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5:1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李岫珊
研究生(外文):
LI,SIOU-SHAN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育嬰觀的形成與發展
論文名稱(外文):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nception of Raising Baby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指導教授:
蔡龍保
指導教授(外文):
Dr. TSAI, LUNG-BAO
口試委員:
許佩賢
、
洪健榮
、
蔡龍保
口試委員(外文):
Dr. HSU, PEI-HSIEN
、
Dr. HUNG, CHEIN-JUNG
、
Dr. TSAI, LUNG-BAO
口試日期:
2016-07-25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0
中文關鍵詞:
育嬰觀念
、
嬰兒營養
、
新知識傳遞
、
孕期活動
、
嬰幼兒保護
外文關鍵詞:
Raising Baby
、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
pregnant
、
Modern Conception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1556
評分:
下載:193
書目收藏:3
一個新觀念的建立到普及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本文探究日治時期臺灣近代育嬰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發現近代育嬰觀念的形成首先需要有新知識的傳遞,而普及臺灣社會則有賴於各種管道,包含官廳單位、學校教育、醫院、社教團體與報章雜誌。本文的研究對象以胎兒、嬰兒為主,與嬰兒相關的人事為輔。
為瞭解近代育嬰新知民眾的肆應情形,透過時人日記和上課筆記,如《水竹居主人日記》、《黃旺成先生日記》與《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以及相關的回憶錄,具體呈現近代育嬰觀念的實踐情形。
在本文的討論裡,筆者觀察到孕婦的孕期活動著重於精神上的安穩與適度運動,亦即胎教觀念呈現變動的狀態;孕婦保護、新生產技術與觀念的出現,讓近代育嬰觀念更為複雜。在嬰兒營養與照護上,嬰兒以人乳為最佳營養來源,由以母乳為宜,其次才是乳母乳,而牛乳再次之,最後才是乳製品的配方奶粉。然而,日治時期臺灣的嬰幼兒死亡率高,臺灣總督府推動嬰幼兒保護事業做為解決辦法。
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臺灣近代育嬰觀念的發展相當程度的倚賴近代新式醫學知識作為立論基礎。在近代育嬰觀念的發展過程,一方面吸收新知,另一方面也不完全揚棄舊有思想,呈現新舊並陳的現象,屬於傳統產後照護觀念的坐月子,恰好與近代醫學的產褥期條件、目的皆相符,在不影響總督府統治的前提下,舊有的育嬰觀念經由科學論述而有被保留的機會。
This thesis concerns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nception of raising baby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from 1895 to 1945). My research begins with explorations into the situations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text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ack to Taiwan in the Ching Dynasty.
The main object is baby, but also concludes mother and unborn baby and so on. There are three points to talk about them. First, the study talks about the case of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raising baby in late Qing Dynasty as the background arrangement. Second,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moder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nalyzes in different ways such as related departments in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at school, hospital, social groups,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The author roughly analyzed with every way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modern raising baby conception and what kind of role it plays. Third, aimed to the promo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 raising baby conception. It started to while pregnancy and after birth. Next, the author would describe not only how to look after baby’s nutrition and care but also practice and popularization. Last, the conception is concluded by babies protection of care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nception of Raising Baby depends on modern medical Old conception had chance to be kept through new science exposition. To summarize that the author comprehended that the error which regards infant formula as baby’s nutrition rescues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most significant.
