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史料及相關文獻
一、經部
1.阮元刻、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二、史部
(一)正史類
1.(西漢)司馬遷,《史記》(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2.(東漢)班固,《漢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4。
3.(劉宋)范曄,《後漢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5。
4.(西晉)陳壽,《三國志》(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
5.(唐)房玄齡,《晉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6.(梁)沈約,《宋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梁)蕭子顯,《南齊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8.(唐)姚思廉,《梁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9.(唐)姚思廉,《陳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10.(北齊)魏收,《魏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唐)李百藥,《北齊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12.(唐)令狐德棻,《周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1。
13.(唐)李延壽,《北史》(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唐)魏徵,《隋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15.(後晉)劉昫,《舊唐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二)編年史、別史、雜史、地理類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6。
2.(唐)吳兢,《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1978。
(三)政書類
1.(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2.(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
3.(唐)長孫無忌等撰;岳純之,《唐律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
5.(唐)張鷟著,田濤、郭成偉校注,《龍筋鳳髓判》,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6.(宋)王溥,《唐會要》(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5。
7.(宋)宋敏求撰,《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8.(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1987。
(四)金石類
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2.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441-442。
(五)史料考證、詮釋、輯逸類
1.(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3.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4.周紹良輯錄,《《冊府元龜》唐史資料輯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5.高其邁,《隋唐刑法志注釋》,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6.高潮、馬建石主編,《中國歷代刑法制注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7.陸心國,《晉書刑法制注釋》,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
8.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9.錢大群,《唐律疏義新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10.謝瑞智、謝俐瑩,《中國歷代刑法志一‧漢書、晉書、魏書》,臺北:文笙,2002。
11.(日)仁井田陞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12.(日)仁井田陞著;(日)池田溫等編集,《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
三、子部
1.(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
3.(明)丘濬,《大學衍義補》,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4.(清)董誥等輯,《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四、集部
1.(宋)李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乙、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一)中文部分
1.王立民,《唐律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朱伯康、施正康,《中國經濟通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李玉生,《唐令與中華法系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5。
4.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臺北:五南,2012。
5.祝總斌,《材不材齋文集:祝總斌學術研究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6.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1993。
7.栗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8.黃源盛,《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2009。
9.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臺北:元照,2012。
10.黃源盛主編,《唐律與傳統法文化》,臺北:元照,2011。
11.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12.陳顧遠,《中國法制史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臺北:三民書局,1964年初版。)
13.陳俊強,《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
14.陳璽,《唐代訴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5.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2006。
16.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第二卷至第四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7.程樹德,《九朝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初版。)
18.楊廷福,《唐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9.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20.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
21.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臺北市:文津,1999。
