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歆杰(2016)。從慕課到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互聯網+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研討會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際合作分會2015年年會」發表之論文,上海市東華大學。
方靜(2014)。MOOC的發展及其對傳統教育的挑戰。華北科技學院學報,11(5),90-94。
王文科、王志弘(2010)。值得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竹立(2014)。在線教育能否復制”淘寶式”成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5,73。
王貞雅(2014)。探索餐飲業員工對內部品牌化之反應—以薰衣草森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卡卡(2014,5月3日)。Coursera edX Udacity 之認證介紹。【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owstartup.com/2014/05/03/coursera-edx-udacity-certifications/。
史美瑤(2012,3月)。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3/01/5570.aspx
何榮桂(2014)。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MOOCs)的崛起與發展。台灣教育,686。取自http://ericdata.com/tw/detail.aspx?no=400799
吳代文、祈瓊(2014年11月)。MOOC發展的現狀及問題研究。科教導刊,29(中),28-29。
宋專茂(2014)。慕課何以致高校教學方法革新。復旦教育論壇,12(4),55-58。
宋靈青(2014)。MOOC時代教師面臨的挑戰與專業發展研究。中國電化教育,09,139-143。
李威儀(2016年01月)。台灣基於互聯網+的教育資源共享。「互聯網+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研討會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際合作分會2015年年會」發表之論文,上海市東華大學。
李麗曼、張羽、葉賦桂(2013)。解碼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教育學考察。北京:清華大學。
杜依倩(2014)。大學教師參與MOOCs之科技需求及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秀姿(2016,1月20日)。小時數理差 鄭崇華遇恩師才開竅。聯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902/1454121
林俊宏(譯)(2014)。大數據(教育篇)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勢(原作者:Viktor Mayer Schönberger,& Kenneth Cukier)。台北市:遠見。
施淑婷(2014)。翻轉教學在通識人文課程的實務應用-以<文學與人生>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學報,2,177-197。唐孫茹(2014)。MOOC學習者學習現狀研究-以國內一般本科院校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www.libdb.yuntech.edu.tw:2057/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D522543
夏嘉璐(主持人)(2015)。一堂課 全球5萬學生搶上 教育數位化 桃李滿天下。T觀點。台北市:TVBS。
馬金鐘(2014)。MOOC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探析。科教導刊,35(中),90-92。
馬金鐘(2014)。基於MOOC的開放教育思想變析。科教導刊,30(下),22, 69。
張輝誠(2013)。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取自http://www.fliptw.org/#!sharestar1/c5dy
梁鳳珠(2012)。教師教學信念之影響因素分析。教育研究論壇,3(2),157-172。陳玉升(2010)。國小優質轉型課程領導策略之研究-以雲林縣的經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穎、陳獻輝(2014)。對MOOC教學的探討。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3(2),136-139。
陳麗、年智英(譯)(2014)。Jon B.著。反思MOOC熱潮。開放教育研究,20(1),9-17。
楊明哲(2015)。利他、品牌與連結:經營策略之創新管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楊鵬(2016年01月)。互聯網+形勢下的高效教學管理—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提升教育教學品質。「互聯網+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研討會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際合作分會2015年年會」發表之論文,上海市東華大學。
趙亮、盧凱、錢程東(2014)。冷靜思考,積極應對-淺談MOOC的挑戰與對策。萬方數據,36(A1),264-266。
趙慧傑(2014)。MOOC重構高等教育教學體系研究。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06,51-57。
劉怡甫(2013)。以Coursera為例談MOOC教學設計了些什麼?。評鑑雙月刊,45,34-38。劉怡甫(2013)。與全球十萬人作同學:談MOOC現況及其發展。評鑑雙月刊,42,41-44。
劉怡甫(2014)。從anti—MOOC風潮談MOOCs轉型與SPOCs擅場。評鑑雙月刊,48,36-41。劉威德(1999)。教師教學信念系統之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威德(2002)。教師教學信念系統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州學報,15,164-178。劉威德(2016,5月)。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MOOC Teaching。賴婷鈴(主持人),學習科技新趨勢。2016數位學習學術研討會,私立淡江大學。
劉羅仁(2014)。MOOC平台和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電子世界,18,429-430。
蔣建偉(2016年01月)。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互聯網+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研討會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際合作分會2015年年會」發表之論文,上海市東華大學。
錢滿秋(2014)。淺析MOOC網路課程教育的利弊。科學導報,11,180-181。
韓冬梅(2014)。MOOC環境下課程學習的體驗與思考。天津電大學報,18(2),20-23。
魏傳光、洪志雄(2014)。超越與局限:MOOC與網絡視頻公開課的比較研究。現代遠距離教育,04,10-17。
蘇群(2014)。名師風範:從經典中走出的教授。中國遠程教育,11。取自http://ntumoocs.blog.ntu.edu.tw/2014/12/30/
Angeli, C., &; Valanides, N.(2009).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ICT—TPCK: Advances in technologicai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CK).Computers & Education, 52(1), 154-168.
Johnstone, S. M., & Poulin, R. (2002). What is OpenCourseWare and why does it matter? Change, 34(4), 48-50.
Matthew j. Koehler (2014). TPACK Explained. Retrieved April 29, 2016, from http://www.matt-koehler.com/tpack/tpack-explained/
McAuley, A., Stewart, B., Siemens, G., & Cormier, D. (2010). 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1(3), 94-102.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Teacher College Record, 108(6), 1017-1054.
Schmidt, D., Baran, E., Thompson, A., Mishra, P., Koehler, M. J., &; Shin, T. (2009).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42(2), 123-149.
Yuan, L., Powell, S., &CETIS, J. (2013).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Cetis Whit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