第壹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二、 研究回顧
三、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四、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五、 章節架構
第貳章 清末以來的傳統育嬰觀
第一節 懷孕與生產
第二節 嬰兒哺育與照護
第三節 民間育嬰堂的設置及其運作
小 結
第參章 近代新知識的傳遞途徑
第一節 官廳相關部門
一、 臺灣總督府衛生課
二、 臺灣總督府社會課
第二節 學校教育
一、 公學校
二、 女學校
三、 醫學校
第三節 醫 院
一、 專業分科:產婦人科與小兒科的獨立
二、 專業人員的培訓
第四節 社教團體
一、 臺灣社會事業協會
二、 嬰幼兒保護協會
三、 其他組織
第五節 報章雜誌
一、 《臺灣日日新報》
二、 《臺灣民報》系列
三、 其他報章雜誌
小 結
第肆章 孕婦的孕期活動與產後照護
第一節 胎教觀的變動
一、 孕婦的精神狀態
二、 孕婦的活動
第二節 孕婦保護
第三節 新生產技術與觀念
一、 助產技術
二、 剖腹產(帝王切開術)
三、 性別判斷與生育控制
第四節 產後照護
小 結
第伍章 近代育嬰觀念的推廣與實踐
第一節 嬰兒營養與照護
一、 哺乳與斷乳
二、 嬰兒照護
第二節 嬰幼兒保護事業
一、 健康諮詢
二、 兒童日
小 結
第陸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依筆畫排序)
一、 史料
二、 近人研究
一、史料
(一)官方檔案、統計書
(清)崑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臺北市報》
《臺灣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899-1944。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
《臺灣總督府府報》
(二)報章雜誌
《万朝報》
《社會事業の友》
《厚生事業の友》
《婦人と家庭》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
《臺灣婦人界》
《臺灣愛國婦人新報》
《臺灣新民報》
《臺灣新報》
《臺灣醫學會雜誌》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三)時人日記、筆記
《水竹居主人日記》
《吳新榮日記》
《黃旺成先生日記》
劉士永主編、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解讀班校注,《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中文解讀版)》,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財團法人大眾教育基金會,2016.05。
劉士永主編、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解讀班編,《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日文校勘版)》,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財團法人大眾教育基金會,2015.11。
(四)中、日文專書
(清)不著撰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1959。
(清)吳子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紀事》,臺北:臺灣銀行,1959。
(清)林焜熿纂輯、林豪續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金門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
(清)鄭鵬雲、曾逢辰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新竹縣制度考》,臺北:臺灣銀行,1961。
三峽庄役場編,《三峽庄誌》,臺北:三峽庄役場,1934.02。
久住榮一、藤本元次郎,《公學校各科敎授法(全)》,臺北:新高堂書店,1924.10。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生江孝之,《社會事業綱要》,東京:巖松堂,1923。
安川萬,《健民運動の栞(昭和十七年)》,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2。
竹林印書局編,《閩南語唱本》,第1冊,新竹:竹林印書局,1954.12。
佐藤正一述、安川萬編,《必勝食生活》,收入《厚生叢書》系列,第4輯,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2。
作者不詳,《第二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実績》,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3.07。
町田富重,《公學校各科學習指導の實際》,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34.12。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德友會,1940。
真柄正直述、大澤貞吉編,《婦人の疾病》,收入《厚生叢書》系列,第8輯,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2。
真柄正直述、大澤貞吉編,《婦人ノ衛生》,收入《厚生叢書》系列,第1輯,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1。
酒井潔,《育兒の知識》,收入《厚生叢書》系列,第2輯,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出版年不詳。
酒井潔、安井慧之助著,《臺灣に於ける育兒相談》,臺北:臺衞新報社出版部,1934。
野間文一郎編,《家庭必攜 臺灣通俗醫學(一名醫事管見)》,臺北:臺灣評論社,1929。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12。
臺中州警務部衛生課編,《臺中州保健衛生調查書第七回 員林郡埔鹽庄瓦磘》,臺中:臺中州警務部衛生課,1928.02。
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一覽》,臺北: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1925、1939。
臺北帝國大學編,《臺北帝國大學一覽》,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6-1944。
臺南州方面委員助成會,《社會事業大意》,臺南:臺南州方面委員助成會,1926.07。
臺南師範學校國民學校研究會,《國民學校教科實踐(藝能科)》,臺南:臺南師範學校國民學校研究會,1942.12。
臺灣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臺灣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一覽》,臺北:臺灣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191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臺灣敎育會,《公學校敎授要目 第二篇(代謄寫)農業科 裁縫及家事科》,臺北:臺灣敎育會,1913.03。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7.0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1908。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高等科家事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38.03。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教授細目》,臺北:臺灣總督府,1914.03。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1927。
