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漢‧孔安國,《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唐‧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李林甫,《大唐六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宋‧文彥博,《文潞公文集》,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24-13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宋‧王 珪,《華陽集》,收入至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093。
宋‧王 溥,《五代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王 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宋‧王 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0。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宋‧包 拯,《孝肅包公奏議》,新北:藝文,粵雅堂刊本,1965。
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石 介,《徂徠石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呂 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宋‧宋 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李 ,《皇宋十朝綱要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
*宋‧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林 駉,《古今源流至論》,收入至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942。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宋‧洪 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洪 邁,《容齋續筆》,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
*宋‧范仲淹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范仲淹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行政委員會,1988。
*宋‧夏 竦,《文莊集》,收入至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87。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晏 殊,《元獻遺文》,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24-13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張方平,《芻蕘奧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張方平,《樂全集》,收入至《四庫全書珍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宋‧張 詠,《張乖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梁克家,《三山志》,臺北:臺灣商務,文淵閣四庫版,1983,。
*宋‧陳 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陳師道,《楊文公談苑》,收入至,《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12。
宋‧曾 鞏,《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曾 鞏,《隆平集校証》,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宋‧程 俱,《麟臺故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舒 亶,《舒嬾堂詩文存》,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24-13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費 袞,《梁谿漫志》,收入至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3。
*宋‧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宋‧楊 億,《武夷新集》,收入至《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1973。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劉 摯,《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歐陽修,《太常因革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1979。
宋‧蔡 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蔡 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1996。
宋‧蔣 堂,《春卿遺稿》,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52-18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余 靖,《武溪集》,收入至《叢書集成續編》,v124-13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韓 琦,《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宋‧韓 琦,《韓魏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魏泰原著;陳應鸞校注,《臨漢隱居詩話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
宋‧蘇 洵,《嘉祐集箋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宋‧蘇 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蘇 轍,《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蘇 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宋‧釋文瑩,《湘山野錄、續錄、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85。
*明‧陳邦瞻,《宋史記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臺北:仰哲出版社,1993。
清‧黃以周,《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臺北:洪氏出版社,1976。
清‧厲 鶚,《宋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1968。
*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收入至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冊1034。
*李獻奇、郭引強編,《洛陽新獲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薛梅卿點校,《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二、近人研究
(一)、專書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刁忠民,《宋代臺諫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
*刁忠民,《兩宋御史中丞考》,成都:巴蜀書社,1995。
王瑞來,《宋史宰輔表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
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大華出版社,2001。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
*王曉龍,《宋代提點刑獄司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包偉民,《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平田茂樹,《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朱重聖,《北宋茶之生產與經營》,臺北:臺北學生書局,1985。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出版社,2003。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
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汪聖鐸,《兩宋貨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帥鴻勳,《王安石變法研述》臺北:正中書局,1973。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制度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1996。
