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敬杰
研究生(外文):Ching-Chieh Chen
論文名稱:祖先哪裡去?臺灣住宅的異質現代化之路
論文名稱(外文):How to Place the Ancestors? The Heterogeneous Ways toward Housing Modernization, Taiwan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口試委員:劉欣蓉丁仁傑
口試委員(外文):Hsin-Jung LiuJen-chieh Ting
口試日期:2016-06-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4
中文關鍵詞:住宅史傳統性現代性意識形態漢人社會
外文關鍵詞:Housing historyTraditionalityModernityIdeologyThe Han socie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4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嘗試以漢人傳統住宅格局與漢人傳統意識形態「異化」形式的中心──公媽廳,於戰後住宅格局的移轉觀察,重訪臺灣城鄉發展歷程中,住宅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張力。藉此局部重寫臺灣住宅的社會文化史,並反映既有臺灣建築史書寫的侷限。為此,研究者彙整官方檔案、書籍報刊,佐以家戶親屬深入訪談和測繪,檢視現代性降臨臺灣之後,公媽廳於日治時期、戰後土地改革、現代農宅運動、工農轉型等歷史進程中的角色。接著,本研究部份接續人類學者P. Steven Sangren,視漢人傳統意識形態為一種扭曲真實生產力來源,卻又具社會生活整合和再生產能力的特殊「異化」觀點,擴展一種以漢人傳統意識形態與住宅格局為物質基礎的辯證式分析架構。據此,本研究提出兩項發現:第一項稱作家屋象徵秩序的「安全閥」,是一種源自傳統和現代格局相互衝突的實作方式。家戶為了縫補斷裂的家屋象徵秩序,必須倚靠現代結構系統,來修正現代住宅格局的錯誤,以含納具有人倫位序和特殊時空觀念的傳統住宅格局生產模式,調解祖先難以名狀的庇蔭與作祟。它牽涉大家庭成員持續擴充,最後因衝突或家戶長逝世而分家裂解的不穩定形式,包括理想大家庭的一體性象徵,以及興建夫妻房、分灶、分香等漢人傳統代際程序。

第二項發現,則鑲嵌在漢人男性必須娶妻生子的先天義務之中,這成為傳統意識形態和現代住宅格局逐漸分離的基礎,是一種量變到質變。家戶掌權者雖依循舊俗興建夫妻房來接納子代家庭,卻因為新的小家庭親屬關係,及其對應的新理想住居形式的出現,而不得不與祖先信仰進行更深刻的磨合,以求兒子們能娶到浸潤於現代性許久,且不在自身祖先掌控範圍內的其他家族女性。在這個過程中,現代住宅格局逐漸獲得正當性,呈現出女性在家庭社會關係的推動力量,以及小家庭脫離宗族之後,女主人地位的提升,和以照顧孩子為主的家屋選擇模式。這趟從傳統邁向現代的過程,除了涉及意識形態、物質生活以及家屋生產的不等速變遷,家戶的社會階級位置、性別差異,其實都會造成局部現代性進程的超前或滯後。這種差異化的不等速「楔形」轉變,和工業化、城市化等快速變遷的外部日常生活形式息息相關,並體現為本研究所探討的住宅形式與室內格局,及涵納其中的家庭社會關係。公媽廳藉由個人真實社會位置及其想像關係的落差,再現為複雜糾結的住宅格局處置型態,體現了傳統意識形態再生產和異化時的痛苦與掙扎。以公媽廳為核心的臺灣漢人住居探究,說明了臺灣人崎嶇往復且分歧多樣的異質姿態,並間接拼湊了以臺灣主體為名的現代性發展過程。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mobodiement of the Chinese Han people’s ideology, namely the center of their traditional housing configuration, the worshiping hall, or the so-called Gong-ma ting.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evolvment of the post-war housing in Taiwan to revisit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ity and modernity of the Taiwanese housing. The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through the compilation of journliasm, archive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the mapping of the interior housing pattern. The author draws on Steven Sangren’s notion of “alienation,” which regards the traditional Han people’s ideology as the disguise of their relationship of productivity that however is able to bind the society together, to establish a more overarching analytical framework shedding light on the Han people’s ideology and housing configuration. Two main findings emerge here. Firstly, there exists a sort of “safety valve” for the Han people’s household symbolic orders. The safety valve is practices triggered by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housing configuration. Its function is to mend the fissure of the housing symbolic orders, and its fix of the misplaced configuration has unexpextedly relied o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structural system. The purpose of the safety valve is to integrate a production mode of housing configuration that integrates both the family ethical relat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patio-temproal concepts. The expansion of family members, the division of family due to the members’ demise or dissent, and the traditional generational procedure based on the couples’ room as well as the rituals of the separateon of kitchen and incense all consititute such process.

