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南方》編輯部(1987),〈南方生活營記事〉,《南方》雜誌第10期,頁66-69。
《客家風雲》編輯部(1998),〈由客家人領導的台灣首次農民運動〉,《客家風雲》雜誌第4期,頁16-20。
James C. Scott, (2013[1976]),程立顯、劉建等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南京:鳳凰出版。
Marshall Sahlins著、丘延亮譯(1988),〈原初豐裕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人間雜誌編輯部(1989),〈傭工佃丁出戰士──從移民墾殖史看台灣客家系人民〉,《人間》雜誌第39期(《台灣客家:隱形的族群》系列專輯),頁39-58。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198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墨林(1988),〈台灣果農的怒吼!〉,《人間》雜誌第28期,頁66-77。
丘延亮(1988),〈從認識論的高度再思考"發展經濟學"──〈原初豐裕社會〉代譯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丘延亮(1996),《後現代政治》,台北:唐山。
丘延亮(2007),〈三農(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是三農之外的問題〉,「城鄉流動:2007文化研究會議」三農及運動圓桌引言。
丘延亮編(2008),《運動作為自我教習》,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古秀如(n.d.),〈鍾理和與他的弟兄鍾浩東〉,文章來源: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mofa_chungliho_11.htm(檢閱日期:2016年3月31日)。
台灣立報社論(2009),〈現代俠客的殞落〉,文章來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880(檢閱日期:2015年1月11日)。
弗雷爾(Paul Freire)著、張博加譯(1987),〈朝向一個辯證對話的教育革命──學生哲學:被壓迫者的啟蒙〉,《南方》雜誌第11期,頁88-97。
江明樹(2007),〈跨越時代的美濃三傑──鍾理和、鍾浩東、李旺輝(二)〉,《六堆風雲》雜誌第121期,頁21-26。亨利.伯恩斯坦(Henry Bernstein)(2010),《農政變遷的階級動力》(Class Dynamics of Agrarian Chang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永毅(2014),《左工二流誌:組織生活的出櫃書寫》,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吳挺鋒(2009),〈觀念平台──被遺忘的陳秀賢〉,中國時報,2009年5月26日。此文已由苦勞網轉載,文章來源: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0726(檢閱日期:2015年1月11日)。
吳聰賢(1991),《台灣農民意識轉換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趙自勇、胡澎(2009),《東亞社會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杰穎(2015),〈80年代:學生運動的萌芽〉,「2016學動.運生-臺灣戰後學生運動回顧特展|中研院社會所 廿周年所慶活動」網站,文章來源:http://ios20.asdc.tw/a05-1980s/(檢閱日期:2016年8月8日)。
林孝信(2012),〈四十年來東亞變局下保釣的新意義〉,收於劉容生、王智明、陳光興主編(2012),《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繼承、轉化、再前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邱士杰(2009),《1924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邱星崴、徐肇尉、陳慈慧、郭瑾燁(2009),〈夏耘田調:走訪東勢〉,台灣農村陣線夏耘草根調查文章,文章連結:http://e-info.org.tw/node/59543(檢閱日期:2015年5月10日)。
邱靜慧(2012),《美濃社會實踐主體性與農業現代化批判:十年在農村的反思(1997-2011)》,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故鄉出版公司、暢談文化公司編著(2004),《重現台灣史:五二O農民抗爭事件1987~1988》第50號,台北:少年台灣雜誌社。
柯志明(1993),〈台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2期。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編纂(1997),《美濃鎮誌(下冊)》,高雄:美濃鎮公所。
胡台麗(1985),〈台灣農村工業化對婦女地位的影響〉,《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
范郁文(2008),《榮民成為農民:退輔會農場的歷史分析(1954-198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0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容邵武(2005),〈社區的界限:權利與文化的研究-台中東勢的個案分析〉,《考古人類學刊》第62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袁先欣(2015),〈「到民間去」與1920年代中期的政黨政治──以《中國青年》為中心〉,發表於「政治主體-主體政治:第二屆兩岸社會批判理論論壇,會議日期為2015年11月20-22日,會議地點為新竹交通大學。
基層婦女後援會(1988),《他山之石:韓國農運經驗》,台北:基層婦女後援會。
張釗維(2004),〈歷史.學運.層次感〉,文章來源:http://web.pts.org.tw/~web02/age/index.php(檢閱日期:2016年8月8日)。
張富忠、邱萬興編著(2005),《綠色年代1975~2000:台灣民主運動二十五年》,台北:印刻。
粘錫麟(2010),〈貳、反杜邦〉,「綠色主張工作室」網誌,文章連結:https://greenproclaimworkshop.wordpress.com/2010/01/04/nienhsilin-environmentalfighterforever-2/6/(檢閱日期:2016年3月1日)
郭紀舟(1999),《七O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光興(2004),〈嗆聲自身──民主運動與美國帝國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5期。
陳光興編(2000),《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巨流。
陳秀賢(1991),〈陳秀賢的社運筆記之二:揭開農業的國家委託本質〉,文章來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2886(檢閱日期:2015年1月11日)。
陳秀賢(1992),〈台灣的農業與農民運動〉,收於美濃愛鄉協進會編(1994),《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台北:晨星。
陳炎正編(1995),《東勢鎮誌》,台中:東勢鎮公所出版。
陳信行(2004),〈我的野百合──一個1990年三月學運參與者的自我批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頁253-276。
