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雪娟(2006)《越南籍女性婚姻移民婚姻品質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志弘、沈孟穎(2010)〈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與己異化認同〉,《臺灣東南亞學刊》7(1): 151-192。王勇、李廣斌(2011a)〈蘇南鄉村聚落功能三次轉型及其空間形態重構——以蘇州為例〉,《城市規劃》35(7) : 54-60。
王勇、李廣斌(2011b)〈蘇南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及其居住空間轉型以蘇州為例〉,《城市發展研究》18(4): 99-103。
石計生(2001)〈都市與現代生活〉,《當代》168: 40-53。李培林(2002)〈巨變:村落的終結——都市裡的村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3(1): 168-179。
李強、陳宇琳、劉精明(2012)〈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7(82): 82-100。
李瓊英(2013)〈從並存到同化:一個中國移民村的變遷之路——以北京「浙江村」為例〉,《江淮論壇》258(2) : 136-141。
周毓華、田廷廣(2013)〈邛崍異地安置區羌族民眾飲食文化變遷研究〉,《民族學刊》4(4) : 54-61。
林佳瑩、曾秀雲(2010)〈台灣在地飲食的全球化分析:從珍珠奶茶對大學生的意涵談起〉,《文化越界》1(4) : 37-61。林開忠(2006)〈跨界越南女性族群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究〉,《台灣東南亞學刊》3(1): 63-82。
林開忠、蕭新煌(2007)〈家庭、食物與客家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家後生人為例〉,《臺灣東南亞學刊》4(1): 3-28。
林漢岳(2008)《國際遷移的另一種視野:東南亞籍男性婚姻移民來台灣之生活適應》。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段穎(2012)〈遷徙、飲食方式和民族學文化圈:緬甸華人文化的地域性再生產〉,《中國飲食文化》,8(2): 43-69。
洪嘉敏(2008)《東南亞移民女性來台後在家庭內飲食習慣之變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郁鴻勝、宗傳宏、李娜(2008)《長三角區域城鎮體系空間分佈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風笑天(2004)〈「落地生根」?——三峽農村移民的社會適應〉,《社會學研究》25(5): 19-27。
徐中約(2003)《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鬥》。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馬琴芬(2007)《集中居住區居民的生活方式研究——以張家港市長江村和永聯村為例》。蘇州:蘇州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論文。
馬榮華、顧朝林、蒲英霞、馬曉冬、朱傳(2007)〈蘇南沿江城鎮擴展的空間模式及其測度〉,《地理學報》65(10): 11-22。
高壽仙(2005)〈1949年以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回顧與反思〉,《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6(3): 126-131。
崔功豪、馬潤潮(1999)〈中國自下而上城市化的發展及其機制〉,《地理學報》54(2): 106-115。
曹恆德,王勇,李廣斌(2007)〈蘇南地區農村居住發展及其模式探討〉,《規劃師》23(2): 18-21。
許傳新(2007)〈「落地未生根」——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社會適應研究〉,《南方人口》22(4): 52-59。
郭旭、趙琪龍、李廣斌(2015)〈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與鄉村空間轉型——以蘇南為例〉,《城市規劃》39(8): 75-79。
陳玉箴(2015)《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
陳錫文(2013)〈農業和農村發展:形勢與問題〉,《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3(1): 1-10。
陸學藝主編(2001)《內發的村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曾亞雯(2009)《媽媽的味道?食物口味、飲食實踐與家庭關係》。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項飆(1998)〈社區何為:對北京流動人口聚居地的研究〉,《社會學研究》,13(6): 56-64。
黃雅涵(2016)《跨文化適應與經驗:在泰國華僑崇聖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友仁(2012)〈農民工的都市狀態、社會網絡與工廠體制:富士康城的故事〉,《當地中國研究通訊》17(2): 8-10。
葉嘉安、徐江、易虹(2006)〈中國城市化的第四波〉,《城市規劃》30(B11): 13-18。
葉繼紅(2010)〈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適應:以失地農民為例〉,《天津社會科學》12(2): 62-65。
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辦公室(2013)《農業經營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鄒宜民、戴瀾、孫建設(1999)〈蘇州鄉鎮企業改制的思考〉,《經濟研究》45(3): 61-67。
趙向光,李志剛(2013)〈中國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認同與融入〉,《城市規劃》37(12): 22-29。
趙慧琳(2012)《富士康城市——中國二代民工的性別化都市消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鄧梅英(2006)《大陸新娘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黎熙元、陳福平(2008)〈農民和村落的終結與保存——社會轉型背景下中國城中村的變遷〉,樊富珉、陳峰編,《熱點中國:轉型時期的挑戰》(頁237-250)。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聯合電子)。
薛鳳旋 (2010)《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北京:世界圖書。
羅小龍、張京祥、殷潔(2011)〈制度創新:蘇南城鎮化的第三次突圍〉,《城市規劃》35(5): 51-55。
羅素玫(2012)〈日常飲食、節日聚餐與祭祖供品:印尼塔里島華人的家鄉、跨文化飲食與認同〉,《中國飲食文化》8(2): 1-42。
譚濤、張茜、史志娟、張鋒(2014)〈集中居住對被拆遷農戶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以江蘇省張家港市為例〉,《農業經濟問題》35(10): 65-69。
Baker, H.D.R. (1983). The emergence of Hong Kong man. The China quanterly, 95(3): 469-479.
Michael, K. (1986). From the invisible hand to visible feet: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5(5): 331-361.
Sassen, S. (199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errie, S. and Ward, M. (2007). Back to basics: Estimating energy requirements for adult hospital patients.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64(3): 192-199.
Flannery, E. and Mincyte, D. (2010). Food as power. Cultural Studies,10(6): 423-427.
Friedmann, H. and McMichael, P. (1989). Agriculture and the state syste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 agriculture,1870 to the present. Sociological Ruralis, 29(2): 93-117.
Hall, P. (2005). Back to China- with no apologies.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74(7): 220-221.
Hermanowicz, J.C. (2002). The great interview: 25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people in bed. Qualitative Sociology, 25(4): 479-499.
Kunstadter, P. (1979).Ethnic group, category, and identity: Karen in northern Thaila.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35(5): 119-163 .
Mauss M.(2002)《禮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Mendras, H.(2005)《農民的終結》。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Rearick, N.A. (2009). “Food is something that we gather around”: Food-way Practices among Arab Americans in Columbus, Ohio. Master thesi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mparative Studies.
Redfield, R. (1955). The little community: viewpoints for the study of a human whole,Chica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unders, D.(2012)《落腳城市》。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Soja, Edward W.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Verso.
Wilk, R. (2010). Power at the table: food fights and happy meals. Cultural Studies, 10(6): 42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