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0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致良
論文名稱:羲之俗書趁姿媚?─《蘭亭‧神龍》的風格來源及其審美傳統
指導教授:徐小虎徐小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蘭亭序王羲之姿媚行書構字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0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隨著上個世紀60年代南京近郊東晉士族墓室的陸續出土,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美稱的《蘭亭序》真偽受到了學者的質疑,蓋因出土的王羲之從兄弟王興之墓誌與傳世《蘭亭序》帖書體樣貌懸隔,遂於1965年引發了「蘭亭論辨」。「論辨」至今四十餘年,蘭亭議題也從60年代的真偽議題到80年代的《蘭亭》不同版本來源、樣貌的探討,二十一世紀以來《蘭亭序》真偽、樣貌、版本議題已少人討論,轉而注重在蘭亭相關文化研究。

即便研究議題不斷轉變,學者們對《蘭亭帖》卻沒有跳脫「王羲之本體論」式的思考架構(即以王羲之這個本體、存有為基本考量,將一切材料都歸結到東晉王羲之名下做判斷)。本文則將王羲之本體擱置,而以作品為研究為主,重新審視傳世《蘭亭帖》著名版本《神龍本》的各種視覺特徵,將之視為一件製作年代、作者不詳之「歷史文物」,並以出土書跡(墓誌銘、造像記、寫經、高昌磚等)排成的「書法」(書體的構成邏輯、構字法)演變脈絡為基礎,來探討《蘭亭.神龍》在此演變脈絡中所屬之階段。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考察現傳《蘭亭.神龍》風格來源的時代。

文章的另一個部份則是將古代文獻、書論從王羲之時代(四世紀)到盛、中唐之際(八世紀)做一個脈絡式的考察,並對照上一個部份所定出《蘭亭.神龍》風格來源的時間點,查看在文獻中此段時間前後是否有趨勢上的差異。

最後再綜合上述的書跡以及文獻上的種種考察,推測韓愈(768-824)所謂「羲之俗書趁姿媚」與今人認識的《蘭亭》審美傳統是否有所關聯。
圖目次 V
表目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近代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歷史上的蘭亭論辨 7
第二節 1965-1980年的大革命階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2
第三節 1980~1998年─後文革統整階段(典範的轉移) 26
第四節 1999年至今─後蘭亭時代的開啟(各種議題的開花階段) 47
小結 64
第三章 本文取徑與方法 65
第一節 蘭亭.書聖.王羲之 65
第二節 作品比對真的不可行嗎?─書跡研究的藝術史觀 68
第三節 本文的取徑 69
第四章 《蘭亭.神龍》書法溯源 71
第一節 書體概念略述 71
第二節 由勢到姿─六朝至唐構字法的演變 74
第三節 從雁尾到鳥喙 82
第四節 旁證:遊絲(行筆態度) 84
小結 《蘭亭.神龍》的風格來源(時代性) 89
第五章 古代文獻中的增生與趨勢 92
第一節 王羲之所善書體的增生 92
第二節 晉唐間關於二王的書評 97
結論 羲之俗書趁姿媚? 103
後記 在真偽之外 106
附件一:由勢到姿─六朝至唐構字法的演變 107
附件二:筆鋒騷動的痕跡─鳥喙狀用筆 123
參考文獻 132

圖版書目

《書跡名品叢刊.第四回配本:周 石鼓文》,東京:二玄社,1958年12月。

《書跡名品叢刊.第四九回配本:漢 乙瑛碑》,東京:二玄社,1960年12月。

《書跡名品叢刊.第五三回配本:墓誌銘集1》,東京:二玄社,1961年6月。

《書跡名品叢刊.第六二回配本:墓誌銘集2》,東京:二玄社,1961年7月。

《書跡名品叢刊.第一二一回配本:六朝寫經集》,東京:二玄社,1964年6月。

《書跡名品叢刊.第一二四回配本:隋唐寫經集》,東京:二玄社,1964年7月。

《書跡名品叢刊.第一九九回配本:北齊 劉碑造像記/朱曇思造塔記》,東京:二玄社,1976年7月。

《中國法書選19:爨寶子碑/爨龍顏碑》,東京:二玄社,1989年11月。

《中國法書選26:墓誌銘集.下》,東京:二玄社,1989年8月。

《中國法書選30:化度寺碑/溫彥博碑》,東京:二玄社,1988年5月。

《中國法書選60:吳昌碩集》,東京:二玄社,1990年2月。

《中國法書選23:張猛龍碑》,東京:二玄社,1988年1月。

《中國法書選22:鄭羲下碑》,東京:二玄社,1988年8月。

《中國法書選10:木簡.竹簡.帛書》,東京:二玄社,1990年10月。

《中國書蹟大觀 第一卷 故宮博物院(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10月。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書法篆刻編2:魏晉南北朝書法》,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

