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7 00: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袁翊華
研究生(外文):YUAN,YI-HUA
論文名稱:李攀龍《滄溟先生集》版本及其流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Li Panlong’s Edition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angming and its Spreading
指導教授:王國良王國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KUO-LIANG
口試委員:王國良黃東陽劉寧慧
口試委員(外文):WANG,KUO-LIANGHUANG,DONG-YANGLIU, NING-HUI
口試日期:2017-07-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李攀龍滄溟先生集版本源流流傳校勘
外文關鍵詞:Li PanlongThe Cang Ming Collectionoriginscirculationproofreading of edi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山東歷城人(今濟南歷城)。父寶,母張氏,有二弟曰化龍、成龍。李攀龍早年從郡中塾師張潭學習,入府學後因不喜枯燥乏味的義理之學,益潛心研讀經傳以外史傳雜說之書,如《左傳》、《史記》等,及入朝為官,與王世貞、徐中行、吳國倫等七子結社,其經年累月醞釀之復古能量遂逐漸成形,將「文自西漢以來,詩自天寶以下」,餘皆不足取之主張作為其中心思想。而王世貞為之編刊的詩文總集《滄溟集》便是其復古思想的具體展現。

該書乃李攀龍逝世後,由其長子李駒請託王世貞編成,全書合計三十卷,並附錄一卷。是集自隆慶六年(1572)問世後,因傳存鄉賢之書、廣受諸家青睞、板片遭致兵災、個人文學喜好等因素,其他版本亦相繼出現,如王世貞刊本、起鳳館刊本、胡來貢刊本、陳陞刊本、張弘道校刊本等十四種。作為明代復古文學代表人物,其詩文總集傳本繁複,且幾乎見於各海、內外庋藏單位,惟目前未有相關論著針對《滄溟集》現存版本之刊印緣由、校勘優劣及流傳狀況等進行全盤性的析理,故在此情況下,實有必要針對《滄溟集》版本源流及其傳播狀況進行一系列較為深入且全面性的考察。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乃針對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相關論著等進行論述;第二章「李攀龍生平與著述」主要在考察李攀龍其人,包括家世背景、生平事蹟、往來交友及針對著錄作李攀龍之書目進行考訂;第三章「《滄溟先生集》成書及版本考」旨在探究《滄溟集》版本源流及版刻訊息,從基本面貌、底本來源、刊刻時間、刊印方式、版刻特徵、字體刻工以至校勘價值,乃目驗館藏藏本並相互勘對後所得成果;第四章「《滄溟先生集》之流傳與接受」則著重於是集在明、清傳播之概況,如流傳動因、流傳地域,以及流傳過程中諸家對是集誤解、批評與接受。
Li Panlong (1514-1570) – courtesy name Yu Lin and pen name Cang Ming – was a native of Shandong Licheng (today’s Licheng District in Jinan). With a father surnamed Bao and mother Zhang, Li had two brothers named Hualong and Chenglong. In his early years, Li studied with Zhang Tan who was a private teacher in the county. When Li entered state school, he found the study of intellectual classics dull and uninspiring, thus devoting his attention to reading historical writings outside of established classic literature, such as Zuo Zhuan (左傳) and Shi Ji (史記). He later became an officer in the imperial court, and made acquaintances with people such as Wang Shizhen, Xu Zhongxing, and Wu Guolun. Li’s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classical style then began to mature and take form after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with his central ideology based on the idea that “the best prose was passed down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best poetry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anything else is inadequate. The prose and poetry collection of Li compiled by Wang Shizhen, The Cang Ming Collection (滄溟集), is the very display of Li’s classical-oriented thinking.

