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5: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雍尉
研究生(外文):Yong-Wei Lin
論文名稱:馬太鞍濕地餐旅業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in Mataian Wetland
指導教授:王麗菱王麗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Li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生活應用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阿美族餐旅業馬太鞍旅遊地生命週期
外文關鍵詞:Indigenous peopleAmisHospitality industryMataianFataan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TACE)SWO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以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濕地為例,探討原住民部落餐旅業之發展歷程與經營現況,同時藉由分析結果研提未來的發展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分為三類,包括政府相關單位、餐旅業者以及地方居民,利用深度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資料以三角檢定建立信度與效度,再以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與SWOT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最後根據SWOT分析,使用TOWS矩陣策略配對法,針對馬太鞍濕地餐旅業提出未來發展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1.馬太鞍濕地歷經探索階段(1973-1990)、參與階段(1991-1999)及發展階段(2000-2006),目前正處於鞏固階段(2006-迄今);2.馬太鞍濕地雖然是阿美族的傳統耕作區,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卻不是以原住民為發展主體;3.農會與鄉公所隸屬於不同的政府體系,因此對於馬太鞍濕地的發展規劃與期望不盡相同;4.政府資源的投注與地方居民的參與,是促成馬太鞍濕地餐旅業蓬勃發展的重要關鍵。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digenous tribes’ hospitality industry of Mataian wetland in Guangfu village, Hualien, by using qualitative approach which included in-depth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 target were selected by purposeful sampling among government agencies, hospitality industries and local resident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tudy were established by triangulation. Data were analyzed by TACE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and SWOT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Strategies were also provided to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of Mataian wetland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velopment of Mataian wetland was included four stages as follows: exploration stage (1973-1990), involvement stage (1991-1999), development stage (2000-2006) and consolidation stage (2006-present). 2. Although Mataian wetland was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 of the Amis tribe, but it was not based on the indigenous people through development process. 3. There were various development plans and expectations of Mataian wetland between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township offic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ystems of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4.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residents are the ke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of Mataian wetlan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原住民觀光類型 6
第二節 馬太鞍部落概述 9
第三節 馬太鞍的漁撈文化 12
第四節 馬太鞍的飲食文化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1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22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5
第五節 實施程序 2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29
第一節 馬太鞍濕地餐旅業的發展歷程 29
第二節 馬太鞍濕地餐旅業的現況調查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92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 93
參考文獻 95
山桐子工程顧問公司有限公司(1999)。馬太鞍地區原住民農業推廣教育輔導觀光農業調查規劃,八十八年度原住民地區農業綜合發展建設計畫。花蓮縣:光豐地區農會。
丘其謙(1962)。漁撈。載於李亦園編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之二: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59-84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宛霖、張彩芸(2001)。光豐遊賞地圖。花蓮縣:花蓮縣光豐地區農會。
李亦園(1957)。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南勢阿美族部落之組織。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3版)。台北市:聯經。
阮昌銳(1962)。農業。載於李亦園編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之二: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15-44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雍尉、王麗菱(2008)。馬太鞍阿美族漁撈文化初探。華岡農科學報,22,57-70。
花蓮縣野鳥學會(2001)。花蓮縣光復鄉白鷺橋濕地區遊憩規劃之調查計畫(九0農發-一一、一-林-0一 (九))。花蓮縣:花蓮縣政府。
紀駿傑、陳毅峰、張瑋琪(2006)。原住民生態維護、文化傳承與觀光發展:邁向東部區域地方永續整合型計畫〈1〉。未出版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94-2621-Z-259-001)。
國立東華大學(2003)。花蓮縣光復鄉白鷺橋濕地區生態遊憩規劃之調查研究(九二農發-一六、一-林-0一0 (八))。花蓮縣:花蓮縣政府。
張瑋琪、羅紀彥、邱士豪(2008)。以社區為基礎的原住民觀光:花蓮阿美族馬太鞍與岡估那部落之比較研究〈3〉。未出版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6-2621-Z-158-001)。
張瑋琪、羅紀彥、符惇傑(2006)。以社區為基礎的原住民觀光:花蓮阿美族馬太鞍與岡估那部落之比較研究〈1〉。未出版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621-Z-158-001)。
陳清清(1962)。飲食。載於李亦園編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之二: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153-167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淑華(1999)。荒原出新路─馬太鞍人與沼澤。經典雜誌,14,18-31。
馮先鳳、楊國政(1998)。馬太鞍人文自然生態解說手冊。花蓮縣: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
馮先鳳、楊國政、李正雄、范力仁、胡怡燁、廖琪聆、羅雯萍、梁雅琄、楊佳期、洪佩伶、張瑞顯(2002)。讓我們去palakaw與mi-kafos:獨一無二的馬太鞍傳統漁獲法。花蓮縣:花蓮縣光復鄉光復國民小學。
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美菊、馮先鳳、范力仁、周嘉國(2001)。馬太鞍生態導覽手冊。花蓮縣:花蓮縣光豐地區農會。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1965)。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之八: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羅紀彥(2007)。知識、實踐與馬太鞍農民:馬太鞍部落農民知識的主體再現與抵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花蓮縣。
Butler, R. W. (1980).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adian Geographer, 24(1), 5-12.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1). Effective evaluation: Improv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vinen, G. R. (1981). A tourist cycle in Lancaster County, Pennsylvania.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25(2), 283-286.
Ninemeier, J. D. (1985). Managing foodservice operations: A systems approach for healthcare and institutions. West Lafayette, IN: Dietary Managers Association and Restaurant, Hotel,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Institute.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