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子慶
研究生(外文):YANG, ZIH-CING
論文名稱:家庭關係對國中學生學業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act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example from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許聖章許聖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U, SHENG-JANG
口試委員:郭祐誠耿紹勛
口試委員(外文):KUO, YU-CHENKENG, SHAO-HSUN
口試日期:2016-08-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經濟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TEPS家庭關係父母婚姻狀況
外文關鍵詞:TEPSFamily relationshipsParental marital stat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9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主要探討家庭關係的好壞是否會影響小孩在國中階段的學業成績,其中家庭關係包括家中氣氛、父母與小孩互動、關心程度、管教方式、平時相處方式、溝通協調的方面, 另外我們進一步探討父母婚姻狀況已婚的情況下,父母關係好壞是否影響小孩的成績。研究資料採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公共使用版本第一波2001年與第二波2003年的國中問卷。我們的實證結果顯示父母婚姻狀況為同居之學生成績相對於父母婚姻狀況為離婚或分居還要來的差,從國一到國三來看,父母為已婚的學生成績是進步的。父母婚姻狀況改變不利於學生的學業。母親與學生相處時間越長學生成績越佳,父親則反之。此外,與母親相處時間越長,學生的成績會顯著進步。不論正向或負向關心,父親或母親關心程度都對學生成績有正向的影響,且母親的效果顯著大於父親。父母關心程度分別對男孩或女孩來看,沒有太大的差別。正向父母的管教程度會對學生成績有正向顯著的影響,負向父母的管教程度會對學生成績有負向顯著的影響,正向母親的管教程度會使學生成績有顯著得進步,負向父母的管教程度會使學生成績有顯著得退步,母親影響父親來得大。父母管教程度對男孩或女孩來說,沒有明顯的差別。父母發生衝突會對學生成績造成負向顯著的影響且會顯著得使成績退步。若在父母為已婚的情況下父母發生衝突以及父母感情不好之學生,其成績表現將較差。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good family relationships help to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Family relationships include family atmosphere, family interaction, parents concern,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We als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arental conflict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onditional on parent are married. The data used here is from the testing questionnaire of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tudy (shortened as TEPS) in 2001 and 2003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tudents’ achievement is better when their parents are cohabitated than those whose parents are divorced or separated. From the seventh grade to ninth grade, students make more progress when parents are married.
The longer time a mother stay with a student, the better achievement the student will get. The opposite is for the father’s case. In addition, the longer time mother stay with students, students' achievement will have significant progress. No matters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concern, the father’s or mother’s concern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effect from mother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father. Parental concern has indifference effect between boys and girls. Positively parental discipline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while negatively parental discipline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her’s discipline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however negatively parental discipline will have significant
setback on student achievement.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on boys and girls are indifference. Parental conflict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Even when parents are married, parental conflict and parents with bad relationships will have damage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目錄
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影響學業成就之因素 6
2.2 家庭關係 7
第三章 資料介紹與變數設定 10
3.1 資料來源 10
3.2 變數設定 11
3.3 資料分析 30
第四章 實證模型與估計方法 45
第五章 實證結果 46
5.1 2001年對學生數學分析能力估算值(IRT)之迴歸分析 46
5.1.1 家庭背景變數部份 46
5.1.2 個人特徵變數部分 53
5.1.3 家庭關係變數部分 53
5.1.4交叉項變數部分 54
5.2 2001年對學生數學分析能力估算值(math)之迴歸分析 55
5.2.1 家庭關係變數部分 55
5.2.2 交叉項變數部分 55
5.3 2003年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估算值(IRT)之迴歸分析 60
5.3.1 家庭關係變數部分 60
5.3.2 交叉項變數部分 65
5.4 2003年對學生數學分析能力估算值(math)之迴歸分析 65
5.4.1 家庭關係變數部分 70
5.4.2 交叉項變數部分 70
5.5 2001年對從國一到國三的綜合分析能力估算值成長(DIRT)之迴歸分析 71
5.5.1 家庭關係變數部分 71
5.5.2 交叉項變數部分 71
5.6 2003年對從國一到國三的綜合分析能力估算值成長(DIRT)之迴歸分析 76
5.6.1 家庭關係變數部分 76
5.6.2 交叉項變數部分 81
5.7 2001年對從國一到國三的數學分析能力估算值成長(Dmath)之迴歸分析 81
5.7.1 家庭關係變數部分 81
5.7.2 交叉項變數部分 86
5.8 2003年對從國一到國三的數學分析能力估算值成長(Dmath)之迴歸分析 87
5.8.1 家庭關係變數部分 87
5.8.2 交叉項變數部分 87
第六章 結論 93
參考文獻 96

