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
(一)中文: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李石樵》,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
林佩淳,《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文化,1998。
黃海鳴,《吳天章1997》,台北:印象畫廊,1997。
陸蓉之,《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2。
莊永明編,《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Griselda Pollock,陳香君譯,〈女性作為符號:精神分析解讀〉,《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2000。
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雄獅,1994。
張燕風,《老月份牌廣告畫》,台灣:漢聲,1994,上下卷。
賴瑛瑛編,《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展》,加拿大:卡爾藝術學院史考特藝廊,2000。
(二)外文:
Barthes, Roland, Image-Music-Text, London: Fontana, 1977.
Berger, John, Ways Of See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72.
Butler, Judith, Camp: Queer Aesthetics and the Performing Subject, ed. Fabio Cleto,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Case, Sue-Ellen, Making a Spectacle: Feminist Essays on Contemporary Women’s Theatre, ed. Lynda Hart, Michigan: Univ . of Michigan Press, 1989.
De Lauretis, Teresa, Alice Doesn’t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0.
Fabio, Cleto, Camp: Queer Aesthetics and the Performing Subject,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Freud, Sigmund, Sexuality and the Psychology of Love, ed. Philip Rieff, New York: Collier Books Press, 1963.
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2: The Uses of Pleasure, tran. Robert Hurley, New York: Pantheon, 1985.
Halperin, David, One Hundred Years of Homosexuality and Other Essays on Greek Love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Jaques Lacan, The Seminar of Jaques Lacan: Book I, New York: Norton, 1991.
Miller, Kate,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0.
Lacan, Jacques, Feminine Sexuality: Jacques Lacan and the Çcole Freudienne, eds. Juliet Michell and Jaqueline Rose, trans. Jacqueline Rose, New York: Norton, 1985.
Mulvey, Laura, The Sexual Subject: A Screen Reader in Sexuality, ed. John Caughie, Annette Kuhn, Mandy Merck, and Barbara Cre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Riviere, Joan, Formations of Fantasy, ed. Victor Burgin, James Donald , and Cora Kapl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6.
Silverman, Kaja, Male Subjectivity At The Margi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二、期刊:
(一)中文:
史書美,〈一九三九年的上海女性——從後殖民論述的角度看中國現代女性之「現代性」〉,《聯合文學》,第10 卷,第7 期,頁139-48。呂佩怡,〈誰在想像建構「台灣特性」?〉,《現代美術學報》,第4 期(2001),頁125- 51。
胡永芬,〈從政治關懷到傷逝的黑色幽默——吳天章批判色彩的創作理路〉,《典藏藝術》,第33 期(1995),頁164-69。施素筠,〈以西式裁剪看民國二○年以後之旗袍演變〉,《實踐家政學報》,第4 期(1973),頁211-23。高千惠,〈台灣風景味——從懷舊的景深與豔俗的廣角看台灣當代藝術裡的人文性〉,《藝術家》,第47 卷,第3 期(1998),頁360-73。高千惠,〈台灣新區域本位論述的觀察〉,《藝術家》,第45 卷,第6 期(1997),頁308-14。
高千惠,〈拳頭與枕頭的藝術特區〉,《藝術家》,第42 卷,第6 期(1996),頁418-20。
徐文琴,〈台灣繪畫中女性形象的觀照〉,《現代美術》,第50 期(1993),頁25,頁25-35。高名潞,〈跨國經濟與全球文化中的現代性——對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海外藝術的世紀末描述〉,《傾向》,第12 期(1999),頁1-38。倪再沁,〈西方美術•台灣製造〉,《台灣現代美術的批判》,《雄師美術》,第242 期(1991),頁114-33。
黃海鳴,〈九Ο年代的台灣新潮美術〉,《傾向》,第12 期(1999),頁107-162。
黃海鳴,〈滲出豔麗、慾望及記憶的洞口--試分析吳天章97 個展中的時空結構〉,《藝術家》,第45 卷,第3 期(268),頁445-447。陳鴻均,〈西洋藝術中的少女命運(二)〉,《誠品好讀》,第3 卷,第61 期(2000),頁9。
鄭乃銘,〈是誰在暢飲情慾——閱讀「吳天章個展」與「洪東祿個展」〉,《藝術家》,第45 卷,第5 期(1997),頁315-17。鄭宜欣,〈市場口的女性——從李石樵的〈市場口〉論畫家以女性為表現之創作意涵〉,《台灣人文》,第6 期(2000),241-67。
劉瑞琪,〈女性主義藝術史研究方法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8 期 (2000),頁195-235。謝東山,〈情慾與權力——當代藝術新類型〉,《雄獅美術》,第305 期 (1996),頁66-70。謝東山,〈發現身體的權力——「情慾與權力」展簡介〉,《雄獅美術》,第306 期(1996),頁77-81。(二)外文:
Anna C. Chave, “New Encounters with Les Demoiselles d’ Avignon: Gender, Race, And The Origins of Cubism,” in The Art Bulletin, 76 (Dec. 1994).
三、訪談資料
薛懷琦,吳天章訪談紀錄,2000 年4 月23 日,台北市。
薛懷琦,林壽鎰訪談記錄,2000 年4 月22 日,桃園市。
四、錄影資料
黃明川,〈黃進河〉,《解放前衛:九○年代台灣前衛藝術家》,錄影資料,
台北:公共電視,2002。
吳天章,〈春宵夢〉系列作品,錄影資料,1995-1997,吳天章保存。
吳天章,〈紅塵不了情〉,錄影資料,1997,吳天章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