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22: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燦芬
研究生(外文):Tseng Tsan Feng
論文名稱:海德格論技術與藝術思想
論文名稱(外文):Heidegger on Art and Technology
指導教授:洪漢鼎洪漢鼎引用關係戚國雄戚國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ng HandingChi Kuo Hsi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
中文關鍵詞:存有真理無蔽解蔽技術藝術
外文關鍵詞:BeingTruthAletheiaDiscloseTechnology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論 文 摘 要
  人類社會文明的演變,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從新石器到農業社會,從農業社會到近代的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又到當代的資訊社會,都與技術生產的變革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按照馬克斯的說法,生產技術決定了社會組織與關係和人類思惟模式。這樣的說法,從辯證唯物法的形上角度來看,並不為過。但馬克斯對技術的看法,還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解讀的,無法解釋當代技術的普遍及複雜性和強度。很明顯的,現代技術的無孔不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影響到人們的行為舉止及思想情感和精神價值等等各方面。就連人本身也成為人所創造出來的技術所擺佈設計的對象,這種現象就遠非技術的工具性人類學說法所能澄清得了的。現代技術所具有的形上幅度、深度及高度,需要進一步深思與追問。
  做為當代的偉大哲學家,海德格推倒前人說法,認為現代技術是西方文化及形上學歷史所構成的一條由命運所鋪成的道路,它聚集總結著由柏拉圖至尼采的所有形上學歷史成就。由於遺忘存有,西方哲學家只專注於探討存有者之為存有者,追問存有者之根據與存有者性,卻不去深思存有之為存有。於是乎,柏拉圖的理念說、亞理士多德的形質說、中世紀的存有與本質說、笛卡兒心物二元說、康德的現象與物自體說、黑格爾的絕對精說、叔本華的生存意志、尼采的權力意志等等,都繞著存有者打轉,存有本身卻逐漸地被徹底遺忘了。如此一來,萬事萬物的存有豐滿性也就逐漸被剝離殆盡,靈肉被剔除,就只還剩下一些屍骨。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的存有者在技術的「座架」的最高指令下,都變成了持存物,都是要加以擺置、訂造、持存,最後在「促逼」的號令下,萬事萬物都被解蔽地塞入一個個的框架或座架中。現代技術的顛峰成就,使得人類征服地球,人類進入了尼采所言的爭奪地球統治的時代己經來臨,各民族拚命發展工業技術,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極權主義應運而生,二次大戰也跟著來。技術的形上奧秘一經人們掌握,人們就神魂顛倒,神采飛揚起來,可以掌控操控人事物,得意洋洋。
  得意忘形的時刻,也正是災禍危險臨頭的時候。當所有存有者都被解蔽為持存物,被供奉在「座架」的祭壇上時,諸神也就隱遁起來,人神氣活現地成為大地的主人,存有既被徹底丟開,虛無主義也就長驅直入,佔據人們的上空。人們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也失去更多的東西。萬事萬物都被去蔽的同時,也遮蔽了更多的東西。當人們成為萬物之主宰之同時,無家可歸的命運也跟著來。當現代技術聚集所有形上學之可能性時,哲學的終結的時代也已勢不可擋,控制論成為哲學王。存有歷史的第一章已經結束,存有徹底被遺忘,「危險」逼在眼前,生態浩劫與精神危機迫在眉睫。但危險中有契機,危機即是轉機,認識技術的座架本質,不為技術的神奇所迷誤,是救渡人類命運的第一步。與技術有同樣字源的藝術,具有更豐滿的解蔽可能性,可能為我們開闢出一條救贖的道路。在這精神貧困的時代,詩人可能為我們點亮一盞明燈,指引去路。若詩人還不能為我們指出光明路,那就只還有一個上帝能救我們。
  海德格在哲學史上重提存有問題,指出西方哲學史是存有遭遺忘的過程,其結果是現代技術的猖行無阻。要解決當前西方文化主導的基本態勢,就是要克服或解構西方形上學傳統,亦即回到存有的鄰近處及人的本質生存那裡。海德格並且認為,傳統形上學或哲學的真理觀陷於符合論而無法自拔,最後淪為技術的正確性為真理的止觀。要克服傳統形上學的糾纏,除了提出存有問題之外,還須重回前蘇格拉底期的真理觀,亦即以無蔽為真理的正觀,以開顯的真理為無上正觀,代替形上學及科學技術的符合正確性真理觀。海德格終身關注存有的真理及真理的存有,晚期雖轉向語言,但仍離不開前二者。海德格指出現代技術所具有的危險,乃是技術遺忘存有與無蔽的真理所致,要挽救當前危機,惟有回到存有與真理之思那裡去。藝術是存有的真理彰顯之處,惟有藝術才能將我們帶離困境。
  但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是在美學的範圍上去論述的。而傳統美學又是在傳統形上學的氛圍下去構建的,美學研究人的感性及感情及感受,這又脫離不了人類學的困境。而且關於藝術的研究,也擺脫不了物與器具二因素的干擾。無論如何,這都是海德格要加以克服與超出的。海德格直接從作品下手做研究,認為藝術是無蔽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作品開啟一個世界,建立一個大地,在世界與大地的爭執中,真理自行置入作品。並不是藝術家的匠心獨運,真理才得以進入作品。在世界與大地的激烈爭執後,會有一寧靜和諧的時刻,此時真理展現於敞開領域,真理最後被固定於型態中,就形成作品。在真理被敞開的領域中,有一林中空地的澄明領域呈現出來,世界被爭得,但大地仍自行鎖蔽著,自行去蔽的同時,遮蔽也尾隨而來,於是人們只有在去蔽與遮蔽、光明與黑暗的二塊領域漫游擺盪。
  藝術作品的創作與保藏,都需要人的此在從被拋的生存決心中,去進行籌劃。在陰森驚人的無人領域中,投入存有的領域。而在世界與大地、澄明與遮蔽的激烈爭執中,讓真理的裂隙呈現於前。各種藝術本質上可歸於語言,而語言的源始本質是詩,因而藝術的本質是詩。詩性語言命名存有者,詩讓存有的真理敞開出來,讓存有者得以大白於世,於是詩就是真理的創建。創建蘊含著贈予、建基及開端三者,詩是對神明召喚,是對存有的揭秘。是來自存有的贈予,詩為一歷史性民族開啟一存有領域,讓存有者得以存有,詩為人類奠定安心立命的基礎。
Abstract
Technology and art in Ancient Greek times shared the same word root, which meant the disclosure of beings. However, they gradually diverged in meaning in later ages.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Western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took the path of technology. From Plato to Nietzsche,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modern technology has collected the whole body of accomplishments from philosophy; it is the final produce of philosophy. While art ultimately became aesthetics,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of beauty by Mankind, losing its earliest sacred significance.