圖目錄
圖一:台灣各教育程度之平均每月收入,2015年 3
圖二:臺灣歷年粗離婚率,1981-2015年 4

表目錄
表一:變數定義與敘述統計-TEPS 2001 19
表二:變數定義與敘述統計-TEPS 2003 25
表三:國中學生相關變數分析-TEPS 2001 31
表四:國中學生相關變數分析-TEPS 2003 39
表五:學生家庭背景變數、個人特徵變數與家庭關係變數對IRT之迴歸分析-TEPS 2001 47
表六:學生家庭背景變數、個人特徵變數與家庭關係變數對math之迴歸分析-TEPS 2001 56
表七:學生家庭背景變數、個人特徵變數與家庭關係變數對IRT之迴歸分析-TEPS 2003 61
表八:學生家庭背景變數、個人特徵變數與家庭關係變數對math之迴歸分析-TEPS 2003 66
表九:學生家庭背景變數、個人特徵變數與家庭關係變數對DIRT之迴歸分析-TEPS 2001 71
表十:學生家庭背景變數、個人特徵變數與家庭關係變數對DIRT之迴歸分析-TEPS 2003 77
表十一:學生家庭背景變數、個人特徵變數與家庭關係變數對Dmath之迴歸分析-TEPS 2001 82
表十二:學生家庭背景變數、個人特徵變數與家庭關係變數對Dmath之迴歸分析-TEPS 2003 88


王枝燦(2009)。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儷玲(2014)。父母參與對子女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江豐富(2008)。從勞動所得估計臺灣的人力資本生產與投資。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38(2),111-140。
羊憶蓉、吳惠林(1996)。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教改叢刊,AB08)。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珮嬛、黃毅志(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34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政大社會學報,31,45-75。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5(1),35-62。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 11,25-43。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29-56。
張雅惠(2012)。青少年家庭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樣本的後設分析。 中正教育研究,2(2),25-62。
郭祐誠、許聖章(2011)。數學能力與性別對高中學生選組之影響。經濟論文叢刊,39(4),541-591。
陳香竹(2010)。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和國中生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婉琪(2014)。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臺灣社會學刊,54,31-73。
陳維如(2006)。應用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治療於父母離異兒童之個別諮商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教改叢刊,AB09)。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黃芳玫(2011)。臺灣人力資本與薪資不均之研究。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2(1),1-37。
黃芳玫、吳齊殷(2010)。台灣國中學生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業成績-追蹤調查資料之研究。經濟論文叢刊,38(1),65-97。
黃敬傑(2011)。世上只有媽媽好?單親父、母親對子女的教育影響。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銘福、黃毅志(201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教育實踐與研究,27(2),67-98。
黃毅志(2011)。台灣的教育分流、勞力市場階層結構與地位取得。台北市:心理。
楊景森(2004)。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關秉寅(2004)。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學習行為與成就之影響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蘇裕翔(2011)。父母參與對子女認知能力和行為表現的影響。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Anders Bjorklund, Donna K. Ginther and Marianne Sundstrom (2007).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 outcomes in the USA and Sweden. J Popul Econ,20,183-201.
Aughinbaugh, A. and Gittleman, M. (2003), Does money matter?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income on chil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38, 416–440.
Barber, R. J,and Patin, D (1997) .Parent involvement : A two-way (ERIC Document Peproduction Service No,EJ543334) .
Coleman, J. S. (1987). Families and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6(6):32-38.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s95-s120.
Gamoran, A. (1996).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scottish secondary education: 1984-90.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1.
Gamoran, A. (1996).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scottish secondary education: 1984-90.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1.
Gennetian, L, A. (2005).One or two parents? Half or step siblings? The effe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J Popul Econ,18,415-436.
Paul R. Amato, Sarah Patterson and Brett Beattie(2015). Single-parent households andchildren’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 state-level analysis.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3,191-202.
Plug, E. and Vijverberg, W. (2003), Schooling, family background, and adoption: Is it nature or is it nur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1, 611–641.
Wong, Raymond Sin-Kwok.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Jan.):1-2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豐富(2008)。從勞動所得估計臺灣的人力資本生產與投資。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38(2),111-140。
2.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
3.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5(1),35-62。
4.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
5.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 11,25-43。
6.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樣本的後設分析。 中正教育研究,2(2),25-62。
7. 郭祐誠、許聖章(2011)。數學能力與性別對高中學生選組之影響。經濟論文叢刊,39(4),541-591。
8. 陳婉琪(2014)。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臺灣社會學刊,54,31-73。
9. 黃芳玫(2011)。臺灣人力資本與薪資不均之研究。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2(1),1-37。
10. 黃芳玫、吳齊殷(2010)。台灣國中學生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業成績-追蹤調查資料之研究。經濟論文叢刊,38(1),65-97。
11. 黃銘福、黃毅志(201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教育實踐與研究,27(2),67-98。
12.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