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MBA智庫百科(2009)。焦點訪談法。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7%84%A6%E7%82%B9%E8%AE%BF%E8%B0%88%E6%B3%95
中小學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辦公室(2016)。中小學磨課師課程及教學設計參考手冊。
方瑀紳、李隆盛(2013)。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的發展趨勢與問題探討,T&D飛訊,180,1-28。
方德隆譯(2004)。A. C. Ornstein, F. P. Hunkins著。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科、王智弘(2010)。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秀玲(2006)。課程理論的先驅:R.W.Tyler《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等教育,57(1),130-143。
王家文(2011)。5E學習環境融入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槓桿原理課程設計為例(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任慶儀(2013)。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何榮桂(2013)。從CAI到MOOC-台灣數位學習的回顧與前瞻,T&D飛訊,180,1-28。
何澍(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993/
吳清山、林天祐(2002)。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
均一教育平台(2014)。認識均一。取自均一教育平台官方網站:http://www.junyiacademy.org/about
杜依倩(2014)。大學教師參與MOOCs之科技需求及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宗靜萍(2014)。教學與學習資源無所不在,科學研習53(1),2-5。
林美玲(2002)。教學原理。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進材、林香河(2012)。寫教案:教學設計的格式與規範。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社團法人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2012)。MOOC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介紹。取自http://www.tocwc.org.tw/portal_m3_page.php?button_num=m3&cnt_id=15
施良方(2009)。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市:麗文文化。
柯俊如(2014)。MOOCs帶給教師概念與實務上的價值。台大MOOCs。取自http://www.ntumooc.org/#!single-post/ce1p/A79C39E7-723C-49FB-BBE9-148D3F70DC2B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麗麗(2004)。影響教師自評實作評量實施品質相關因素之探討。南師學報,38(1),95-120。
教育部(2012)。資訊與網路教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1
教育部(2013)。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教育部規劃全面性的數位學習推動計畫。取自:http://epaper.edu.tw/old/print.aspx?print_type=topical&print_sn=767&print_num=550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19/%E6%95%99%E8%82%B2%E9%83%A8%E4%BA%BA%E6%89%8D%E5%9F%B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14)。教育部辦理補助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徵件須知。取自:www.npust.edu.tw/portaldoc/news/33503_1.docx
教育部(2015)。教育部辦理補助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徵件須知。取自:http://ncux.nc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1/104.pdf
教育部教育Wiki(2014)。詞條名稱:精熟學習。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B2%BE%E7%86%9F%E5%AD%B8%E7%BF%92。
教育部電子報-閱讀小幫手(2013),磨課師,取自http://epaper.edu.tw/old/vocabulary.aspx?vocabulary_sn=565
莊孟翰(2014)。大規模網路開放式課程:本地化發展議題研究(未出版知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30,257-285。郭諭陵(1992)。精熟學習-有效的學習。師友月刊,299,14-16。陳年興(2003)。網路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班級經營。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1),5-14。陳明星、張鴻章、游志豪、林伶如、游閔智、曾宜萱(2010)。ADDIE教學設計模式融入小學五年級數位教材開發-以「我們來看星星」單元為例。載於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閩江學院海峽學院、美國托萊多大學亞洲研究學院(主辦單位),第六屆知識社群研討會。
彭孟璇(2009)。以ADDIE模式發展電腦多媒體輔助教材於數學文字解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2005)。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銘惇、張慧芝譯(2000)。D. Pratt著。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鎮華(2013)。磨課師推動計畫MOOCs PROJECT。取自:http://amaaa.nsysu.edu.tw/ezfiles/258/1258/img/1547/149103737.pdf
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15)。教育部推動數位學習「磨課師課程經營國際研討會」今明盛大辦理。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727087A8A1328DEE&sms=49589CE1E2730CC8&s=B41FCA848BD8DF1C
電子報小組、資科司(2014)。打造教育雲—孩子現在快樂學習。教育部電子報,644。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怡甫(2013)。與全球十萬人做同學:談MOOC現況及其發展。評鑑雙月刊,42(3),41-44。
劉麗琴、呂錘卿、李坤霖(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精熟學習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8,99-122。數位學習品質服務中心(2012)。數位學習產品證明標章。取自http://www.elq.org.tw/
樊文強(2012)。基於關聯主義的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MOOC)極其學習支持。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3。
蔡清田(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073/
謝文全(1978)。德懷術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今日教育,(34),35-38。
鍾樹人譯(2013)。Bartholet, J.著。MOOC的魔法: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可以把世界一流學府的教學內容,送到地球最需要的地方!,科學人雜誌,141。取自:http://sa.ylib.com/MagCont.aspx?PageIdx=2&Unit=featurearticles&Cate=&id=2265&year=
簡慧茹(2003)。以ADDIE Model來探討綱路化訓練方案之設計流程,品質月刊,39(10),1-4。一、英文部分
Block, J. H., & Burns, R. B. (2015). Mastery learning.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4, 3-49.
Daphne, K.(2012)。我們從線上教育學到了什麼?。取自TED官方網站:https://www.ted.com/talks/daphne_koller_what_we_re_learning_from_online_education?language=zh-tw#t-22586
Ferdig, R. E. (2013). What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have to offer k-12 teachers and students. Michigan Virtual Research Institute. Retrieved from http://media.mivu.org/institute/pdf/mooc_report.pdf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2002). Instruction at FSU: A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s (7th ed.) . Tallahassee, FL: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Grafinger, D.J. (1988). Basics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INFO-LINE Issue 8803. Alexandria: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ew,K.F.、Cheung,W.S.(2014).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se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 Motiv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12,45-58.
Jawaharlal, M.(2015). The MOOC Experi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r-mariappan-jawaharlal/the-mooc-experiment_b_6891416.html
Jawaharlal, M.(2015). The MOOC Experiment.Retrieved from: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r-mariappan-jawaharlal/the-mooc-experiment_b_6891416.html
Masters, K. (2011). 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MOOCs.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1(2), 1-6.
McAndrew, P., & Scanlon, E. (2013). Open learning at a distance: Lessons for struggling MOOCs. Science, 342(6165), 1450-1451.
Oliva, P. F.(2001).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Savi, A. O., Maas, H. L. J., & Maris, G. K. (2015). Navigating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Science, 347(6225), 957-958.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Yuan, L. and Powell, S. 2013.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JISC Centre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