22.劉曉林,《唐律「七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3.劉海年,《戰國秦代法制管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4.鄧奕琦,《北朝法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25.錢大群,《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6.錢大群,《唐律與唐代法律體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7.韓樹峰,《漢魏法律與社會──以簡牘、文書為中心的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8.戴炎輝,《唐律通論》,臺北:元照,2010。
29.戴炎輝,《唐律各論》,臺北:三民書局,1965。
30.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31.(日)富谷至著,柴生芳、朱恒曄譯,《秦漢刑罰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2.(日)西田太一郎著、段秋關譯,《中國刑法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局,1974。
(二)學位論文部分
1.宋佳,〈唐代贖刑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2。
2.金琳,〈論唐律中的「贖刑」〉,蘭州:甘肅政法學院法學碩士論文,2015。
3.孫艷,〈秦漢贖刑論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6。
4.郜小軍,〈唐宋贖刑制度中的罪刑關係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10。
5.張安福,〈唐代農民家庭經濟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6。
6.霍文娟,〈唐朝贖刑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10。
7.蔣旭姣,〈唐代贖刑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11。
二、論文
(一)中文部分
1.全漢昇,〈唐代物價的變動〉,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本)》,臺北,1944。
2.任仲爀、樸美玉,〈秦漢律的罰金刑〉,《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長沙,2008)。
3.朱紅林,〈竹簡秦漢律中的「贖罪」與「贖刑」〉,《史學月刊》,2007:5(開封,2007)。
4.朱笛,〈漢代贖刑探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4(南京,2008)。
5.江濤,〈略論西周贖刑〉,《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6:4(重慶,2006)。
6.呂利、曹云飛,〈關于贖刑淵源的考察──西周至兩漢〉,《棗莊學院學報》,2006:6(棗莊,2006)。
7.李衡梅,〈我國古代贖刑淵源初探〉,《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4(四平,1985)。
8.明輝,〈中國古代贖刑的制度與文化思考──兼與富谷至先生商榷〉,《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2(上海,2010)。
9.武曉婕,〈淺論贖刑制度〉,《商洛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1(商洛,2003)。
10.胡高飛,〈中國傳統贖刑及其啟示〉,《求索》,2008:3(長沙,2008)。
11.桂齊遜,〈刑事責任能力〉,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1999。
12.桂齊遜,〈五十年來(1949-1999)臺灣有關唐律研究概況〉,《法制史研究》,創刊號(台北,2000)。13.桂齊遜,〈唐律中的「故意」與「過失」〉,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1999。
14.高葉青,〈漢代的罰金和贖刑──《二年律令》研讀札記〉,《南都學壇》,2004:6(南陽,2004)。
15.孫孝勤,〈試論秦漢贖刑〉,《滄桑》,2008:3(太原,2008)。
16.秦現鋒、宋瑞平,〈反思贖刑制度〉,《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鄭州,2008)。
17.陳俊強,〈刑訊制度〉,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1999。
18.陳漢生,〈我國古代贖刑制度述略〉,《社會科學》,1983:11(上海,1983)。
19.陳嘉俊,〈論中國古代的贖刑制度──兼議現代以罰代刑的若干問題〉,《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8:5(南京,1998)。
20.陳譚娟,〈中國古代贖刑與罰金刑之區別〉,《理論月刊》,2005:10(武漢,2005)。
21.陳怡〈小議中國古代刑罰贖刑〉,《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0(濟南,2007)。
22.張建國,〈論西漢初期的贖〉,《政法論壇》,2002:5(北京,2002)
23.張銘新,〈《秦律》中的經濟制裁─兼談秦的贖刑〉,《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2:4(武漢,1982)。
24.張兆凱,〈贖刑的廢除與理性回歸〉,《北方法學》,2008:6(哈爾濱,2008)。
25.張健、張佳、李濱,〈唐代贖刑制度考評議〉,《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湘潭,2006)。
26.郭淑華,〈試論我國古代之贖刑〉,《政法論壇》,1989:6(北京,1989)。
27.郭斐然,〈論中國古代贖刑制度及其現實意義〉,《商品與質量》,2011:S1(北京,2011)。
28.郭佳,〈從睡虎地秦簡看秦朝的贖刑〉,《中州學刊》,2004:3(鄭州,2004)。
29.曹旅寧,〈張家山漢律贖刑考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廣州,2006)。
30.程維榮,〈兩漢贖刑考〉,《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8:1(西安,1988)。
31.彭寶羅,〈論贖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2(深圳,1990)。
32.童光政、龔維玲,〈論贖刑制度〉,《社會科學家》,1996:3(桂林,1996)。
33.趙波,〈論中國古代的贖刑〉,《學理論》,2011:12(黑龍江,2011)。
34.劉廣安,〈古代「贖刑」考略〉,《政法論壇》,1985:6(北京,1985)。
35.劉漢娥,〈試論「經濟贖刑」〉,《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湘潭,1988)。
36.錢大群,〈「贖章」是否使官吏都不實受笞杖辯〉,《唐律與唐代法制考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008.1,頁253-262。
37.霍存福,〈《龍筋鳳髓判》判目破譯──張鷟判詞問目源自真實案例、奏章、史事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2(長春,1988)。
38.龍江,〈論中國歷史上的贖刑制度〉,《山東社會科學》,2008:11(濟南,2008)。
39.韓國磐,〈唐天寶時農民生活之一瞥──敦煌吐魯番資料閱讀札記之一〉,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三聯,1979。
40.嚴國慶,〈從云夢秦簡看秦的贖刑制度〉,《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2(南京,2000)。
41.(日)滋賀秀三著,姚榮濤譯,〈中國上古刑罰考──以盟誓為線索〉,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二)外文部分
1.(日)八重津洋平,〈魏晉南北朝の贖刑制度〉,《法と政治》,14卷4號(西宮,1964.1),頁25-57。
2.(日)川村康,〈贖銅のねだん〉,《東洋法制史研究会通信》,第14號(2005)。
3.(日)白井駿,〈(書評)山崎元一「ヒンドゥー法典類の贖罪規定──バラモン殺害を例として──」〉,《法制史研究》,第40卷(東京,1990)。
4.(日)石岡浩,〈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司空律訳注(下)──居貲贖債と城旦舂労働〉,《教育と研究(早稲田大學本庄高等學院研究紀要)》,第24號(東京,2006)。
5.(日)石岡浩,〈前漢初年の贖刑の特殊性〉,《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第7期(東京,2006)。
6.(日)角谷常子,〈秦漢時代の贖刑〉,梅原郁編《前近代中国の刑罰》(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7)。
7.(日)徳永洋介,〈(書評)陶安あんど「中国刑罰史における明代贖法──唐律的「贖刑」概念との比較」〉,《法制史研究》,第50卷(東京,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