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人社東華(2014)。專訪林南院士:跨越文化的網絡,開拓社會學知識。http://journal.ndhu.edu.tw/e_paper/e_paper_c.php?SID=52,截取日期:20160208。
人民網(2009)。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總結出抗衰老秘訣。《生命時報》。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0552234.html,截取日期:20160902。
三浦展(2015)。《第4消費時代:共享經濟,讓人變幸福的大趨勢》馬奈(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中央研究院(2014)。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2第六期第三次:社會階層組。https://srda.sinica.edu.tw/group/sciitem/3/1564,截取日期:20151029。
內政部(2016)。104年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http://sowf.moi.gov.tw/stat/Life/T04-analysis.html,截取日期:20161022。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P139-163。王冠今(2010)。《台灣社區老人的社會支持改變、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參與之縱貫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王雅鈴(2009)。《台灣老人的社會資本與家庭結構對其健康及醫療資源使用的影響》。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論文,嘉義。毛慶禎(2012)。志願服務的內涵。https://sites.google.com/site/maolins/volunteerconnotation,截取日期:20151020。
白雯婷(2014)。《每天學點怪誔心理學大全集》。悅心理,http://www.yuexinli.com/yingyongxinlixue/meitianxue/1333.html,截取日期:2016103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中央政府總決算/總預算。http://www.dgbas.gov.tw,截取日期:20160224。
江明修、陳欽春(2004)。《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計畫(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I,P177-252)。
江明修(2004)。社會資本與談稿。摘自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台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P37-58。江哲超(2003)。《老人資本、自評健康與醫療資源使用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朱美珍(2013)。社會研究法專題課程上課講義,未出版。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曲黎敏(2008)。《黃帝內經,養生聖典》。香港:三聯。
汪向東、何南輝、呂靜如、劉淳涔(編)(2007)。《關於心理學的100個故事》。台北:宇河文化。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14)。《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市:洪葉。
李宛蓉(譯)(2004)。《誠信: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creation of prosperity) (Fukuyama, F.原著)。台北:立緒文化。
李瑞金(2000)。活力老化-銀髮族的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132,P123-131。李淑玲(2011)。《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影響模式之建構與驗證》。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台北。李郁琳(2010)。《社會支持及社會參與對中高齡及老年者身心健康之影響》。玄奘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新竹。李孟芸(2011)。《收入不平等、社會資本和自評健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金桂(2009)。《運用社會資本自組都市更新會實施更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麗晶、卓俊伶(2008)。身體活動和老人憂鬱症。《中華體育季刊》,22(2),P60-69。余青珊(2011)。《台灣老人社會資本與自評健康相關性分析》。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吳佳芸(2010)。《社經地位、社會資本對老人健康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嘉義。吳采薺(2012)。《社會資本對身心健康、快樂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花蓮。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P1-32。林孟儒(2012)。《老人社會參與及其憂鬱狀態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嘉義。林志遠、曾瑞成(2006)。全人健康理念之演進。《中華體育季刊》,20(4),P14-19。林岳玫(2012)。《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Lin, N.原著)。台北:弘智。
林信廷(2009)。《Making Community Work: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林信廷、莊俐昕、劉素珍、黃源協(2012)。Making Community Work: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關聯性之研究。《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0(3),P161-210。林政傑(2008)。《喜樂健康享高壽》。台北:道聲。
周雅容(1996)。不同來源的社會支持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219-246。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周凡(2014)。倒著看人生。《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71-110988,截取日期:2016100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姚福喜、徐尚昆(2008)。國外社會資本理論研究進展。《全球視野理論月刊》,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洪翠萍(2013)。《台灣地區中老年人社會資本與健康之相關分析》。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洪蘭(譯)(2000)。《愛與生存:愛與親密關係的治療力量》(Live & Survial-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Healing Power of Intimacy)(Dean Ornish, M.D.原著)。台北市:天下生活。
洪蘭(譯)(2001)。《快樂就健康》(Healthy Pleasures)(Robert Ornstein, Ph.D. & David S. Sobel, M.D.原著)。台北市:遠流。
洪蘭(譯)(2006)。《越快樂,越健康》(Healthy Pleasures)(Robert Ornstein, Ph.D. & David S. Sobel, M.D.原著)。台北市:遠流。
馬得勇(2008)。社會資本理論的兩大困境。《中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07,P89-96 。馬國勳(2008)。關係的繁衍:個人與產業的社會資本、網際網路、性別與工作。《臺灣社會學通訊2008年會專輯》,P57-62。
高毓霠(2015)。少子化的4大衝擊。《禪天下》,125,https://www.zencosmos.com.tw/web/zh-tw/topic/241-4,截取日期:20160130。
康健(2011)。老伴不能只有1個!有10個最好。《康健雜誌》,150,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5791,截取日期:20160902。
莊芸鑫(2010)。《社會資本與壓力、休閒參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金門縣山外社區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論文,高雄。莊婷婷(2013)。《臺灣地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狀況與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3)。《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2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章英華(2015)。評『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二十世紀末的臺灣經驗』。《臺灣社會學刊》,57,P187-192
