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受之(2002)。世界現代平面設計1800-1999。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王藍亭、陳娜文(2010)。企業識別標誌圖像設計與形象策略之關聯性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0,頁545-564。余有梅、高蘭馨(譯)(1996)。NO.1品牌﹣﹣朗濤設計顧問公司的CI經驗(原作者:朗濤設計顧問群)。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序江、許志義、陳澤義(1998)。科技管理的重要。載於黃秀錦(主編),科技管理導論:科技預測與規劃(頁1-10)。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宋同正、游萬來、何舒軒、呂易達(2008)。設計獎項對設計能力與企業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廠商為例。工業設計。36(2),頁158-163。林東海、張麗琦(1993)。企業識別設計。臺北縣: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敬賢、劉蓮萍(譯)(1992)。CI﹣商標與標誌之演進(原作者:太田徹也)。高雄市:古印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林磐聳(1994)。企業識別系統(三版)。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侯純純、林品章(2008)。企業識別系統設計方法與程序之研究。設計學報。13(4),頁65-79。張百清、羅文坤、許俊基、程春(2003)。CIS發展與國別模式:超值企業形象設計。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陳立心、林品章(1999)。光復初期(民國35年~49年)本土商標的蒐錄及設計研究。設計學報。4(2),頁57-72。博碩文化、林建豪(譯)(2011)。設計趨勢:培養與掌握設計的敏銳度(原作者:Ken Nah,Cathy Yeon Choo Lee)。新北市: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黃靖民(2015)。論競爭法對資訊產業濫用優勢地位之判斷-以微軟及 Google 於美國、歐盟法之法律爭議經濟分析反思我國法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SCU00194076)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台北縣中和市: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戴孟宗(2015)。現代色彩學:色彩理論、感知與應用。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戴孟宗、王韻慈(2013)。電子產業企業標誌配色的評估。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3,頁412-418。
網路資料
Interbrand(2016)。Best Global Brands 2016 Rankings。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4日,取自:http://interbrand.com/best-brands/best-global-brands/2016/ranking/
PAOS(2008)。History of PAOS Prehistoric PAOS:The Sixties。上網日期:2016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paos.net/english/aboutus/history1960.html
The Coca-Cola Company(2015)。The Olivetti Logo。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museodelmarchioitaliano.com/route1/olivetti.php
The Coca-Cola Company(2016)。The History of the Coca-Cola Logo。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coca-cola.co.uk/stories/history/advertising/the-logo-story
LogoLounge(2017)。2017 Logo Trends。上網日期:2017年06月13日,取自:https://www.logolounge.com/articles/2017-logo-trends
LogoLounge(2016)。2016 Logo Trends。上網日期:2017年06月13日,取自:https://www.logolounge.com/articles/2016-logo-trends
Red Dot Award(2017)。Communication Design。上網日期:2017年06月01日,取自:http://red-dot.de/cd/online-exhibition/
網路圖片
Adobe Systems(2008)。Logo of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dobe_Systems_logo_and_wordmark.svg
Apple(2016)。Logo of the company Apple Inc。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pple_logo_black.svg
Cisco(2016)。Cisco logo。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isco_logo.svg
Facebook(2016)。品牌資源中心-資產「f」標誌。上網時間: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zh-hant.facebookbrand.com/assets/%E3%80%8Cf%E3%80%8D%E6%A8%99%E8%AA%8C-2
Google(2016)。Google logo。上網時間: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oogle_2015_logo.svg
HP(2016)。Hewlett-Packard。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P_logo_2012.svg
Huawei(2016)。Huawei logo。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uawei.svg
IBM(2009)。The eight-striped wordmark of IBM。上網時間: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BM_logo.svg?uselang=zh
Intel(2016)。Intel logo。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Intel-logo.svg
Lenovo(2015)。Lenovo BRANDING RESOURCES。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7日。取自:http://www.lenovopartnernetwork.com/branding
LINE(2016)。Using the LINE logo。上網時間: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static.line.naver.jp/line_regulation/files/ver2/LINE_Icon.png
Microsoft(2016)。Microsoft。上網時間: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icrosoft_logo_(2012).s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