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資料
簡妙娟 (1992)。國民中學學生世界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obert K. Yin(1994)原著。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台北:弘智文化。
沈坤宏 (1995)。國小六年級學童世界觀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瑞龍 (1997)。國際教育認知之實證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倫納 (1997)。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商務。
郭生玉 (1997)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台北:精華。
王如哲(1999)。比較與國際教育初探。比較教育,46,67-82。孫治本 (1999)。全球化危機。(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台北:商務。
尚榮安(譯)(2001)。個案硏究法(原作者:R. K. Yin)。臺北市: 弘智。
王文科、王智弘譯(James H.,McMillan and Schumacher 著) (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台北市:五南。
黃榮村 ( 2003 )。從國際化觀點展望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國家政
策季刊1-26。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尚榮安譯(2001)。
顏佩如 ( 2003 )。課程圖像重建:學校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錦蓉 ( 2003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國際觀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郁建興( 2003 )。《全球化︰一個批評性考察》。中國:浙江大學出版社。
周慧菁、齊若蘭、林玉珮、施君蘭 等 ( 2004 )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國際—打造前進世界的能力。天下雜誌。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齊若蘭(2004)。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4-41。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教社所。頁 1-20。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頁63 – 77。戴曉霞(2005)。「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載於黃俊傑主編之《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頁97-144,台北市:台灣大學。
林金定, 嚴嘉楓, &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 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3(2), 122-136.王聖馨 ( 2006 )。九年一貫國小國與教科書國際觀內容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愛華(2006)。「澳洲高等教育國際化經驗(Internationalizing Education: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 32 期,頁 279-300。
劉慶仁(2006)。「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第71 期,頁 87-108。張欽盛(2006)。「台灣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第71 期,頁 1-16。張蓉(2006)。走近外國中小學教育—花朵是這樣綻放的。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主要國家教育發展資料蒐集與分析》,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顏佩如 ( 2007 )。全球教育課程發展。台北:冠學。
陳雅玲(2007年2月20日)。未來一軍。商業週刊,1006。取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WebArticle.aspx?ID=25017&path=e&pnumber=1
陳瀅 ( 2008 )。日本國際教育旅行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育珊(2008)譯。J. Grix著。Top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The foundations of research)。臺北:寂天文化。
黃乃熒(2009)。台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輯刊,42:1-24。
施建裕、黃乃熒、謝念慈、蘇麗美(2009)。推動國際教育談中學教師專業發展。2009年海峽兩岸基礎教育論壇。
莊勝義 ( 2009 )。從多元文化觀點省思弱勢者的教育問題與對策 。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17-56。
楊深坑(2009)。比較教育的意義、目的、研究類型與方法策略。收錄於楊深坑、李奉儒(主編)。比較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李振清(2010)。「提升教育國際化與競爭力的共識與挑戰」,《台灣教育》, 第 663 期,頁 2-11。
陳麗華(2010)。台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芻議。教師天地,168:4-11。陳弘哲 (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莊立華 (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政策、相關影響因素與國際英語村執行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純敏(2010)。跨越疆界、文化的課程學習與關鍵能力探究:以台灣師
大學生赴美國 UCLA 暑期修課為例。全球化時代之關鍵能力與教育革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94-101)。
李思範 (2010)。國小階段國際教育之個案研究─以果園國小與風城國小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靜芬 (2010)。國民中小學高年級國語教科書全球關教育內涵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玉蟾(2010)。國際教育理念分析。刊於教育部99年中小學教育專業之能研習議程手冊,頁。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嘉義。
李明芳(2010)。學校國際化與國際教育。刊於教育部99年中小學教育專業之能研習議程手冊,頁。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嘉義。
莊孟娜 (2010)。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內涵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21 世紀國際化人才。美國民權法案與美國教育。
李小琪 (2011)。國小四年級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行動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進彬 (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交流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華、田耐青、宋佩芬、彭增龍、陳盁丹、邱卿雲、張麗卿、孫惠齡、
劉怡秀、陳達萱、陳美齡、李岩勳、曾慧芬、吳靜芬、曾淑珠、江文芳(2011)。打造世界公民的12 個方案:全球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慶勳(2011)。論文寫作軟實力:悠遊在研究寫作天地中。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電子報 (2011),美國民權法案與美國教育,451 期, 取自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7186