臺灣總督府,《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26.04。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39.11。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31.03。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33.03。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34.10。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35.10。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蹟提要 第二編(明治二十九年)》,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898.11。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900-1937。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26.04。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00-1919。
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0-193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保健衛生調查要項》,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2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衛生調查書:乳幼兒篇(本島人)》,第12輯,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3。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03。
(五)期刊、單篇論文
〈胎教はウソかヽマコトか科學的には信じられない〉,《臺灣公眾醫事雜誌》,3:7,臺北:臺灣公眾醫事雜誌社,1930,頁65。
《臺大小兒科雜誌》,臺北:臺北帝大醫學部小兒科學教室,1940.12,封面。
デーデルライン(Döderlein)著,〈腹膜外帝王切開術ニ就テ〉,原為《婦人科中央雜誌》,第四號(東京:1909),後收入《臺灣醫學會雜誌》,8:80(臺北:臺灣醫學會雜誌,1909),頁365。
伊丹芳之助,〈優生學と胎教(上)〉,《臺灣警察時報》,206,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33,頁120-122。
王耀東,〈胎教の吟味〉,收入謝巧烽編,《磺溪》,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8,頁6-9。
下田次郎,〈胎教〉,《婦人と子ども》,13:9,東京:フレーベル會,1913.09,頁281-284。
加藤浩,〈牛乳及乳製品の常識〉,《臺灣畜產會會報》,5:10,臺北:臺灣畜產會,1942.10,頁14-15。
作者不詳,〈子供の日〉,《臺灣教育》,334,臺北:臺灣教育會,出版年不詳,頁3。
大窪六郎,〈臺北保健館訪問記〉,《部報》,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42.05,頁27-33。
片岡巖,《臺灣風俗》,1,臺南:臺灣語研究會,1913.08,頁105-141。
邵叶飛,〈我之育嬰談〉,《臺灣皇漢醫界》,51,臺北: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1933.01,頁39。
二、近人研究
(一)中、日文專書
大国美智子,《保健婦の歴史》,東京:医学書院,2008.04。
吳密察監修,遠流臺灣館編著,《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09。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09。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09。
厚生省20年史編集委員會編,《厚生省20年史》,東京:厚生問題研究會,1960。
洪有錫、陳麗新,《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臺北:前衛,2002。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鄉,2005。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著,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南投:臺灣文獻館,2010.12。
張秀蓉編註,《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O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修訂版)》,臺北:衛城,2015.12。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1995。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北:遠流、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8.08。
傅大為,《亞細亞的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2005。
游鑑明,《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談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游鑑明訪問,吳美惠等人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02。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臺北:聯經,1995。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臺北:聯經,1999。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0。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2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3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劉仲冬,《女性醫療與社會學》,臺北:女書文化,1998。
鄭政誠,《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出版,2005.06。
藤野豐,《厚生省の誕生:医療はファシズムをいかに推進したか》,京都:かもがわ出版,2003。
(二)期刊、單篇論文
大友昌子,〈日本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社会事業政策の展開〉,收入近現代資料刊行会編,《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湾編》,別冊,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会,2001,頁43-108。
山口寛子,〈社会改良期における育児論の展開:『女学雑誌』を中心として〉,《白梅学園短期大学紀要》,12,東京:白梅学園短期大学,1977,頁27-40。
中江和恵,〈胎教思想の歴史的検討〉,《教育学研究》,50:4,東京:日本教育学会,1983.12,頁343-352。
尹章義,〈臺灣←→福建←→京師──「科舉社群」對於臺灣開發以及臺灣與大陸關係之影響〉,原文刊載《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收入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頁527-583。
木本尚美,〈大正期の育児思想─『育児雑誌』復刻版から〉,《日本保育学会大会研究論文集》,51,東京:日本保育学会,1998.04,頁98-99。
