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 王彩鸝(2015),台灣前後段學生落差 世界第一,聯合電子報,取自: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53/995855,2015/06/16。
[2] 王錦如(2000),國小學童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輔導—運用動態評量模式,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 江欣茹(2014),影響社群媒體持續使用意圖之研究:理性行為理論觀點,東海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4] 江雪齡(1995),教學成效的依據—教學檔案的建立,成人教育,24期,41-44頁。[5] 余民寧(1992),測驗編製與分析技術在學習診斷上的應用,教育研究,28期,44-60頁。[6] 吳金滿(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課程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7]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期,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8]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9] 李春雄(2003),數位教材研習會,高雄市私立復華中學。
[10]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救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67期,取自: http://te.ntpc.edu.tw/ezfiles/6/1006/img/42/067-13.pdf。[11] 杜依倩(2014),大學教師參與MOOCs之科技需求及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2] 林秀滿(2009),學習弱勢學生數學補救教學,教師之友第50卷第四期教育論壇,45-48頁。[13] 林宗(2014),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QR-Code的使用傾向—智慧手持裝置的實證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EMBA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14]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5] 林建佑(2008),認知風格對模擬學習成效及學習歷程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6] 林財裕(2015),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輔助教學之成效:以時間單元教學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7]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18] 個人化教育不是夢—均一教育平台完全指南。取自:https://junyi.gitbooks.io/junyi-tutorial/content/2-3.html。
[19]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臺北:心理。
[20]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資源平台,取自: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about/index/content/history。
[21]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17期,85-106頁。[22] 張顥騰(2013),消費者對購買電動汽車之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研究,南台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3]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9),專科以上學校開辦遠距教學作業要點附件(一):非同步(網路)遠距教學需求規格,臺北:教育部。
[24] 郭珮君(2015),翻轉教室於國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5] 陳彥廷(2010),運用非同步網路科學教學案例討論學習課程促進技專校院學生網路態度與網路自我效能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9期,55-88頁。[26] 游光昭、洪國勳(2003),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科技的學習,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卷,第5期。
[27] 童宜慧(1999),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設計與建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8] 黃于馨(2012),數位學習系統之使用行為意圖研究—以銘傳大學Moodle教學平台為例,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9] 黃士騰(2006),網路教學課程實做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數學科因數單元補教教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0] 黃亮邦(2011),建構於雲端運算基礎架構之資訊教育環境,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31] 黃淑敏(2001),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2] 林幸華、連麗真(2002),導入線上學習的第e步,臺北:漢智電子商務出版社公司。
[33] 黃絮苹(2015),導入翻轉教學之SPOCs線上教學系統建置—以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34] 黃漢龍(2001),資訊教育環境下可行的補救教學措施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85期,94-102頁。[35] 楊湘琳(2011),教學影片結合網路學習平台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6] 詹幃婷(2008),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之團班及個別指導教學模式成效探討—以國小五年級長方體與正方體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37] 資訊工業策進會(2006),2005-2006 數位學習,臺灣: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38] 鄒景平(2000),e-learning是知識企業致勝的不二法門,資訊人通訊第59期。
[39] 鄒慧英(2000),國小寫作檔案評量應用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3期。
[40] 齊從謙(2001),E-Learning:資訊社會的新型教學模式。
[41] 劉洲男(2010),網路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平台建置並應用於高中數學,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42] 劉從雲(2014),多媒體結合數位教學平台融入數學科補救教學:以國中「畢氏定理」單元為例,育達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43] 劉淑芳、楊淑晴(2003),網路專業成長進修環境中學員互動行為與態度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8(2),169-190頁。
[44] 潘建蓉(2014),差異化教學對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動機的影響—以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
[45] 蔡育陞(2012),將ARCS動機學習策略融入數學補救教學探討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6] 賴慧玲(2002),教學模式,臺北:五南。
英文部份:
[47]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Vol. 13, No. 3, pp. 319–340, 1989.
[48]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and Tatham, R. 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128, 2006.
[49] Harman, Harry Horace, Modern factor analy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76.
[50] Khan, B., Web-based instruction (WBI): 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In B. H. Khan (Ed.), Web-based instruction (pp.5-18).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7.
[51] Malhotra, Y. and Galletta, D. F., “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account for social influence: Theoretical bases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y-secon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1999.
[52] McAuley, A., Stewart, B., Siemens, G., & Cormier, D. ,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51, No. 3, pp. 94-102, 2010.
[53] Nunnally, J.C., Psychometric theory. Tata McGraw-Hill Education, 1978.
[54] Paulson, F. L., Paulson, P. R. and Meyer, C. A., What makes a portfolio a portfolio?,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48, No.5, pp. 60-63, 1991.
[55] Sanders, M. E., Web-based portfolio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A personal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Vol. 26, No. 1, pp. 11-18, 2000.
[56] Sharp, J.E., Using portfolios in the classroom. Proceedings of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Vol. 1, pp. 272-279, 1997.
[57] Spitzer, W., and Wedding, K., LabNet: 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community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Vol. 24, No.3, pp.247-255, 1995.
[58] Tolsby, H., Digital Portfolios: a Tool for Learning, Self-Reflection,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Retrieved April 15, 2002, from http://www.hum.auc.dk/~hakont/papers/portfolios.htm,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