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13)。問卷資料。http://nhis.nhri.org.tw/index.html,截取日期:2016013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至150年)報告》。http://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截取日期:20160208。
許素彬等(譯)(2013)。《社會研究法-歷程與實務》 (Russell K. Schutt原著)。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肇男(1999)。《老年三寶:老本、老伴與老友─台灣老人生活狀況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雪芬等(2013)。《老人健康促進》。台北:華都文化。
陳詠榆(2013)。《高齡者的健康狀態與社會資本相關性》。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涵薇(2014)。《懷舊團體諮商對獨居老人幸福感之成效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張晉芬(2011)。推薦一個新的社會學量化研究資料庫:東亞社會調查(EASS)。《台灣社會學會通訊》,71,P15-19。
張怡(2003)。影響老人社會參與之相關因素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3,P225-235。張苙雲(1997)。當代台灣社會的信任與不信任。收錄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零年代的台灣社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專書第一號,P295-332。
張苙雲(2000)。制度信任及行為的信任意涵。《台灣社會學刊》,23,P179-222。
張其鈺(2002)。《社會資本社與家庭結構對健康及醫療資源利用之影響─台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張芳華(2013)。社會資本與個體特質對個體心理健康之影響:一個多層次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9,P87-116。張肇松(2005)。《社會資本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南台灣原住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黃國彥、詹火生(1994)。《銀髮族之社會資源》。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編印。
黃鈺鈞(2015)。《台灣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行為與健康狀況相關性探討-社會參與的直接與緩衝效應》。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Halpern, D原著)。台北:巨流、國立編譯館。
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資本》。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中。黃毅志(1996)。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P213-248。黃乾(2010)。教育與社會資本對城市農民工健康的影響研究。《人口與經濟》,(2),P71-75,中國天津。
童文(2002)。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善惡觀念直接影響壽命。《正見網》,http://big5.zhengjian.org/2002/06/29/16604.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善恶观念直接影响寿命.html,截取日期:20160902。
彭駕騂、彭懷真(2012)。《老年學概論》。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馮韻文(譯)(2008)。《自殺論》 (Emile Durkheim原著)。台北:五南。
傅仰止(2005)。社會資本的概念化與運作:論家人重疊網絡中的「時間投資」機制。《台灣社會學》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論文),9,P165-203。
傅嘉瑜(2006)。《高齡者社團參與類型、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 (David. W. Stewart原著)。台北:弘智文化。
曾婉婷(2015)。《社會參與對於社區老人生理健康狀況與其憂鬱症狀之中介效應探討》。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所碩士論文,台北。裴曉梅、王浩偉、羅昊(2014)。社會資本與晚年健康-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實證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36(1),P17-24,中國廣西。
鄧方(譯)(1992)。《社會理論的基礎》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oleman, J. S. 原著)。台北:五南。
蔡必焜(2004)。《社會資本、休閒參與與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蔡飴倫(2009)。《社會資本對我國老人自評健康及醫療服務利用之影響》。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熊瑞梅(2014)。社會資本與信任:東亞社會資本調查的反思。《臺灣社會學刊》,54,P1-30。鄭惠玲(2001)。《社會資本與自評健康》。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鄭惠玲、江東亮(2002)。臺灣的社會資本與自評健康。《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1(4),289-295。劉以慧(2012)。《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賴政緯(2009)。《台中縣長青學苑學員社會資本與自覺健康之相關研究》。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台中。鮑常勇(2009)。社會資本理論框架下的人口健康研究。《人口研究》,33(2),P102-109,中國湖南。
蘇琬玲(2007)。《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與老化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盧台華、林燕玲(2006)。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之信效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期,P1-25。盧禹璁(2005)。《社會資本之分散與整合》。國立中央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聯合國(2016)。《聯合國老年人原則》。聯合國老齡化議題,http://www.un.org/chinese/esa/ageing/principle.htm,截取日期:20160130。
謝美娥(2012)。老人的社會參與-以活動參與為例:從人力資本和社會參與能力罙討研究紀要。《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人口專題)》,13(4),P14-21。簡美娜(2011)。《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影響因素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南投。衛生福利部(2014)。《2013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編印。
譚家瑜(譯)(2005)。《幸福退休新年代:理財顧問不會告訴你的退休智慧》(How to Retire Happy, wild, and Free)(Ernie J. Zelinski原著)。台北市:遠流。
蕭崑杉、盧俊吉(2012)。持續性成功老化的休閒與社會支持機制研究。《台灣老人保健學刊》,8(2),P171-189。
英文部分:
Alexander, B.K. (2010). Addition:The view from Rat Pa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brucekalexander.com/articles-speeches/177-addiction-the-view-from-rat-park-2.
Alexander, B.K. and Schweighofer, A.R.F. (1988). Redefining “Addic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9, 151-163.
