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04: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宏仁
研究生(外文):Hung-Jen Chen
論文名稱:風力發電系統
論文名稱(外文):Wind Power System
指導教授:何金滿何金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電機工程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旋角控制失速節制
外文關鍵詞:Wind GenerationRenewable EnergyWind Pow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3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再生能源應用在現今溫室效應造成環境氣候變化的嚴重衝擊之下,益發突顯其重要性,尤其能源多元化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政策努力的目標。風力發電是自然再生能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之重要目標,是最環保且無汙染的發電方式之一。為了瞭解風力發電系統,本文對風力發電系統的做一有系統的綜合探討研究,包含風力發電原理、系統架構、風機組成、風機輔助系統及監控系統等。
Renewable energy has been drawing more attention since the advent of global warming effects. Multiple energy sources have currently become one of the goals for the energy policy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Wind Generation (WG) is a natural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It is one of the most environmental friendly and no pollution energy source, and attracted most atten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ind power system, this report investigates the wind power system, including wind power theorem, system construction, wind turbine component, wind turbine auxiliary system, and SCADA system.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報告背景及動機 1
1.2文獻回顧 6
1.3章節內容 8
第二章 風力發電概述 9
2.1風力發電理論 9
2.2風力發電系統架構 14
2.3風力發電機併聯電力系統之型式 17
2.3.1. 直接連網定速鼠籠式感應式發電機 17
2.3.2. 直接傳動可變速同步發電機 18
2.3.3. 雙饋入可變速感應發電機 20
2.4風力發電機輸出特性及電力品質 23
2.4.1. 核一風場輸出特性 24
2.4.2. 大潭、大園觀音及核三風場輸出特性 25
2.4.3. 風力機輸出電力之品質 29
第三章 風力發電機組組成及設備特性 33
3.1風力機組機械特性 33
3.2風力機組電氣控制特性 41
3.2.1. 低諧波高電力品質 41
3.2.2 LVRT功能 41
3.2.3. WindVAR 控制 42
3.2.4. 固態電力處理器 43
3.2.5. 市電及緊急電源供電系統 43 3.2.6. 控制功能 43
3.3塔架及基礎結構 44
第四章 風力發電機組輔助系統 46
4.1避雷系統 46
4.1.1 避雷系統設計理念 46
4.1.2 葉片之雷擊保護 46
4.1.3 風速風向計之雷擊保護 47
4.2旋翼控制系統 49
4.2.1 旋角控制 49
4.2.2 失速節制 50
4.2.3 主動固定旋翼控制 50
4.3剎車系統 52
4.4迎風系統 53
4.5監測及保護系統 54
4.6風力機控制系統 54
第五章 風力發電監控系統 56
5.1系統原理 56
5.1.1 概述 56
5.1.2 管理層 56
5.1.3 監控層 57
5.1.4 控制層 57
5.1.5 處理層 57
5.2系統架構 58
5.2.1 概述 58
5.2.2 硬體 59
5.2.3 軟體 59
5.2.4 通訊與網路 59
5.3 現行台灣風場監控系統 61
5.3.1 監控系統概述 61
5.3.2 風力機運轉監控系統 62
5.3.3 電力監控系統 64
5.3.4 監控系統設備 69
5.3.5 監控通訊系統 70
5.3.6 時鐘管理 71
5.3.7 SCADA 軟體功能 72
第六章 結論 74
6.1結論 74
6.2未來展望 75
參考文獻 76
附錄
A台電公司風力發電第一期風機基本資料 79
B台電公司風力發電第二期風機基本資料 80
〔1〕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政策白皮書」,
http://www.moeaboe.gov.tw/policy/EnergyWhitePaper/94/main/m-ain.html
〔2〕張景福,「台灣再生能源需求─以太陽能熱水系統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民國93年6月。
〔3〕張仁謙,「風力發電系統孤島效應偵測技術」,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民國93年7月。
〔4〕何秉衡、陳清嚴、江榮城等,風力發電對系統衝擊之探討,台電工程月刊第657期,2003年5月。
〔5〕黃恆倫,「風力發電之網路連接動態模擬」,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民國93年6月。
〔6〕呂威賢(民92年) ,”我國風力發電推廣現況與展望“,太陽能及新能源學刊,中華民國太陽能及新能源學會,第八巻第一期。
〔7〕P. Jorgensen, J.S. Christensen, and J.O. Tande, “Power Quality and Grid Connection of Wind Turbines”, IE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ne 1997, pp. 320-326.
