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政部(2019)。成龍暫定重要溼地分析報告書。國家重要溼地保育計畫網站,https://wetlandfiles.tcd.gov.tw/upload/file/20190828103412262.pdf。
(檢索日期:2021.01.02)
2.內政部(2012)。預告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4條之2。行政院公報資訊網,中華民國101年10月8日台內營字第1010809332號。
https://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8195/ch02/type3/gov10/num2/Eg.htm。(檢索日期:2021.06.21)
3.方偉達(2019)。環境教育。台北市:五南。
4.王佳琪、石芝菁、羅尤娟、夏榮生(2019)。國土生態綠網之實務工作與效益。臺灣林業,45(1),8-13頁。
林務局https://www.forest.gov.tw/0000104/0000524(檢索日期:2021.06.17)
5.王順美(2016)。台灣永續發展教育現況探討及行動策略之芻議。環境教育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111-139頁。
6.世界實時統計數據Worldometer(2021)。https://www.worldometers.info/tw/
(檢索日期:2021.01.09)
7.成龍社區發展協會(2021)。2021/03/25,雲林縣口湖鄉公所「溼地禮讚研習」簡報資料。
8.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地方本位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14期,1頁。
9.李光中(2014)。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推動計畫之先期規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林業發展計畫(計畫編號:103林發-7.2-保-24)。
10.李光中(2014a)。里山倡議之精神與行動實踐。2014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
11.李光中、王鑫(2015)。借鏡國際里山倡議經驗。臺灣林業,41(1),24-37頁。林務局https://www.forest.gov.tw/0000104/0000496(檢索日期:2021.01.04)
12.沈怡伶(2020)。環境教育繪本對保護森林資源珍惜用紙覺知之研究-台北市福星附幼之個案分析。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13.林務局(2005)。農業管理計畫九十四年度單一計畫說明書:「雲林縣口湖鄉溼地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示範計畫」。
14.林務局(2012)。嘗試建構新里海願景─以雲林縣成龍村為例。2012互惠互助的自然資源經營-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手冊, 137-138頁。林務局自然保育網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717#divContent。(檢索日期:2021.01.09)
15.林務局(2018a)。林務局推動成龍溼地里海行動計畫,再度榮獲國家永續發展獎。林務局自然保育網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latest/0063298(檢索日期:2021.01.09)
16.林務局(2018b)。成龍溼地高腳屋,建構與水共生的里海示範基地。林務局自然保育網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latest/0062323(檢索日期:2021.01.09)
17.林華慶(2018)。編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土生態綠網。https://www.wtctxg.org.tw/college/learn/download/1814 (檢索日期:2021.01.09)
18.林華慶(2019)。綻放--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序文,3頁。陳璧君,洪粹然(主編)。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19.林華慶、夏榮生、陳超仁、王佳琪(2018)。從森林到海岸,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之啟動。臺灣林業,44(1),3-10頁。林務局https://www.forest.gov.tw/MagazineFile.aspx?fno=6593 (檢索日期:2020.08.25)
20.洪如玉(2010)。全球化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另類思考:地方本位教育。幼兒教保研究期刊,第5期,73-81頁。
21.洪如玉(2013)。地方教育學探究:Sobel、Theobald 與Smith 的觀點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6(1),115-138頁。
22.洪萱芳、顏瓊芬、張妤萍、洪韶君(2016)。以偏鄉國小為場域之地方本位環境教育課程省思。科學教育學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99-331頁。
23.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2021)。https://pop-proj.ndc.gov.tw/dataSearch.aspx?uid=3109&pid=59
(檢索日期:2021.05.22)
24.張長義(1997)。台灣西南海岸環境敏感地區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雲林縣口湖鄉之個案。台北市: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出版。
25.張珍悅、徐勝一(2010)。永續發展教育脈絡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之回顧。地理研究,第52期,1-26頁。
26.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版)。臺北市:教育部。
27.教育部(2020)。永續發展目標(SDGs)教育手冊-台灣指南。臺北市:教育部。
28.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新北市:小畢空間。
29.陳文億(2020)。環境食農教育對環境倫理價值觀影響之研究—台北市永安國小學童案例之分析。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30.陳玟旭(2016)。以社會學習觀點探討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1.陳信利(2013)。成龍溼地「高腳屋」防洪綠建築。聯合新聞網,2013,12/07。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35546949922.html(檢索日期:2021.06.21)
32.陳璧君、洪粹然(主編)(2019)。綻放--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33.陳繹如(2014)。環境學習中心地方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之初探。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4.彭明輝(2020)。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新北市:聯經。
35.曾人口(2008)。金湖萬善同歸誌。雲林縣口湖鄉:金湖萬善爺廟管理委員會。
36.曾人口(2011)。口湖鄉志。雲林縣口湖鄉:雲林縣口湖鄉公所出版。
37.曾旭正(2013)。台灣的社區營造。新北市:遠足文化。
38.雲林縣北港戶政事務所(2021.04月)。網站https://beigang.household.yunlin.gov.tw/popul01/List.aspx?Parser=99,5,40,,,,,,,,,,,,,,,,,1,,,,20。(檢索日期:2021.05.24)
39.楊金蘭(2018)。美國地方本位教育及啟示。新課程研究(上旬),2018年10期,中國期刊論文。