陳信行(2007),〈一則故事的重要性,關於台灣工運〉,本文收於「丘行上路」網誌,文章來源:http://blog.roodo.com/dkchen10/archives/4675501.html(檢閱日期:2015年9月22日)
陳映真(1988),〈豐富、生動的功課——「三.一六」農民反美示威的隨想〉,《中華雜誌》第297期,頁42。
陳映真(2001),〈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
陳映真(2001),〈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之四〉,《陳映真小說集4:萬商帝君》,台北:洪範書店。
陳映真(2004),《陳映真散文集1(1976~2004):父親》,台北:洪範
陳瑞樺(2013),〈以農之名:台灣戰後農運的歷史考察〉,2012年台灣社會學年會論文。
黃志翔(2001),〈流動的斷層──《望鄉》自序〉,《望鄉》,台北:相思網,頁11-13。
黃俊傑(1989),〈變奏的農村曲──當前台灣農民運動的歷史根源及其意義〉,《歷史月刊》第17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黃俊傑(2006),《戰後台灣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美英(1990),《台灣文化斷層》,台北:稻香出版社。
黃維正(1988),〈莫道書生空議論:投身農民自救運動的三位客家「秀才型」後生仔〉,《客家風雲》第7期,頁14-22。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意識之甦醒〉,收於徐正光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楊渡(2014),《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2014修訂版),台北:南方家園。
詹澈(1995),《台東縣籍作家作品集:這手拿的那手掉了》,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廖正宏、黃俊傑(1990),《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廖咸浩、簡明仁發行(2004),《漫漫牛車路紀念特展專輯:簡吉與台灣農民組合運動》,台北:大眾教育基金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廖美(1992),《台灣農民運動的興盛與衰落──對二O年代與八O年代的觀察》,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綠色小組(1988),〈1988/07/11 農村巡迴營 10-2 馮清春-行動簡介/蔡建仁-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之意義(上)/王振寰-國家資本主義下的台灣農業(上)〉。影片連結:http://203.71.53.86/FilmQuery.aspx?FilmID=3851(檢閱日期:2015年10月12日)。
綠色小組(1988),綠色小組紀錄片第53號《農民之怒吼,拿起鋤頭上街頭》,1988年3月27出品。影片連結:http://203.71.53.86/PlayFilm.aspx?FilmID=3958(檢閱日期:2015年12月20日)。
趙定一(陳映真)(1984),〈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夏潮論壇》1984年6月號,頁12-25。
趙剛(1989),〈五二O事件:社會學的剖析〉,收於徐正光、宋文里編,1989,《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劉建修編輯(2013),《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檔案》,新竹:印次方數位印刷有限公司。
劉進慶(201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修訂版),台北:人間雜誌社。
潘俊英(2004),《台灣農民運動初探 1895-2005》,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蔡石山編著(2012),〈農民運動的全盛時期〉,《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 1924-1934》,台北:遠流。
蔡培慧(2008),《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暨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鄧丕雲(1993),《8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蕭新煌(1990),〈一九八O年代末期台灣的農民運動:事實與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賴段整理(1988),〈一致的命運,一致的抗爭──訪陳秀賢談農民運動與社會抗爭運動的串聯〉,《南方》雜誌第16期。
鍾永豐(2011),〈面對亞洲農村,擺脫悲苦情緒與現代主義思維〉,《東方早報》,文章連結: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1-04/20/content_472025.htm(檢閱日期:2016年8月14)。
鍾永豐(2012),〈青春作伴好還鄉:農民觀點的戰後現代化簡史〉,《天南》雙月刊第6期。
鍾永豐(2015),《我等就來唱山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鍾秀梅(1988),〈農民運動在「六堆」〉,《客家風雲》第7期,頁11-13。鍾秀梅(1994),〈解嚴後台灣農民運動-試以客家農運經驗分析〉,文建會。
鍾秀梅(2009),《發展主義批判》,台北:春暉出版社。
鍾秀梅、宋長青(2013),《台灣客家婦女研究:以美濃地區鍾、宋兩屋家族婦女生命史為例》,客家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韓嘉玲(1997),〈台灣農民運動的領袖——簡吉〉,《播種集:日據時期台灣農民運動人物誌》,台北:簡吉陳何文教基金會,頁1-21。
簡慧樺(1998),《國家權力與農民抗爭──以1895年至1980年代台灣農民運動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書目
Ashis Nandy (2001). An Ambiguous Journey to the 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shis Nandy (2004). “Towards a Third World Utopia,” Bonfire of Creed: The Essential Ashis Nandy.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tha Charterjee (2003). The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am Moyo and Paris Yeros ed., 2005. Reclaiming the Land. London: Zed Books.
社運工作室及農盟的文件(1988-1990)
社運工作室(1990),《實踐筆記》創刊號、第1-3期。
台南縣農村工作隊、社運工作室(1988),〈台南縣大專青年農村巡迴工作隊工作日誌〉。
社會運動工作室文件(1988),〈1988暑期農村巡迴工作隊暨生活營初步計畫草綱〉。
社運工作室(1988),〈一九八八暑期農村巡迴工作隊期前講習課程表〉。
社運工作室(1988),〈老農不死,也絕不凋零!台灣農民四二六行動宣言〉。
社運工作室(1988),〈農村巡迴工作隊分隊名單〉。
社運工作室、農盟宣傳部(1988),《農民運動手冊──組訓系列(1):農民要組織,組織救農民》,台灣農民權益促進會聯盟印行。
農民聯盟秘書處文宣組(1989),〈論當前台灣農運的兩條路線〉,1989年5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