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2: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煒婷
研究生(外文):Chen, Wei-Ting
論文名稱: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之相關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reer capital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for aboriginal teenagers in rural regions
指導教授:曾華源曾華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eng, Hua-Yuan
口試委員:王篤強白倩如
口試委員(外文):Wang, Du-ChiangPai,Chien-Ju
口試日期:2015-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資本生涯抉擇
外文關鍵詞:Rural regionsAboriginal teenagersCareer capitalCareer decision-mak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2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生涯抉擇是青少年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議題,本研究皆在探討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所擁有的生涯資本對其生涯抉擇的影響,進而分析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心理資本對生涯抉擇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叢集抽樣方法,針對19個偏遠地區原住民鄉鎮,抽選所屬14個國中之八年級與九年級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524份問卷,回收480份,以有效問卷325份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在生涯資本的部分,以信任最佳,其次為規範,第三為
經驗學習,最低為資訊來源。生涯抉擇的部分,以自我規劃最佳,次之為家庭因素
二、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者會不會去教會者、和家人親近程
度與部分生涯資本及生涯抉擇呈顯著差異;家庭類型僅與生涯資本中的網絡呈
顯著差異。
三、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具有相關性存在,即生涯資本越高
,其生涯抉擇也越高。
四、經驗學習對生涯抉擇具最大解釋力。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部分個人背景與生
涯資本對生涯抉擇具有解釋力。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給家長的建議: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重視其成長階段所需。
二、給學校的建議:增加社區與社會參與,重視青少年生涯資本的累積。
三、給社福單位的建議:培力弱勢家庭,促進親子間的生活經驗。


關鍵字: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資本、生涯抉擇
Dur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 career decision-mak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rea.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ediction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which is affected by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psychology capital.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cluster sampling.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to eighth and ninth grade of junior high school’s teenagers from 19 towns of rural aboriginal belong to 14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524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480 copies were returned, and the study used 325 valid copies for analysis purpose. The results of study are shown as follow:

I. Focusing on the section of career capital of the aboriginal teenagers in rural regions, trust is the best, second factor is norm, third factor is experience learning, information source is in the minority. Besides the category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of the 
aboriginal teenagers in rural regions, self-planning is the best, second factors are family 
factors.

II. Aboriginal teenagers in rural regions who is Catholic or Christian person whether or no they go to the church, close family bonding they have positive differences on part of 
career capital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Family type only have a positive difference 
on network which is in the career capital.

III.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reer capital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of aboriginal 
teenagers in rural reg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reer capital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hen the career capital becomes higher,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will follow this trend.

IV. Experience lear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have a big influence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The factors of personal background of part aboriginal teenagers in rural regions and career capital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he relationship to career decision-
 making.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e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 For parents—Establishing a goo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ttention to the requirement of growth stage.
II. For school—Adding the participation between community and society, pay more 
attention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areer capital.
III. For social welfare unit—Empowering vulnerable family, promoting life experience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Keywords: Rural regions;Aboriginal teenagers;Career capital;Career decision-
making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青少年成長環境與生涯發展之探討 07
第二節 生涯抉擇內涵與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生涯資本內涵與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之相關性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測量方法 35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4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個人背景資料描述 49
第二節 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之情況描述 61
第三節 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個人背景在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之差異分析 69
第四節 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之相關性分析 96
第五節 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個人基本特質、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之迴歸分析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討論 10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0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問卷 119

壹、中文文獻

內政部(2014)。統計通報103年原住民人口概況。上網日期:2015年6月15日,檢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9235&page=1)。

王玉珍、吳麗琴(2009)。大一生回顧升學生涯抉擇與生涯適應之脈絡相互影響模式探
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39-79。

王育敏、邱靖惠(2009)。窮孩子・低社交?家庭貧窮對兒童社會參與之影響。社區發展季
刊,(124),72-86。

白倩如(2012)。機構安置少女復原力培育之行動研究。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5,103-155。