饒宗頤編著,《敦煌書法叢刊 第一卷 拓本》,東京:二玄社,1983年5月。

----------------,《敦煌書法叢刊 第一八卷 碎金(一)》,東京:二玄社,1983年9月。

----------------,《敦煌法書叢刊 第二0卷 寫經(一)》,東京:二玄社,1983年6月。

----------------,《敦煌法書叢刊 第二一卷 寫經(二)》,東京:二玄社,1983年9月。

----------------,《敦煌書法叢刊 第二二卷 寫經(三)》,東京:二玄社,1983年10月。

----------------,《敦煌書法叢刊 第二三卷 寫經(四)》,東京:二玄社,1983年11月。

----------------,《敦煌書法叢刊 第三卷 經史〈一〉》,東京:二玄社,1984年5月。

姚遷、古兵編著,《六朝藝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

中國書法編輯組,《中國書法.龍門二十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

施安昌主編,《晉唐五代書法》,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7月。

《蘭亭墨蹟彙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9月。

古籍彙編

唐,張彥遠(活躍於9世紀)《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2月。

方若(1869-1955)原著、王壯弘增補,《增補校碑隨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

----------主編,《法帖考》,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11月。

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0九0,臺北巿:商務,1979。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

-------- 編著,《張懷瓘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 編著,《中晚唐五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蕭元編著,《初唐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

《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古籍(依年代排序)

西晉,衛恆(?-291),〈四體書勢〉,此文以《晉書.衛恆傳》為底本。收錄於《漢魏六朝書畫論》,頁64-80。

南朝宋,羊欣(370-442),〈採古來能書人名〉,此文以《法書要錄》卷一、《墨池編》卷二、《佩文齋書畫譜》卷八校之。錄於《漢魏六朝書畫論》,120-124。

南朝宋,劉義慶(403-444),〈企羨第十六〉,《世說新語》,台灣:中華書局,1976。

南朝宋,虞龢(活躍於泰始年間,465-471),〈論書表〉,此文選自《書苑菁華》卷十四,校以《法書要錄》和《墨池編》。《漢魏六朝書畫論》,頁134-152。

南朝齊,王僧虔(419-503),〈書論〉,此文選自《書苑菁華》卷十一。見《漢魏六朝書畫論》,頁160-163。

南朝梁,陶弘景(456-536),〈上武帝論書啟三〉,此文選自《法書要錄》,校以《墨池編》、《書苑菁華》。《漢魏六朝書畫論》,頁192-193。

---------------------------------- ,〈上武帝論書啟四〉,此文以《法書要錄》為底本,校以《墨池編》、《書苑菁華》和《佩文齋書畫譜》各本。《漢魏六朝書畫論》,頁195-196。

南朝梁,蕭衍(464-549),〈古今書人優劣評〉,此文以《書苑菁華》所載為底本。《漢魏六朝書畫論》,頁222。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以《書苑菁華》卷十九為底本。《漢魏六朝書畫論》,頁213-214。

--------------------------------,〈草書狀〉,此本以《書苑菁華》卷三和《佩文齋書畫譜》卷一對校。錄於《漢魏六朝書畫論》,頁216-217。

南朝梁,袁昂(461-540),〈古今書評〉,梁普通四年(523),此文以《法書要錄》卷二所載為底本,校以《書苑菁華》卷五、《佩文齋書畫譜》卷八。《漢魏六朝書畫論》,頁203-204。

南朝梁,庾肩吾(487-551),〈書品〉,此文以《法書要錄》卷二為底本,校以《墨池編》卷二、《書苑菁華》卷四、《佩文齋書畫譜》卷八。《漢魏六朝書畫論》,頁231-249。