Secondly, the Han male’s traditional obligation to marry a wife and raise an heir becomes the rationale by which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might gradually divert from the configuration of modern housing. The head of the family who has followed the custom of setting up a couples’ room for the heir now finds it unsuitable for the new family relations their children want, which is mainly core-family and is embedded in the housing of modern style. The Han male thus have to negotiate with the ancestors, during which the modern housing configuration gains its legitimacy and reflects the female’s motivating role for the changing family-socio relation. The female’s raised posi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is new style of living as they tend to envisage the ideal housing from a modernized point of view of raising the children. This inherent change from traditionality to modernity is intimately bound with the life style which is swiftly altering at the outside, and this study, which has focused on the housing forms and interior patterns, may embody this family-socio relations. Gong-ma ting is represented as the practical form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ities within. By looking in to the gap between the householde social status and the imageined position as shown by the Gong-ma ting, the author has portrayed a modernizing process labeled as the subjectiveity of Taiwan. Keywords: Housing history, Traditionality, Modernity, Ideology, The Han society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前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 臺灣建築史書寫 3
二、 祖先崇拜與漢人家屋神聖空間 7
三、 其它學術領域對家屋神聖空間及其神聖器物的研究 13
第三節 論文分析架構 15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9
一、 歷史文獻的蒐集與分析 19
二、 田野訪談 21
第五節 章節概述 24
第二章 公媽廳的現代性誕生 27
第一節 階層空間化:漢人家屋的文化邏輯 27
一、 生人與祖先的居所 27
二、 臺灣漢人移民的家屋實踐 33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家屋概述 40
一、 市街改正下的漢人街屋 40
二、 地主厝第與買辦階層洋樓 45
第三節 築夢現代性:皇民家屋的同床異夢 50
一、 皇民化叢結:正廳改善運動的家屋祭祀指引 51
二、 顯性的現代化欲求:苗栗「蔡泉盛號」的偽神道廳 59
三、 壓抑的傳統性迴返:六疊和室與清杜的眼淚 66
第三章 預知復國紀事:理想的戰後現代農宅 78
第一節 戰後政經局勢與農業情境 79
第二節 不理想的現代農宅 83
一、 廉價農民住宅 83
二、 「尊祖教」下的拜拜節約和衛生改善 88
三、 災後示範農民住宅 93
第三節 東亞最大:龍井重劃示範農村 103
第四章 同住屋簷下:傳統與現代的偽和諧之音 115
第一節 土地改革、天災與農地限建 116
一、 佃農眷舍到連棟現代平房 116
二、 強制現代化的地主農舍 128
第二節 機運排佈:大宅厝旁蓋販厝 139
一、 位序作祟與累贅化的夫妻房 139
二、 理想家屋祝你好孕 154
三、 大宅厝旁蓋販厝 163
第三節 好勢毋靠勢:分家的界線之爭 175
一、 公媽歸來下的家庭成員住房抉擇 175
二、 家屋一體性與通風採光之爭 187
第五章 空間階層化:生人舒適的上升之道 202
第一節 分家的塔樓移民 203
一、 臺中林家:垂直單元上下打通 203
二、 桃園郭家:集合住宅單元三合院 213
第二節 現代家居:神聖場所與脫離神聖場所 218
第三節 家屋「橋梁」的逸離 233
第六章 結論:現代性的不對稱浮現 239
一、 「楔形」轉變:以公媽廳為核心的臺灣住宅格局變遷 240
二、 異質的現代化之路:後退著向前走的主體生成 247
三、 功能梯度:矛盾的超克與傳統性的持續收編 253
四、 一些短結論、限制與後續建議 260
參考文獻 262
附件1:家戶訪談問卷 277
附件2:空間專業者訪談問卷 281
附件3:神壇宮廟訪談問卷 285
附件4:佛具販售業者訪談問卷 290
附件5:神壇受訪者於金紙上繪製的公媽廳配置草圖 294

Ahern, E.(1973)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lake, C. Fred(2005)〈紙錢的符號學研究〉(冉凡譯),《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7(5):43-49。
Bruno Latour(2012)《我們從未現代過》(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臺北:群學。
Jodran , K. David(1972)《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丁仁傑譯),臺北:聯經出版社。
Li, Yihy-yuan(1976)Chinese Geomancy and Ancestor Worship: A Further Discussion. In Ancestors. William H. Nwewll, ed. Pp.329-338, Hague: Mouton.