田中義能著,《最新科学的教育学》,東京:同文館,1909,頁186-205。
石橋順子,〈乳母の衰退:明治期以降の乳母制度〉,《言葉と文化》,11,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際言語文化研究科日本言語文化専攻,2010.03,51-67。
石橋順子,〈乳母の衰退─明治期以降の乳母制度〉,《言葉と文化》,11,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際言語文化研究科日本言語文化専攻,2010,頁51-67。
吉田幸恵,〈大正期の児童相談事業に関する研究〉,《人間文化研究》,7,名古屋:名古屋市立大学大学院人間文化研究科,2007.06,頁79-92。
吉長真子,〈恩賜財団愛育会による愛育村事業の創設と展開:1930年代の農山漁村における妊産婦・乳幼児保護運動〉,《研究室紀要》,32,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室,2006.06,頁1-16。
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險」之展開〉,《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吳文星,〈近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2000)〉,《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1.06。
吳燕秋,〈西法東罰,罪及婦女──墮胎入罪及其對戰後臺灣婦女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2,頁53-123。
宋錦秀,〈古典妊娠醫書中的“安胎”、“養胎”與“辟殺”〉,《婦女與兩性學刊》,8臺北: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1997.04,頁77-113。
宋錦秀,〈臺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臺灣史研究》,3: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6.12),頁143-193。
宋錦秀,〈臺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臺灣史研究》,3: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6.12,頁143-193。
李力庸,〈食物與維他命:日記史料中的臺灣人營養知識與運用〉,收入李力庸、張素玢、陳宏圖、林蘭芳主編,《新眼光:臺灣史研究面面觀》,臺北:稻鄉,2013.08,頁287-289。
李岫珊,〈日治時期臺灣的乳母〉,《新北大史學》,15,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頁93-107。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式碳─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收入李貞德主編,《性別、醫療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2008,頁95-116。
李國祁,〈清代臺灣的社會轉型〉,收入文復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29編,(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63-101。
周春燕〈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2,頁1-52。
周婉窈,〈「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臺灣風物》,56: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6.12),頁39-89。後收入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2012),頁313-364。
周婉窈,〈日治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3,頁1-12。
周婉窈,〈台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2,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5.06,頁119-120。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5:2,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4),頁117-158。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與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3.12),頁119-145。
官生華,〈帝王切開術的典故〉,《臺灣醫界》,50:7,臺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7.07,頁57。
林佩欣,〈日治時期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之開展及其意涵(1905-1915)〉,《成大歷史學報》,45,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13.12,頁87-128。
金子省子,〈日本における乳母の養育についての研究〉,《愛媛大学教育学部紀要》,146:1,愛媛:愛媛大学教育学部,1999.09,頁87-99。
金子省子,〈授乳論にあらわれた母親観の変遷〉,《愛媛大学教育学部紀要》,132愛媛:愛媛大学教育学部,1986.02,頁361-378。
柯小菁,〈男人強國,女人保種:近代中國生育角色的性別知識建構(1900-1930年代)〉,收入臺灣女性學學會編,《第三屆「性別研究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女性學學會,2008.10),頁1-33。
洪麗雯〈日治時期臺灣牛乳飲用的開展與文化意涵〉,《中國飲食文化》,17:2,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11.07,頁79-120。
范燕秋,〈從《灌園先生日記》考察林獻堂的身體衛生觀及其實踐〉,收入許雪姬總編輯,《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06,頁780。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9:3,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8.09,頁49-86。
首藤美香子,〈育児書の変遷にみる子ども観・育児観の社会史的考察(2)〉,《日本保育学会大会研究論文集》,52,東京:日本保育学会,1999.04,頁220-221。
首藤美香子,〈賀期流回生術の研究II一近代的「母性」観の成立と規定〉,《日本保育学会大会研究論文集》,44,東京:日本保育学会,1991.05,頁498-499。
倪衍玄,〈餵哺母乳與嬰兒奶粉〉,《健康世界》,333,臺北:健康世界雜誌社,2002.09,頁75-78。
宮崎聖子〈日本植民地期臺湾における子どもの「保育」と「母性」〉,《母性衛生》,54:1,東京:日本母性衛生学会,2013.04,頁25-29。
張玉櫻,〈6種優質胎教輕鬆做〉,《嬰兒與母親》,388,臺北:嬰兒與母親雜誌社、婦幼家庭出版社,2009.02,頁30-32、34、36、38、40、42-43。
斎藤修,〈戦前日本における乳児死亡問題と愛育村事業〉,《社会経済史学》,73:6,東京:社会経済史学会,2008.03),頁611-633。
曹甲乙,〈古時的分娩習俗〉,《臺灣風物》,19:3-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69.12,頁17-20。
梁惠芳、吳光名,〈母嬰照護的推手─以口述歷史研究法探究戰後的產婆生涯(1921-1989)〉,《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9:3,臺北:臺灣護理學會,2013.09,頁237-247。
