried;As to the specialty requirement, most of the social workers are college graduate without license, with average 3.5-year social work experience, 3-year juvenile social work experience in particular, and approximate 7-times training received;As to the institutional overview, the units in which social workers engage have been averagely established for 17.12 years, with average 4 social workers (supervisor excluded).
II. In regard to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by social workers, professional involvement is the highest influence, while professional obligation,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are the next order.
III. In relation to the norm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workers, informational norm is among the highest level, followed by obedient norm.
IV. With reference to perceived control by social workers, supervisor instrumental support is among the highest level, while supervisor emotional support and locus of control are the next order subsequently.
V. Social workers without any experience of mandatory reporting make up the most proportion, while with experience of more than 3 times is the next order;And, those who bear no reporting liability and fail in reporting at anytime account for the most proportion while with experience of 1 time are the next order;Sexual abuse is 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reported case.
VI. Different social workers with each typ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norms consciousness, perceived control and mandatory reporting.
VII. Professional involvement and reporting experience displa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obedient norm, informational norm, and locus of control displa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reporting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and liable to report without doing so displa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VIII. Personal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norm consciousness, and perceived control of social workers can explain the mandatory reporting behavior.
Some suggestions would be provid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I. Provide individual training for social work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II. Design child-protection supervis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of organization.
III. Comprehensively collect the suggestion and restriction for mandatory reporting system as reference to future law amendment and refor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兒少保護責任通報制之探討 7
第二節 責任通報行為 18
第三節 社會工作人員責任通報行為 24
第四節 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責任通報行為之相關性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測量方法 52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研究分析方法 6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63
第一節 社會工作人員背景資料描述 63
第二節 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通報行為之情況描述 67
第三節 社會工作人員個人背景在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通報行為之差異分析 73
第四節 社會工作人員個人背景在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通報行為之相關分析 107
第五節 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在通報行為之迴歸分析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討論 117
第三節 建議 122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7
附件 136



壹、中文文獻
王渝薇(2010)。《玩線上遊戲是計畫行為嗎?以沉浸經驗延伸計畫行為理論》。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雅惠(2014)。《屏東縣國小教育人員對兒童性侵害辨識能力與通報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王順民(2000)。〈專業化〉,見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510。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順民(2008)。《深究婆媳家事糾紛背後的文化意含─從民俗、民德到法律的各種規範意義》。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www.npf.org.tw/post/1/4100)。
王綉蘭(1998)。台灣地區社工(督導)員專業認同、工作滿足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慶福、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2008)。《社會心理學》。(Brehm, S.S., Kassin, S., Fein, S.)。台北:雙葉。
王篤強等人譯;曾華源、高迪理主編(2009)。《社會工作概論-成為一位改變者》(Elizabeth A. Segal, Karen E. Gerdes, Sue Steiner)。台北:洪葉。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取自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2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家庭暴力防治法〉。取自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性侵害防治犯罪法〉。取自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80079)。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取自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9)。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兒童及少年高風險家庭通報及協助辦法〉。取自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8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取自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何明晃(2007)。〈從事兒少保護業務社會工作人員強制責任通報規範之檢討〉。《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2,30-41。
余毓琦、楊志宏(2006)。〈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2(1),69-82。
余漢儀(1995)。〈受虐兒童通報法-兒童保護之迷思〉。《社區發展季刊》。69,5-20。
吳宗祐、周麗芳、鄭伯壎(2008)。主管的權威取向及其對部屬順從與畏懼的知覺對威權領導的預測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30期,65-115頁。
吳敏欣(2014)。〈從數字密碼的變遷看台灣保護性業務的發展與演變〉。《台灣社會工作的記憶、敘事與研究研討會》。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Aronson, E. ,Wilson, T.D. & Akert, R.M.)。台北:揚智。
李增祿(2009)。《社會工作概論(第六版)》。台北:巨流。