唐,歐陽詢(557-641),〈用筆論〉,此文以四庫全書本《佩文齋書畫譜》為底本。《初唐書論》,頁36-37。

----------------------------,〈傳授訣〉(貞觀六年,632),此以四庫全書本《佩文齋書畫譜》為底本。《初唐書論》,頁49。

傳歐陽詢,〈八訣〉,此文從四庫全書本《佩文齋書畫譜》。錄於《初唐書論》,頁3。

傳歐陽詢,〈三十六法〉,此文從四庫全書本《佩文齋書畫譜》。錄於《初唐書論》,頁12-17。

唐,虞世南(558-638),〈筆髓論〉,以四庫全書本《佩文齋書畫譜》為底本。錄於《初唐書論》,頁66-77。

唐,房玄齡(579-648)等撰,《晉書》。錄於《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

-------------------------------------,《晉書.卷八十》。錄於《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第三冊:晉書卷六十至卷九十四》,頁2107-2108。

唐,李世民(599-649),〈筆法訣〉,此文以四庫全書本《佩文齋書畫譜》為底本。錄於《初唐書論》,頁83-85。

---------------------------,〈王羲之傳論〉,《晉書.卷八十》列傳卷五十。《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第三冊:晉書卷六十至卷九十四,頁2107-2108。

唐,李嗣真(?-696),〈書後品〉,此文以四庫全書本《佩文齋書畫譜》為底本,參校津逮秘書本《法書要錄》。《初唐書論》,頁157-204。

唐,何延之(活躍於唐開元年間,713-741),〈蘭亭記〉此文以《法書要錄》為底本。《中晚唐五代書論》,頁188-203。

唐,劉餗(活躍於唐開元年間,713-741)《隋唐嘉話》,錄於四部集要 子部《顧氏文房小說》一,台北:新興書局,1960年6月,頁19-36。

唐,張懷瓘,〈書估〉(天寶十三年,754),此文以《法書要錄》卷四為底本,參校《墨池編》卷二、《書苑菁華》卷五、《佩文齋書畫譜》卷九。《張懷瓘書論》,頁36-50。

---------------,〈書議〉(乾元元年,758),此文以《法書要錄》卷四為底本。潘運告編著,《張懷瓘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頁11-31。

李白(701-762),〈草書歌行〉,《全唐詩》第三函,第四冊,李白 卷七。錄於復興書局印行《全唐詩》三,台北市:中文出版社,頁948-949。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全唐詩》第三函,第五冊,李白 卷十五。錄於復興書局印行《全唐詩》四,頁985。

唐,韓愈(768-824),〈石鼓歌〉,此文以《全唐詩》第五函第十冊為底本,校以《墨池編》卷四所載。錄於《中晚唐五代書論》,頁254-258。

南宋,桑世昌《蘭亭考》,約嘉定年間(1208-1224)成書,收錄於《法帖考》,頁255-369。

南宋,俞松《蘭亭續考》,約淳祐年間(1241-1252),收錄於《法帖考》,頁371-401。

清,汪容甫(1744-1794)《述學》。錄於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0九0》,臺北巿:商務,1979。

清,翁方綱(1733-1818),《蘇米齋蘭亭考.卷第八》,本文所引為楊家駱主編《藝術叢編第一集.法帖考》,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頁487-511。
清,阮元(1764-1849),〈王右軍蘭亭詩序帖二跋〉,《揅經室三集》卷一。《四部叢刊正編》0九0,頁357。

-----------------------------,〈復程竹盦編修邦憲書〉,《揅經室三集》卷一。《四部叢刊正編》0九0,頁358。

-----------------------------,〈南北書論派〉、《揅經室三集》卷一。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0九0,頁352-355。

-----------------------------,〈北碑南帖論〉,《揅經室三集》卷一。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0九0,頁355-356。

清,包世臣(1775-1855),〈論書十二絕句〉,《藝舟雙楫》第二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6月,頁34-36。

清,李文田(1834-1895),〈汪中舊藏《定武蘭亭》跋〉,見李凌編著,《蘭亭書藝》中錄有圖版,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5年9月,頁145。

近代資料(依出版年排序)
中文論文集/叢書:

《蘭亭論辨》,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編輯,1977年10月出版。

張光賓編著,《中華書法史》,台北市:台灣商務,1981。

李凌編著,《蘭亭書藝》,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5年9月。

《書學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3月。

李郁周主編,《一九九四年書法論文選集》,台北市:蕙風堂,1995年。

熊秉明,《書法與中國文化》,上海:文匯,1999。

啟功,《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楊仁愷,《中國書畫鑑定學稿》,瀋陽市:遼海出版社,2000年10月。