梶谷真司,〈母乳の自然主義とその歴史的変遷──附岡了允『小児戒草』の解説と翻刻〉,《帝京大学外国語外国文化》,2,東京:帝京大学外国語学部外国語学科,2009.03,頁87-163。
許佩賢,〈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師大臺灣史學報》,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3.12,頁101-148。
許雪姬,〈林獻堂先生與臺灣社會活動──以霧峰一新會為中心〉,《臺灣文獻》,50:4,南投:臺灣文獻館,1999.12,頁100-108。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06,頁167-211。
許雪姬,〈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其意義〉,發表於「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該文收入《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2000.09。
許錫慶,〈明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衛生行政組織之變革〉,《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30年1月至明治34年2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299-342。
陳玉箴,〈營養論述與殖民統治:日治時期臺灣的乳品生產與消費〉,《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5.12,頁95-148。
陳玉箴,〈營養論述與殖民統治:日治時期臺灣的乳品生產與消費〉,《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5.12,頁95-148。
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12,頁199-219。
陳烱霖,〈母乳營養的優點(上)〉,《健康世界》,135,臺北:健康世界雜誌社,1987.03,頁38-44。
陳烱霖,〈母乳營養的優點(上)〉,《健康世界》,135,臺北:健康世界雜誌社,1987.03,頁38-44。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產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06,頁49-89。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護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06,頁369-404。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12,頁65-105。
菅原京子,〈「国家資格」としての保健婦の終焉1:保健婦の誕生から二つの保健婦規則制定までの過程を追って〉,《現代社會文化研究》,22,新瀉:新瀉大學,2001.11,頁1-18。
黃秀政,〈清代治臺政策的再檢討〉,《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20,臺中:國立中興大學,1990.03,頁162。
黃美幸,〈台灣婦女對於生育的信仰與規範〉,《臺灣風物》,17:6,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67.12,頁7。
楊祥銀,〈嬰兒死亡率與近代香港的嬰兒健康服務(1903-1941)〉,收入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聯經,2008,頁147-190。
鈴木哲造,〈日治初年臺灣衛生政策之展開-以「公醫報告」之分析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7.09,頁143-180。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史研究》,18: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12,頁201-239。
熊秉真,〈傳統中國的乳哺之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06),頁123-146。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10,頁41-88。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10),頁41-88。
賴莞頻,〈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報》共塑公共領域:以文化講演會為中心一九二三~一九二六〉,《思與言》,50:2,臺北:思與言雜誌社,2012.06,頁59-108。
(三)學位論文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臺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王梅芳,〈台灣地區禮俗生育思想之探討〉,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吳燕秋,〈「拿掉」與「毋生」(m-sinn)──戰後台灣婦女墮胎史(1945-1984)〉,新竹:清華歷史研究所,2009),頁49-53。
李季旻,〈旗山地區生育禮俗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
卓金璉,〈日治時期台灣漢人婦女妊娠與分娩之研究(1895~1945)〉,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
林立婷,〈從人奶到奶粉──臺灣哺育習慣變遷原因之考察(1895-198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
林崎惠美,〈日治時期臺灣幼稚園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
林嘉宇,〈日治時期婦幼保護事業:以臺中州為中心的討論(1920~194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
宮本卓大〈日治時期婦女團體角色與形象之研究──以愛國婦人會為主〉,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
陳宜君〈製作健康兒童──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陳靜瑜,〈「新家庭」的想像與型塑:「臺灣日日新暴家庭欄」的分析與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韻庭〈餵什麼?為什麼?:臺灣哺育知識變遷的社會學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
劉晏齊,〈從救恤到「社會事業」──臺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鄭政誠,〈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1896-192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
賴見禎,〈後殖民語境下的生育:法國殖民時期越南的生育現代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頁3-5、80-83。
戴文鋒,〈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鍾淑姬,〈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台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19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
鐘珮煖,〈傳統孕產民俗及文學作品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
2.