張希清,《宋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張邦煒,《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張俊華,《北宋中期以後之官制改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張習孔等,《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冊5,臺北:黎明文化,1994。
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
梁庚堯,《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郭正忠,《宋鹽管窺》,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0。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
傅璿琮,龔延明、祖慧,《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曾棗莊等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游 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游 彪,《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臺北:三民書局,2009。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
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黃純艷,《宋代茶法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
黃純艷,《宋代財政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
*楊宇勛,《先公庾後私家─宋朝賑災措施及其官民關係》,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
葉 坦,《大變法─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虞雲國,《宋代臺諫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賈玉英,《宋代監察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賈玉英,《唐宋時期中央政治制度變遷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漆 俠,《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漆 俠,《宋代經濟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漆 俠,《宋史研究論叢》,定州:河北大學出版社,1990。
臧雲浦、朱崇業、王雲度,《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7。
趙 益,《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南京:南京大學,2000。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香出版社,1996。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1977。
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鄧小南,《政績考察與訊息管道─以宋代為重心》,北京:北京大學2008。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訂版)》,北京:三聯書店,2014。
鄧小南、曹家齊、平田茂樹,《文書、政令、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北京:北京大學,2012。
鄧廣銘,《宋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13。
*閻福善,《兩宋鐵錢》,北京:中華書局,2000。
薛梅卿,《宋刑統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魏天安,《宋代官營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09。
(二)、期刊、會議論文
方健、皇甫志新,〈宋代茶事管理機構述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二期, 1997,頁14-27。
方寶璋,〈宋代的財經監督法〉,《福建學刊》,第5期,1995,頁56-60。
方寶璋,〈宋代審計院考析〉,《中國經濟史研究》,第三期,1995,頁149。
王守志,〈試論王安石的人才觀〉,《理論學刊》,第六期,1997,頁83-85。
*王瑞來,〈宋代權相第一人(上)─君臣關係個案研究之五:丁謂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封:河南大學,2009,第4期,頁75-84。
*王瑞來,〈宋代權相第一人(下)—君臣關係個案研究之五:丁謂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封:河南大學,2009,第5期,頁90-101。
王德毅,〈范仲淹與慶曆政局〉,《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0。
付禮白,〈北宋三司使的性質與相權問題〉,《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1,頁78-85。
*白效詠,〈趙抃與範鎮之爭—仁宗朝臺、諫關係個案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寧: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第6期,頁61-64。
朱瑞熙,〈宋代官員子弟初探〉,《上海師大學報》,第1期,1991,155-172。
*朱瑞熙,〈宋代官員公費用餐制度概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9,第28卷,頁51-57。
朱瑞熙,〈宋代官員致仕制度概述〉,《開南學報》,第3期,1983,頁33-40。
朱瑞熙,〈宋代官員迴避制度〉,《中華文史論叢》,第48期,1991,頁155-172。
朱瑞熙,〈宋朝經延制度〉,《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229-264。
江天健,〈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中興文史學報》,卷19,1989,頁29-227。
何忠禮,〈宋代官吏的俸祿〉,《歷史研究》,第3期,1994,頁102-115。
冷輯林、樂文華,〈宋神宗是熙豐變法的主宰〉,《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1999,頁100-104。
吳旺宗,〈秦漢官制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問題再剖析〉,《理論月刊》,第9期,2009,頁50-52。
吳曉萍,〈宋代御史推鞠制度述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448-450。
宋衍申,〈慶曆新政時期的諫官〉,《東北師大學報》,第4期,頁21-26。
李 軍,〈五代三司使考述〉,《人文雜誌》, 第5期,2003,頁126-132。
李 軍,〈略論五代使職官的幾個特徵〉,《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3,頁,81-84。
李 強,〈北宋「進奏院獄」的政治文化解讀〉,《江蘇社會科學》,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2008,第2期,頁153-157。*
李清淩,〈宋朝隴右地區的榷邁與民間貿易〉,西北師大學報,第1期,1993,頁30-33。
李 曉,〈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與商人的關係〉,《歷史研究》,第2期,1997,頁40-53。
李 曉,〈論宋代的茶法〉,《煙台大學學報》,第2期,1989,頁79-85。
杜文玉,〈五代御史臺職能的發展與變化〉,《文史哲》,第1期,2005,頁56-62。
*沈松勤,〈北宋臺諫制度與黨爭〉,《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1998,第2期,頁27-44。
沈松勤,〈北宋黨爭與「荊公體」〉,《文學遺產》,第4期,1999。
肖建新,〈宋朝御史制度和監察的獨立性問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3,頁449-457。
肖建新,〈論宋朝御史的素質〉,《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頁455-462。
肖寧燦,〈兩漢御史中丞與州刺史關係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8期,2008,頁74-77。
周余霑,〈次級官員在熙豐黨爭中扮演的角色─以李定為例〉,《史苑》,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12,頁29-56。周余霑,〈宋仁宗朝監察御史裏行與慶曆變法〉,《新北大史學》,新北: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2014,頁109-122。季盛清,〈宋代臺諫合一考述〉,《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1992,頁
68-74。
季盛清,〈論宋代中央權力架構中監察權的地位與作用〉,《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
報》,第四期,2009。
金中樞,〈范仲淹的革新政策考〉,《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下冊,1990。