Robert Pogue Harrison(2016)《我們為何膜拜青春?》(梁永安譯),臺北:立緒。
Sangren , P. Steven(1984)Traditional Chinese Corporartions: Beyond Kinship. Joural of Asian Studies 43(3):391-415.
Sangren , P. Steven(2000)《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丁仁傑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Watson, James L.、Waston, Rubie S.(2011)《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張婉麗、盛思維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丁仁傑(2009)《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出版社。
丁仁傑(2012)〈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漢民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台灣社會學刊》49:47-101。
丁仁傑(2012)〈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臺灣社會學》49:41-101。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臺北:聯經出版社。
丁玉書(2006)《勿忘草‧鹿港》,彰化:自印。
丁志達、林專(2014)《古厝斜陽憶鹿港》,臺北:揚智。
中央日報,1951年02月12日,〈「拜拜」大觀 臺灣民間的一種驚人浪費〉,第4版。
中央日報,1951年08月14日,〈全省分區會商 改民俗行節約 并將討論民俗改善綱要 北市「拜拜」將合併舉行〉,第3版。
中央日報,1951年08月28日,〈省政府民政廳長 呼籲建正常人生觀糾正拜拜浪費〉,第3版。
中央日報,1952年01月15日,〈婚姻之上下古今談〉,第4版。
中央日報,1957年07月28日,〈興建農民住宅貸款 核定一千一百餘戶 計八百七十九萬餘元 平均每戶七千九百元〉,第4版。
中央日報,1959年08月26日,〈省府決在受災縣市 興建示範標準房屋〉,第3版。
中央日報,1959年09月13日,〈四種示範農民住宅 即將在八縣市興建〉,第3版。
中央日報,1959年09月22日,〈省建示範農民住宅 承購繳納辦法訂定〉,第3版。
中央日報,1959年09月22日,〈重建復耕督導會報 討論擴大貸款問題〉,第3版。
中央日報,1960年01月24日,〈樓房式示範農宅 定春節期間 展覽兩星期〉,第2版。
中央日報,1960年01月25日,〈災區示範農民住宅明起展覽兩週 佈置管理可作一般農家參考〉,第3版。
中央日報,1961年11月08日,〈中縣龍井鄉農地重劃區 決建立為示範農村 創造新規模作全省觀摩中心 省府並已成立指導小組〉,第3版。
中央日報,1961年12月12日,〈周至柔向農學年會提出 發展農業四大目標 實驗農業新方法新制度 決在龍井鄉建示範農村〉,第4版。
中央日報,1966年10月17日,〈田中村的故事〉,第3版。
中央日報,1973年07月22日,〈北市墓地嚴重缺乏 有關單位極感困擾〉,第6版。
中央日報,1973年11月08日,〈北市現代火葬場 近期完工啟用〉,第6版。
中央日報,1990年08月17日,〈亡故市民逾七成採用火葬〉,第5版。
中國時報,1952年01月07日,〈本報重要啟示〉,第1版。
中國時報,1955年11月08日,〈示範農民住宅 中縣及各鄉鎮農會 著手辦理申請貸款〉,第2版。
中國時報,1955年11月10日,〈年內付實施 貸款二百萬分十處興建〉,第3版。
中國時報,1955年11月27日,〈興建地址擇定 高縣農民住宅著手籌備中〉,第5版。
中國時報,1955年12月01日,〈申請者甚踴躍 全省百八十戶將獲得貸款〉,第1版。
中國時報,1955年12月03日,〈國民住宅 苗栗將建農民住宅 政院允撥八十萬元〉,第3版。
中國時報,1956年03月31日,〈申請農民住宅貸款 政院核定二五三戶〉,第4版。
中國時報,1956年04月04日,〈建造農民住宅 價款限一萬元 並以小農為對象〉,第4版。
中國時報,1956年04月16日,〈彰縣農民住宅 業已動工興建〉,第4版。
中國時報,1957年07月28日,〈農民住宅貸款 准千一百餘戶 金額八百七十餘萬元〉,第4版。
中國時報,1959年11月12日,〈建災區住宅 將續辦理貸款〉,第2版。
中國時報,1959年12月16日,〈重建災區住宅 將予貸款便利〉,第3版。
中國時報,1960年11月03日,〈落成八個明 賣出廿三棟 設計不合實際〉,第2版。
中國時報,1961年11月08日,〈擇中縣龍井鄉 籌建示範農村〉,第2版。
中國時報,1962年01月02日,〈企以建設消彌派系〉,第6版。
中國時報,1962年01月05日,〈擇決由軍工協建〉,第2版。
中國時報,1962年01月05日,〈龍井土地重劃已近完成階段 農民如有異議 可向縣府申請〉,第8版。
中國時報,1962年01月05日,〈龍井土重劃灌溉工程 省府申請軍工協建〉,第3版。
中國時報,1962年01月09日,〈大排水溝•水局負責 主要給水•水會籌劃〉,第8版。
中國時報,1962年01月11日,〈龍井潭子太平 將設縣立初中〉,第8版。
中國時報,1962年03月25日,〈龍井農地重劃 缺乏通盤計劃 抽水機派了新用場 抽取積水搶救秧苗〉,第8版。
中國時報,1962年03月29日,〈龍井重劃工程 缺乏通盤計劃 排水溝不動工 給水路不通水 中縣議員提出指摘 決定會同縣府調查〉,第8版。
中國時報,1962年08月29日,〈企以建設消彌派系 中縣獲得預期效果 一百萬工義勞•龍井土地重劃 民眾血汗洒在同一路上〉,第6版。
中國時報,2012年08月27日,〈七王爺網路夯翻天 老外也求籤〉,生活綜合版。
中華建築文化協會(2006)《彰化縣限定古蹟丁家古厝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內政部(1975)《社會福利概況》,臺北:行政院。
毛紹周(2011)〈臺灣家屋空間中的儀式性器物─以公媽案桌陳設為例〉,《文史台灣學報》,3:245-275。