洪雯柔(2012)。面對未來,以建構全球競爭力為基礎的國際教育。竹縣文教,43,19-23。黃碧智 (2012) 。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推動與反思-國民小學學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喬雯(2012)。從台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過程。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麗惠(2012)。國民小學讀報教材中的國際教育內容分析-以國語日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鼎育(2012)。國民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素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古基煌(2012)。國際教育在國中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玉婷(2012)。「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課程」社會支持、目標導向與訓練遷移動機之影響。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品孜(2012)。教育國際化與我國高中國際教育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芯羽(2012)。國際教育推行案例之研究 —以臺東市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學偉(2013)。國際教育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立虎尾高中海外遊學為例。私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西馨(2013)。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行動研究 —以「設計世大運吉祥物」教學方案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怡伶 (2013)。國際教育融入國中英語教科書之內容分析—以臺灣及日本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勝吉 (2013)。國際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美玲 (2013)。國民小學國際教育計畫實施現況調查。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宜卉 (2013)。臺北市高級中學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啟華 (2013) 。台灣國際教育的反思—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為
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第3 0 期: 1 - 2 0。
楊深坑(2013年3月)。國際教育理念與實務之歷史回顧與前瞻。「中小學國際教育國際研討會: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發表之論文,高雄市蓮潭國際文教會館。
李靜宜 (2014)。國際議題融入國小國語教科書內容及其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郎儀錦 (2015)。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政策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貳、英文資料
Gold , Raymond L. (1969) “Roles in Sociolocial Field Observations.” in George McCall and J. L. Simmons, J. L. (eds.), Issues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30-39. Menlo Park: Addison-Wesley.
Goetz, J., & LeCompte, M. (1984).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Sage.
Anderson, L. ( 1990 ). A rationale for global education. In Tye, K. A. Global education from thought to action (13-34).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Vol. 2. London:Sage.
Malhotra, N. K. (1993).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anvey, R. G. ( 1976 ).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enter for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Kniep, W. M. (1986). Defining a global education by its content. Social Education, 50(10), 437- 466.
Gudykunst, W. B. & Kim, Y. Y. (1992).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New York: McGraw Hill, Inc.
Crabtree, B. D., & Miller, W. L.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 L. 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Hayden M C and Thompson J J (1995). “Per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1(5), pp.389-404.
Lofland, J. and L. H. Lofland (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Hendrix, C. James ( 1998 ). Globalizing the Curriculum. In the Clearing House.Washington, 71( 5 ), 305-309.
Barber, M. (1997).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the global paradox. In P. Mortimore&V. Little (Eds.), Living education: Essays in honor of John Tomlinson
(pp.171-181). London: Paul Chapman.
Yang, R. (2002).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ts meanings, 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13(1), 81-95.
Crossley, M. and Watson, K. (2003):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globalisation, context and difference. London: Routledge.
Hsiao, C. M. (2003).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postsecondary program success in Asia: Experiences in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U.S.
Cambridge J C and Thompson J J (2004). Internationalism and globalisation as context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mpare 34, 2, 161-175.
Epstein, E. H. (1994).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verview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 Husen & T. N. Pos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 918-923). Oxford, UK: Pergamon.
Hinchcliff-Pelias & Greer, N. S. (2004).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33(2), 5-18.
Matthews, J., & Sidhu, R. (2005). Desperately seeking the global subject: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cosmopolitanism. Globalisation, Societies and Education, 3(1), 49-66.
Altbach, P. G., & Knight, J. (200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1, 3/4, 290-305.
Schlz, S.A., Lee, J. J., Cantwell, B, McClellam, G, & Woodard, Jr., D. B. ( 2007 ). Moving toward a global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preparation programs. NASPA Journal, 44(3), 610-632.
参、網路資料
劉慶仁(2000),談美國的國際教育政策,取自
http://www.houstoncul.org/eduinfo/e2000024.htm
http://www.stlcc.edu/Programs/Global_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