《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8月。

錢存訓編著,《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紀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7月。

藤枝 晃著,李運博譯,《漢字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4月。

邱振中,《書法的型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祁小春,《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臺北市:石頭出版,2007年08月。

中文文獻:

1964年 啟功,〈《蘭亭帖》考〉,原發表於《文物》1964年,第2期,後錄於《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36-56。

1965年6月 郭沫若,〈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原載《文物》1965年,第6期,頁1-25。後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5-32。

1965年7月 高二適,〈《蘭亭序》真偽的駁議〉,原載1965年7月23日《光明日報》,後錄於《蘭亭論辨.下編》,頁4-10。

宗白華,〈論《蘭亭序》的兩封信〉,原載《光明日報》,1965年7月30日。

1965年8月 嚴北溟,〈從東晉書法藝術的發展看《蘭亭序》真偽〉,原載《學術月刊》1965年8月號,總第104期,亦錄於《蘭亭論集》,頁3-15。

唐風,〈關於《蘭亭序》的真偽問題〉,上海《文匯報》,1965年8月19日。

1965年9月 郭沫若,〈《駁議》的商討〉,原載《文物》1965年,第9期,亦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33-41。

郭沫若,〈《蘭亭序》與老莊思想〉,原載《文物》1965年,第9期,後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42-45。

1965年10月 龍潛,〈揭開《蘭亭序帖》迷信的外衣〉,原載《文物》1965年 第10期。亦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61-68。

啟功,〈《蘭亭》的迷信應該破除〉,原載《文物》1965年 第10期,後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69-73。

于碩,〈《蘭亭序》並非鐵案〉,原載《文物》1965年 第10期。後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77-82。

阿英,〈從晉磚文字說到《蘭亭序》書法─為郭沫若《蘭亭序》依托說做一些補充〉,《文物》1965年 第10期。

1965年11月 徐森玉,〈《蘭亭序》真偽的我見〉,原載《文物》1965年,第11期。後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83-90。

趙萬里,〈從字體上試論《蘭亭序》的真偽〉,原載《文物》1965年,第11期。後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91-92。

于碩,〈東吳已有「暮」字〉,原載《文物》1965年,第11期。後錄於《蘭亭論辨》上編,頁93。

張德鈞,〈《蘭亭序》依託說的補充論辯─與嚴北溟等先生商榷〉,原載《學術月刊》1965年11月號,總第107期。後錄於《蘭亭論集》,頁9-15。

1965年12月 史樹青,〈從《蕭翼賺蘭亭圖》談到《蘭亭序》〉,原載《文物》1965年,第12期。後錄於《蘭亭論辨》上編,115-120。

李長路,〈《蘭亭序帖》辨妄舉例〉,原載《文物》1965年,第12期,《蘭亭論辨》上編,頁94-107。

1965年 黃君實,〈王羲之《蘭亭序》真偽辨〉,原載《崇基學報》第5卷,1965年第1期,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6-32。

1966年 商承祚,〈論東晉的書法風格并及《蘭亭序》〉,原載《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66年第1期。後錄於《蘭亭論辨》下編,頁11-25。

1972年8月 郭沫若,〈新疆出土的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原載《文物》1972年,第8期,《蘭亭論辨.上編》,頁1-4。

1977年10月 王一羽,〈東晉字體沒有脫離隸書筆意〉,《蘭亭論辨》,頁48-60。

李長路,〈《蘭亭》辨妄舉例小補〉,《蘭亭論辨》,頁109-114。

1980年 周紹良,〈《蘭亭序》真偽考〉,原載於《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4期;後收錄於《紹良叢稿》時更名為〈從老莊思想論《蘭亭序》之真偽〉,齊魯書社,1984年;亦以〈從老莊思想論《蘭亭序》之真偽〉之名收於《蘭亭論集》,頁117-127。

熊秉明,〈關於蘭亭序真偽問題的一個假定〉,原載於《書譜》33期,1980年4期,頁62-66,今錄於《書法與中國文化》,上海:文匯,1999,頁172-181。

1981年 周傳儒,〈論《蘭亭序》的真實性兼及書法發展方向問題〉,原載《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1期,後錄於《蘭亭論集》,頁49-63。