王士峰(2012)《殯葬服務與管理》,臺北:新文京出版社。
王文安(1987)《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形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1997)〈評介《建築與烏托邦:設計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城市與設計學報》1:209-224。
王念湘、沈識鶴、郭百超、李麗菁、潘豐富(2009)《南瀛宗祠誌》,臺南:臺南縣政府。
王俊雄、徐明松(2008)《粗曠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臺北:木馬文化。
王祥齡(1992)《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北:臺灣書局。
王維仁(1984)《澎湖合院形式及其空間結構轉化》,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王增榮(1995)《光復後臺灣建築發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王增榮、王俊雄(2011)《浪漫與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臺北:田園城市。
王慧瑜(2010)《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躍升(2013)〈中國傳統家庭分與合的制度考察〉,《社會科學》7:70-82。
丘之信(1963)〈建設農井示範農村的計劃與實施〉,《土地改革月刊》12(3):50-124。
加村正治(1937)〈本島人家庭所謂正廳改善就〉,《敬慎》14:5-22。
朱家嶠(2007)《親屬、實踐與漢人宗教觀:以宜蘭秀才村為例的歷史人類學探討》,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間常吉(1939)《皇民化運動》,臺北:臺灣駐在內地記者協會。
余光弘(1987)〈沒有祖產就沒有祖先牌位?─E. Ahern溪南資料的再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 :115-177。
吳欣隆(2013)《後建築:穿越建築的意識形態批判》,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
吳鄭重(2010)《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的理學考察》,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聰敏(2005)〈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經濟論文叢刊》33(4):321-355。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
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香出版社。
李元宏(1998)《軍事化的空間控制-戰地政務時期馬祖地區個案》,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李民鋒(2004)《臺灣殯葬史》,臺北:殯葬協會。
李亦園(1979)《信仰與文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亦園(1986)〈中國家族及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47-64。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允晨。。
李昭容(2010)《鹿港丁家大宅》,臺北:晨星。
李昭容(2014)〈鹿港十宜樓陳祈及其後代考》,《中興大學歷史學報》29:25-62。
李乾朗(1983)〈王益順匠師在台灣之廟宇建築之研究〉,《建築與城鄉學報》2(1):87-122。
李乾朗(1986)《臺灣建築史略》,臺北:雄獅美術。
李乾朗(2001)《20世紀臺灣建築》,臺北:玉山社。
李乾朗(2008)《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
李樹華(1967)《臺中縣龍井鄉農地重劃前後農村經濟之研究》,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臺北:田園。
沈書民(2014)《戰後公營企業眷舍的空間規劃與實踐─以中鋼眷舍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論文。
周振英(2000)《傳記─作者周金坡傳合輯》,新北:淡水牛津文藝。
周振英、中島利郎(2002)《周金波集》,臺北:前衛。
周進興(1995)《王大閎建築中的傳統與現代》,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周憲仁(2006)〈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24(2):1-40。
林丁國(2012)《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臺北:稻香。
林尚毅(1991)《由使用觀點檢視住宅陽臺之功能與角色》,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晉德(1998)《神、祖靈、鬼之性質及地位對澎湖祠廟空間之影響》,馬公:澎湖縣文化中心。
林會承(1991)〈從儀式行為看臺灣傳統建築的意義及空間觀念〉,《歷史文化與臺灣》3:145-166。
林瑋嬪(2001)〈漢人親屬概念重探:以一個臺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所學研究所集刊》90:1-38。
林瑋嬪(2001)〈漢人親屬概念重探:以一個臺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所學研究所集刊》90:1-38。
