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丁一顧(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研究:「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為焦點。課程與教學,17(1),209-232。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2014)。「均等、一流」的學習革命~均一教育平台。取自http://www.thealliance.org.tw/cover_show.php?cover_id=52
牛涵釗(2015)。翻轉教室正夯,技術訓練也翻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54-156。朱鎮宇(2007)。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注階段與使用層級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江惜美(2015)。翻轉教室應用在國語文教學的模式。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8,1-21。江麗娟(2015)。國中教師運用合作學習之教學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吳仲堯(2015)。「虛無式」翻轉,誰要?。人本教育札記,312,20-23。
吳俊憲、吳錦惠(2015)。翻轉教室-啟動教室裡寧靜的革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174-178。
吳清山(2014)。翻轉課堂。教育研究,238,135-136。
吳舜文(2014)。結合開放式課程與翻轉教室理念之音樂師資培育。台灣教育,690,12-20。
呂冠緯(2015)。跨越翻轉教學的鴻溝。教育脈動,1,65-75。
宋秋儀、張婷華(2015)。學校推動讀報教育「翻轉」學童閱讀能力。台灣教育,694,44-48。
李宜真(1992)。從傳統到現代-今昔教學方式比較。師友月刊,299,20-22。李鍾宜(2009)。高雄縣岡山區國中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市。汪蕙芳(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關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阮光勛(2005)。提升教師課程改革關注之行動研究。花蓮師院學報,20,19-43。卓憶嵐(2015)。翻轉教學2.0-未來教室SWEET Q!。師友月刊,571,
林佩璇(2002)。教學知識之研究:從研究典範的轉移到整合理解。課程與教學,5(3),17-33。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邱慧玲(2015)。翻轉教學在人權教育的實踐。師友月刊,571,15-20。洪翠華(2010)。教師關注的理論與啟示。國教新知,57(2),59-73。孫志麟、陳建銘(2007)。學校組織變革中的教師關注:發展階段與類型分析。師大學報教育類,52(1),159-180。
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2014年8月1日)。歡迎來到2014翻轉教室工作坊。取自http://flipped-classroom-workshop.wikispaces.com/
郝永崴(2015)。翻轉教室:談學生看法。教育脈動,1,34-52。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資源網(2015年2月1日)。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迷思與真義。取自http://ctld.ntu.edu.tw/fd/teaching_resource/page1-1_detail.php?bgid=3&gid=39&nid=329
張明華(2014)。學習如「打Game」葉丙成翻轉大學教育。評鑑雙月刊,52,34-36。
張姿安(2015)。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教學信念與教學關注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張輝誠(2014年10月23日)。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部落格影音】。取自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0CiDc-
張輝誠(2014年3月25日)。學思達教學法(一)【部落格影音】。取自http://1know.net/knowledge/8f1d9d40dfd2?v=list&u=86d2e440dfd
教育部(2001)。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資料檔】。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guideline(9101).pdf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資料檔】。取自http://www.edu.tw/Default.aspx?WID=1112353c-88d0-4bdb-914a-77a4952aa893
教育部(2015)。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資料檔】,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54137/97.08%E6%95%99%E8%82%B2%E9%83%A8%E4%B8%AD%E5%B0%8F%E5%AD%B8%E8%B3%87%E8%A8%8A%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15)。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資料檔】。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guideline(9006).pdf
郭丁熒(2005)。「為何我們如此相近,卻又如此不同?」-從批判教學論談「關注差異」之教學文化。課程與教學,8(3),41-54。郭璟儀(2014)。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與行動學習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郭靜姿、何榮桂(2014)。翻轉吧教學!。台灣教育,686,9-15。
陳招池(2001)。對傳統教學的顛覆與省思。師友月刊,413,48-50。陳侶安(2015)。「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教育之轉變。舞蹈教育,13,145-158。陳琦媛(2005)。教師面對教育改革態度之研究。學校行政,38,106-118。陳瑞玲、韓德彥(2015)。沒有教師的一堂課-翻轉教室自主學習效益及其促成要件。遠東通識學報,9(2),1-19。陳儒瑩(2012)。網路教學資源應用於國中教師教學歷程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曾淑惠(2015)。翻轉教學的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8-11。曾榮華(2014)。偏鄉與翻轉教育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1), 56-56。黃政傑(2007)。脫離教育鬆綁的困境。師友月刊,480,9-13。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61-186。
黃能富(2015)。磨課師(MOOCs)與師博課(SPOCs)協同授課之翻轉教學法。教育脈動,1,101-110。
黃淑惠(2009)。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與運用Blog於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嘉義市。黃寶珠(2015)。三峽區國小教師對翻轉教學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葉丙成(2013年9月26日)。國立臺灣大學葉丙成教授─翻轉教室與MOOCs【部落格影音】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Q6-YjmxcM
葉丙成(2015a)。如何確保翻轉教學的成功?BTS翻轉教學法。中等教育,66(2), 30-43。 doi:10.6249/SE.2015.66.2.03
葉丙成(2015b)。為未來而教-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台北:親子天下。
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雙月刊,41,31-34。蔡瑞君(2014)。數位時代「翻轉教室」的意義與批判性議題。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2),115-138。蔡瑞君(2015)。翻轉教室之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脈動,1,21-33。
蔡稔惠(2016)。另類的「翻轉教學∕教室」「『學習如何教—學』擬人模式」簡介。台灣教育,698,11-21。
親子天下(2015)。明日學校教出未來人才。台北:親子天下雜誌。
親子天下編輯部(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台北:親子天下雜誌。
鮑瑤鋒(2014)。攜手翻轉教學。師友月刊,563,9-14。
鍾志長(2011)。國小教師的課程改革關注探究。弘光學報,(63),137-155。鍾昌宏(2014年1月25日)。國中翻轉與線上平台整合運用【部落格影音】。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hAh_cHbbcg
鍾昌宏、王國華(2015)。別被影片綁架了-逆向的翻轉教室課程設計。中等教育,66(2),69-87。doi:10.6249/SE.2015.65.2.05
羅興發、林淑碧(2016)。翻轉教室在國小音樂教學上之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90-94。嚴文祿、周建華(2003)。實施新課程必須樹立辯證的教學新理念。中國教育學刊,2003(3),26-28。
西文文獻
Acedo, M. (2013). 10 Pros And Cons Of A Flipped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achthought.com/trends/10-pros-cons-flipped-classroom/
Bergmann, J., & Sams, A. (2012). Flipping the classroom. Tech & Learning, 32(10), 42-43.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014263097?accountid=14237
Cetinkaya, B. (2012). Understanding teachers in the mides of reform:Teachers’concerns about reformed sixth grade mathematice curriculum in Turkey.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8(3). 155-166.
Fuller, F. (1969). 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2), 207-226.
Fuller, F. (1970). Personalized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 educator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048105)
Hall, G. E., George, A. A., & Rutherford, W. L. (1977). Measuring stages of concern about the innovation: A manual for use of the SOC ques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147342)
Hall, G. E., & Hord, S. M.(1987). Change in schools: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ll, G. E., & Hord, S. M. (2001). Change in schools: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152.
Hall, G. E., & Hord, S. M. (2001). 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otholes (3rd edition ).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Hall, G. E., & Hord, S. M. (2006). 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and Potholes (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Van den Berg, R. (1993). The concerns based adoption model in the Netherlands, Flanders and United kingdom: State of the art and perspec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 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