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7 01: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喨方
研究生(外文):Hsiao, Liang-Fang
論文名稱:藝術感通原理應用於國中後現代音樂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Art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Applied to Postmodern Musi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鄭明憲鄭明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Ming-hsien
口試委員:陳曉嫻王麗雁鄭明憲
口試委員(外文):Chen, Hsiao-ShienWang, Li-YanCheng, Ming-hsien
口試日期:2016-12-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藝術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後現代教育藝術感通音樂鑑賞教學策略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postmodern educationart correspondencemusic appreciationteaching strategy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二十一世紀人類科技發展快速,因應時代潮流,教育的內容與方式相對也要有所變革。後現代教育思潮傳達重新思辨、對典範存疑以及用多元角度看待事情的重要性。在藝術教育中,可以用更開放和創新的思維,選擇和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課程內容,透過學生聆聽音樂的涉入和藝術感通,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設計國中音樂鑑賞課程,以行動研究的方式發展教學策略。研究參與者為彰化縣某國中八年級四個班的學生,於105學年度上學期實施十一週之鑑賞教學活動。藉由教學觀察、藝術筆記、評量、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進行策略的調整和分析,最後發展出具後現代精神的音樂鑑賞教學策略。研究結論:
一、藝術感通原理有助於提升學生音樂鑑賞的專注度。
二、教學策略所提升的層面與鑑賞的深入情形會因音樂題材而有變數。
三、策略實施的前後安排會造成不同的感通結果,教學引導的口語示範是影響音樂想像最大的部分,教學時應小心人為干預的結果。
四、感通原理確實能為後現代音樂鑑賞活動帶來積極的教學價值。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 rapidly in early 21th century. The education should take its right way in reflecting this radical change. Based on this point of view, postmodern education believes in that to re-think, doubt and observe some things by different aspects is valuable. In taking account of this, art education, we enhanc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learning with open-minded to develop curriculum. And the course should relate to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closely, so they can understand music clearly.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via designed a teaching strategy with the idea of postmodern education to make students to do 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some music lessons for the participants were developed and constantly adjusted its’ contents by the feedbacks echo from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each circle of study. Through collection reflections from talking with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observed their learning behavior or homework, that guides this study to adjust its strategies.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eighth grad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In this study, four findings were emerging:
First, the theory of art correspondence can help students to do music appreciation more focused.
Second, the enforce of teaching aspects and in-depth situation has its variables in the theme of music.
Thi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before and after the arrangement will result in a different sense of learning outcome, teaching-led oral demonstration is the critical part of the impact of music imaginati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be careful about artificial manipulation.
Finally, the theory of art correspondence for postmodern music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is pursuable.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後現代的音樂教育 15
第二節 音樂鑑賞教學理論 23
第三節 藝術感通理論 31
第四節 聲音符號學與音樂教育 39
第五節 運用藝術感通原理的音樂鑑賞課程相關之研究 4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54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4
第二節 教學策略設計 6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3
第肆章 教學策略分析 68
第一節 教學策略前期分析 68
第二節 教學策略中期分析 76
第三節 教學策略後期分析 81
第四節 教學策略修正結果分析 89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討論 99
第二節 發現與結論 102
第三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106
西文參考文獻 110
附錄
附錄一 教學活動詳細內容 112
附錄二 問卷調查 115
附錄三 藝術筆記單元作業範例 116
附錄四 課堂觀察紀錄表 117
附錄五 訪談紀錄 118
附錄六 教學省思札記 119
附錄七 聽覺與視覺感通圖片與影片 120
附錄八 本研究音樂鑑賞題材內容介紹 123
中文參考文獻
王千懿(2010)。創作性戲劇教學策略運用在台灣歌謠音樂欣賞課程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王文科(201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瑞卿(2005)。後現代音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應用與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王瑞菁(2008)。「圖形」輔助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朱光潛(1936)。文藝心理學。中國桂林:灕江。
朱光潛(2006)。談美。台北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
江沛晨(2010)。探討電視劇《交響情人夢》應用於音樂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后里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何育真(2009)。B.Reimer「美感教育」與D.J.Elliott「實踐哲學」立論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何育真(2013)。Reimer 及 Elliott 音樂教育哲學再探究:批判教育學的觀點。藝術教育研究,26,p. 37-79。
吳秋琴(1994)。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吳舜文(2002)。大學通識教育音樂鑑賞課程規畫與教學設計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宜親(2001)。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台北市。
李東穎(2006)。視覺藝術要素應用於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李建緯(2006)。什麼是符號學?從藝術作品談起。暨大電子雜誌,40,5。取自http://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605/%E7%AC%A6%E8%99%9F%E5%AD%B8%E6%98%AF%E4%BB%80%E9%BA%BC.pdf
阮欣怡(2008)。繪本應用於生活課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卓淑惠(2005)。國小六年級藝術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音樂與視覺藝術共通的藝術形式為主軸。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林佩珍(2008)。圖像輔助於國小六年級音樂織度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林青儀(2011)。論音樂與繪畫之聯結—以胡琴組曲《清明上河圖》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台灣:麗文文化。
