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志強
研究生(外文):SUN, CHIH-CHIANG
論文名稱:STEM課程元素融入阿美族文化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TEM Fields in Amis Culture Settings
指導教授:古建國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8
中文關鍵詞:阿美族文化STEM課程
外文關鍵詞:Amis CulturalSTEM Cour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7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阿美族生活文化之傳統技藝與生活智慧中,所蘊含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知識,藉由科學探究方式進行教學。在阿美族的生活文化課程中利用部落之傳說、長老們生活智慧介紹阿美族傳統技藝應用及使用方法,並切入STEM各項目的探究,提出科學實驗假設與實驗設計,並進行各項變因研究,最後整理實驗結果與進行報告分享。研究對象為花蓮縣某地區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生,共33位(男14位,女19位)。以量的研究方法為主,質性研究為輔,透過資料分析了解學生學習成果。教學課程內容根據ADDIE教學設計模式,分析教學者需求與學習者程度,經設計與開發課程後進行教學,教學採營隊方式為主,為期二天,教學時間為每天六節課,共12節課,共三大主題。每主題有四堂之課程,最後評鑑學生學習成果。
研究結果發現:
一、阿美族傳統文化技藝中具有STEM課程之元素。
二、透過ADDIE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開發本研究之課程是可行的。
三、在「科學學習態度量表」方面,經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結果顯示(t=1.69,p>.05),學生在教學前後在學習態度上並無明顯差異;在「科學學習態度量表」方面,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結果顯示,在性別、身分別、年級與參加營隊與否四個面向,在學習態度上並無明顯差異。
四、根據學生訪談紀錄、教師教學觀察、教師省思札記可以發現: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鷹架教學模式,特別適合原住民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
(二)本STEM教學模式的團隊合作學習策略,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樂趣。
(三)原住民傳統文化技藝活動能誘導學生對科學的探究學習。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covered in STEM fields that is also hidden in the Amis arts and wisdom. A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camp designed for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presented, where the collected data of school pupils’ learning in STEM fields through the Amis Cultural Course were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is material,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ADDIE model, uses the Scientific Inquiry Method. The sample came from 14 male and 19 femal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ualien, Taiwan. These participants were introduced 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of set themes in the setting of a two-day science camp for a complete duration of twelve periods, followed by final evaluation to gather data on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it can be shown that some STEM elements can be found in Amis culture, and it is valid for the current research to choose the ADDIE model for its experimental course design. Through quantitative data-analysis, the designed attitudinal scale reveal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pupil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shown in gender, ethnicity, age, and willingness to attend the camp. In addition,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via interviewing, observation, and teaching journals, it is found that the teaching mode of student-centered scaffolding science lessons suits the learning habits of aboriginal students. It can also be shown that this designed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can enhance students’ pleasure with learning in STEM fields, and that learning activities of aboriginal arts can mo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in clas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原住民科學及其相關之研究 13
第二節 STEM研究 23
第三節 科學態度及科學探究 33
第四節 系統化教學理論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STEM教學模式應用於阿美族傳統文化技藝學習活動之內涵 77
第二節 STEM教學模式應用於阿美族傳統文化技藝學習活動的教學實踐過程 89
第三節 STEM教學模式應用於阿美族傳統文化技藝學習活動模組對國小學生之學習成效分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7
附錄一 155
附錄二 157
附錄三 159
附錄四 171

一、英文文獻
AikenheadS., &; Ogawa, M.G. (2007).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science revisited. Culture 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
BarringtonL., &; Hendricks, B.B. (1988).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nd science knowledge of intellectually gifted and average students in third, seventh, and eleventh grad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BruynduKarien. (2013). An Exploratory Framework For A Study on Desugnung a Reserch Focused. Proceedings of the IATUL Conferences.
