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類:
〔宋〕程明道,《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民國72年。
〔宋〕朱 熹,《朱子語類》,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臺北: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
〔明〕劉宗周著,戴璉彰、吳光主編,鍾彩鈞編審:《劉宗周全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民國85年。
〔明〕王守仁著,《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明〕王守仁著,吳光、錢明、董平與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95年。
〔明〕錢緒山著,錢明編校整理:《徐愛、錢德洪、董澐集》,南京:鳳凰出版社,民國96年。
〔明〕王龍溪著,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民國96年。
〔明〕羅洪先著,徐儒宗編校整理,《羅洪先集》上下冊,南京:鳳凰出版社,民國96年。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民國97年。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民國94年。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臺北: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
專書類: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
余德慧編,《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民國95年。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民國90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92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北京:新星出版社,民國95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蓭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民國94年。
段德智,《中世紀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103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79年。
陳 復,《心學工夫論》,臺北市:洪葉出版社,民國94年。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96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在與時間闡釋》,臺北市:台灣大學出版社,民國97年。
陸達誠,《馬賽爾》,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上海:開明書店,民國23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市:學生書局,民國92年。
關永中,《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91年。
林久絡,《王門心學的密契主義向度:自我探索與道德實踐的二重奏》,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錢 明,《浙中王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民國98年。
論文類:
余德慧,〈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5期,臺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90年。
吳 震,〈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2卷第3期,民國91年。
周志文,〈王陽明在南贛的活動與事功紀實〉,收入吳光主編《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民國98年。
林月蕙,〈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民國99年。
林安梧,〈「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輔仁宗教研究》第三期,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系,民國100年。
高瑋謙,〈《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中錢緒山與王龍溪思想之述評〉,《鵝湖學誌》第27期,臺北:鵝湖雜誌社,民國90年。
張藝曦,〈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民國95年。
陳 復,〈評牟宗三先生論王學:推演王學的本體與工夫〉,《中國思想與社會研究》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民國96年。
陳 復,〈陽明子的冥契主義〉,收入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四輯,四川:巴蜀書社,民國98年。
陳 復,〈錢緒山心學的生命教育:死亡經驗對其思想的反省與啟發〉,《本土心理學研究》第34期,民國99年。
陳 復,〈瀕臨死亡產生的徹念:錢緒山對生命意義的闡釋與實踐〉,《生死學研究》第31期,民國101年。
陳 復,〈徐橫山的愛與死:王陽明與錢緒山對其生命的恆常臨在〉,《生命教育研究》,民國101年。
陳復、葉震,〈評黃宗羲對錢德洪思想的認識〉,收入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五輯,四川:巴蜀書社,民國100年。
彭國翔,〈緒山語錄集逸與校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2期。
葉振聲,〈從〈古本大學序〉到〈大學問〉來看王陽明至良知的發展脈絡〉,《孔孟學報》第96期,民國107年。
鍾彩鈞,〈錢緒山及其整理陽明文獻的貢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民國87年。
劉蓉蓉,〈明代心學家錢緒山的生死智慧〉,《湖南科技學院報》第36卷第3期,民國1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