金 圓,〈宋代監司制度述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66-77。
俞宗憲,〈宋初官制改革概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2,頁80-84。
姚瀛艇,〈論「慶曆新政」對宋代吏治的改革〉,《史學月刊》,第1期,1988,頁31-36。
姜錫東,〈宋代榷貨物的金融職能和性質〉,《中國錢幣》,第1期,1993,頁11-14。
柳立言,〈夾在皇帝與宰輔之間的宋代言官〉,《歷史月刊》第3期,1988,頁93-101。胡昭曦,〈宋初川陝地區的茶與「販茶失職」〉,《四川大學學報》,第3期,1980,頁79-87。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的特色〉,《湖南社會科學》,第3期,1989,頁101-108。
胡滄澤,〈唐代御史臺對官吏的彈劾〉,《東南學術》,第3期,1989,頁16、60-64、69。
倪士毅,〈北宋館閣制度述略〉,《西溪集》,2008。
唐春生,〈典掌省府的北宋翰林學士〉,《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重慶:重慶師範大學,2007,頁57-72。
徐連達、馬長林,〈唐代御史制度述論〉,《歷史研究》,第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1,頁131-141。
祝建平,〈仁宗朝劉太后專權與宋代後妃干政〉,《史林》,第2期,1997,頁34-39。
宿志丕,〈中國古代御史、諫官制度的特點與作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頁34-42。
張邦煒,〈宋代官吏經濟違法問題考察〉,《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7。
張邦煒,〈論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四川師大學報》,卷21-2,1994,頁60-68。
*張其凡、白效詠,〈乾興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論仁宗與劉太后關係之演變〉,《中州學刊》,鄭州: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05,第3期,頁190-193。
張東光〈唐代御史臺的裏行官〉,《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5,頁86-90。
*曹家齊,〈包拯嘉祐三年新任差遣釋證─兼談仁宗至神宗時期臺諫職能之變化〉,收入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編,《第四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2015,頁85-96。
梅原郁,〈宋初的寄祿官及其周圍〉,《日本學者硏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
郭正忠,〈宋代食鹽政策的歷史變遷〉,《鹽業史研究》,第1期,1996,頁3-13。
郭正忠,〈略論宋代的榷鹽〉,《中國古代史論叢》,第9期,1985,頁187-188。
郭東旭,〈刺配沙門島芻議〉,《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7。
郭開農,〈淺談宋代的臺諫制度〉,《求實》,第2期,1989,頁44-45。
陳志強,〈北宋財政的管理體制〉,《江西社會科學》,第4期,1997,頁62-65。
陳 良,〈宋代臺諫的異化〉,《觀往知來》,2014,頁94-96。
陳 峰,〈試論北宋名相呂夷簡的政治「操術」〉,《中州學刊》,第6期,1998,頁150-154。
曾賢熙,〈唐代御史與相關使職探討〉,《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頁43-60。
費 斌,〈北宋中樞官制初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頁146-147。
*黃純艷,〈下情上達的唐宋登聞鼓制度〉,收入至鄧小南主編,《政績考查與資訊管道─以宋代為重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213-234。
*黃純艷,〈北宋「三說法」辨析〉,《中國經濟社會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1997,第2期,頁26-33。
黃純艷,〈近十年來的國內唐宋專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第7期,1997,頁11-19。
黃純艷,〈論北宋林特茶法改革〉,《上海師大學報》,第1期,2000,頁18-24。
*黃純艷,〈論北宋的現錢法與貼射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1999,第2期,頁1-6。
黃純艷,〈論蔡京茶法改革—兼論宋代茶法演變的基本規律〉,《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03,頁106-115。
*黃啟書,〈試談漢代災變之禮─以日食為例〉,《孔德成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2009。
*楊宇勛,〈違法支用或人事傾軋?─宋仁宗朝的公使錢、滕宗諒案與尹洙案〉,《嘉大中文學報》,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第1期,頁165-194。楊倩描,〈北宋財務行政管理〉,《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期,1988,頁38-44。
楊 陽,〈天禧詔書對宋代台諫制度的影響〉,《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鄭州: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第一期,2012。
*葉燁、劉學,〈宋代公使錢濫用問題探析〉,《雲南社會科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0,第2期,頁124-128。
董恩林,〈五代中央財政體制考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6,頁57-62。
賈玉英,〈包拯的臺諫官政績述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頁493-496。
賈玉英,〈有關宋代御史臺政制的幾點辨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開封:河南大學,1992,頁74-80。
賈玉英,〈宋代中央行政體制演變初探〉,《中州學刊》,第4期,1995,頁127-131。
賈玉英,〈宋代御史選任制度述論〉,《史學月刊》,第5期,1991,頁32-36。
賈玉英,〈略論宋代御史與六察制度─兼與刁忠民同志商榷〉,《史學月刊》,第12期,2002,頁17-23。
賈玉英,〈臺諫與宋代改革〉,《中州學刊》,第3期,1991,頁119-123。
賈玉英,〈臺諫與宋代權臣當政〉,《河南大學學報》,第36卷、第3期,1996,頁,38-43。
趙令揚,〈論范仲淹的「慶曆新政」〉,《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0。
*劉思祥,〈略論歐陽修與包拯相知相違關係〉,《安徽史學》,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6,第3期,頁34-38。
*劉廣豐,〈北宋女主政治中的女性意識─以對劉太后的考察為中心〉,《婦女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婦女研究會、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2014,第6期,頁72-78。
*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1998,頁579-606。
*蔣啟俊、範立舟,〈台諫在仁宗朝的發展及其言風的變化〉,《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5,第6期,頁116-120。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浙江學刊》,杭州:浙江學刊雜誌社,第3期,2003,頁99-103。
羅家祥,〈試論北宋仁、英兩朝的臺諫〉,《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9,頁55-61。
羅義俊〈秦漢的御史官制〉,《江漢論壇》,第12期,1986,頁72-77。
龔延明,〈兩宋官制源流變遷〉,《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2,頁50-54。
*龔延明、季盛清,〈宋代御史臺述略〉,《文獻》,北京:北京圖書館,第1期,1990,頁110-120。
(三)、學位論文
李沛鑫,〈宋代諫官御史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李清章,〈仁宗朝臺諫制度之研究〉,河北大學歷史學系系碩士論文,2009。
張世賢,〈北宋御史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張慧玲,〈張方平與北宋中期政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陳西園,〈北宋御史臺析論〉,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黃亞娟,〈北宋三司使研究〉,河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四)、非中文論著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京都:同朋舍出版,1985。
熊本崇,〈北宋の台諫――仁宗朝初期を中心に――〉,《石巻専修大學研究紀要》第4號,宮城:石巻專修大學,1993。
熊本崇,〈宋天禧元年二月詔――宋初の御史――〉,《石巻専修大學研究紀要》
第2號,宮城:石巻專修大學,1991。
熊本崇,〈慶暦から煕寧へ─諫官欧陽修をめぐって〉,《東洋史論集》,第7輯別輯,仙台:東北大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