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3: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浩堂
研究生(外文):CHANG, HAO-TANG
論文名稱:重大車禍經驗對高職生生命意義感影響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evere Traffic Accidents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指導教授:陳增穎陳增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TSENG-YING
口試委員:蔡明昌廖俊裕
口試委員(外文):TSAI, MING-CHANGLIAO, CHUN-YU
口試日期:2017-06-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重大車禍經驗生命意義感高職生轉化
外文關鍵詞:severe traffic accidentssense of meaning of life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ransform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研究者因職場工作關係,接觸經歷重大車禍經驗的高職生,經由質性研究訪談法後,反覆閱讀文本,透過資料的編碼進行主題分析、理解與詮釋,忠實呈現與瞭解高職生親身遭遇重大車禍經驗後的康復歷程及生命意義感的轉變。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重大車禍發生當時的置身處境為:(1)撞擊瞬間沒有任何的感覺、意識、想法;(2) 眼前看見白色的亮光;(3) 失去車禍發生前後的記憶,腦中一片空白。面臨生死難關事件後,高職生遭遇的壓力與困境有:(1)擔心醫藥費、車禍賠償引發的經濟負荷;(2)擔心病情會影響課業表現;(3)擔心家人掛念,以及其他人對自己會有不好的看法;(4)恐懼事件重演,不願回想車禍經驗。
  高職生遭遇重大車禍後的轉化經驗是:(1)感謝還能活著;(2)坦然接受事情已經發生,接下來的人生要重新出發。車禍生死難關後帶給高職生的生命意義感轉變為:(1)學習態度由被動轉為及時努力,擬定未來生涯目標;(2)人際相處從冷漠轉為主動關懷他人;(3)對工作的態度轉為積極上進;(4)開始自我覺察,尋求自我認同;(5)體認生命無常與短促,更珍視生命的價值。綜合以上研究發現,經歷重大車禍難關的高職生最後能透過正向肯定與人際支持,轉化負向經驗,是深化生命意義感、促成自我成熟、掌握人生目標的機遇。
  本研究據此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作為日後教師及學校、家庭在輔導學生和進行生命教育之參考。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life and death after they experienced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s, facing a grave crisis of life and death. This study also proposes specific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based on its findings for the future reference of other teachers, schools and families in students counseling and life education.
  This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its thematic analysis, inviting the students who had survived major car accidents to be participants. During the interviews,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ata and text were recorded from respondents. Then the text was repeatedly read by using the thematic analysis. After the data was analyzed, the participants’ personal life and death experience was recorded and summarized, and finally all the documents were interpreted, the study faithfully presented the students’ recovery process after car accidents and how it had changed their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and deat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Difficulties of life and death in a car accident experience br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mnesia and blank exposure situation.
2. Difficulties of life and death in a car accident event giv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ense of gravity, fear of anxiety, and pressure.
3.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dapt to their personal car accident experience through positive affirm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upport.
4. Difficulties of life and death in a car accident event strengthe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facilitate emotional maturity and help to grasp life opport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specific and feasible advice was put forwar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名詞界定4
第二章文獻探討5
第一節青少年身心發展之探討5
第二節青少年生死難關與重大車禍經驗之探討11
第三節青少年生命意義的探討15
第三章研究方法19
第一節研究取向與詮釋觀點20
第二節研究參與者21
第三節資料蒐集23
第四節資料分析25
第五節研究倫理及嚴謹度28
第六節實施程序30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31
第一節高職生發生重大車禍經驗前的生活處境31
第二節高職生經歷重大車禍經驗的置身處境36
第三節高職生在面臨生死難關後的壓力和困境42
第四節高職生遭遇重大車禍經驗的轉化經驗48
第五節車禍生死難關後所帶來的生命意義感與改變5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65
第一節結論65
第二節建議70
參考文獻75
附件一訪談同意書82