40.楊國賜(2016)。台灣推動環境教育的現況與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台灣教育, 697期,2-7頁。
41.經典雜誌(2014)。咱ㄟ社區。台北市: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42.葉欣誠(2012)。全國環境教育的推動與展望。環境工程會刊,第二十三卷第四期,1-13頁。
43.葉欣誠(2017)。探討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發展脈絡。環境教育研究,第十三卷第二期,67-109頁。
44.農委會(2003)。「雲林縣口湖鄉濱海地區地層下陷土地利用問題協調會議」會議紀錄及相關文件資料。
45.趙榮台(2011)。里山倡議。2011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課。http://www.swan.org.tw/docdir/09R7PSUMTA.pdf
46.趙榮台(2014)。里山,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自然保育季刊,第88期,04-13頁。
47.蕭瑞麟(2020)。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辨脈絡(第五版)。台北市:五南。
48.環保署(2012)。落實生活化環境學習,探索環境教育可能性。第一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特優: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
https://eeis.epa.gov.tw/eeaward/image/Group-1.pdf
49.環保署(2020)。109年版環境白皮書。
https://www.epa.gov.tw/Page/7C2D9BA3EB15D2FA
50.顏惠真(2008)。地方本位課程在國小環境教育之實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51.觀樹教育基金會(2009)。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98-林發-6.2-保-07),未出版。
52.觀樹教育基金會(2010)。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99-林發-08.2-保-1),未出版。
53.觀樹教育基金會(2011)。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0-林發-080-保-08),未出版。
54.觀樹教育基金會(2012)。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1-林發-08-保-10),未出版。
55.觀樹教育基金會(2013),官網:http://www.kskk.org.tw/main/?page_id=21
56.觀樹教育基金會(2013)。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2-林發-07.2-保-14),未出版。
57.觀樹教育基金會(2014)。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3-林發-07.2-保-14),未出版。
58.觀樹教育基金會(2015)。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4-林發-07.2-保-14),未出版。
59.觀樹教育基金會(2016)。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5-林發-07.2-保-14),未出版。
60.觀樹教育基金會(2017)。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6-林發-08.2-保-18),未出版。
61.觀樹教育基金會(2018)。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7-林發-09.1-保-14),未出版。
62.觀樹教育基金會(2019)。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之專案報告(計畫編號:108-林發-9.1-保-14),未出版。
63.觀樹教育基金會(2021)。2021/04/15-2021/05/14藝術季,藝術家與志工團隊之社區導覽解說簡報資料。。
64.Brundtland, G. H. (1987).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5987our-common-future.pdf
65.Curtiss, E. (2012). Environment-based education programs in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Evergreen State College , Environmental Studies, Wachington.
66.Giddings,R., Hopwood,B. and O'Brien,G.(2002).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 fitting them together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pelopment. Sust. Dev.10,187-196. Retrieved from
http://download.clib.psu.ac.th/datawebclib/e_resource/trial_database/WileyInterScienceCD/pdf/SD/SD_4.pdf
67.Indra, Armando, Dante Ariel and Octavio.(2019). Socio–Ecosystemic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ility 11(12),1-2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3839433_Socio-Ecosystemic_Sustainability
68.Purvis, B.; Mao, Y.and Robinson. D (2019).Three pillars of sustainability: in search of conceptual origins. Sustainability Science 14(3):681-695.
Retrieved from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25-018-0627-5
69.Smith, G. A. (2002). Place-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 where we are. Phi Delta Kappan, 83(8), 584-594.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openview/d668ea51d18b8d2f062229a2fae8b022/1?pq-origsite=gscholar&cbl=41842
70.Smith, G. A. (2007). Place-based education: breaking through the constraining regularities of public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3(2), 189-207.
71.Sobel, D. (2004). Place-based education: Connecting classrooms & communities. Great Barrington, MA: Orion Society.
72.Theobald, P. (1997). Teaching the commons: Place, pride and the renewal of communit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73.UNESCO. (2017).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74/247444e.pdf
74.Westra, K. E. (2003). Measuring more than right answers. Principal Leadership, 4(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