The book was compiled at the request of Li’s eldest son Li Ju to Wang Shijun, following Li’s death. The book contains 30 volumes and an appendix.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the sixth year of the Longqing era (1572), other editions—as many as fourteen including those edited by Wang Shizhen, Qi Fengguan, Hu Laigong, Chen Sheng, and Zhang Hongdao—have emerged due to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literatures of local scholars, the widespread approval of the scholarly communities, the destruction of writing plates during military disasters, and personal literary preferences.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classical literary move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there have been multiple editions of Li’s collection of poetry and prose, and they can be found in various archives locally and abroad. What is currently lacking is a scholarly study tha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publication, proofreading quality, and state of circulation of the existing editions of The Cang Ming Collection.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conduct a series of in-depth and holistic studies on the origins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various editions of The Cang Ming Collect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discusses research motives, objectives, methodologies,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Writings on Li Panlong’s Life and Travels, the personal aspects of Li Panlong will be discussed, including his family background, life and anecdotes, and acquaintances, along with a verification study of Li Panlong’s catalog of writings. The third chapter, A Study of the Completed Publication and Editions of The Cang Ming Collection, focuses on examining the origins as well as the engraving of The Cang Ming Colle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basic appearance, the origins of the original copied edition, the time of engraving and publication, means of printing and publication, engraving features, the craft of font engraving, and proofreading value. In other words, the result of visually examining and comparing the editions collected from archives. The fourth chapter, The Circulation and Reception of The Cang Ming Collection, emphasizes on the general state of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llec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uch as the factors that motivated its circulation, areas of circulation,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s, critique, and acceptance by various scholars of the work during its circul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述評 2
第二章 李攀龍生平與著述 4
第一節 生平事蹟 4
第二節 著述書目 6
一、編選舊集 6
二、個人著作 7
三、託名偽作 13
第三章《滄溟先生集》成書及版本考 23
第一節《滄溟先生集》之成書 23
第二節《滄溟先生集》知見版本考述 26
一、明隆慶六年(1572)吳郡王世貞刊本 27
二、明萬曆二年(1574)吳興徐中行刻修補本 30
三、明萬曆三年(1575)東萊胡來貢刊本 35
四、明萬曆間吳門徐履道刊本 37
五、明萬曆間建陽余文杰刊本 39
六、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晉陵楊日賓校刊本 42
七、明萬曆間晉陵蔣一葵等重修本 44
八、明萬曆間晉陵張弘道、陳廷策校刊本 45
九、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雎陽陳陞刊本 47
十、明萬曆三年(1575)刻清順治十七年(1660)陽陵吳用光修補本 50
十一、清覆刻吳用光修補本 54
十二、清乾隆間摛藻堂四庫薈要本 55
十三、清乾隆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9
十四、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歷城李獻方刊本 62
第四章《滄溟先生集》之流傳與接受 67
第一節《滄溟先生集》流傳之動因 67
第二節《滄溟先生集》流傳的地域 73
一、明代《滄溟先生集》流傳的地域 73
二、清代《滄溟先生集》流傳的地域 76
第三節 《滄溟先生集》批評與接受 78
一、明、清對《滄溟先生集》之批評 78
二、明、清對《滄溟先生集》之接受 81
第五章 結論 85
參考文獻 86
一、 傳統文獻(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86
二、 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92
附錄 96
一、《滄溟先生集》版本源流圖 96
二、本文所用《滄溟先生集》版本列表 97
三、各本《滄溟先生集》附錄所收詩文對照表 99
四、歷代書目著錄《滄溟先生集》一覽表 101
五、各本《滄溟先生集》書影 123



一、傳統文獻(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明〕李攀龍撰;包敬第標校:《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
