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4 05: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蔣杰安
研究生(外文):Chiang, Chieh-An
論文名稱:大安溪沿岸臺灣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之活動範圍與族群密度
論文名稱(外文):Home Rang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of Formosan Ferret Badger (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 along Da'an River
指導教授:翁國精翁國精引用關係劉建男劉建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g, Guo-JingLiu, Jian-Nan
口試委員:張仕緯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Shih-Wei
口試日期:2016-07-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學門:生命科學學門
學類:生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1
中文關鍵詞:無線電追蹤個體辨識狂犬病
外文關鍵詞:Radio-trackIndividuals identifyRab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接觸機會增加,提高了人畜共通疾病傳播。從1961年到2013年間,在台灣已超過五十年沒有狂犬病的案例。但在2013年7月16日發生台灣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狂犬病陽性案例,至2016年6月30日為止,已有550個鼬獾陽性案例,分布於9縣市76鄉鎮,而台灣西部的案例皆發生於大安溪以南。台灣鼬獾屬於台灣特有亞種,能適應農耕地、淺山地區等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使得牠與人類和寵物、家畜等接觸的頻率提高。為了提供狂犬病防疫措施的參考,本研究探討大安溪兩側鼬獾族群活動範圍、移動距離,以及個體是否有跨過大安溪移動的情形,並嘗試以鼬獾面部花紋辨識以估計族群密度。本研究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於台中后里鄉及苗栗三義鄉鯉魚潭兩樣區,進行鼬獾的無線電追蹤,10隻鼬獾活動範圍介於2.73 公頃到23.66 公頃之間,平均為8.96 公頃( SD= 6.15 公頃)。平均每日位移距離為31公尺(SD= 34公尺);平均每日移動距離距離為472公尺(SD= 236公尺),最大移動距離可達977公尺。兩個樣區的個體皆未有跨越大安溪的情形,因此鼬獾跨越大安溪的情形可能並不頻繁。本研究於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於苗栗縣獅潭鄉八卦力山架設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拍攝鼬獾影像,藉由個體花紋特異性進行個體辨識,以捕捉-標記-再捕捉法推估族群密度,以正面與側面辨識的族群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8隻和10隻。全島鼬獾的辨識率約81.28%,獅潭鄉樣區為75%。
As the growing of urbanization, the zoonotic disease spread around due to the frequently contact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Rabies was absent in Taiwan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from 1961 to 2013. On July 16, 2013 a rabies case was found in Formosan ferret badger (Melogate moschata subaurantiaca). Until June 30, 2016, there were 550 cases of ferret badger rabies located in 76 townships in 9 counties. All cases occurred in the south of Da-an River. Formosan ferret badger is an endemic subspecies of Taiwan. They adapt to the areas with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agricultural lands and low hills. Frequent contact between ferret badgers and humans or pets is unavoidable. In order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epidemic control,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 the home rang size, moving distance and movement across Da-an River of the ferret badger populations on both sides of Da-an River. This research also tried to estimate the ferret badger's population density by identifying facial patterns of ferret badger. This research radio-tracked 10 ferret badgers during November 2014 and March 2015 in Houli, Taichung and Sanyi and Liyutan, Miaoli. The home range size was from 2.73 hectares to 23.56 hectares, with an average of 8.96 hectares (SD = 6.15 hectares). The average of daily distancement was 31 meters (SD = 34 meters). The average of daily moving distance was 472 meters (SD = 236 meters), with a maximum of 977 meter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none of the radio-tracked individuals cross the Da-an River. This research also set up cameras traps in Baguali Mountain, Shitan, Miaoli during November 2015 and June 2016. Ferret badger were identified by their facial patterns and capture-mark-recapture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population density. The estimated population density was 8.16 and 10.21 per square kilometer by using front view and side view of the facial patterns, respectively. The identification rate for ferret badgers in Taiwan was about 81.28% and 75% for individuals in Shitan.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壹、前言 1
貳、研究方法 5
一、研究樣區 5
二、籠具設置與處理 5
三、無線電追蹤 6
四、鼬獾辨識系統制定 6
五、自動相機架設與應用 8
六、辨識率比較 8
七、族群量估算 9
參、結果 11
一、捕捉率與鼬獾性別年齡組成 11
二、活動範圍與移動距離 11
三、鼬獾個體面部特徵辨識分類 12
四、自動相機架設裝置 13
五、全島鼬獾與獅潭鄉樣區辨識率比較 13
六、族群密度估算 13
肆、討論 15
一、捕捉狀況與性別年齡組成 15
二、活動範圍與移動距離 16
三、鼬獾辨識操作 16
四、相機架設裝置 17
五、辨識率差異 18
六、族群量估算 19
伍、結論與防疫管理建議 20
陸、參考文獻 23


圖1、位於大安溪南北岸捕捉及無線電追蹤樣區位置 30
圖2、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於獅潭鄉樣區相機架設點位 31
圖3-a、鼬獾辨識系統定義之正面花紋 32
圖3-b、鼬獾辨識系統定義之側面花紋 33
圖4、鼬獾眼間斑(BE)與頭頂斑(HT)之連結性分類 34
圖5、鼬獾眼間班(BE)形狀差異分類 34
圖6、鼬獾白色臉頰(WC)與眼間班(BE)的連結性分類 35
圖7、鼬獾正面花紋系統分類流程 35
圖8、鼬獾黑眼眶(ES)特徵分類 36
圖9、鼬獾耳朵與白色臉頰(WC)連結性分類 36
圖10、鼬獾側面花紋系統分類流程 37
圖11、鼬獾背面白色縱線特徵分類 39
圖12、自動相機架設裝置-垃圾箱 39
圖13、自動相機架設裝置-導引式圍籬 40
圖14-a、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后里樣區鼬獾捕捉隻數與捕捉率 41
圖14-b、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鯉魚潭樣區鼬獾捕捉隻次與捕捉率 41
圖14-c、后里及鯉魚潭兩樣區於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的總捕捉隻次與捕捉率 42
圖15、后里及鯉魚潭兩樣區於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亞成體與成體捕捉月份分布 42
圖16、后里及鯉魚潭樣區鼬獾平均活動範圍比較 43
圖17-a、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大安溪北岸鯉魚潭樣區鼬獾個體活動範圍重疊程度 44
圖17-b、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大安溪南岸后里樣區鼬獾個體活動範圍重疊程度 45
圖18-a、鼬獾正面花紋分類系統之個體數分布 46
圖18-b、鼬獾側面花紋分類系統之個體數分布 46
圖18-c、鼬獾背面花紋分類系統之個體數分布 47
附錄1. 鼬獾保定過程 49
附錄2、 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后里鯉魚潭鼬獾活動範圍及核心區域 49
附錄3、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56隻鼬獾標本正面、側面、背面特徵分部 5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