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立安(2017)。閱聽人觀看直播行為之分析:以 Facebook 直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王心玫(2001)。直銷業在網際網路之行銷相關應用策略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春煊(2016)。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網路遊戲直播平 台 Twitch TV 粉絲的持續使用意圖。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學位論文。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 (12)頁57-85。
台北世大運官方網站(2017)。2017臺北世大運電視及網路轉播資訊。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goo.gl/LWweQn。
田詩薇(2012)。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社交媒體之持續使用行為:跨文化與社經地位比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電子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江孟玲(2015)。探討中華職棒現場觀眾的觀賞動機、態度及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何佩珊(2016)。台灣直播平台大點兵。數位時代。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ppt.cc/f83Evx。
何佩珊(2017)。直播平台前撲後繼,贏家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數位時代。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ppt.cc/faS6Dx。
余朝權、林聰武、王政忠 (1997)。網路行銷類別與時機之初步分析。1997年企業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頁137-151。
吳明隆(2013)。《結構方程模式 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五南。
吳宛真(2009)。台灣職業棒球球賽不同觀賞行為觀眾之差異研究。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吳奕軍(1998)。從傳統行銷出發看網路行銷。突破雜誌,153,98-101。
呂惠菁(2012)。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探討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學位論文。李世雷(2013)。2013臺灣國際衝浪公開賽 觀眾觀賞動機與觀賞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李昀叡(1998)。網際網路圖書購物公司行銷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銘(2017) 。企業排球聯賽現場觀眾觀賞動機、觀賞態度及再次觀 賞意願之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李銘尉(2017)。2017世大運網紅行銷有沒有效? 最強網紅又是誰?數位時代。2018年9月30日取自 :https://ppt.cc/fdXl8x。
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二版)。臺北市:智勝。
周冠中(2000)。E-business 時代風潮。台北市:博碩文化。
林以婉(2012)。結合使用與滿足理論與社會互動理論探討社交媒體之持續使用行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林妍溱(2017)。YouTube強化直播服務,力拚Amazon Twitch、臉書及推特。iThome。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16665
林東泰 (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邱鈺茜(2013)。台中地區大學生新媒體素養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俞竹平(2002)。網際網路應用於科技溝通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又瑄(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與使用滿足理論探討網路消費者行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學位論文。施雅慧(2014)。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微電影廣告之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姚樹朋(2016)。《網紅的秘密》直播平台大匯集各有千秋。中時電子報。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campus.chinatimes.com/20160721005519-262304
紀璟琳(2009)。臺灣中部大學生對運動網站觀看動機與考量因素之研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卷期: 11,頁161-186。
品牌好報第42期。(2017)網路直播產業分析。2018年9月30日取自:
http://www.bpaper.org.tw/uncategorized/38-04/
徐安邦(2011)。臺灣足球現場觀眾生活型態、觀賞動機與觀賞行為之 研究-以2012 奧運足球會外賽為例。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系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書局。
翁書婷(2015)。除了 MeerKat ! 你應該要知道的台灣直播業 5 大關鍵。數位時代。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ppt.cc/fJdDcx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ppt.cc/fIUnlx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7)。桃園市各級學校學生人數。2018年9月30日取自: https://goo.gl/uix6yX 。
高妮霠(2007)。Web2.0應用服務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線上影音分享網站為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郭建志(2013)。報紙粉絲專頁中閱聽眾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臺灣蘋果日報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家華(2017)。電競現場觀賽者的觀賞動機對再購意願影響之研究。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所學位論文
張家榮(2004)。臺北市大學生對職棒直播的收視動機與行為及評價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許洽銘(2017)。中華職棒觀眾生活型態、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陳君毅(2016)。即時串流直播平台Twitch.tv之使用與滿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陳威珞(2011)。Justin TV網路影音直播平台使用行為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陳雪霞、吳武忠(2004)電視烹飪節目收看動機與收看滿足之研究-以台北市觀眾為例。觀光研究學報 10卷4期 ,1-18。
陳堯棋(2017)。體育賽事網路直播的主播形象及如何影響球迷社會臨場感與觀賞動機-以Lamigo TV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教育部統計處(2016)。各級學校基本資料。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goo.gl/oYy8So 。
凱絡媒體週報(2016)。新眼球爭奪戰開打,你對「網路直播」知多少?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ppt.cc/fK8G4x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6)。直播服務的網友使用行為:創市際調查報告。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rocket.cafe/talks/78373
創市際(2017)。台灣直播市場調查:網友直播看什麼?動腦新聞。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ppt.cc/fWrhDx