Building a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Agenda. (2011年12月). 2013年8月 擷取自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CobernW.W. (1996). Constructivism and Non-Wester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eGFI. (2013). 2013年8月 擷取自 eGFI: http://teachers.egfi-k12.org/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 (2007年8月). 2013年8月 擷取自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http://www.auburn.edu/research/litee/jstem/
Margaret Honey, Greg Pearson, and Heidi Schweingruber. (2014). STEM Integration in K-12 Education:Status, Prospects,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NasrJ., &; Ramadan, B. H.K. (2008). Impact Assessmen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n Engineering Science Course.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Nattiv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gawaM. (1989). Beyond the tacit framework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among science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PapanastasiouC. (2002). ). School, teaching and family influenc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Based on TIMSS data for Cypru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LTW. (2013). 2013年8月 擷取自 PLTW: https://www.pltw.org/
Prepa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TEM Innovators: 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Our Nation's Human Capital. (2010年5月). 2013年8月 擷取自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http://www.nsf.gov/nsb/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STEMTEC) Proposal. (2000年6月). 2013年8月 擷取自 STEMTEC.: http://k12s.phast.umass.edu/~stemtec/about/mission/proposal.html
Science.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American. (1990).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nively&; Corsiglia, J.G.,. (2001). Discovering indigenous 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STEMTEC. (2000). Teaching strategies investigation-based learning. 2013年8月 擷取自 STEMTEC Proposal: http://k12s.phast.umass.edu/~stemtec/about/mission/proposal.html
STEMTEC. (2000). Teaching strategi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年8月 擷取自 STEMTEC Proposal-Teaching strategies: http://k12s.phast.umass.edu/~stemtec/about/mission/proposalfiles/strat3.html
WareingC. (1990). A survey of Antecedents of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二、中文文獻
丁杰、蔡蘇、江丰光、余勝泉。 (2013)。 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創新與跨學科研究。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王美芬、熊召弟。 (1995)。 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 臺北市: 心理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 (2011)。 科學的內涵─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 臺北市: 心理出版社。
甘漢銧、陳文典。 (1995)。 「科學過程」技能。 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
甘漢銧、熊招弟、鍾聖校。 (1996)。 小學自然科學教學媒體的選用。 臺北市: 師大書苑。
甘漢銧、熊招弟、鍾聖校。 (1996)。 科學教育的哲學基礎。 臺北市: 師大書苑。
石臺榮。 (2009)。 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能源認知能源態度與能源行為之研究。 臺南市: 臺灣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全中鯤。 (2000)。 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 花蓮: 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朱正誼。 (2001)。 以主題式教學法來探討國中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朱學彥、孔寒冰。 (2008)。 科技人力資源開發探究─美國STEM學科集成戰略解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牟中原、汪幼絨。 (1997)。 原住民教育。 臺北市: 師大書苑。
吳方馨。 (2011)。 以ADDIE模式發展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吳木崑。 (2009)。 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0(1)。
吳百興。 (2009)。 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的科學學習:以族群認同、對科學的態度、力學概念與過程技能四面向進行探討。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芳馨。 (2011)。 以 ADDIE 模式發展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巫驊軒。 (2012)。 應用ADDIE模式發展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POE探究教學案例之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李亦園。 (1986)。 臺灣土著社會的兩種社會及宗教結構系統。 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季順。 (2005)。 原住民族教育一條鞭體制之建構:走出一條生路。 臺北市: 南天書局。
