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振聲
研究生(外文):Yeh, Chen-Sheng
論文名稱:錢德洪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Qian De-Hong’s Thoughts
指導教授:陳復陳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Fu
口試委員:許宗興張蘭石陳復
口試委員(外文):Hsu, Chung-HsingChang, Nam-SatChen, Fu
口試日期:2019-01-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天泉證道致良知生命史本體心學
外文關鍵詞:conversation on Tian-quan BridgeInnate ConscienceLife historyBingNous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將透過生命史的視域,關注明代心學家錢緒山的思想演變,尤其是他在「致良知」體證與實踐的歷程,筆者以哲學與歷史交替重構(refactor)的方法論來進行探究。具體來說,本文將會從緒山的四個生命階段,檢視他在思想發展與心理狀態的脈絡,重構吾人對錢緒山及其思想的再認識。相關議題包含有緒山如何從理學轉向心學,以及著名的天泉證道與嚴灘問答、陽明過世、獄中澈念良知等重要生命事件,還有在青原會講時期與同門王龍溪、同道羅念菴針對「主靜無欲」此一問題所展開的討論,以及晚年緒山的遭遇家變與體證良知,最終以天泉斷案來總結錢緒山對於陽明心學整體的意義。
This study will through the field of life history follow with interest on the evolution of Qian de-hong's thoughts, who was a philosopher of th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hi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for "Innate Conscience".
The author will using the method of refactoring betwee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to writing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will try to examine the context between his thoughts and mental, and to know real Qian de-hong's thoughts by the four stages of his life. Including several important life events, like why Qian de-hong conversion to Wang Yang-ming's school, the famous question and answer on Tian-quan Bridge and beach of Yan, passed away of Wang yang-ming, and awareness “Innate Conscience” during prison, etc. Other than this, This study also discuss the topic of "Quiet and No Desire", between Luo Nia-nan, Wang Ji and Qian de-hong. and the family tragedy with practice "Innate Conscience" when Qian de-hong's old age.
In the end, This study sum up the meaning of Qian de-hong for Wang yang-ming philosophy, by the end-thesis of Tian-quan Bridge.

誌謝..........................I
摘要..........................II
ABSTRACT.....................III
前言::重構緒山思想的認識......1
第一章:緒山研究及其生平綜述....2
第一節:本文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前人研究與文獻輯佚......6
第三節:本文研究方法與說明......10
第四節:簡述緒山生平四階段......12
第二章 陽明心學對緒山的啟發....17
第一節:不同筆下的緒山面貌......17
第二節:緒山面向心學的契機......20
第三節:毫無懸念的決意事師......26
第四節:科舉得失與聖人之志......30
第三章:從天泉公案到澈念良知....36
第一節:兩個不同的路徑之用......36
第二節:天泉證道之後的緒山......43
第三節:在陽明過世後的繼承......48
第四節:生死真境與獄中澈念......54
第四章:同門與緒山交會的路徑....63
第一節:有關緒山學說的數變......63
第二節:青原會講時期的緒山......68
第三節:一念識取與事上精煉......73
第四節:與甘泉再論勿助勿忘......78
第五章:惟良知歷千載而無今昨....83
第一節:緒山晚年遭遇與體證......83
第二節:有關歷史評語的再議......86
第三節:綜論緒山的生命思想......91
第四節:緒山最後的天泉斷案......93
結論:緒山研究省思與餘緒........96
參考書目......................98
古籍類:
〔宋〕程明道,《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民國72年。
〔宋〕朱 熹,《朱子語類》,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臺北: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
〔明〕劉宗周著,戴璉彰、吳光主編,鍾彩鈞編審:《劉宗周全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民國85年。
〔明〕王守仁著,《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明〕王守仁著,吳光、錢明、董平與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95年。
〔明〕錢緒山著,錢明編校整理:《徐愛、錢德洪、董澐集》,南京:鳳凰出版社,民國96年。
〔明〕王龍溪著,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民國96年。
〔明〕羅洪先著,徐儒宗編校整理,《羅洪先集》上下冊,南京:鳳凰出版社,民國96年。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民國97年。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民國94年。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臺北: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

專書類: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
余德慧編,《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民國95年。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民國90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92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北京:新星出版社,民國95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蓭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民國94年。
段德智,《中世紀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103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79年。
陳 復,《心學工夫論》,臺北市:洪葉出版社,民國94年。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96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在與時間闡釋》,臺北市:台灣大學出版社,民國97年。
陸達誠,《馬賽爾》,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上海:開明書店,民國23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市:學生書局,民國92年。
關永中,《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91年。
林久絡,《王門心學的密契主義向度:自我探索與道德實踐的二重奏》,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
錢 明,《浙中王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民國98年。

論文類:
余德慧,〈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5期,臺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90年。
吳 震,〈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2卷第3期,民國91年。
周志文,〈王陽明在南贛的活動與事功紀實〉,收入吳光主編《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民國98年。
林月蕙,〈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民國99年。
林安梧,〈「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輔仁宗教研究》第三期,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系,民國100年。
高瑋謙,〈《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中錢緒山與王龍溪思想之述評〉,《鵝湖學誌》第27期,臺北:鵝湖雜誌社,民國90年。
張藝曦,〈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民國95年。
陳 復,〈評牟宗三先生論王學:推演王學的本體與工夫〉,《中國思想與社會研究》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民國96年。
陳 復,〈陽明子的冥契主義〉,收入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四輯,四川:巴蜀書社,民國98年。
陳 復,〈錢緒山心學的生命教育:死亡經驗對其思想的反省與啟發〉,《本土心理學研究》第34期,民國99年。
陳 復,〈瀕臨死亡產生的徹念:錢緒山對生命意義的闡釋與實踐〉,《生死學研究》第31期,民國101年。
陳 復,〈徐橫山的愛與死:王陽明與錢緒山對其生命的恆常臨在〉,《生命教育研究》,民國101年。
陳復、葉震,〈評黃宗羲對錢德洪思想的認識〉,收入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五輯,四川:巴蜀書社,民國100年。
彭國翔,〈緒山語錄集逸與校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2期。
葉振聲,〈從〈古本大學序〉到〈大學問〉來看王陽明至良知的發展脈絡〉,《孔孟學報》第96期,民國107年。
鍾彩鈞,〈錢緒山及其整理陽明文獻的貢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民國87年。
劉蓉蓉,〈明代心學家錢緒山的生死智慧〉,《湖南科技學院報》第36卷第3期,民國104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