林雯芬(2003)。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與音樂統整課程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邱秀春(2007)。創造性舞蹈輔助國小四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侯政光(2012)。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樂視覺化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姚世澤(1993)。音樂取向與音樂行為-現代基礎與方法論。台北:偉文圖書。
宮芳辰(2010)。音樂欣賞課程「音樂的古典與浪漫」中「聆聽」之引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4(1),p. 69-86。
殷玉瑾(1995)。多元化音樂欣賞對高中生音樂行為心理影響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2004)。音樂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音樂教育的趨勢與展望論文集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張韶云(2011)。應用多元智能於國小四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張錦華等(譯)(1995)。J. 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教育部(2016)。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1-1000-1174.php(檢索日期:2016年3月20日)
莊明貞(2002)。後現代思潮的課程研究及其本土實踐之評析。教育研究月刊, 102,p. 27-39。
莊麗蓉(2015)。1988-2015年臺灣音樂欣賞教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臺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許天治(1989)。論音感作畫與共感覺-摭談共感覺的實驗與研究。美育雙月刊,2,p. 14-21。
許鈺珮(2003)。視覺藝術作品輔助於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連瑞淇(2010)。從後現代主義論「藝術與人文」教育的價值觀。台灣教育, 665,p. 26-35。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市:五南。
郭美女(2007)。符號學在藝術與人文課程運用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音樂學系。
陳玉玫(2002)。應用電腦輔助國小音樂教學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陳伶俐(2010)。動畫音樂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陳昱蓁(2012)。高中生對輔助性音樂欣賞教學策略之學習動機調查-以臺北市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陳美怡(2006)。遊戲化音樂欣賞教學策略運用國小六年級學童後設認知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南市。
陳郁秀、林谷芳、牛效華、吳舜文(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音樂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朝平(2001)。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曾佩宜(2003)。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設計之實證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黃富暖(2002)。高中音樂欣賞課程應用網路教學資源學習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台北市。
楊又穎(2014)。資訊素養融入八年級音樂欣賞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楊淑勳、趙惠玲(2009)。全人教育百寶箱-詞條解釋。取自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154(檢索日期:2015年12月30日)
楊智淵(2008)。電腦輔助音樂和弦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楊嘉玲(2001)。藝術感通理論在自我音樂創作中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台北市。
楊慧君(2013)。運用遊戲教學策略於國小五年級音樂欣賞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詹棟樑(2002)。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台北市:渤海堂文化。
廖妙柔(2007)。「音畫」輔助音樂欣賞教學對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在音樂要素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廖明玲(2010a)。運用視覺與動覺輔助七年級學生聆聽音樂元素與音樂風格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廖明玲(2010b)。雷默對音樂聆賞的新願景。美育, 174,p. 28-33。
廖婉君(2009)。台中市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對視覺藝術融入音樂欣賞教學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管建華(2006)。後現代音樂教育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趙毅衡(2012)。符號學。台北市:新銳文創。
蔡振家(2013)。音樂認知心理學。: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台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方靖(2015)。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台中市:古韻文化。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臺北市:濤石。
謝瑩蓉(2009)。圖形與手勢輔助音樂要素學習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簡季芸(2007)。童話運用於國小二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實徵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藍家蕙(2005)。藝術感通理論應用於國小低年級音樂統整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Kandinsky, W.(1985)。點線面(吳瑪俐譯)。台北市:藝術家。(原著出版年:1973)

西文參考文獻
Brown, M. (2014). Marketing in a multiscreen worl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illwardbrown.com/AdReaction/2014/#/main-content
Dewey, J. (2005). Art as Experience: Perigee Books.
Eco, U. (1984). Semio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London: Macmillan.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 (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isner, E. W., & Day, M. D. (2004).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Mahwah, N.J.: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lliott, D. J. (1995). Music Matters: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D. J. (2005). Praxial Music Education : Reflections and Dialogu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Marshall, J., & Donahue, D. M. (2014). Art-centered learn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 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ills, G. E. (2000).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NJ: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Reimer, B. (2003).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 advancing the vision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Rimington, A. W. (1912). Colour music : the art of mobile colour : with illustr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archive.org/details/colouartof00rimi
Sebeok, T. A. (2001). Signs: An Introduction to Semiotics (second ed.).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
Smith-Shank, D. (1995). Semiotic Pedagogy and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 36(4), 233-241.
Sternberg, R. J. (2003). Cognitive psychology (3 ed.). Australia Belmont, CA: Thomson/Wadsworth.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