白倩如、李仰慈、曾華源(2014)。復原力任務中心社會工作—理論與技術。台北:洪
葉。
江玉娟、趙善如(2006)。原住民部落少年的生涯成熟與未來生涯抉擇—以屏東縣少年為
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79-122。
何亭賢(2009)。員工組織變革準備、正向心理資本、知覺組織支持與組織變革抗拒關係
之研究(博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Sharf, R. S., 1997)。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家庭
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
李鴻章(2007)。台東縣原住民父母教育期望、子女知覺與學業成就之關聯與變遷。教育學
術彙刊,1(2),1-22。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金樹人(1989)。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
沈碩彬(2014)。高中職教師心理資本、工作價值觀、情緒勞務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徑路模式
 探析(博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南(2005)。社會資本。台北:弘智。
林幸台(1992)。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周曉紅(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台北:桂冠(Bandura, A., 1977)。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學報,19(2),281-306。
吳芝儀(譯)(1997)。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Zunker, V. G., 1994)。
吳芝儀(2003)。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濤石。
吳嘉珍(2013)。淺談國中生心理資本。新北市教育,6,81-82。
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高
雄師大學報,17,37-55。
吳秀照、黃聖桂(2010)。從生態文化觀點論社區弱勢家庭兒童少年照顧支持服務的實
踐。社區發展季刊,(130),56-72。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109-
143。
原住民委員會(2014)。103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怡蒹(2007)。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
之實驗研究(博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鈺欣(2010)。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
之實驗研究(博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
 152。
曹洁、陶思亮、胡建華、徐麗英(2014)。適應醫藥行業需求的醫學類學生生涯資本培養
體系探析。中華醫學教育雜誌,34(4):494-497。
彭滋萍、張高賓(2010)。高中職生家庭環境、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家庭
教育與諮商學刊,9,33-60。
曾華源、李仰慈(2012)。建構弱勢青少年復原力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輸送體系。社區發展
季刊,(139),193-205。
曾華源、郭靜晃(2002)。少年福利(再版)。台北:亞太。
張添洲(2002)。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東盟、蔡昌明(2011)。南投縣國中原住民學生依附關係之研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創
刊號,23-50。
黃思嘉(2014)。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相關研究(博碩士論
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知識加值系統。
黃松林(2009)。生活品質、社會資本、社會品質與社會資源的永續性—從弱勢人口群來看
。社區發展季刊,(126):151-161。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6。
黃昭勳(2008)。原住民學童生涯發展現況之探討。北縣教育,(63),65-68。
黃馨儀(2014)。國小教師組織支持、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博碩士論文)。取
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
鄭麗珍(2001a)。貧窮女性化與社會救助政策。社會教育年刊,49,13-18。
鄭麗珍(2012)。生態觀點。載於宋麗玉(主編),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頁
291-316)。台北:洪葉。
衛生福利部(2013)。社會福利統計年報。上網日期:2014年11月8日,檢自:http://
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77 。
魏希聖、孫世雄、劉素芬、陳季康(2011)。九十九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
報告。內政部兒童局委託報告。
蘇鈺婷(201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博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
文知識加值系統。

貳、英文文獻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Germeijs. V & Verschueren. K(2006).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udy Choice Task Inventor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4(4), 449-471.
Krumboltz. J. D, Mitchell. A. M. & Jones. G. B(1976).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Select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6(1), 71-81.
Luthans, F.,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2), 146-160.
Luthans, F., Luthans, K. & Luthans, B.(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1), 45-50.
Snyder, C. 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r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3), 355-36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玉珍、吳麗琴(2009)。大一生回顧升學生涯抉擇與生涯適應之脈絡相互影響模式探
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39-79。

2. 江玉娟、趙善如(2006)。原住民部落少年的生涯成熟與未來生涯抉擇—以屏東縣少年為
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79-122。
3.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家庭
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
4. 吳嘉珍(2013)。淺談國中生心理資本。新北市教育,6,81-82。
5. 吳秀照、黃聖桂(2010)。從生態文化觀點論社區弱勢家庭兒童少年照顧支持服務的實
踐。社區發展季刊,(130),56-72。
6.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109-
143。
7.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
 152。
8. 黃松林(2009)。生活品質、社會資本、社會品質與社會資源的永續性—從弱勢人口群來看
。社區發展季刊,(126):151-161。
9.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6。
10. 黃昭勳(2008)。原住民學童生涯發展現況之探討。北縣教育,(63),65-68。
11. 鄭麗珍(2001a)。貧窮女性化與社會救助政策。社會教育年刊,4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