2.〔明〕李攀龍撰,李伯齊點校:《李攀龍集》(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3.〔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明隆慶六年(1572)王世貞刊本,傅斯年圖書館轉製影像)。
4.〔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5月,《明代論著叢刊》據明萬曆二年(1574)吳興徐中行刻修補本影印)。
5.〔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明萬曆間自新齋余文杰刊本,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轉製影像)。
6.〔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7月,《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據萬曆三年(1575)胡來貢刊本影印),第782-783冊。
7.〔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明萬曆三年(1575)胡來貢刻清順治十七年(1660)吳用光修補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
8.〔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9月,《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西北文學文獻》據清覆刻吳用光修補本影印),第45-46冊。
9.〔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7月,《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據明徐履道起鳳館刊本影印),第782-783冊。
10.〔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楊日賓校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
11.〔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明萬曆間晉陵張弘道、陳廷策校刊本。,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轉製影像)。
12.〔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雎陽陳陞刊本,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轉製影像)。
13.〔明〕李攀龍撰:《滄溟先生集》(淸道光二十七年(1847)景福堂刊本。,《CADAL》轉製影像)。
14.〔明〕李攀龍撰:《白雪樓詩集》(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吉林省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魏裳刊本影印),第110冊。
15.〔明〕李攀龍撰:《白雪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序,《續修四庫全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隆慶四年(1570)刊本影印),第1345冊。
16.〔明〕李攀龍,王世貞撰;〔明〕張獻翼校刻:《南北二鳴編》(明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故宮微片)。
17.〔明〕李攀龍編:《古今詩刪》(明萬曆間新都汪時元校刊本,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國圖微捲)。
18.〔明〕李攀龍輯;〔明〕陳繼儒訂:《詩韻輯要》(萬曆四十二年(1614)序京都梅邨彌白刊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轉製影像)。
19.〔明〕李攀龍輯:《新刻韻學事類》(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浙江圖書館藏明刊本影印),第179冊。
20.〔明〕李攀龍輯:《新刻詩學事類》(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刊本影印),第179冊。
21.〔明〕李攀龍撰:《新刊增補古今名家韻學淵海大成》(明刊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轉製影像)。
22.〔明〕李攀龍撰;〔明〕宋祖駿,宋祖驊補註:《補註李滄溟先生文選》(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宋光廷刊本印),第110冊。
23.〔明〕王世貞輯次:《列仙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中國古代版畫叢刊》據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新都汪雲鵬玩虎軒刊本影印),第3冊。
24.〔明〕秦鳴雷撰:《談資》(明萬曆四年(1576)童勝龍金陵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
25.〔明〕張居正等修:《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5月,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縮編)。
26.〔明〕張居正等修:《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5月,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縮編)。
27.〔明〕張居正等修:《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5月,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縮編)。
28.〔明〕王世貞撰:《尺牘清裁》(明隆慶五年(1571)吳郡王氏刊本,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29.〔明〕王象春撰;張昆河,張健之注:《齊音》(濟南:濟南出版社,1993年12月)。
30.〔明〕亢思謙撰:《慎修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12月,《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五輯》據明萬曆詹思虞刊本影印),第21冊。
31.〔明〕王世貞撰:《弇州山人四部稿》(明萬曆五年(1577)吳郡王氏世經堂刊本,日本早稲田大學圖書館藏)。
32.〔明〕王世貞撰:《弇州山人續稿》(明萬曆間吳郡王氏家刊本,日本筑波大學附屬圖書館轉製影像)。
33.〔明〕汪道昆撰:《太函集》(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印),第117冊。
34.〔明〕劉勑撰:《歷乘》(北京:中國書店,1959年8月,據明崇禎六年(1633)刊本影印)。
35.〔明〕宋祖法修;〔明〕葉承宗等纂:《歷城縣志》(明崇禎十三年(1640)歷城葉承宗友聲堂刊本,國圖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轉製影像)。
36.〔明〕田雯撰:《黔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魚元傅手鈔本,國圖轉製影像)。
37.〔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2月,據明萬曆刊本影印)。
38.〔明〕王世貞撰:《藝苑巵言》,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39.〔明〕謝肇淛撰:《文海披沙》(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沈儆炌刊本影印),第108冊。
40.〔明〕丁元薦撰:《西山日記》(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第242冊。