李泳泰。 (2007)。 實作教學對原住民學生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以「竹槍製作」單元為例。 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李建興、簡茂發。 (1992)。 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 臺北市: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哲迪。 (2009年12月)。 臺灣國中學生在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 研習資訊, 26(6)。
李啟嘉。 (2012)。 ADDIE教學設計模式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影響之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李博宏。 (2006)。 STEM教育中,T&;E(科技─工程)課程發展近況。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39(7)。
李肇魁:。 (2014)。 運用ADDIE模式發展多媒體教材以提升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初級客語能力認證教材為例。 苗栗市: 國立聯合大學。
沈佳燕。 (2009)。 以ADDIE模式發展國小高年級風能動畫與繪本教學成效之研究。 臺北市: 為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沈冠名。 (2012)。 國小五年級對話取向探究教學行動研究。 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世豪。 (2012)。 運用ADDIE模式發展小遊戲輔助自然科教學之課程方案設計—以國小六年級『簡單機械』概念為例。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永盛。 (2011)。 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5E探究教學對四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 嘉義: 嘉義大學。
林生傳。 (1998)。 新教學理論與策略。 臺北市: 五南出版社。
林岑憶。 (2011)。 氣候變遷議題之國小繪本輔助教材發展及教學適用性之研究。 臺北市: 臺北市立大學。
林佳蓉。 (2009)。 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與重要模式。 於 林佳蓉, 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 臺北市: 學富出版社。
林坤誼。 (2000)。 以整合MST取向建構科技教育學習網站初探。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林煥祥。 (2009年6月)。 科學素養的評量。 科學法展(438)。
林寶山。 (1998)。 教學原理與技巧。 臺北市: 五南出版社。
洪振方。 (2003)。 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 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洪珮心。 (2011)。 以ADDIE模式發展電腦多媒體教材應用於國小唐詩學習之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范燕瑞。 (2011)。 STEM教育研究─美国K-12阶段课程改革新關注。 中國上海市: 華東師範大學。
孫莞茹。 (2013)。 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建構之研究。 臺北市: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孫錦梅。 (2013)。 以ADDIE模式為中高齡母語者發展注音符號課程研究。 臺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
浦忠成。 (2003)。 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 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 臺北市: 印刻出版社。
張春興。 (1992)。 教育心理學。 臺北市: 東華出版社。
張新仁。 (1993年8月)。 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 教育研究雙月刊(32), 頁 31-51。
張簡誌瑋。 (2010)。 ASSURE 應用於體感互動電子書之教學設計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
教育部。 (2012)。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臺北市。
莊舜元。 (2009)。 專案式STEM學習活動之發展研究。 高雄市: 高雄師範大學。
莊舜元。 (2009)。 專案式STEM學習活動之發展研究。 高雄市: 高雄師範大學。
許嵐貞。 (2011)。 應用ADDIE模式發展相聲快捷式數位教材之研究。 臺北市: 世新大學。
許艷。 (2007年12月)。 試論我國中小學教師引進政策的現況、問題和政策建議。 科教文匯。
郭玉婷。 (2001)。 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探討。 臺北市: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郭靜姿。 (2001)。 潛藏的才能:原住民學生的學習特質及潛能評估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枝烈。 (1997)。 臺灣原住民教育。 臺北市: 師苑。
陳枝烈。 (1999)。 多元文化教育。 高雄市: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彥豪。 (2012)。 基於ADDIE法之數位戲企劃教學設計初探。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柏豪。 (2007)。 STEM整合式教學法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物理教學之研究。 屏東: 屏東科技大學。
陳柏豪。 (2008)。 STEM整合式教學法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物理教學之研究。 屏東縣: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陳英豪、葉懋、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 (1991)。 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
陳嘉彌。 (1992)。 系統化學之初探。 國教之聲。
傅麗玉。 (1999)。 從世界觀探討臺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學刊,頁 71-90。
傅麗玉。 (2003a)。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竹槍篇。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5-27。
傅麗玉。 (2004a)。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泰雅染料。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5-32。
傅麗玉。 (2004b)。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電土燈篇。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77-104。
傅麗玉。 (2004b)。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醃苦花魚篇。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5-28。
彭孟璇。 (2010)。 以 ADDIE 模式發展電腦多媒體輔助教材於數學文字解題之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彭泰源、張惠博。 (2000)。 國小五年級學童「力與運動」概念學習之研究。科學育月刊。 科學教育月刊, 頁 231-262。
