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曹家璧
研究生(外文):Jia-Bi Cao
論文名稱:基礎設施的空間政治:中國無錫的地鐵治理
論文名稱(外文):Spatial Politics of Infrastructure:The Governance of Metro in Wuxi, China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口試委員:簡旭伸賴仕堯
口試委員(外文):Shiuh-Shen ChienShih-Yao Lai
口試日期:2016-07-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都市治理基礎設施中國地方政府空間政治地鐵
外文關鍵詞:Urban governanceInfrastructure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Spatial PoliticsMetr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探討在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發展脈絡下,基礎設施如何在二三線城市中發揮其都市治理的效果,並影響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以無錫地鐵的建造開發為例,作者通過參與式觀察和訪談,結合新聞與網絡資料,獲得以下發現:首先,在中國軌道交通發展的脈絡下,地鐵本身成為國家鞏固政治權力的工程機器,無錫在其地方自治的絕對政治權力操控下,使地鐵成為各種權力和資本運作機制下的產物。其次,聚焦於城市尺度來看,地鐵建設導致城市實質空間解構,社會資源重新配置,並意圖藉此促生一個籠罩在地鐵「現代化」下的大都會城市。不過,無錫的市民行動者穩固且趨向飽和的社會結構,卻無法與都市空間結構一樣輕易的被地鐵重新定義;權力幻想與生活的真實性,產生了巨大的落差與碰撞。第三,從微觀的車廂場站角度觀之,握有權力者的意向具體展現於地鐵空間設計,意圖將其都市治理概念內化於市民行動者的意識形態,但其都市治理術本身卻與實際的市民行動者產生自我利益上的矛盾,致使其權力最終只能管制固態的空間設計,難以規制真實的乘客行為。看似弔詭的無錫地鐵建設,體現的其實是中國二三線城市內,政治權力與資本權力的互惠互利,以及真實生活邏輯與權力意識的互相碰撞。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7
第一節 問題意識:中國二三線城市為什麼要建地鐵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9
(一)捷運與地鐵的批判性研究 9
(二)中國城市治理的特徵 12
(三)基礎設施的空間政治 15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初步論點 17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9

第二章中國脈絡下的都會地鐵發展 22
第一節中國軌道交通發展史 22
(一)中國地鐵在其建造史上的意義 22
(二)中國地鐵的前奏:鐵路與有軌電車 25
(三)現代化背景下的地鐵新開端 27
第二節無錫的現代化過程 28
(一)古代無錫之小農經濟 28
(二)近代無錫之民族工商業 31
(三)現代化政府自治 34
第三節地鐵在都市中的政治操控 35
(一)無錫地鐵規劃緣由 35
(二)無錫地鐵建設中的資本迴路 36
(三)無錫地鐵官方單位與興建過程 38

第三章新空間型態對話空間經驗 42
第一節都會中的TOD模式 42
(一)新都市主義下的中國式TOD 42
(二)城市重組與真實生活之張力 45
(三)地鐵帶來的地方效益 50
第二節場站作為城市節點 53
(一)無錫新城區的無中生有 53
(二)老城區的改頭換面 60
第三節地鐵重塑消費地景 66
(一)地鐵週邊的商業地產 66
(二)無錫中心城區商業地景變遷 68
(三)日常購物的生存機會 74

第四章車廂與場站作為行動場域 77
第一節 地鐵作為安全空間 77
(一)地鐵安檢系統 77
(二)地鐵中的安全保衛與監視 79
第二節 地鐵作為文化空間 81
(一)商業資本氣息的瀰漫 81
(二)視覺信息的政治文化 85
(三)傳統與現代、地方性與全球化的矛盾 87
第三節地鐵中的乘客行為 91
(一)地鐵中的行為規範 91
(二)時間的支配與被支配 95