41.〔明〕邢侗撰:《來禽館集》(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六年(1608)刻清康熙十九年(1707)鄭雍重刊本影印),第161冊。
42.〔明〕王世懋撰:《名山遊記八種》(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三年(1585)刻王奉常雜著本影印),第251冊。
43.〔明〕李開先撰:《李中麓閒居集》(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至隆慶刊本影印),第93冊。
44.〔明〕梁有譽撰:《蘭汀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序,《續修四庫全書》據湖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梁氏詒燕堂刊本影印),第1348冊。
45.〔明〕王錫爵撰:《王文肅公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四庫禁燬書叢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王時敏刊本影印),第7冊。
46.〔明〕孫錦,高□等編纂:《順德府志》(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3輯•史部》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五年(1536)序刊嘉靖二十八年(1549)補刊本影印),第24冊。
47.〔明〕李東陽等撰;〔明〕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月,據明刊本影印),第4冊。
48.〔明〕吳國倫撰:《甔甀洞稿》(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武漢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影印),第123冊。
49.〔明〕張佳胤撰:《居來山房集》(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影印),第51冊。
50.〔明〕談遷撰;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6月),第5冊。
51.〔明〕殷士儋撰:《金輿山房稿》(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七年(1589)邵陛刊本影印),第115冊。
52.〔明〕汪道昆撰:《天目先生集》(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明刊本影印),第121冊。
53.〔明〕高拱撰:《高文襄公集》(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影印),第108冊。
54.〔明〕于慎行撰:《榖城山館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于緯刊本影印),第147冊。
55.〔明〕徐□撰:《徐氏家藏書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序),第919冊。
56.〔明〕歐大任撰:《歐虞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四庫禁燬書叢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刊本影印),第47冊。
57.〔明〕亢思謙撰:《慎修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五輯》據明萬曆詹思虞刊本影印),第21冊。
58.〔明〕高儀等編:《隆慶二年進士登科錄》(臺北:學生書局,1969年12月,《明代登科錄彙編》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影印),第17冊。
59.〔明〕朱翊鈏撰:《盛明十二家詩選》(明萬曆十三年(1585)益藩刊本,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轉製影像)。
60.〔明〕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
61.〔明〕王世貞撰:《讀書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據《四庫全書》本影印),第6冊。
62.〔明〕袁宗道撰;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63.〔明〕李騰鵬編:《皇明詩統》(明萬曆間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
64.〔明〕駱問禮撰:《萬一樓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四庫禁燬書叢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活字本影印)。
65.〔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十四年(1606)徐象橒曼山館刊本影印),第102冊。
66.〔明〕陳莢;李昂枝編:《九大家詩選》(清順治末年古吳文漪堂刊本,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轉製影像)。
67.〔明〕陳繼儒撰:《陳眉公先生全集》(明崇禎間華亭陳氏家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藏)。
68.〔明〕慎蒙撰:《皇明文則》(明萬曆初年刊本配補鈔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轉製影像)。
69.〔明〕陳子龍撰:《皇明經世文編》(明崇禎間平露堂刊本,臺北國家轉製影像)。
70.〔明〕宋祖法修;〔明〕葉承宗等纂:《歷城縣志》(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玉峽李師白據明崇禎十三年(1640)歷城葉承宗友聲堂刻版增修,中國國家圖書館轉製影像)。
71.〔明〕蔣一葵撰:《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
72.〔明〕盧純學輯:《明詩正聲》(明萬曆十九年(1591)廣陵江氏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轉製影像)。
73.〔明〕宋祖舜修;〔明〕方尚祖纂;荀德麟,劉功昭,劉懷玉點校:《天啟淮安府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年1月)。
74.〔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75.〔清〕姚之駰撰:《元明事類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第884冊。
76.〔清〕葉承宗撰:《濼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12月序,《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七輯》據清順治十七年(1660)葉承祧友聲堂刊本影印),第21冊。
77.〔清〕錢大昕撰;田漢雲點校:《弇州山人年譜》,收入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78.〔清〕汪端編:《明三十家詩選》(清同治十二年(1873)蘊蘭吟館重刊本,日本早稲田大學圖書館轉製影像)。
79.〔清〕錢謙益編:《列朝詩集》(清順治九年(1652)毛子晉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轉製影像)。
80.〔清〕黄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月),第5冊。
81.〔清〕李銘皖,譚鈞培修;〔清〕馮桂芬纂:《蘇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據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影印),第9冊。