〔8〕翁榮羡、呂威賢(民91年),”全球風力發電應用現況與國內開發展望“,台電工程月刊,台灣電力公司,第651期。
〔9〕台灣電力公司,風力發電第三期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2005年6月。
〔10〕江榮城,風力發電之發展現況與風力發電對供電品質之影響,2003年。
〔11〕劉銘龍,余政達,柳中銘,風力發電在台灣之可行性與瓶頸突破。
〔12〕翁榮羨、李欣哲,「風能轉換與風力發電技術」,電工通訊,民國九十年。
〔13〕IEEE Recommended Practices and Requirements for Harmonic Control in Electrical Power Systems, IEEE std 519-1992.
〔14〕IEEE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the Electrical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Wind farm Generating Stations, IEEE Std. 1094-1991.
〔15〕郭誌原,「風力發電與電力系統倂聯影響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民國93年7月。
〔16〕李季品,新世紀的能源產業之二-風力發電,2004年1月。
〔17〕美商奇異公司,「風力機運轉維護手冊」,2005年。
〔18〕丹麥Vestas公司,「風力機運轉維護手冊」,2005年。
〔19〕中興電工公司,「風廠監控系統操作手冊」,2005年。
〔20〕 J. Svensson, “Synchronization Methods for Grid-connected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s,” IEE Proceedings-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Vol. 148, No. 3, May 2001, pp. 229-235.
〔21〕 M. Matsui, T. Kitano, Xu. De-hong, and Zhong-qing Yang, “A New Maximum Photovoltaic Power Tracking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Power Equilibrium at DC Link,”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Vol. 2, 3-7 Oct. 1999.
〔22〕 A.M. De Broe, S. Drouilhet, and V. Gevorgian, “A peak power Tracker for small wind turbines in battery charging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Vol. 14, No. 4, Dec. 1999, pp. 1630-1635.
〔23〕 M. E. Ropp, “Design Issues for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s,” Ph.D Dissertation,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lanta, GA, 1998.
〔24〕 P. Gripe, “Overview of Worldwide Wind Generation,” Renewable Energy, Vol. 5, pp. 542-550, Elsevier Service Ltd. Great Britain.
〔25〕 M. I. Marei, T. H. M. El-Fouly, and E. F. El-Saadany, “A flexible wind energy scheme for voltage compensation and flicker mitigation,”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2003, IEEE, Volume: 4, 13-17 July 2003, pp. 2497.
〔26〕 S. Muller et al, “Adjustable Speed Generators for Wind Turbines based on Doubly-fed Induction Machines and 4-Quadrant IGBT Converters Linked to the Rotor,” Proceedings of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Volume: 4, Oct. 2000, pp. 2249-2254.
〔27〕 L. Holdsworth, X. G. Wu, and J. B. Ekanayake, “Comparison of Fixed Speed and Doubly-fed Induction Wind turbines during power system disturbances,” IEE Proceedings on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Volume: 150, Issue: 3 , 13 May 2003.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6〕 呂威賢(民92年) ,”我國風力發電推廣現況與展望“,太陽能及新能源學刊,中華民國太陽能及新能源學會,第八巻第一期。
2. 〔8〕 翁榮羡、呂威賢(民91年),”全球風力發電應用現況與國內開發展望“,台電工程月刊,台灣電力公司,第651期。
3. 江麗莉(1989)。從兒童讀物看兩性的關係。新竹師院學報,2,47-157。
4. 林詩齡(1999)。如何性別,怎樣平等。學前教育月刊,22(5),10-12。
5. 晏涵文、李蘭、白瑞聰、林燕卿(1992)。幼稚園至國小六年級學生、家長及教師對實施性教育內容之需求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3,1-17。
6. 耿筱曾(1997)。為什麼概念構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9,76-79。
7. 張如慧(1998)。如何創造多元文化的兩性平等教室。教育研究集刊,41,103-118。
8. 張玨、王舒芸(1997)。情慾自主與兩性平等的性教育。學生輔導,48,38-49。
9. 莊明貞(1999)。「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劃。教育研究資訊,7(4),28-47。
10. 陳淑芳(1990)。幼稚園的性教育。育達學報,4,184-195。
11. 楊巧玲(2002a)。母親與兒子。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6-18。
12. 楊美雪(2000)。圖畫書童書的性別角色訊息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51,30-36。
13.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集刊,96,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