1982年 喻蘅,〈《蘭亭序帖》祖本面目初探〉,原載《復旦學報》1982年第1期,今錄於《蘭亭論集》,頁66-72。

黃任軻,〈評“蘭亭論辨”中的“隸書筆意”說〉,原載《復旦學報》,1982年第1期,亦錄於《蘭亭論集》,p.73-75。

高二適,〈《蘭亭序》真偽之再駁議〉,《書法研究》,1982年 第1期,總第7期,頁7-11。

翁鼐,〈《蘭亭序》之管見〉,《書法研究》,1982年,第一期,總第七期,頁12-24。

庾人俊,〈關於晉朝的書體問題〉,《書法研究》,1982年,第一期,總第七期,頁25-38。

馬里千,〈晉代書體與《蘭亭序帖》〉,《書法研究》,1982年,第一期,總第七期,頁39-48。

徐邦達,〈王羲之《蘭亭序》臨本前後七種合考〉,《書譜》第八卷 第一、二、三、四、五、六期,總第44、45、46、47、48、49期,1982年2、4、6、8、10、12月。

1983年 唐蘭,〈《神龍蘭亭》辨偽〉,原載《書法》1983年1、2、3期,總28、29、30期,今錄於《蘭亭論集》,頁76-106。

許莊叔,〈《蘭亭》真賞〉,原載《書法研究》1983年 第4期,總第14輯,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07-116。

1984年1月 周紹良,〈從老莊思想論《蘭亭序》之真偽〉,原錄於《紹良叢稿》,齊魯書社1984年1月版。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17-127。

1984年11月 逯欽立遺著,吳雲整理,〈《蘭亭序》是王羲之作的,不是王羲之寫的〉,《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28-132。

1985年3月 許莊叔,〈《蘭亭》後案〉,原載於《書學論集─中國書法研究交流會論文選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3月。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33-141。

應成一,〈從社會文化發展觀看《蘭亭序》書體發生並存在於東晉時代之可能性〉,《書學論集─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論文選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3月,頁127-151。

1985年 張昕若,〈王羲之書法真面目的一些探討〉,原載《文藝研究》1980年 第5期,後錄於《蘭亭論集》,頁42-48。

1986年 李長路,〈略論王羲之的思想與書風─「蘭亭論辨」之續〉,原載於《書法家》,1986年,第1期。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42-144。

1987年 方聞,〈王羲之傳統與唐宋書法〉,《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顏真卿逝世一千二百年》,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年6月,頁249-266。

1987年6月 徐復觀,〈《蘭亭》爭論的檢討〉,原載《中國藝術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亦錄於《蘭亭論集》,頁145-161。

1988年 (日本)谷村熹齋著,賀寅秋譯,〈「右軍箋」的推想〉,原載《中國書法》,1988年,第2期,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62-168。

王玉池,〈「蘭亭論辨」中的誤會及其他〉,原載《中國書法》,1988年,第3期,後略作修改收錄《中國書法全集.三國兩晉南北朝編‧王羲之王獻之卷一》:劉正成主編,劉濤分卷主編,榮寶齋1991年11月版,頁35-40。亦錄於《蘭亭論集》,169-174。

1991年 張潤民,〈亦論《蘭亭序》之真偽〉,《書法研究》總第四十五輯,1991年第三期,頁106-112。

1993年11月 水賚佑,〈宋代《蘭亭序》之研究〉,原載中國書法家學會編,《全國第四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重慶出版社,1993年11月。今錄於《蘭亭論集》,頁175-184。

1994年 毛萬寶,〈1965年以來蘭亭論辨之透視〉,《書法研究》1994年 第4期,頁46-59。

1994年12月 穆欣,〈關於《蘭亭序》真偽的筆戰〉,《文匯讀書周報》,1994年12月3日,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85-189。

1995年 李郁周,〈八柱神龍本《蘭亭序》字勢評析〉,《一九九四年書法論文選集》,頁參~1-25。

沈培方,〈「褚模王羲之蘭亭序」係米芾臨本考辨〉,台灣《故宮文物月刊》,12卷第12期,總144期,頁98-109。

1995年10月 華人德,〈論東晉墓誌─兼及「蘭亭論辨」〉,台灣《故宮學術季刊》,1995年10月,第13卷第1期。後錄於《蘭亭論集》,頁196-215。

1996年 商承祚,〈論東晉的書法風格並及《蘭亭序》〉,原載《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亦錄於《蘭亭論辨》下編,頁11-25。