82.〔清〕章廷珪修;〔清〕范安治纂:《平陽府志》(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5年5月,《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據清乾隆元年(1736)刊本影印),第44冊。
83.〔清〕李斗撰:《揚州畫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序,《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六十年(1795)自然盦刊本影印),第733冊。
84.〔清〕朱琰撰:《明人詩鈔》(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轉製影像)。
85.〔清〕程維雍修;〔清〕白遇道纂:《高陵縣續志》(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年5月,《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據清光緖十年(1884)刊本影印),第6冊。
86.〔清〕沈德潛,〔清〕周準編:《明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87.〔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88.〔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據清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杭州刊本影印),第3冊。
89.〔清〕張鈞衡:《適園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10月)。
90.〔清〕文聚奎,〔清〕祥安修;〔清〕吳增逵纂:《新喻縣志》(清同治12年(1873)刊本,中國國圖轉製影像)。
91.〔清〕汪匡鼎修;〔清〕和羹纂;〔清〕施彥士增補:《內邱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0月,《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據清道光十二年(1832)抄本影印),第71冊。
92.〔清〕陸費墀撰:《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收入世界書局編輯部編:《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目錄》(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5月序)。
93.〔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傅熹年整理:《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第4冊。
94.〔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收入《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二》(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95.〔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
96.〔清〕王贈芳,王鎮修;〔清〕成瓘,冷烜纂:《濟南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10月,《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據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影印),第2冊。
97.〔清〕任弘遠撰;劉澤生,喬岳校注:《趵突泉志校注》(濟南:濟南出版社,1991年6月)。
98.〔清〕王檢心修;〔清〕劉文淇,張安保纂:《重修儀徵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據清光緒十六年(1890)刊本影印),第45冊。
99.〔清〕周樂撰:《二南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枕湖書屋刊本影印),第35冊。
100.〔清〕施閏章撰:《學餘堂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313冊。
101.〔清〕錢大昕撰;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102.〔清〕乾隆間敕撰:《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圖,2012年12月,據國圖藏舊抄本影印)。
103.〔清〕范邦甸等撰:《天一閣書目》,收入《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輯。
104.〔清〕翁方綱撰:《經義考補正》(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1月,《經義考•補正•校紀》據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影印),第4冊,頁2094。
105.葉德輝:《郋園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106.繆荃孫撰:《藝風藏書記》,收入《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107.王國維撰:《傳書堂藏善本書志》,收入謝維揚、房鑫亮主編;鄔國義分卷主編:《王國維全集•第9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108.莫伯驥撰:《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收入中國書店編:《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1月),第7冊。
109.甘鵬雲編:《崇雅堂書錄》,收入李萬健,鄧詠秋編:《民國時期私家藏書目錄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9月),第4冊。
110.吳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吳縣志》(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字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轉製影像)。
111.黎德芬纂修:《夏邑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8月,《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九十九號》據民國九年(1920)石印本影印)。
112.張華松等點校:《歷城縣志正續合編》(濟南:濟南出版社,2007年7月)。
1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岳)。
114.鄭振鐸撰;吳曉鈴整理:《西諦書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115.吳慰祖校訂:《四庫採進書目》(原書名題作《各省進呈書目》)(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3月)。
116.故宮博物院編:《文獻叢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4月),第4冊。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現代專書

1.于蘭生,趙蘭香:《漢文古籍圖錄》(蘭州:甘肅人民美出版社,2010年8月)。
2.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
3.王孫榮:《孫月峰年譜》(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年5月)。