程紹同(2001)。第 5 促銷元素。運動贊助行銷新風潮。臺北市:滾石文化。
黃博億、柯婉婷、廖宜珈(2016)。遠距離的參與-電視直播以及網路直播的使用與滿足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6年年會論文。
黃暐婷(2018)。職業棒球賽事網路收視行為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黃慧雯(2016)。2016臉書最紅直播主是她你一定看過。中時電子報。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ppt.cc/fw01bx
黃慧雯(2017)。瘋2017世大運 手機/電腦/電視追直播看這篇。中時電子報。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ppt.cc/fyPutx
黃順彬(2012)。社群網站使用研究-以某國中學生使用FACEBOOK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黃藤毅(2013)。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適地性社交網絡打卡者之行為。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資策會(2017)。我國歷年經常上網人口成長情形。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www.iii.org.tw/Default.aspx。
運動筆記(2017)。世大運開幕、賽事直播哪裏看?轉播頻道全收錄。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runn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6681。
趙甫嘉(2014)。虛擬社群粉絲專頁持續使用意圖之初探─以中華職棒球員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蔡禮丞(2018)。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及沉浸理論來探討遊戲直播持續觀看意願。明新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廖幸瑂(2012)。大學生電視運動節目觀賞動機、滿意度與運動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碩士論文。劉希望(2016)。電視直播與網路直播持續使用行為之研究。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劉常勇(1997)。網路行銷的策略應用。戰略生產力雜誌,493,95-99。
數位時代(2017)。數說新語。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goo.gl/8dR2ub
歐建智(2011)。2011亞洲職棒大賽觀眾觀賞動機與觀賞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謝譯鋒(2017)。網路紅人影片及直播之特質與觀看者分享意圖之關聯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顏嘉萱(2014)。探討觀賞動機及認同感對觀賞行為的影響-以WSBL、UBA及HBL女子組賽事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羅秋川(2000)。非營利事業網路行銷之研究─以仁壽宮網站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癮科技(2017)。世大運現場直播、線上轉播、精彩重播懶人包。2018年9月30日取自:https://www.cool3c.com/article/128140。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E. W. & Sullivan, M. W. (1993).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for firm, Marketing Science, 12(2), 125-143.
Blumler, J. G & Katz (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Current Perspectivies on Gratification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Blumler, J.G. (1979). The Role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1), 9-36.
Caskey, R. J., & Delpy, L. A. (1999). An examination of sport web sites andthe opinion of web employees toward the use and viability of theWorld Wide Web as a profitable sports marketing tool. SportMarketing Quarterly, 8(2), 13-24.
Ceballos-Lascurain, H. (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Mexico Journal, 1, 13-14.
Churchill G.. A., Jr. & Sur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91-504.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1), 6-21.
Giese, J. L. & Cote, J. A. (2000). Defin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1), 1-24.
Katz, E., J. G. Blumler and M. Gurevitch. (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 G. Blumler and E. Katz (Eds.). The Use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Sage, p. 19-34.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Kirmani, A., & Rao, A. R. (2000). No pain, no gai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ignaling unobservable product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4(1), 66-79.
Kotler, P., & Levy,S.J.(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33,10-15.
McQuail, D, & Windahl, S. (1993).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McLeod, J. M. & Becker, L. B. (1981).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 In Nimmo, D. D. & Sanders, K. R.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Musser, J., & O'Reilly, T. (2006). Web 2.0: 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 Sebastopol: O'Reilly.
Palmgreen, P., Wenner, L. A & Rosgengreen, K. E. (1985). Uses and gratificationsand research: the past ten years. In K. E. Rosengren (eds.). Media gratification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 CA: Sage
Palmgreen, P., & Rayburn, J.D. (1985). A Comparison of Gratification Models of Media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2, 334-345.
Petty, R. E.,Unnava, R., H.,Strathman, A. J.,Robertson, T.S. (Eds.),Kassarjian, H.H. (Eds)(1991). Handbook of Consumer Behavior. NJ:Prentice-Hall.
Solomon (2004). Consumer Behaviour in Fashion, MA: Allyn & Bacon.
Tim O’Reilly (2005).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Retrieved May 26, 2010, from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