林瑋嬪(2005)〈臺灣廟宇的發展:從一個地方庄廟的神明信仰、企業化經營以及國家文化政策談起〉,《國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56-92。
花松村(1999)《臺灣鄉土續誌第三冊》,臺北:中一。
省政府(1959)《臺灣省八七水災重建初步工作報告書》,南投:省政府。
省政府(1960)《臺灣省八七水災救濟既重建工作報告書》,南投:省政府。
省政府(1961)《臺灣省政府社政業務概況》,南投:省政府。
省政府(1962)《民國五十年 臺灣省政府委員會會議紀錄》,南投:省政府。
胡 恒(2008)〈作為現代的過去─曼弗雷多‧塔夫里與《文藝復興詮釋:君主、城市、建築師》〉,《建築與城鄉學報》19:217-237。
胡台麗(1979)〈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變遷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5 :55-78。
胡宗雄、徐明福(2003)〈日治時期台南市街屋亭仔腳空間形式之研究〉,《建築學報》44:97-115。
夏鑄九 (1981) 〈屏東內埔劉宅的初步調查〉,《建築與城鄉學報》1:103-114。
夏鑄九 (1995) 《空間,歷史與社會》,臺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鑄九 (1995)《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臺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徐明松(2013)《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臺北:木馬文化。
徐裕建(1982)〈臺灣傳統建築架構設計原則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71-85。
殷寶寧(2010)〈修澤蘭與臺灣建築現代化歷程:以三所中學校園個案為例〉,《建築學報》73:69-86。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6)《陳中和翁舊宅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康鍩錫(2011)《臺灣古厝圖鑑》,臺北:貓頭鷹。
張 衍(1987)《臺灣地區居住品質訴求重點變遷及趨勢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 珣(2006)〈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臺灣人類學刊》,4(2):37-73。
張哲凡(1995)《光復後臺灣集合住宅發展過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張湘揚(1993)《臺灣地區公寓式集合住宅的起居室、餐室及臥室使用現況調查與建築空間計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麟(1963)〈龍井示範農村農地重劃與分析〉,《土地改革月刊》12(3):07-49。
張運宗(2014)《臺灣園林宅弟巡禮》,臺北:遠足文化。
莊英章(1975)〈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形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 :113-140。
莊英章(1990)〈閩客祖先崇拜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33-160。
莊英章(1994) 《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莊雅茹(2011)《台南祭祀用紙之文化與視覺圖像設計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碩士論文。
許家彰(1994)《建築雜誌中菁英論述的意向分析─以『雅砌』為對象》,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許烺光(2001)《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臺北:南天。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2004)〈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0-65。
郭一勤(2013)《台灣國小學校建築的論述與實踐(1980-2001)》,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
陳中民(1967)〈晉江厝的祖先崇拜與氏族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167-194。
陳文尚(1997)〈大宅厝的過日子:世代生成的時間經驗理解〉,《環境與世界》1:113-112。
陳志梧(1983)〈民居空間理論之試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21-31。
陳杏枝(2011)〈祖先信仰變遷的初探〉,《中央研究院: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3:105-151。
陳宗志(2007)《台灣傳統建築空間變化之研究─以苗栗縣苑裡鎮歷史建築蔡泉盛號為研究對象》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田(1989)〈祖先神主及祭祀〉,《臺灣風物》,39(2):99-106。
陳信安、傅朝卿(1983)〈臺灣總督府標準官舍圖之研究〉,《建築與城鄉學報》46(1):1-46。
陳奕麟(1984〈重新思考Lineage Theory與中國社會〉,《漢學研究》2(2):403-446。
