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7 23: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勳翰
研究生(外文):Hsun-Han Chan
論文名稱:雕塑手法應用於產品設計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Probing sculpture technique apply on products design
指導教授:林勝吉林勝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Chi Lin
口試委員:林東龍王清良
口試委員(外文):Dong-Long LinChing-Liang Wang
口試日期:2015-01-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雕塑雕塑手法人體藝術產品設計
外文關鍵詞:Sculpture, Sculptural techniques, Body art, Product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過去工業發展的社會,眾多的產品設計臣服於大量製造與工業生產的邏輯中,而產品造型漸漸趨向簡約且無意識行為之外觀造型。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對於審美觀與生活情趣不斷提升,模式化的成品已漸漸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像是雕塑藝品的收藏、與雕塑藝術家跨界合作的限量產品或是跳脫模式化生產的手工雕塑之造型蠟燭等等,這些藝品、產品都成功運用雕塑手法去達到獨特風格與限量般的高價值感,法國時尚設計師Coco Chanel說過:「流行會被流行淘汰,但風格永不會如此。」

雕塑是造型藝術表現之一,藝術在創作上人們講究“有感而發”,因此情感是感受的來源,也是一切藝術形式最根本的起源。"雕塑",是人類創造出有別於其他藝術種類且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形式,經過幾千年的演進和發展,形成了鮮明的語言特點,其中又以人體藝術題材為多數藝術家創作時所使用,因人體美看重的是人們如何將一己情感,自然的透過姿勢與表情來表達。

因此本研究針雕塑手法如何應用於產品設計上進行探討,給予產品結合雕塑手法的適當方法,將雕塑手法-形式、材質和產品結合後,提升產品設計的獨特性、價值感與濃厚情感上的傳達。

In the past soci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de range of products designed to succumb to a large number of manufacturing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logic, the product appearance modelling gradually tend to simple and unconscious acts. A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 for aesthetic and rising interest in life, conservative product has gradually failed to meet people’s need. Like sculpture art collection,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sculpture artist limited edition products or tripping mode of production of hand-sculpted shaped candles, etc. a work of art, the products are successfully used sculptural techniques to achieve a sense of unique style and high-value just like limit the quantity. French fashion designer Coco Chanel said: “Fashion changes, but style endures.”

  The sculpture is one of the plastic arts performance, in the creative work of art,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 feeling”. Therefore, the source of emotion is the feeling of all art forms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origins. “Sculpture” is a different with other of art and has a unique charm.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o become stark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m, the majority of artists used to the creation of body art theme. As human body is how people will value their own emotions, natural posture and facial expressions to express through.

  Therefore, this researches how to be aimed at sculpture techniques used in product design to explore, to give product combines sculptural techniques in appropriate way. After combine the form of sculpture, materials and products, to enhance the uniqueness of the product, to convey a strong sense of values and emotional.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一、緒論 1
1.1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1.2 創作理念 1
二、學理基礎 3
2.1 雕塑定義 3
2.2西方雕塑史與雕塑人體美 3
2.3東方雕塑與西方雕塑比較 8
2.4 雕塑之意義與範圍 9
2.5 雕塑之功能 10
2.6雕塑手法 11
2.6.1 雕塑的形式 11
2.6.2 雕塑的種類 12
2.6.3 雕塑最基本的語言和形式 13
2.6.4 雕塑之材質美 14
2.7 雕塑之表現主義 16
2.7.1 寫實主義 17
2.7.2 抽象主義 17
2.8 人體之雕塑藝術表現 17
2.8.1 人體藝術 18
2.8.2 藝術中之人體美 18
2.8.3 人體之美的重要性與其創作上的艱難度 19
2.9 雕塑手法運用於產品設計實例探討 20
2.9.1 牛奶熔體杯 No use crying over spilled milk: The Melt Mug 20
2.9.2 Haoshi Design Swallow X CLOCK 燕子鐘 21
2.9.3 Light Bulb 22
2.9.4 一躺可能就不想起来的午睡床 23
2.9.5  Michael Yeung-實用性藝術家具 24
2.9.6 Moments in Time—手工雕塑飛逝的光陰故事 25
2.9.7 水的哲學-Ross lovegrove的礦泉水瓶 26
2.10 總結 27
三 、內容形式與方法技巧 28
3.1 初期創作脈絡 28
3.2 初期實驗作品 30
3.2.1 體操掛勾 30
3.2.2 筷-等待的心 33
3.2.3 舞動-花瓶 36
3.2.4 擁-chair 39
3.3實驗作品創作後之檢討與發展 42
四、內容形式與方法技巧 43
4.1本論述之創作脈絡 43
4.2代表性作品 45
4.2.1 流動杯架 45
4.2.2咖啡杯組合《Coffee Cup+Stirring rod》 52
4.2.3雕塑chair 58
4.2.4移動式掀布燈 66
五、結論與建議 73
參考文獻 74



專書

古旻陞、施小玲編著(1996)。藝術概論。台北:古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正文。體積與空間,雕塑藝術在欣賞。視傳文化出版。

池 澤 康 郎( 日 )著 蔣 渝 譯( 1993)。人 體 美 學。台 北地 景 企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曾堉。中國雕塑史綱。台北:南天書局發行。

彭小劍、董惠宇譯(1991)。Kenneth Clark 著,人體藝術論。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
葛賽爾著、傅雷譯。羅丹藝術論。好讀出版。

陸雅青(2001)。藝術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華雨詩(1990)。人體素描與姿勢。台北:南天書局。

張毅(1995)。藝術的魅力。台北:新雨出版社。

論文期刊

洪如珮。圖示競爭:台灣人體雕塑之聲成結構(1962-1983)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碩士論文

楊奉琛。東方思想"二元對立與和諧"應用在雕塑作品之研究(200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麗齡。台灣雕塑家蒲添生人體藝術之研究(2010)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 碩士論文

艾溫‧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李元春 譯。〈由人體比例理論的演變,看風格的歷史〉。《造形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1996。頁 63-120。

王秀雄。〈裸體藝術的真義〉。《文訊月凼》第 5 期(1983 年 11 月)。頁 12-17。

江如海。 陳夏雨、楊英風與戰後臺灣現代雕塑的起源〉《現代美術學報》第 7 期(2004
年 5 月)。頁 95-129。

江衍疇。《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雕塑類:抽象構成雕塑》。台北:文建會。2004。

何恆雄。 三十年來的雕塑教育〉。《藝術學報》第 38 期(1985 年 10 月)。頁 141-150。

何政廣。〈楊英風談雕塑藝術〉。《自由青年》第 42 卷第 6 期(1969 年 12 月)頁 95-99

李美蓉。〈台灣雕塑藝術現象淺論〉。《美育》第 114 期(2000 年 3 月)。頁 64-71。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東洋》。1922 年 3 月。25-2/3。顏娟英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2001。頁 128-129。

楊英風。〈「鳳凰來儀」與「萬國博覽會」〉。原載於《建築與藝術》第 11 期(1970年 6 月)。頁 2。收錄於蕭瓊瑞主編。《楊英風全集》第 14 卷。台北:藝術家。2008。頁 50-5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