4.天津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古籍善本圖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5.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藏章伯鈞書志》(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8月)。
6.李伯齊,宋尚齋,石玲:《李攀龍詩文選》(濟南:濟南出版社,2009年4月)。
7.汪涌豪,駱玉明:《中國詩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4月)。
8.吳廷燮;魏連科:《明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9.金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10.金開誠,葛兆光:《歷代詩文要籍詳解》(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2月)。
11.屈萬里:《普林斯敦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
12.范邦瑾:《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
13.姚伯岳:《版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14.郭英德:《明清文學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15.Chik-Fong Lee:《A Descriptive catalog of the Ming editions in the Far Eastern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1975年)。
16.陸祖穀:《浙江省立圖書館善本書目題識》(杭州:浙江省立圖書館,1932年10月)。
17.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2月)。
18.陳文新:《中國文學編年史•明中期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19.陳力:《四川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20.許建崑:《李攀龍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2月)。
21.國圖特藏組:《國圖善本書志初稿-集部》(臺北:國圖,1999年6月)。
22.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臺北:中央圖書館,1986年12月)。
23.崔建英,賈衛民,李曉亞:《明別集版本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24.崔建英:《崔建英版本目錄學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2月)。
25.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26.楊訥,李曉明:《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7月)。
27.蔣鵬舉:《復古與求真:李攀龍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8.錢仲聯:《歷代別集序跋綜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29.韓明祥:《濟南歷代墓誌銘》(濟南:黃河出版社,2002年12月)。

(二)學位論文

1.王文泰:《明代人編選明代詩歌總集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月4日。
2.王秋朋:《李攀龍年譜稿》,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3.郭立暄:《中國古籍原刻翻刻與初印後印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4.蔣鵬舉:《李攀龍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4月。
5.龔蘭蘭:《明清李攀龍批評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三)期刊論文

1.葉德輝:〈書目答問斠補〉,《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館刊》1932年第3期(1932年4月),頁267-475。
2.呂堅:〈《四庫全書》七閣成書時間考〉,《文獻》1984年第3期(1984年6月),頁133-137。
3.肖東發:〈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上)〉,《文獻》1984年第3期(1984年9月),頁230-247。
4.肖東發:〈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中)〉,《文獻》1984年第4期(1984年12月),頁200-202。
5.肖東發:〈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下)〉,《文獻》1985年第1期(1985年4月),頁236-250。
6.崔建英:〈從幾部書的版本著錄來認識版本鑑定〉,收入馬秦來等撰:《中國圖書文史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2月),頁101-114。
7.陳正宏:〈明詩總集述要〉,《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1期(1997年1月),頁107-117。
8.蔣鵬舉:〈李攀龍簡譜〉,《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15-23。
9.謝鶯興:〈館藏善本書簡明目錄—史部•雜史類暨史鈔類〉,《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06年第56期(2006年5月),頁12-15。
10.周瀟:〈李先芳與後七子公案辨誣〉,《齊魯學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82-86。
11.周瀟:〈謝榛與李攀龍“絕交”始末辨析〉,《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2006年12月),頁73-77。
12.張升:〈《四庫全書考證》的成書及主要內容〉,《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3月),頁111-118。
13.尹玲玲;馬衛中:〈清代明詩選本敘略〉,《中國韻文學刊》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頁24-34。
14.馬衛中;尹玲玲:〈清代明詩選本論七子派平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頁31-35。
15.李玉栓:〈明後七子結社考辨〉,收入黃霖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頁94-104。
16.魏世民:〈《列仙全传》作者考〉,《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3期(2013年8月),頁188-193 。
17.王瑞來:〈如此四庫:館臣擅改文獻舉隅:以《續宋編年中興資治通鑑》爲個案〉,《歷史文獻研究》2014年第2期(2014年12月),頁222-246。
18.黃飛立:〈幾種署名王世貞評點著作之真偽初探〉,《蘭州學刊》2015年第2期(2015年2月),頁15-23。
19.顧國華:〈明代“後七子”結社問題考論〉,《學術交流》2015年第11期(2015年11月),頁172-176 。
20.湯志波:〈《有象列仙全傳》版本考〉,《文獻》 2016年第4期(2016年7月),頁54-61。
21.姜妮:〈《滄溟先生集》明隆慶六年刻本及明起鳳館刻本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2016年第3期(2016年7月),頁21-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