1998年11月 鄭重,〈回眸「蘭亭論辨」〉,原載《文匯報》1998年11月26日。後錄於《蘭亭論集》,頁216-219。

2000年9月 王玉池,〈有關「蘭亭論辨」二題〉,《蘭亭論集》,頁279-283。

朱關田,〈《蘭亭序》在唐代的影響〉,《蘭亭論集》,頁318-321。

沈培方,〈《蘭亭序》筆法推測─兼評幾種臨本〉,《蘭亭論集》,頁486-489。

祁小春,〈關於《蘭亭序》真偽的兩個新疑問〉,《蘭亭論集》,頁322-330。

吳鴻清,〈《蘭亭序》書家管見〉,《蘭亭論集》,頁490-494。

華人德,〈論六朝寫經體─兼及「蘭亭論辨」〉,《蘭亭論集》,頁284-297。

曹寶麟,〈《集王聖教》與《神龍蘭亭》之比勘〉,《蘭亭論集》,頁376-392。

劉濤,〈東晉銘刻書跡的體態及相關問題─兼談神龍本《蘭亭》〉,《蘭亭論集》,頁298-317。

穆棣,〈八柱本《神龍蘭亭》墨蹟考辨〉,2000年,《蘭亭論集》,頁345-375。

叢文俊,〈關於魏晉書法史料的性質與學術意義的再認識—兼及「蘭亭論辨」〉,《蘭亭論集》,頁230-259。

2000年 徐利明,〈《蘭亭序》傳本墨迹考評〉,《收藏家》,2000年,第10期,總第48期。

2001年 紀紅,〈「蘭亭論辨」是怎樣的「筆墨官司」〉,《書屋》,2001年,第1期,總第39期,頁22-28。

金丹,〈阮元與《蘭亭序》〉,《東南文化》,2001年 第7期,總第147期,頁57-61。

2001年12月 李郁周,〈智永名下《真草千字文》墨跡本的草法問題〉,《中國碑帖與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頁317-332。同文亦收錄於《中國書史書跡研究》,臺北:蕙風堂,2003,頁6-24。

2002年 楊仁愷,〈試論魏晉書風及王氏父子的風貌〉,《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0-31。

徐利明,〈王羲之《蘭亭序帖》書法面目考辨〉,《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2-38。

黃簡,〈重讀《蘭亭帖》〉,《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9-46。

劉才昌,〈《蘭亭集序》帖真偽芻議〉,《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7-54。

吳鴻清,〈《蘭亭序》証偽〉,《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55-61。

2003年7月 錢存訓編著,〈第七章:紙卷〉,《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紀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7月,頁110-137。

〈第五章:竹簡和木牘〉,《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紀錄》,頁71-93。
2003年8月 呂琪昌,〈從風格分析的角度檢驗王羲之傳世書法墨本〉,《藝術學報》,第72期,2003年8月,頁83-98。

2005年4月 藤枝 晃著,李運博譯,〈九 卷子本的尊嚴〉,《漢字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4月,頁121-142。

2005年6月 邱振中,〈關於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書法的型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頁57-92。

毛天玕,〈《蘭亭序》世紀大論辯〉,《檔案春秋》2005年12期。
2007年 呂琪昌,〈揭開王羲之蘭亭序真偽的秘密(Ⅱ、Ⅲ)〉,《藝術欣賞》,第三卷 第一期(2007.2),頁118、第六期(2007.12),頁37-47。

2007年8月 祁小春,〈蘭亭序問題─從文獻學的角度重新考察〉,《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臺北市:石頭出版,2007年8月,頁253-330。

日文:

西川 寧,〈張金界奴本について〉,西川 寧主編,《昭和蘭亭記念展圖錄》,東京:二玄社,1973年12月,頁227-238。

西文:

Stanley-Baker, Joan, 1986. ‘Forgeries in Chinese Painting.’ Oriental Art, 32.1, pp.54-66.

----------------------- ,1995. Old Masters Repainted- Wu Zhen (1280-1354): Prime Objects and Accretion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