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枝燦(2009)。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儷玲(2014)。父母參與對子女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江豐富(2008)。從勞動所得估計臺灣的人力資本生產與投資。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38(2),111-140。羊憶蓉、吳惠林(1996)。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教改叢刊,AB08)。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珮嬛、黃毅志(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34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政大社會學報,31,45-75。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5(1),35-62。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 11,25-43。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29-56。
張雅惠(2012)。青少年家庭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樣本的後設分析。 中正教育研究,2(2),25-62。郭祐誠、許聖章(2011)。數學能力與性別對高中學生選組之影響。經濟論文叢刊,39(4),541-591。陳香竹(2010)。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和國中生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婉琪(2014)。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臺灣社會學刊,54,31-73。陳維如(2006)。應用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治療於父母離異兒童之個別諮商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教改叢刊,AB09)。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黃芳玫(2011)。臺灣人力資本與薪資不均之研究。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2(1),1-37。黃芳玫、吳齊殷(2010)。台灣國中學生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業成績-追蹤調查資料之研究。經濟論文叢刊,38(1),65-97。黃敬傑(2011)。世上只有媽媽好?單親父、母親對子女的教育影響。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銘福、黃毅志(201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教育實踐與研究,27(2),67-98。黃毅志(2011)。台灣的教育分流、勞力市場階層結構與地位取得。台北市:心理。
楊景森(2004)。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關秉寅(2004)。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學習行為與成就之影響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蘇裕翔(2011)。父母參與對子女認知能力和行為表現的影響。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Anders Bjorklund, Donna K. Ginther and Marianne Sundstrom (2007).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 outcomes in the USA and Sweden. J Popul Econ,20,183-201.
Aughinbaugh, A. and Gittleman, M. (2003), Does money matter?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income on chil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38, 416–440.
Barber, R. J,and Patin, D (1997) .Parent involvement : A two-way (ERIC Document Peproduction Service No,EJ543334) .
Coleman, J. S. (1987). Families and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6(6):32-38.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s95-s120.
Gamoran, A. (1996).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scottish secondary education: 1984-90.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1.
Gamoran, A. (1996).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scottish secondary education: 1984-90.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1.
Gennetian, L, A. (2005).One or two parents? Half or step siblings? The effe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J Popul Econ,18,415-436.
Paul R. Amato, Sarah Patterson and Brett Beattie(2015). Single-parent households andchildren’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 state-level analysis.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3,191-202.
Plug, E. and Vijverberg, W. (2003), Schooling, family background, and adoption: Is it nature or is it nur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1, 611–641.
Wong, Raymond Sin-Kwok.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Jan.):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