曾惠玲。 (2013)。 運用ADDIE模式發展「互動式音樂數位學習」軟體於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之研究。 高雄市: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游雪雲。 (2012)。 iPod科學探究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本質觀影響之行動研究。 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黃玉婷。 (2012)。 以ADDIE模式發展電腦輔助教材於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時間概念成效之研究。 臺中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黃如駿。 (2012)。 以奈米科技應用於環境為議題使用ADDIE模式發展國小漫畫輔助教材之研究。 臺北市: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黃宣衛、羅素玫。 (2001)。 臺東縣史:阿美族篇。 臺東縣: 臺東縣政府。
楊朝霖。 (2011)。 以 ASSURE 模式開發國小氣候變遷動畫多媒體教材及學習成效研究。 臺北市: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資源研究所。
楊朝霖。 (2011)。 以ASSURE模式開發國小氣候變遷動畫多媒體教材及學習成效研究。 臺北市: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資源研究所。
詹德木。 (2010)。 探究式教學對國小學生河川環境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以桃園縣中壢市某國小為例。 臺北市: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鄒玉鈿、張景媛。 (2010)。 「探究式創意實驗教學」對八年級學生自然領域學習表現之影響。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8)。
廖記榆。 (2009)。 國小學童對外來種入侵之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以汐止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臺北市: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劉一慧。 (2012)。 STEM專案學習對自我效能與工程專業承諾之影響。 高雄市: 高雄師範大學。
劉宏文。 (2001)。 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研究。 彰化市: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劉鈺楷。 (2014)。 以ADDIE模式發展漫畫識讀教學方案之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歐桃英、王鳳玉。 (2013年4月)。 2013年度美國奧巴馬總統教育預算最新動態探悉。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蔡蕙文。 (2007)。 STEM教學模式應用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 屏東: 屏東科技大學。
蔡蕙文。 (2008)。 STEM教學模式應用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 屏東縣: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簡愉涵。 (2011)。 阿美族社會文化性探討族群認同、自我效能、心理健康之關係。 臺東縣: 國立東華大學。
顏國樑。 (2004)。 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 臺灣教育。
羅希哲、陳柏豪、石儒居、蔡華齡、蔡慧音。 (2009)。 STEM整合式教學法在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羅希哲、蔡慧音、曾國鴻。 (2011)。 高中女生STEM網路專題式合作學習之研究。 高雄師大學報。
羅翊菱。 (2012)。 以ADDIE模式開發媒體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方案之研究─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例。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羅翊菱。 (2012)。 以ADDIE模式開發媒體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方案之研究─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例。 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譚光鼎。 (1997)。 近五十年臺灣原住民教育研究之評悉。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臺北市。
蘇貞莉。 (2012)。 文本閱讀融入自然科探究教學成效之研究─以「熱的傳播與保溫」為例。 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蘇懿生、黃臺珠。 (1999)。 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哲迪。 (2009年12月)。 臺灣國中學生在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 研習資訊, 26(6)。
2. 李哲迪。 (2009年12月)。 臺灣國中學生在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 研習資訊, 26(6)。
3. 林坤誼。 (2000)。 以整合MST取向建構科技教育學習網站初探。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 林坤誼。 (2000)。 以整合MST取向建構科技教育學習網站初探。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5. 張新仁。 (1993年8月)。 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 教育研究雙月刊(32), 頁 31-51。
6. 張新仁。 (1993年8月)。 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 教育研究雙月刊(32), 頁 31-51。
7. 陳英豪、葉懋、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 (1991)。 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
8. 陳英豪、葉懋、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 (1991)。 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
9. 傅麗玉。 (1999)。 從世界觀探討臺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學刊,頁 71-90。
10. 傅麗玉。 (1999)。 從世界觀探討臺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學刊,頁 71-90。
11. 傅麗玉。 (2003a)。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竹槍篇。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5-27。
12. 傅麗玉。 (2003a)。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竹槍篇。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5-27。
13. 傅麗玉。 (2004a)。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泰雅染料。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5-32。
14. 傅麗玉。 (2004a)。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泰雅染料。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5-32。
15. 傅麗玉。 (2004b)。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電土燈篇。 原住民教育季刊, 頁 7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