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04: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怡如
研究生(外文):I-Ju Su
論文名稱:整合型電腦外觀元件之配置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Layout of the Appearance Parts of All-in-one PC
指導教授:涂永祥涂永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g-Hsiang T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同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學系(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All-in-one PC整合型電腦使用性介面設計
外文關鍵詞:All-in-oneAIO PCUsabilityInterface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All-In-One整合型電腦為桌上型電腦的新式樣,主機與螢幕一體成型,並具備體積小、低耗能、具時尚感等優勢,而成為桌上型電腦產業的新趨勢,本研究的課題在瞭解未來All-In-One PC的設計方向。本文共進行三部份調查,包含「現有AIO PC設計調查」、「AIO PC配置喜好度調查」以及「AIO PC設計方案調查」。
在「現有設計調查」中,對現有產品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以及訪談工業設計人員在產品構想設計時所遭遇的設計問題點。「AIO PC配置喜好度調查」是參照現有設計調查所得的資料來做問卷的設計,以網路問卷的方式做調查,調查對象分為設計人員與非設計人員,藉此方式來篩選設計的需求,也了解不同身份人員對All-In-One整合型電腦的使用性偏好,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一t檢定、卡方檢定,和無母數統計內的寇克蘭Q檢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設計人員與非設計人員的喜好差異,分別在「喇叭的擺放位置」與「光碟機的擺放位置」上。設計人員傾向於將喇叭擺放在螢幕下方的位置,非設計人員傾向將喇叭擺放在螢幕左右兩側;光碟機的位置除了設計人員傾向右側下方之外,兩種身分人員都喜歡右側上方的位置。接著,在「設計方案調查」中,以12種設計方案的3D模型,驗證受訪者對於各設計配置項目的認同度、與整體喜好度。最後,分析結果歸納出全體受訪者皆認同的七項設計特點,分別有:(1)腳座支撐式型態、(2)加入整線式設計、(3)可調整角度之網路攝影機、(4)主機電源按鍵擺放在前面右下方的位置、(5)喇叭置於螢幕下方或螢幕左右兩側、(6)光碟機擺放在右側上方,以及(7)IO Ports置放於右側下方或左側下方的位置。本研究的結果可作為日後設計實務人員或設計研究者的參考。
All-in-One PC is one of the latest designs of Desktop Computers. All-in-One computers combine the monitor into the same case with the other components such as CPU, Mother Board, Hard-Disc Drive, Power Supplier, etc.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three main parts, which are “Investigation of Recent AIO PC Designs,” “Investigation of AIO PC Disposings” and “Investigation of AIO Design Plans.”
In the section “Investigation of Recent AIO PC Designs,” we collect the data of various AIO PC products that are already announced, and interview some AIO PC designers to find out the design problems they are facing. Then, sort those “problem points” by their functionalities so that we can categorize them into power button, I/O ports, optical disk drive, speaker, handle, etc. for analysis.
A survey questrionnair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research – “Investigation of AIO PC Disposings.” All of the items are acquired by the result of prior step. The subjects express their needs or preferences on AIO PC designs by filling the questionnaire sheet on the internet. We analyze the data by test tools of SPSS, such as One Way ANOVA, One-Sample t Test, Chi-Square Test and Cochran Q Test. The result shows us the difference of preferences between designers and others.
In third step, “Investigation of AIO PC Design Plans,” we build twelve AIO 3D CG models for verification.
Finally, we can conclude that an AIO PC design which contains seven features listed below are acceptable to most of the subjects: (1) monitor type; (2) cable management; (3) adjustable webcam; (4) power button placed at lower-right corner of the front; (5) speakers placed on right and left next to, or below the panel; (6) ODD placed on right-upper side; (7) IO-ports placed on lower end of right side or left side.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 4
1.4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All-In-One PC之定義 7
2.2 All-In-One PC之演進 8
2.3 人因科學與使用性 13
2.4 分析方法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 19
3.1 研究設計 19
3.2 AIO PC現有設計調查 20
3.2.1 現有產品基本結構 20
3.2.2 現有產品分析 23
3.3 AIO PC配置喜好度調查 31
3.3.1 問卷設計與各變數之定義與衡量 32
3.3.2 樣本之基本資料 34
3.3.3 AIO PC配置喜好度調查結果分析 36
3.3.4 AIO PC配置喜好度調查小結 42
3.4 AIO PC設計方案調查 42
3.4.1 問卷設計與各變數之定義與衡量 43
3.4.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52
3.4.3 AIO PC設計方案調查結果與分析 53
3.4.4 AIO PC設計方案調查小結 62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64
4.1 研究結論與討論 64
4.2 研究貢獻 67
4.3 研究限制 67
4.4 後續研究方向 68
參考文獻 73
附錄一 「AIO PC配置喜好度調查」之研究問卷 76
附錄二 「AIO PC設計方案調查」之研究問卷 83
英文部分:
[1] Coughlan, P., & Mashman, R. (1999). Once Is not Enough: Repeated Exposure to and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an Automobile Design Prototype. Design Studies, 20(6), 553-563.
[2] Garvin, D. A. (1984). What does Product Quality Really Mea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5-43.
[3] Jordan, P. W. (1998). Human factors for Pleasure in Product use, Applied Ergonomics, 29(1), 25-33.
[4] Nie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AP Professional.
[5] Whitfield, David, & Langford, Joe, (2001).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od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部份:
[6] Norman D. A.著,卓耀宗譯 (2000)。設計心理學,遠流出版社。
[7] 王月青 (民89)。影響產品價值感之造型元素探討。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8] 林榮泰 (民92)。評估圖像符號方法的研究。明志工專學報,25期, 239-256頁。
[9] 林維峰 (民97)。數位像框使用性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0] 林建全 (民95)。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誘目特徵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11] 洪政頡 (民97)。產品的操作對造形要素喜好影響之研究–以 USB 隨身碟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2] 理財周刊 (民99),第490期。
[13] 黃俊霖 (民90)。產品設計、美感價值與消費者反應階層模式間關係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14] 劉峪瑄(民95)。產品造形視覺舒適因素研究:以數位相機為例。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15] 劉漢財(民94)。電子地圖操作介面的使用性評估。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網際網路部份:
[16] Apple Web Site (2010)。上網日期:民國99年6月7日。網址: http://www.apple.com/tw/
[17] BindApple (2010)。上網日期:民國99年6月7日。網址: http://bindapple.com/
[18] DIGITIMES (2010)。上網日期:民國99年5月26日。網址: http://www.digitimes.com.tw/
[19] DisplaySearch (2010)。上網日期:民國99年5月26日。網址:http://www.displaysearch.com.tw/
[20] Institute of Ergonomics & Human Factors (2010)。上網日期:民國99年5月26日。網址:http://www.ergonomics.org.uk/
[21] WIKIPEDIA (2010)。上網日期:民國99年3月30日。網址:http://en.wikipedia.org
[22] ZDNet (2009)。上網日期:民國99年1月15日。網址:http://www.zdnet.com.tw/
[23] 電子工程專輯(2009)。上網日期:民國99年1月15日。網址:http://www.eettaiwan.c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