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
3.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1896~1922)
4.
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
5.
日治時期臺灣幼稚園之研究
6.
「新家庭」的想像與型塑:《臺灣日日新報家庭欄》的分析與討論
7.
傳統孕產民俗及文學作品之研究
8.
製作健康兒童-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
9.
餵什麼?為什麼?:台灣哺育知識變遷的社會學考察
10.
台灣地區禮俗生育思想之探討
11.
旗山地區生育禮俗之研究
12.
日治時期婦女團體角色與形象之研究-以愛國婦人會為主-
13.
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台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1970
14.
日治時期台灣漢人婦女妊娠與分娩之研究(1895~1945)
15.
後殖民語境下的生育:法國殖民時期越南的生育現代化
1.
吳文星,〈近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2000)〉,《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1.06。
2.
吳燕秋,〈西法東罰,罪及婦女──墮胎入罪及其對戰後臺灣婦女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2,頁53-123。
3.
宋錦秀,〈古典妊娠醫書中的“安胎”、“養胎”與“辟殺”〉,《婦女與兩性學刊》,8臺北: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1997.04,頁77-113。
4.
宋錦秀,〈臺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臺灣史研究》,3: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6.12),頁143-193。
5.
宋錦秀,〈臺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臺灣史研究》,3: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6.12,頁143-193。
6.
李岫珊,〈日治時期臺灣的乳母〉,《新北大史學》,15,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頁93-107。
7.
周春燕〈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2,頁1-52。
8.
周婉窈,〈「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臺灣風物》,56: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6.12),頁39-89。後收入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2012),頁313-364。
9.
周婉窈,〈台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2,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5.06,頁119-120。
10.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與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3.12),頁119-145。
11.
官生華,〈帝王切開術的典故〉,《臺灣醫界》,50:7,臺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7.07,頁57。
12.
林佩欣,〈日治時期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之開展及其意涵(1905-1915)〉,《成大歷史學報》,45,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13.12,頁87-128。
13.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9:3,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8.09,頁49-86。
14.
倪衍玄,〈餵哺母乳與嬰兒奶粉〉,《健康世界》,333,臺北:健康世界雜誌社,2002.09,頁75-78。
15.
張玉櫻,〈6種優質胎教輕鬆做〉,《嬰兒與母親》,388,臺北:嬰兒與母親雜誌社、婦幼家庭出版社,2009.02,頁30-32、34、36、38、40、42-43。
1.
日治時期台灣漢人婦女妊娠與分娩之研究(1895~1945)
2.
日治時期臺灣的助產知識與實作——以陳何女士助產學筆記為中心
3.
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台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1970
4.
從人奶到奶粉:臺灣哺育習慣變遷原因之考察 (1895-1989)
5.
戰後臺灣對韓政策形成與變遷(1945-1960)
6.
宋仁宗朝御史中丞研究
7.
製作健康兒童-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
8.
餵什麼?為什麼?:台灣哺育知識變遷的社會學考察
9.
傳統孕產民俗及文學作品之研究
10.
《臺灣日日新報》商業廣告所見的兒童意象(1898-1936)
11.
婦心與婦信:助產士『黃陳梅麗』生命史研究
12.
由婦女生育醫療經驗看近代助產行業
13.
日本統治時代台灣產婆之教育與職能研究
14.
日治時期婦幼保護事業:以台中州為中心的討論(1920-1945)
15.
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