陳奕麟(1996)〈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係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1-18。
陳修兀(1990)《臺灣地區住宅的浴廁空間、設備、使用行為及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明 (1982)《國宅之發展與居住型態演變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陳祥水(1973)〈「公媽牌」的祭祀:承繼財富與祖先地位之確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41-164。
陳祥水(1973)〈「公媽牌」的祭祀:繼承財富與祖先地位之確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41-164。
陳祥水(1978)〈中國社會結構與祖先崇拜〉,《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32-39。
陳雅菁(2005)《臺南市喜樹地區喜南里宗族與聚落發表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殿禮、洪珮芬(2014)〈敬祖文化對廳堂空間與家具的影響:以金門民居為例〉,《設計學報》,19(1):19-42。
陳緯華(2008)〈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57-104。
陳薏平(1999)《大溪傳統家具研究─以供桌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純純(2010)〈臺灣南部傳統客家祖牌之形式與做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3):106-131。
黃天祥(2007)《日治時期臺灣火災災害對建築與都市發展之影響》,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黃永達(2002)〈從「開基祖」稱謂及開臺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語社區發展》,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未出版。http://140.115.11.117/hakka/
黃俊傑(1988)《臺灣農村的黃昏》,臺北:自立晚報。
黃俊傑(2010)《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
黃俊銘(2004)《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官邸的故事》,臺北:向日葵出版社。
黃炳鈞(1998)《臺灣北部客家祠堂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黃郁瑄(2011)《日治時期臺北城內街屋現代化過程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運喜、闞正宗〈日治時其桃園地區宗教發展〉,萬能科技大學「戀戀桃仔園─桃園文學與歷史學術研討會」,2008年5月。
黃漢雄(1994)《公寓式住宅祭祀空間之調查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丁仁傑、呂玫鍰、齊偉先、林瑋嬪、楊弘任、陳怡君、鄭瑋寧(2015)《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臺北:群學。
黃應貴、王梅霞、王增勇、林文玲、林瑋嬪、陳文德、彭仁郁,、黃嬡齡、潘恩伶、鄭瑋寧(2014)《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臺北:群學。
黃馨儀(2008)《日治時期臺灣民居近代化之探討─以中部地區仕紳住宅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松裕(1991)《臺灣地區住宅內傢俱特性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重信(1995)〈臺灣地區土地使用規則之探討〉,《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26(1):51-89。
楊重信(1996)〈農地釋出方案之我見〉,見《農地釋出對我國自然與人文資源之衝擊及因應策略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萬安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過去‧現在‧未來:臺灣殯葬產業的沿革與展望》,臺北:威仕曼。
葉春榮(1999)〈萬代香煙:一個臺灣南部農村的例子〉,「國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討會」,11月27至28日,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葉春榮(2001)〈神明與廟宇的來源──一個臺灣南部農村的例子〉,「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研討會」,10月26至27日,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葉春榮(2006)〈厝、祖先與神明:兼論漢人的宇宙觀〉,見張珣、葉春榮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頁19-59),臺北:南天。
葉春榮(2006)〈厝、祖先與神明:兼論漢人的宇宙觀〉,見張珣、葉春榮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頁19-59),臺北:南天。
葉惠凱(2003)《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地區的公廳、祖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農林廳(1962)《民國五十一年龍井鄉農家現況普查報告》,南投:省政府。
