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文獻
[宋]不著撰人,《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影印元刻本。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影印明刊本。
[宋]方岳,《秋崖先生小藁》。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
[宋]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正統刊本。
[宋]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宋]王應麟著,翁元圻等注,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宋]史浩,《鄮峯真隱漫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影印四庫全書文津閣本。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別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影印四庫全書文津閣本。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宋]牟巘,《陵陽先生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初鈔本。
[宋]佚名編,汝企和點校,《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
[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李綱,《梁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宋]汪應辰,《文定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宋]車若水,《腳氣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呂中撰,張其凡、白曉霞整理,《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與《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合刊。
[宋]周南,《山房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影印四庫全書文津閣本。
[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俞德鄰,《佩韋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宋]姚勉著,曹詣珍、陳偉文點校,《姚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徐自明撰,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光緒三十四年許刻本。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影印明正德刊本。
[宋]張端義,《貴耳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宋]陳亮,《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陸游,《渭南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宋嘉定十三年刻本。
[宋]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元刻本。
[宋]黃震著,張偉、何忠禮主編,《黃震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宋]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宋]洪适,《盤州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影印宋刊本。
[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正統刊本。
[宋]葉適,《習學記言》。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影印萃古齋精鈔本。
[宋]熊克,《中興小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趙與時著,齊治平校點,《賓退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薛季宣著,張良權點校,《薛季宣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宋]謝枋得,《新刊重訂疊山謝先生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影印宋刊本。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
[金]張師顏,《南遷錄》。成都:巴蜀書社,1993。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劉一清,《錢塘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黃淮、楊士奇等輯,《歷代名臣奏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影印四庫全書文津閣本。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清]徐松原輯,陳援庵等編,《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清]陳錦,《勤餘文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影印清光緒三年至十年刻橘蔭軒全集本。
二、近人論著
專書著作
王曾瑜,《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4。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大學聯合出版委員會,1988。
國立編譯館,《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
陳國燦、方如金著,《宋孝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陶晉生,《中國近古史》。臺北:東華書局,1980。
陶晉生,《宋遼金元史新編》。新北:稻鄉出版社,2013。
陶晉生,《金海陵帝的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3。
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8。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韓酉山,《秦檜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單篇論文
方震華,〈復仇大義與南宋後期對外政策的改變〉(待刊稿),頁1-35。
王曾瑜,〈關於秦檜歸宋的討論〉,《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頁166-172。
王嘉川,〈秦檜歸宋問題評議〉,《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98-102。
何忠禮,〈《老學庵筆記》中所見的秦檜〉,收入岳飛研究會編,《岳飛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頁173-188。
何忠禮、何兆泉,〈關於秦檜歸宋問題的再討論〉,《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頁160-167。
李裕民,〈“東窗事發”原本是“西窗事發”── “東窗事發”典故探源〉,收入氏著,《宋史考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頁151-154。
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1986),頁553-584。張清發,〈秦檜冥報故事的演變發展與文化意涵〉,《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24期(2010),頁293-313。黃寬重,〈秦檜與文字獄〉,收入氏著,《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41-72。
黃寬重,〈從害韓到殺岳:南宋收兵權的變奏〉,收入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105-139。
鄧廣銘,〈《大金國志》與《金人南遷錄》的真偽問題兩論〉,收入氏著,《鄧廣銘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第九卷,頁538-559。
Charles Hartman, “The Making of Villain: Ch’in Kuei and Tao-Hsüeh”,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8.1 (Jun. 1998), pp.59-146.
學位論文
方震華,《晚宋邊防研究(A.D.1234-127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