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12: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娜玲
研究生(外文):HUANG, NA-LING
論文名稱:自我迴圈的掙脫─黃娜玲陶藝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Breaking through Endless Self-Restricting Inertia: Na-ling Huang's Ceramic Art
指導教授:劉鎮洲
指導教授(外文):LIOU, CHEN-CHOU
口試委員:梁家豪王怡惠
口試委員(外文):LIANG, JIA-HAURWANG,YI-HUI
口試日期:2019-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工藝設計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工藝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陶藝創作慣性自我察覺藝術治療心流
外文關鍵詞:Ceramic Art CreationInertiaSelf-awarenessArt-therapyFl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人們總有一種慣性,往往將過往經驗和個人喜好不自覺地顯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塑造成一種「形隨意轉」自我行為的迴圈。在自我追尋的過程中,迴圈的延展,雖造就了作品,但也形塑「本我慣性」於其中;如何能超越自我慣性的迴圈,即由「自我覺察」開始。本論述以自我覺察和植物物語為主要的創作核心。從藝術治療中的自我覺察,往內心發掘進而剖析自己的創作慣性,試圖尋回筆者陶藝創作萌芽時的心流。彷若植物,由一顆種子迸皮而出,綻開新綠的成長歷程意象,表現自我覺察後的轉變。筆者運用創作媒材¬-陶土代替語言,重建自我覺察的自我與物件間共容的關係,展現反思、掙脫束縛和羈絆後,不役於物的自在。
Life is propelled by a type of inertia which is the tendency of people to unconsciously act upon their past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preferences in their daily affairs, thereby developing a circle of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self-searching, one discovers an “Id Inertia,” essent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self,” determined by this cycle of habitual and somewhat predictabl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Transcending this cycle requires self-reflection. Through a deeper perception, one analyzes the creative inertia of one’s being. And just as a plant bursts forth from a seed to start a new life, introspection brings transformation. In this work, the artist uses the creative medium of clay as a language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s and the self with the objective of freeing oneself from the material constraints of life through self-awareness.
誌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圖 目 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背景 2
第二節 創作動機 5
第三節 創作目的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12
第一節 自我覺察的練習 13
第二節 藝術治療的取向 21
第三節 自然意象 29
第三章 創作理念 35
第一節 自我覺察的契機 36
第二節 慣性束縛與掙脫 41
第三節 創作與自然借情狀態 43
第四章 創作形式與表現技法 45
第一節 創作形式 46
第二節 表現技法 49
第五章 系列作品說明 51
第一節 「如是我」系列作品 52
第二節 「尋」系列作品 73
第三節 「裡外」系列作品 96
第六章 結論 114
第一節 檢討 115
第二節 展望 117
參考文獻 118
附 錄 一 121
附 錄 二 122

中文
李惠貞(2017)。Shopping Design。台北市:巨思。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
宗白華(1989)。美學與意境。台北市:淑馨。
徐芹庭、徐耀環(2016)。細說大戴禮記。新北市:聖環。
張春興(201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臺灣東華
張應杭、黃寅(2003)。讀《孟子》開智慧(上)。台北市:智慧大學。
葉朗(2009)。意象(第三期)。北京市:北京大學。
劉鎮洲(1995)。我的作陶歷程與陶藝創作理念241期。台北市:藝術家。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市:心
靈工坊文化。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二版)。台北:心理。
陸雅青(2016)。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四版)。台北:心理。
尚-呂克.柯亞達廉(Jean-Luc Coatalem)(2004)。高更的愛慾花園 (王玲琇
譯)。台北:馬可波羅。
肯‧羅賓森、盧‧亞若尼卡(Ken Robinson & Lou Aronica) (2013)。發現
天賦之旅(廖建容譯)。台北:遠見。
格雷戈里‧漢默頓 (N.Gregory Hamilton, M.D. )(2013)。人我之間:客體
關係理論與實務(楊添圍、周仁宇合譯)。台北:心靈工坊。
泰莎‧達雷(Tessa Dalley) 等 (1995)。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陳鳴
譯)。台北:遠流。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985)。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台
北:藝術家。
雄恩‧麥克尼夫(Shaun McNiff)(1999)。藝術治療(許暹灣譯)。臺北:新
路。
榮格(Carl Gustav Jung)(199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劉國彬、楊
德友合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潔娜‧黛安(Janet Dian ) (1992)。身心自在(黃春華譯)。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台北:商鼎
蘇盈儀,姜兆眉,陳金燕(2016)。自我覺察督導模式訓練手冊:新手督
導訓練。台北:雙葉書廊。
Corey, G. (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柯瑞譯)。台北:雙葉。
黃傳永、王俞鈞、陳雁白 (2017)。藝術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情緒能力影響效果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51(1),頁25-42。
英文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 M. (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In T. W. Spence, & J. T. Spence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uval, S., & Wicklund, R. A. (1972). A theory of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Oxford, England: Academic Press.
Edwards, M.(1976). Art therapy and education: Towards a reconcili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7(2), 63-66
Gerald Corey (2008)。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11 the Edition。
Irwin, E. C.(1984).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mental health. Design for Arts in Education, 86(1), 43-47.
Waller, D. & Gilroy, A.(1994). Art therapy: A handbook.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tewart, G.(1984). The draw a story game: An aid in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children.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1, 187-196.

網路資料
Ted演講(2018年10月9日)。心流,幸福快樂的秘訣。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nmA5oVflo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年3月1日)。心流。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3274589/?index=5
漢語網(2019年3月1日)。心象。取自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115441-181.html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2019年3月7日)。藝術治療定義。取自
http://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catalog_course/course_post/
data/arttherapy/tw/art_course/713/
Jeongyuan(2019年7月9日)。迴圈。取自https://jeongyuan.pixnet.net/blog/post/1408070-輪迴(迴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