汪淑媛、蘇怡如(2010)。〈社會工作督導功能期待與實踐落差研究-比較督導與被督導者之觀點:以公部門家暴防治社工為例〉。《台灣社會工作學刊》。9,41-84。
沈慶鴻(2009)。〈發展性督導模式之探索:以婚暴社會工作者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98 年特色研究計畫獎助》。
車先蕙、李璨如、帥文慧、陳正文等譯(2004)。《人格理論(第二版)》。(Schultz, D. & Schultz, S. E.)。台北:桂冠。
林世英(1994)。〈少年規意識、自我意識及社會態度對其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警學叢刊》。24(6),231-266。
林正文(2003)。《行為改變技術》。台北:五南。
林秀雲譯(201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十三版)》。(Babbie, E.)。台北:雙葉。
林宗鴻(2003)。《人格心理學》。(Burger, J.M.)。台北:揚智。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7)。《人格心理學》。(Phares, E. J.)。台北:心理。
俞美霞(2014)。《民俗是什麼》。取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頁(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ms/articleDetailViewAction.do?method=doViewArticleDetail&menuId=503&contentId=1365&isAddHitRate=true&relationPk=1365&tableName=content&iscancel=true)。
施宜君(2008)。《社會工作人員對兒童虐待責任通報制執行態度之探討》。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Pervin, L.A.)。台北:桂冠。
洪蘭、梁若瑜譯(2001)。《華人性格研究》。(Lew, W. J. F.)。台北:遠流。
胡中宜(2011)。〈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兩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2(4),543-566。
胡昕昀(2012)。《計劃系的非計畫行為-功能性商品的衝動購買行為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胡慧嫈(2013)。〈清官能斷家務事?兒少保護社會工作人員個案處遇角色作為之省思〉。《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1),61-68。
張世彗(2007)。〈行為改變技術(第四版)〉。台北:五南。
張宏哲、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譯(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Ashford, J.B, LeCroy, C.W, Lortie, K.L.)。台北:雙葉。
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認同〉,見張春興主編,〈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頁316。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心理學概要(第十五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主編)張春興、張厚粲、燕國材、車文博等人(合著)(2000)。〈行為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滿玲譯(2003)。《社會心理學》。(Taylor, S.E. , Peplau, L.A. & Sears, D.O.)。台北:雙葉。
戚樹誠(2008)。〈組織行為〉。台北:雙葉。
教育大辭書(2000)。《認同作用》。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網頁(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439/?index=3)。
梁家瑜譯(2009)。《社會心理學》。(Baron, R. A. , Byrne, D. & Branscombe, N.R.)。台北:心理。
莫黎黎(2002)。〈有效督導的督導策略〉。載於簡春安等主編,《社會工作督導實施方式之理論與實務》,27-48。台中: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郭玲妃等譯(2000)。《社工督導〉。(Brown,A.& Bourne,I.)。台北:學富文化。
陳仲庚、張語新(1988)。〈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秋山譯(2008)。《社會工作督導脈絡與概念(第三版)》。(Ming-sum Tsui)。台北:心理。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
陳逸青(2010)。《國小教育人員對兒童虐待責任通報制態度與經驗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陳億貞譯(2006)。《普通心理學》。(Sternberg, R. J.)。台北:雙葉。
傅佩榮(1994)。〈倫理〉。見洪簡靜惠主編《人生價值與社會倫理-人文雙月會文稿集》,頁163-165。台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彭淑華(2008)。〈兒童福利的意涵與歷史發展〉。見彭淑華、鄭善明、賴宏昇、林廷華、林惠娟、范書菁等人編著《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頁5-17。台北:華杏。
彭懷真(2009)。〈社會學〉。台北:洪葉。
彭懷真(2012)。〈社工管理學〉。台北:雙葉。
曾華源(1999)。〈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困境與信託責任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6,54-65。
曾華源(2015)。〈社會工作督導〉。未出版講義。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2)。《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第二版)》。台北:洪葉。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Baron, R. A. & Byrne, D.)。台北:洪葉。
馮明珠、張心怡、馮瑞鶯(2011)。〈醫務社工人員處遇兒童虐待個案的經驗〉。《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2),1-18。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明玉、郭俊巖(2009)。〈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實務之督導制度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63-83。
黃源協(2012)。《社會工作管理(第二版)》。台北:雙葉。
黃源協(2014)。〈社會工作管理(第三版)〉。台北:雙葉。
黃翠紋(2000)。〈兒童虐待責任通報制即通報事件處理上之相關議題〉。《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1,327-354。
楊中芳(2001)。〈如何理解中國人(初版)〉。台北:遠流。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見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初版)》,頁87-142。台北:桂冠。
馬慶強(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見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初版)》,頁143-175。台北:桂冠。
楊龍立(2012)。《意向》。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044/?index=1)。
萬育維、賴資雯(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32。
葉盈君(2012)。《淺談計畫行為理論》。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網頁(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51&content_no=1421)。
管珮君(2013)。《專業認同的內涵及其形塑-以跨社工與諮商專業工作者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趙居蓮譯(1997)。《社會心理學》。(Weber, A.L.)。台北:桂冠。
潘仲君、閻力(2008)。〈從概念界定角度看控制感研究中的問題〉。《社會心理科學》。(23)6,29-31。
蔡漢賢(1977)。〈專業標準〉。見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初版)》,頁474。台北: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區發展協會。
衛生福利部(2014)。《兒童少年保護通報及個案數》。取自內政部保護服務司網頁(http://www.mohw.gov.tw/cht/DOPS/)。
衛生福利部(2014)。《性侵害事件通報案件統計》。取自內政部保護服務司網頁(http://www.mohw.gov.tw/cht/DOPS/)。
諸承明、李晉豪、梁成明(2011)。〈組織認同與專業認同對於雙軌生涯路徑選擇之關聯性研究-以組織誘因為干擾變項〉。《海運學報》。20(2),65-86。
鄭伯壎、樊景立(2000)。〈華人組織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7-180。
鄭善明、陳宇嘉(2005)。〈受虐兒童保護服務責任通報制之省思〉。《社會發展研究學刊》。6,103-123。
謝佩芳(2013)。《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工專業認同型塑的探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文獻
Ainsworth, F.(2001). Mandatory reporting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does it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7, 57-63.