Alexander, B.K., Beyerstein, B.L., Hadaway, P.F. and Coambs, R.B. (1981). Effect of Early and Later Colony Housing on Oral Ingestion of Morphine in Rats.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 Behavior, 15, 571-576.
Avison, W.R., McLeod, J.D., and Pescosolido, B.A. (2007). Mental Health, Social Mirror. Springer, 329-345.
Berkman, Lisa F. (2010). Social Network and Health. Harvard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healthinfo/sage/meeting_reports/en/index1.html.
Berkman, L. F., Glass, T., Brissette, I. and Seeman, T.E. (2000). From social integration to health: Durkheim in the new millenniu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1, 843-857.
Berkman, L. F. and Syme, S. L (1979). Social networks, host resistance, and mortality: a ni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Alameda County residents, Am J Epidemiol. 109: 186-204.
Bourdieu, Pierre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E.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of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rd Press: 241-258.
Calvo, R., Zheng, Y., Kumar S., Olgiati, A. Berkman, L. (2012). Well-Being and Social Capital on Planet Earth: Cross-National Evidence from 142 Countries. PLOS ONE, 7(8), 1-10.
Cohen, Sheldon (2004).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8), 676-684.
Cohen, S., Thomas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hen, S., Jankicki-Deverts,D. and Miller, G. E. (2007).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Disease. JAMA 298 (14), 1685-1687.
Cohen, S., Doyle, W. J., Skoner, D. P., Rabin, B. S., Gwaltney, J. M. Jr (1997). Social Ti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JAMA 277(24), 1940-1944.
Cohen, S., Doyle. W.J., Turner, R. B., Alper, C. M. and Skoner, D.P. (2003). Emotional Style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 652-657.
Cherry, K.E. et al (2013). Social Engagement and Health in Younger, Older, and Oldest-Old Adults in the Louisiana Healthy Aging Study (LHAS). J Appl Gerontol, 32(1), 51-57.
Cobb, Sidney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Eriksson, Malin (2011).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Global Health Action, 4(5611), 1-11.
Eriksson, M., Dahlgren, L., Janlert, U., Weinehall, L. and Emmelin M. (2010). Social Capital, Gender and Educational Level – Impact of Self-Rated Health. The Open Public Health Journal, 3, 1-12.
Frank P. Grad (2002). The Preambl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0(12), pp.981-984.
Helliwell, John F. and Putnam, Robert D. (1995).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Capital in Italy.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21(3), 295-307.
Johann Hari (2015).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d.com/speakers/johann_hari.
Kaplan, B.H., Cassel, J.C. and Gore S. (1977).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Medical Care, 15(5), 47-58.
Kawachi, I. & Berkman, L. F. (2001). Social ties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Medicine, 78(3), 458-467.
Kawachi, I. Kennedy, B. P., and Glass, R. (1999). Social Capital and Self-Rated Health: A Contextu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9(8), 1187-1193.
Kumar, S. Calvo, R., Avendano, M., Sivaramakrishnan, K. and Berkman, L.F. (2012). Social support, volunteering and health around the world: Cross-national evidence from 139 countri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4, 696-706.
Melchiorre, M.G. et al (2013). Social Support, Socio-Economic Status, Health and Abuse among Older People in Seven European Countries. PLOS ONE, 8(1), 1-10.
Martire, Lynn M. & Franks, Melissa M. (2014).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Adult Health: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Health Psychology. Pennsylvani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3(6), 501-504.
Murayama, H., Fujiwara, Y., and Kawachi, I. (2012).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A Review of Prospective Multilevel Studies. J Epidemiol, 22(3), 179-187.
Putnam, Robert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 4(13).
Prohaska, T.R., Anderson, L.A., Binstock R.H. (2012). Public Health for and Aging Societ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6-212.
Pollack, C. E., Knesebeck, O. V.D. (2004).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among the aged: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Health & Place 10, 383-391.
Reblin, M., Uchino, B.N. (2008). Soci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Health. Curr Opin Psychiatry, 21(2), 201-205.
Seeman, Teresa E. (1996). Social Ties and Health: The Benefits of Social Integration. AEP, 6(5), 442-451.
Seeman, T. E., Kaplan, G. A., Knudsen, L., Cohen, R., and Guralnik, J. (1987). Social network ties and mortality among the elderly in the Alameda County Study, Am J Epidemiol. 126: 714-23, 1987.
Strawbridge, W. J., Cohen, R. D., Shema, S. J., and Kaplan, G. A. Frequent attendance at religious services and mortality over 28 years, Am J Public Health. 87: 957-61, 1997.
Uehino, Bert N. (2009). Understanding the Link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hysical Health.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3), 236-255.
WHO (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WHO reference number: WHO/NMH/NPH/02.8.
White, A.M., Philogene, S., Fine L., and Sinha, S. (2009). Social Support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of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9(10), 1872-1878.
Waldinger, Robert (2015). 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robert_waldinger_what_makes_a_good_life_lessons_from_the_longest_study_on_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