第五章 結論 99
第一節權力資本的幻想與生活的真實性 99
第二節地鐵都市地景發展的可能性 102

參考文獻 104
附錄一地鐵場站信息 107
附錄二地鐵場站照片 111



王志弘(2002)〈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地理學報》,31: 83-115。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婓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 1-24。
李安如(2009)〈地鐵作為「文化親密」的空間:以台北市大眾捷運為例〉,《考古人類學刊》,70: 79-108。
李安如(2013)〈地方、認同和想像地理:高雄大眾捷運系統的文化政治〉,《臺灣人類學刊》,11(1): 93-122。
肖琛(2014)〈無錫市職住空間關係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地理科學》, 34 (2): 137-146.
邱奕鈞(2014)《當代中國都市棕地治理與空間轉化──以廣州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效駟(2008)《江南鄉村社會的近代轉型: 基於陳翰笙無錫調查的研究》,蘇州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學博士學位論文。
林紀萱(2009)《施工風險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捷運工程施工專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周黎安(2007)《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治理》。上海: 格致。
徐新(2005)《二十世紀無錫地區望族的權力實踐》,上海大學家庭社會學博士論文。
郭健倫(2005)《土地非農化與地方經濟發展下的中國大陸都市治理:大蘇州地區開發區案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宮希魁(2011)〈地方政府公司化傾向及其治理〉,《財經問題研究》,4: 3-11。
陳建翰(2011)《捷運站聯合開發屬性對捷運使用及不動產價格之影響──台北捷運系統之實證研究》,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豪(2009)《大眾捷運系統永續營運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辰秋(2010)《財務永續導向之都市捷運營運策略》,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建文、楊宗憲、楊詩韻(2009)〈捷運系統對不同區位房價影響分析-以營運階段為例〉,《運輸計劃季刊》,38(3): 275-296。
黃志清(2013)《中國地方政府及早土地開發的制度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楊勝群(2014)〈國家空間戰略對全球城市區域發展的推動與阻礙: 以長三角與環渤海為例〉,發表於2009年第一屆發展研究年會,台北:政治大學,2009年11月27-28日。
蔣雅君、楊其新(2004)〈地鐵防災救援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研究》,7(1): 13-15。
劉坤億(2005)〈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行政暨政策學報》,34: 57-83。
劉雅靈(2011)〈經濟轉型中的應對策略與制度分歧: 溫州與無錫〉,《台灣社會學》,22: 59-110。
簡博秀、周志龍(2002)〈全球化、全球城市和中國都市發展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 141-194。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Benjamin, Walter (1999) The Arcades Project. In Rolf Tiedemann(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ng, Tou-Choong (2000) “Renaissance Revisited: Singapore as a Global City for the 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4(4): 18-31.
Chien, Shiuh-Shen (2007)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asymmetric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Kunshan, in post-Mao Chin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25(2): 269-290.
Chien, Shiuh-Shen (2010) “Economic freedom and political control in post-Mao China: A perspective of upward accountability and asymmetric decentralization.”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8(1): 69-89.
Chien, Shiuh‐Shen and Bing Ho (2011) “Globalization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learning process in post‐Mao China: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Global Networks, 11(3): 315-333.
Crain, W. Mark and Lisa K. Oakley (1995) “Politics of infrastructur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8: 1-18.
Dalakoglou, Dimitris (2010) “The road: An ethnography of the Albanian–Greek cross-border motorway.” American Ethnologist, 37(1): 132-149.
Dewess, D.N. (1975)“The Influence of Racial Segregation on Housing prices. ”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147-158
Edwards, Paul N (2003) “Infrastructure and modernity: Force, tim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sociotechnical systems.” In Thomas J. Misa, Philip Brey and Andrew Feenberg (eds), Modernity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Graham, Stephen and Marvin Simon (1996)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ity: Electronic Spaces, Urban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Harvey, David (1989) The Urban Experien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arvey, David (1994)〈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王志弘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47-79)。台北: 明文書局。
Harvey, David (1994)《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王志弘譯)。台北: 群學。
Harvey, David (2001) “Globalization and the spatial fix.” Geographische Revue, 2: 23-30.
Harvey, David (2008)《新帝國主義》(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台北:巨流。
Harvey, David (2010)《資本的空間》(王志弘、王玥民譯)。台北: 群學。
Larkin, Brian (2013)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42: 327-343.
Latour, Bruno (1999) 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razek, Rudolf (2002) Engineers of Happy Land: Technology and Nationalism in a Colo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rker, Simon (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
Sutheerawatthana, Pitch and Takayuki Minato (2009) “The relation of technology to politics i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the chain phenomenon and its rela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7(4): 199-209.
Wedeen, Lisa (1999) Ambiguities of Domination: Politics, Rhetoric, and Symbols in Contemporary Syria.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