農復會(1952a)〈改善拜拜 節省婚壽喪葬浪費〉,《豐年雜誌》2(7):2。
農復會(1952b)〈拜拜在農村〉,《豐年雜誌》2(18):10。
農復會(1952c)〈漫談拜拜〉,《豐年雜誌》2(3):12。
農復會(1952d)〈簡易堆肥舍建築工程懸賞徵求啟事〉,《豐年雜誌》2(17):12。
農復會(1952e)〈懸賞徵求『簡易堆肥舍建築工程』揭曉啟事〉,《豐年雜誌》2(21):12。
農復會(1952f)《農復會工作報告 第二期》,臺北:農復會。
農復會(1953)〈怎樣修建堆肥舍〉,《豐年雜誌》3(17):6-9。
農復會(1954)〈談拜拜〉,《豐年雜誌》4(16):23。
農復會(1955a)〈懸賞徵求農民住宅圖集啟事〉,《豐年雜誌》5(18):11。
農復會(1955b)《衛生習慣》,臺北:農復會。
農復會(1956a)〈洗澡與農村浴室〉,《豐年雜誌》6(10):21。
農復會(1956b)〈農民住有其屋〉,《豐年雜誌》6(9):2。
農復會(1956c)〈談談農村廁所〉,《豐年雜誌》6(7):20。
農復會(1956d)〈爐灶改良徵求啟事〉,《豐年雜誌》6(10):4-5。
農復會(1957)〈理想的豬舍〉,《豐年雜誌》7(9):6-7。
農復會(1958a)〈新造瓦屋〉,《豐年雜誌》8(7):16。
農復會(1958b)〈農民已有整潔的家〉,《豐年雜誌》8(22):5。
農復會(1959a)〈中南部的大水災〉,《豐年雜誌》9(17):10-11。
農復會(1959b)〈災區訪問特輯〉,《豐年雜誌》9(17):22。
農復會(1959c)〈農村新住宅〉,《豐年雜誌》9(1):6-7。
農復會(1960a)〈五兄弟談示範農宅〉,《豐年雜誌》10(2):15。
農復會(1960b)〈示範農宅建成,歡迎農友參觀〉,《豐年雜誌》10(1):5。
農復會(1960c)《農復會工作報告 第十期》,臺北:農復會。
農復會(1961)〈拜拜並不壞 節約是應該〉,《豐年雜誌》11(16):12-13。
農復會(1967)《農復會工作報告 第十二期》,臺北:農復會。
農復會(1968a)《廿十年紀實》,臺北:農復會。
農復會(1968b)《農復會工作報告 第十三期》,臺北:農復會。
彰化縣政府(2001)《彰化縣鹿港古蹟保存區丁家大宅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彰化縣政府(2004)《彰化縣鹿港十宜樓調查研究》,臺北:中華民國內政部。
漢寶德(1978)《彰化縣鹿港十宜樓調查研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會。
漢寶德(1979)《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會。
漢寶德(1987)〈風水宅法中禁忌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3:5-55。
漢寶德(1998)《風水與環境》,臺北:聯經。
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3日,〈皇國精神宣揚,我國現下急務〉,第1版。
臺灣省政府(1953)《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二年度》,南投: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1954)《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三年度 夏字刊》,南投:省政府。
臺灣神職會(1934)《神其作法》,臺北:總督府文教局。
臺灣神職會(1937)〈本島民屋正廳改善實施要項〉,《敬慎》11(1):17-21。
臺灣神職會(1938)〈大麻奉齋用神棚頒布取扱〉,《敬慎》12(8):31-32。
臺灣神職會(1938)〈皇民化祖靈改祭實行〉,《敬慎》12(9):1-2。
臺灣神職會(1938)〈模範正廳 敬陣地〉,《敬慎》12(4):無頁碼。
趙建雄(2009)〈景觀現象學與臺灣傳統民宅《臺灣傳統合院式家屋空間命名現象》的檢視〉,《環境與世界》19:1-14。
趙崇欽(1998)《空間位序在澎湖社會之應用》,馬公:澎湖縣文化中心。
劉志偉(1999)〈附會、傳說與歷史真實─珠江三角洲族譜中宗族歷史的敘事結構及其意義〉,見王鶴鳴編《中國譜牒研究:全國譜牒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文集》(頁149-162),上海:上海古籍。
劉志偉、柯志明(2002)〈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臺灣史研究》9(1):107-180。
劉秀美(2001)《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劉欣蓉 (2011)《公寓的誕生》,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
劉榮春(2005)《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蔡榮若(2001)《炎:奇遇人生》,大阪:生涯。
蔡錦堂(2007)〈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27-245。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19:49-89。
蔣雅君、張馨文(2009)〈貧戶、救贖、與烏托邦:從高雄「福音新村」之規劃論述實踐為個案之考察談現代主義「社會住宅」提案之在地經驗〉,《婦研縱橫》72:50-65。
鄭晃二(1986)《臺灣現代住宅神位空間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論文。
蕭百興(1998)《依賴的現代性:臺灣建築學院設計之論述形構》,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文英(2010)《臺灣「觀音媽聯」圖像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裕鵬(2006)《「騎樓式」街屋比較研究─以鹿港中山路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