圖次
圖一、主題分析架構圖19
圖二、主題分析流程圖26
圖三、實施程序結構圖30

表次
表一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及重大車禍事件簡述22
中文文獻
王惠萍(2008)。高中生印象深刻的接觸死亡經驗及其影響之質性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亦欣(2005)。應用瀕死經驗於創傷個案諮商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維倫(2004)。以置身所在作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157-200。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台北市:心理。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
吳美如(2005)。生死教育課程對高職學生生命價值觀及死亡焦慮影響之研究。南華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姵瑩(2012)。青少年期經歷災難事件者的生命意義之敘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研究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何英奇(199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大教育院系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汪文聖(1997)。胡塞爾與海德格。台北市:遠流。
林裕凱(2008)。臺北縣市高中職學生道路交通安全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房麗媚(2007)。馬來西亞華文高中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孫虹景(2015)。生死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及死亡焦慮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世界生活: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46。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郭靜晃(2002)。生命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慧如(2004)。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范文佳(2009)。生命意義感融入高職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姜秀惠(2010)。青少年經歷失落事件的因應行為與生命意義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市高中職生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玉薇(2012)。死亡與孤獨:喪偶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之寂寞經驗研究。全球心理衛生E學刊,30,28-57。
張利中(2002)。「尋獲生命意義」的時態與心理歷程。南華大學生死學通訊,第五期。
張秀娟(2004)。生命教育對高職夜校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究。南華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高文(2005)。 影響青少年無照駕駛機車行為意向成因研究分析(Doctoral dissertation)。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
張淑美(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淑美(2001)。國中生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生命教育期刊第二十輯。
張淑美(1995)。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是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永政(2004)。成人學習者死亡態度轉之轉換學習歷程研究-以桃園縣社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技職與職業教育司。技職教育學制。線上檢索日期:105年10月07日。
網址:
http://depart.moe.edu.tw/ED2300/News_Content.aspx?n=AA9D36CA55662CED&sms=7FACAC03B78F7824&s=5D1EB49355ED455D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摘害放就通報處理中心。教育部102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統計分析報告。線上檢索日期:105年9月10日。
網址:http://ccnt1.cute.edu.tw/saffairs/stud/schooln-t/training/security/ 102.pdf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摘害放就通報處理中心。教育部103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統計分析報告。線上檢索日期:105年9月11日。
網址:https://csrc.edu.tw/Content/FileManageFiles/20151231084938-103%E5%B
9%B4%E6%A0%A1%E5%9C%92%E4%BA%8B%E4%BB%B6%E7%B5%B1%E8%A8%88%
E5%88%86%E6%9E%90%E5%A0%B1%E5%91%8A.pdf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摘害放就通報處理中心。教育部104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統計分析報告。線上檢索日期:106年1月2日。
網址:https://csrc.edu.tw/Content/FileManageFiles/20161230054333-104%
E5%B9%B4%E6%A0%A1%E5%9C%92%E4%BA%8B%E4%BB%B6%E7%B5%B1%E8%A8
%88%E5%88%86%E6%9E%90%E5%A0%B1%E5%91%8A.pdf
黃百練(2004)。臺灣北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黃德祥(2002)。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董文香(2002)。生命教育課程對職校互生生命教育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依雯(2010)。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生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論文。台北市。
葛蕙蓉(200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市:揚智。
劉佩瑜(2010)。大學生靈性健康與接觸死亡經驗之研究-以某大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果實出版社。
鄭石岩(2006)。生命教育。台北: 心理。
趙翠慧(2003)。從瀕死經驗研究激發正向生命。普門學報,52,348-375。
蔣肇華(2010)。高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風格及生涯規劃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景銘(2013)。繪本運用方案對提升高職生生涯規劃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龍智毫(2005)。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道路交通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政軒(2005)。瀕死經驗個案後續效應之研究-以台灣本土個案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釋慧開(2001)。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成長課題。臺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8-34,彰化:彰師大。
釋慧開(2003)。人生意義的探索—活出意義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命意義探索研討會論文資料集。彰化:彰師大。
Frankl ,Vikor E. (1946)。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趙可式、沈錦惠譯(2008)。台北:光啟文化。
Kubler-Ross,E. (1999)。你可以更靠近我。林瑞堂譯(2000)。台北:張老師文化。
Morse,M. (1992)。死亡之光。林家蓉譯(1996)。台北:方智。
Robert Kastenbaum. (1992)。死亡心理學。劉震鐘/鄧博仁譯(1996)。台北:五南。
Sogyal Rinpoche(1992)。西藏生死書。鄭振煌譯(1996)。台北:張老師。
Yalom,I (1990)。愛情劊子手。呂健忠譯(1991)。台北:聯經。

英文文獻
Crumbaugh, J.C.(1973). Everything to gain: 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 analysis.Chicago:Nelson-Hall Campany.
Deveau, E.J.(1995). Perception of death through the ey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In D. W. Adams, & E. J. Deveau (eds.). Beyond the innocence of childhood (pp.55-92). New York, N Y: Baywood Pub. Com., Inc.
Erikson, E.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E.H. (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United States: W. W. Norton & Company.
Frankl, V.E.(1963).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s on logo therapy.Washington: Square Press.
Frankl, V.E.(1967). Ps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England: Penguin books.
Frankl,V.E.(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 therapy.New York:Alfred A.Knopf,Inc.
Freud, S. (1917).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Ginzberg, E. (1966). Life styles of educated American wom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edlund,D.E.(1977). Personal meaning:The problemod educating for wisdom.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23,602-604.
Kastenbaum, R. (1986). Death in the world of adolescence. In C. A. Corr & J. N. McNeil (Eds.), Adolescence and death (pp.4-15).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 Com.
Kevin J. Franke. (1990). Impact of Life Factors upo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United States: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rcia, J.E.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mal of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3(5),551-558.
Remen, R. N. (1999). Education for mission, meaning, and compassion.In Glazer,S. (Ed.) The heart of learning: Spirituality in education. New York:Jeremy P. Teacher/ Putnam.
Tappan, M. B. (1998). Sociocultural psychology and caring psychology: Eyploring Vygotsky’s “hidden curriculum”.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3,22-33.
Van Manen, M. (1997).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2nd ed.).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Yalom, I.D. (1980).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