Ajzen, I. (1989). Attitud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In A. R. Pratkanis, S. J. Breckler, & A. G. Greenwald (Eds.),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p. 241-274).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Ajzen, I.(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hmann(Eds.), 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pp.11-39). Berlin:Springer – Verlag.
Ajzen, I.(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2002).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4),665-683.
Beck, K.A. & Ogloff, J.R.P.(1995).Child abuse reporting in British Columbia:Psychologists’ knowledge of and compliance with the reporting law.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6(3), 245-251.
Brown III(2012). Mandatory reporting of abuse:A history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 of state’s current mandatory reporting laws with a review of the laws in the 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 From Selected Works(http://works.bepress.com/leonard_brown/1/).
Cialdini, R.B., R.R., Reno, and R.R Kallgren(1990). A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Recycling the concept of norms to reduce littering in public pla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6), 1015-1026.
Higgins, D., Bromfield, L., Richardson, N., Holzer P. and Berlyn, C.(2009).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3, 1-5.
Holdershaw, J. &Gendall, P.(2008).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human behavior. ANZCA08 Conference, Power and Place, 1-6.
Kataoka, C., et al.(2010). Relative influence of self-esteem and norm consciousness on prevalence of youth risk behavior among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School Health, 6, 6-11.
Kitts & Yen-Sheng Chiang(2008). Norm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Sgae Publications.
Rivis, A. and Sheeran, P.(2003). Descriptive norms as an additional predictor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A meta-analysis. Current Psychology:Development, Learning, Personality, Social, 22(3), 218-233.
White, M.T., Borges, N.J., Geiger, S.(2011). Perceptions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specialty choice: A survey of third- and fourth- year medical students. Annals of Behavioral Science and Medical Education, 17(1),18-23.
Thompson, S.C. & Schlehofer, M.M (2008). Perceived Control; Available . From National Canter Institue (http://cancercontrol.cancer.gov/Brp/constructs/perceived_control/index.html).
Wallston,K.A., Wallston, B.S., Smith , S. & Dobbins, C.J.(1987).Perceived control and health. Cue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Reviews, 6(1), 5-2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明晃(2007)。〈從事兒少保護業務社會工作人員強制責任通報規範之檢討〉。《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2,30-41。
2. 余毓琦、楊志宏(2006)。〈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2(1),69-82。
3. 余漢儀(1995)。〈受虐兒童通報法-兒童保護之迷思〉。《社區發展季刊》。69,5-20。
4. 吳宗祐、周麗芳、鄭伯壎(2008)。主管的權威取向及其對部屬順從與畏懼的知覺對威權領導的預測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30期,65-115頁。
5. 林世英(1994)。〈少年規意識、自我意識及社會態度對其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警學叢刊》。24(6),231-266。
6. 胡中宜(2011)。〈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兩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2(4),543-566。
7. 曾華源(1999)。〈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困境與信託責任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6,54-65。
8. 馮明珠、張心怡、馮瑞鶯(2011)。〈醫務社工人員處遇兒童虐待個案的經驗〉。《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2),1-18。
9. 黃明玉、郭俊巖(2009)。〈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實務之督導制度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63-83。
10. 黃翠紋(2000)。〈兒童虐待責任通報制即通報事件處理上之相關議題〉。《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1,327-354。
11. 萬育維、賴資雯(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32。
12. 鄭伯壎、樊景立(2000)。〈華人組織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7-180。
13. 鄭善明、陳宇嘉(2005)。〈受虐兒童保護服務責任通報制之省思〉。《社會發展研究學刊》。6,1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