龍井鄉公所(1964)《臺中縣龍井示範農村工作概況》,臺中:龍井鄉公所。
龍井鄉公所(2011)《龍井百年志》,臺中:龍井鄉公所。
戴寶村(1996)《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臺北:玉山社。
聯合報,1955年11月14日,〈貸款辦法訂定〉,第5版。
聯合報,1955年11月22日,〈高縣興建農民住宅 獲得一百萬元貸款〉,第5版。
聯合報,1955年11月26日,〈高縣農民住宅 下月底可興工〉,第5版。
聯合報,1955年12月01日,〈苗國民住宅地價 昨未獲協議 興建農民住宅 政府已允補助〉,第5版。
聯合報,1957年05月05日,〈興建農民住宅 月中開始貸款 配額七百萬元辦法訂定 本年底前全貸放完畢〉,第5版。
聯合報,1959年12月06日,〈災區示範農民住宅 承購繳款規則訂定〉,第3版。
聯合報,1959年8月29日,〈元範農民住宅 決在八縣市 興建八十戶 甲種三萬六兩種二萬四千元〉,第3版。
聯合報,1960年01月15日,〈興建示範國民住宅將在北市舉行展覽〉,第3版。
聯合報,1960年11月03日,〈落成八個月 賣出廿十三棟 設計不合實際乏人問津〉,第2版。
聯合報,1961年11月08日,〈台中縣龍井重劃區 決建示範農村〉,第2版。
聯合報,1961年12月13日,〈龍井示範農村建設計劃 省府會議昨日通過 指導委會及有關在中興村集會 商討土地重劃及建設實施細節〉,第2版。
聯合報,1961年12月13日,〈龍井示範農村建設計劃綱要〉,第2版。
聯合報,1962年01月12日,〈龍井示範農村的光明遠景〉,第2版。
聯合報,1962年01月12日,〈龍井示範農村農家 舉行現況普查〉,第2版。
聯合報,1962年01月27日,〈龍井示範農村建設 周主席昨指示 在春耕前完成〉,第2版。
聯合報,1962年07月17日,〈19620717耕地重劃後增產創紀錄 龍井示範農村 首期稻作豐收〉,第2版。
聯合報,1962年07月31日,〈配合龍井示範建設 省府決撥貸款 興建農民住宅 資金四百多萬元建宅一○五戶計〉,第2版。
聯合報,1963年01月04日,〈農井籌建農宅 省准變更設計〉,第6版。
聯合報,1968年06月06日,〈中製新片天亮前後 明在龍井開鏡 「新娘與我」已拍完時裝展場面 甄珍成為「雲姐」好朋友〉,第5版。
聯合報,1969年06月21日,〈「龍井鄉」描寫農村進步實況〉,第3版。
聯合報,2000年04月10日,〈網路拜拜 仁壽宮信徒在家上香〉,第5版。
聯合報,2003年02月21日,〈北市研擬網路掃墓〉,第5版。
聯合報,2004年04月13日,〈多用網路 少用馬路〉,第B1版。
聯合報,2004年05月07日,〈網路祭祀 昨天啟用〉,第B2版。
聯合報,2006年07月29日,〈未來的家〉,第5版。
聯合報,2009年10月09日,〈走好 往哪裡走〉,第5版。
聯合報,2010年11月07日,〈準備好生前契約〉,第5版。
韓興興(2006)《苗栗縣九二一地震災區歷史建築:房裡蔡泉盛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關華山(1980)〈臺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175-215。
關華山(1992)《民居與社會、文化》,臺北:明文。
鷲巢敦哉(1941)《臺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志弘(1997)〈評介《建築與烏托邦:設計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城市與設計學報》1:209-224。
2. 余光弘(1987)〈沒有祖產就沒有祖先牌位?─E. Ahern溪南資料的再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 :115-177。
3. 吳聰敏(2005)〈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經濟論文叢刊》33(4):321-355。
4. 李亦園(1986)〈中國家族及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47-64。
5. 林瑋嬪(2005)〈臺灣廟宇的發展:從一個地方庄廟的神明信仰、企業化經營以及國家文化政策談起〉,《國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56-92。
6. 胡宗雄、徐明福(2003)〈日治時期台南市街屋亭仔腳空間形式之研究〉,《建築學報》44:97-115。
7. 殷寶寧(2010)〈修澤蘭與臺灣建築現代化歷程:以三所中學校園個案為例〉,《建築學報》73:69-86。
8. 莊英章(1975)〈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形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 :113-140。
9.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2004)〈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0-65。
10. 陳中民(1967)〈晉江厝的祖先崇拜與氏族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167-194。
11. 陳文尚(1997)〈大宅厝的過日子:世代生成的時間經驗理解〉,《環境與世界》1:113-112。
12. 陳志梧(1983)〈民居空間理論之試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21-31。
13. 陳金田(1989)〈祖先神主及祭祀〉,《臺灣風物》,39(2):99-106。
14. 陳奕麟(1984〈重新思考Lineage Theory與中國社會〉,《漢學研究》2(2):403-446。
15. 陳奕麟(1996)〈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係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