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林憶如(2009),銀髮族生活型態、養生住宅涉入程度與入住意願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古允文(2016),如何因應家庭結構轉型,建立友善的養育與照護環境?105年青年政策論壇。
陳永華(2007),某老人住宅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北部某安養中心為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俊雄(2006),老人住宅公共政策中養生村與社區關懷據點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政府產經專刊(2013),瞄準生技特化市場領先掌握銀髮商機,新北市政府產經專刊。
呂睿凱(2015),銀髮族養生村經營模式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EMBA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潘素雲(2016),結合商業模式圖探討台灣銀髮族養生住宅之新創運作模式,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宗派(2010),現代老人問題與公共政策之探討,台灣老人保健學刊,6(2),95-135。
陳燕禎(2015),銀髮照顧產業之發展-資源整合的觀點,威仕曼文化。
吳瑞達(2004),進駐銀髮社區,先撥算盤,中天電視,參考網址: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6&cno=5&sno=44954
李梅英(2008),趨勢?商機?福利?-台灣老人住宅發展趨勢之系統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內政部統計處(2015),第十次國民生命表,參考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Life/提要分析0825.pdf
李虹萭(2016),都會型銀髮族養生照護服務需求之研析-以台北市為例,中華科技大學,中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尚祺(1989),銀髮族為旅遊市場創新機,突破雜誌,307,126-128。
吳劍秋(2005),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銀髮族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雅惠(2005),台灣高齡者居住型態選擇之研究:兼論台灣老人住宅政策。
鄭如辰(2015),銀髮族雲端健康照護之採用因素-修正科技接受模式,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閔垠(1998),老人安養新論,銀髮族雜誌。
涂玉山(2001),大高雄地區中老年人對老人住宅之分析及老人住宅行銷策略之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文志(2014),都會區銀髮人才資源適任工作類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銀髮人才發展與就業服務整合計畫業務委外計畫。
羅中岳(2006),以社交生活型態為基礎之中高年齡者部落格介面設計研究,大同大學設計工業學所碩士論文。王慧媚(2009),影響銀髮族休閒旅遊消費因子分析-以彰化市老人會為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徐震、李明政和莊秀美(2000),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公司。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150年)報告。
羅揚斌(2015),高級銀髮族專用住宅之研究探望與展望,國立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佩穎(2006),商業年金保險與長庚養生文化村經營模式之比較,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2(4)。
楊玉婷(2004),中年與老年人消費行為因果模式與世代差異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沙依仁(1998),二十一世紀的老人福利-老人福利修正之策略,社區發展季刊,83,11-19。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少子化、高齡化Q&A,國家政策基金研究會,參考網址: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8108
呂寶靜(2005),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高齡社會之老人健康與社會照顧,國科會成果報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9),老人健康促進計畫(2009-2012)。
張雅玲(2014),銀髮族與新銀髮族在活動參與與健康程度之關係分析,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高階醫務工程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佩君(2008),物業管理產業發展策略之初探—以老人住宅為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霖(2008),台灣老人安養護機構經營模式之探討,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鳳音(2002),機構式的長期照顧的品質及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大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安養照護網(2013),談養生村與養生村之意涵-以台塑養生村為例,參考網址:http://www.loveold.com.tw/detailre.php?id=21
曾怡禎(2005),我國老人住宅發展與挑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8(10),31-38。
曾思瑜(1995),我國自費老人安養設施與日本的高齡宅安養制度,空間,72,76。
莊明杰(2007),老人養生社區經營模式的一項探索性研究,明志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柏宏和林秋瑾(2001),建商開發老人住宅之財務分析,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十屆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曾東鈺(2008),台灣北部地區銀髮住宅經營決策探討,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2004),促進民間參與老人住宅建設推動方案(核定本)。
葉亭宜(2015),老人住宅居住者之居住生活狀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中山老人住宅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鄭淵聰(2000),中老年人對老人購買行為及行銷策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欽榮(2008),高齡化社會與老人住宅之開發實現,住宅學會第17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演講稿。
李文龍(2003),抓住300億老人商機,台北: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惠君(2004),台灣人愈來愈老,企業界大發老人財,新新聞,894。參考網址: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894/894-098.html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劉常勇(2004)為新事業設計商業模式,財金資訊,37,34-38。
許士軍(2004),許士軍談管理-洞悉84則管理新語,台北:天下遠見。
郭婉伶和黃永寬(2007),幼兒運動遊戲工作室經營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06-212。
郭良蕙(2011),台灣地區老人安養機構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式民營老人安養機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璋(2005),大陸台商經營管理手冊,台北:承印。
吳琮璠和謝清佳(1996),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15-34。
王韋晶(2013),台灣遠距照護商業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
Afuah, A.(2004), Business Model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N. Y.:McGraw-Hill.
Bossidy, L., and Charan, R. (2002),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Chesbrough, H., and Rosenbloom, R.S. (2002),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3), 529-555.
David, F. R. (1986), Fundament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N.J.: Prentice-Hall, 9.
Gimmy, A., and Michael, B. (1988), The Risk of Nursing Home Admission In Thre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4(2), 155-173.
Hill, C. W. L., and Jones, G. R. (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N.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ill, C. W. L.,and Jones, G. R. (2004),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ill, C. W. L.,and Jones, G. R. (2006),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6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mel, G. (2000), Leading the revolu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rdoyan, J. L., and Weis, D. M. (1991), The efficacy of group counselingwith old adult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3), 161-163.
Magretta, J., and Stone, N. (2002), What management is: how it works and why it’s everyone’s business, New York: Free Press.
Osterwalder, A.,andPigneur, Y.(2004),An Ontology of e-Business Models.In Currie,W. ed. Value Creation from E-Business Models.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65-97.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orter, M. E. (1991), 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95-117.
Rowe, J. W., and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4811), 143-149.
Rowe, J. W., and Kahn, R. L.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 433-440.
Roulac, S. E. (1997), Structuring the Corporate Real Property Function for Greater Bottom Line Impact,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2(3), 233-396.
Robinson, W. A. (1982), Sales Promotion Management, Chicago: Crain Books.
Rappa, M. A.(2004).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Computing Services, IBM system journal, 43(1), 32-42.
Shafer, S., Smith, H., & Linder, J. (2005),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Horizons, 48(3), 199-207.
Timmers, P. (2000), Electronic commerce: Strategies and models of business to business trading, Chichester, England: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Weill, P., and Vitale, M. R. (2001), 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15(2), 60.
Wimmer, R. D., and Dominick, J. R. (1987),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155-157.
Zack, M. (1999),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3), 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