Martin Heidegger employed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s to get back to the root meaning of technology and art. He felt that the nature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Gestell, which compels disclosure, forcing all beings, including human beings to be each crammed into one Gestell after another and be disclosed in a calculated way. Modern technolog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y. It is dangerous, in part because it plunges us all into a spiritual crisis that strips us of our humanity, and in part because it creates an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crises, Heidegger felt we needed to return to the artistic method of disclosure. He felt that the real nature of art is poetic creation. The nature of poetry is to create and construct reality. Poetic allows being to be revealed, and is the basis for Mankind to create a new fate.
目 錄
導論……………………..……………………………………………………………1
第一節 問題…………………………………………………………………1
第二節 海德格思想之提出…………………………………………………. 3
第三節 寫作的動機與範圍……………………………………………………9
第一章 海德格的技術思想....……………………………………………………..11
第一節 對一般技術看法的批判.……………………………………………..11
第二節 現代技術的本質.……………………………………………………..14
第三節 技術與科學及形上學的關係…………………..…………………….. 17
第二章 海德格的藝術思想………………………………………………………..27
第一節 對傳統美學的批判……………………………………………………..27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本質………………………………………………..33
第三節 作品與真理的關係……………………………………………………..38
第三章 技術與藝術思想的對比…………………………………………………..46
第一節 技術的命運……………………………………………………………..46
第二節 藝術的使命....…………………………………………………………..50第三節 結論……………………………………………………………………..56
結束語………………………………………………………………………………..62
參考文獻……………………………………………………………………………..64
參 考 文 獻
一、海德格著作
(一)英文部分: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Translated by Ralph Manheim, Gan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Anchor Books, 1961.
Basic Writings, edit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 Londen: Routleg, 1993.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2.
Hegel’s Concept of Experience, Translated by J. Glenn Gay and Fred D. Wieck,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9.
Nietzsche, Four volumes, Edited by David Farrel Krell,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9-87.
On the Way to Language, Translated by Peter D. Hertz and Stambaugh,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lated by Albert Hofstande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by William Lovitt ,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
The Question of Being, Translated by William Kluback and Jean T. Wilde, New Haven, CT: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s, 1958.
What is Call Thinking? Translated Fred D. Wieck and J. Glenn Gra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8.
What is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William Kluback and Jean T. Wilde, New Haven, CT: Colleg & University Press, 1958.
What is Thing? Translated by W. B. Barton Jr. and Vera Deutsch,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67.
(二)德文部分:
Die Frage nach den Ding, Tübingen: Niemeyer, 1962.
Die Technik und die Kehre, Plullingen: Neske, 1954.
Einfüehrung in die Metaphysik, Tübingen: Niemeyer, 1953.
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Frankfurt: Klstermann, 1981.
Holwege, Frankfurt: Klostermann, 1950.
Identitäet und Differenz, Pfullingen: Neske, 1957.
Neitzsche, Pfullingen: Neske, 1961.
Sein and Zeit, Tübingen: Niemeyer, 1979.
Unterwegs zur Sprache, Pfullingen: Neske, 1959.
Vorträge und Aufsäetze, Pfullingen: Neske, 1954.
Was ist das-die Philosophy? New York, 1958.
Wegmarken, Frankfurt: Kloetermann, 1978.
Zur Sache des Denkens, Tübingen: Niemeyer, 1969.
(三)中文部分:
《尼釆》上、下二卷,孫周興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一版。
《存在與時間》,王慶節、陳嘉映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初版。
《走向語言之途》,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初版。
《林中路》,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初版。
《海德格爾選集》上、下二卷,孫周興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第一版。
《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一版。
《路標》,孫周興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一版。
二、海德格研究相關著作及論述:
(一)外文部分:
Critical Assessment: Martin Heidegger, Edited by Christopher Macan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James Dicenso, Hernenutics and the Disclosure of Truth: A Study in the Work of Heidegger, Gadamer and Ricoeur, V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1990.
Joseph J. Kockelmans, Heidegger on Art and Art Work,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1985.
Michael E. Zimmerman, Heidegger’s Confrontation with Modernity: Technology, Politics, Art,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1990.
Robert Bernasconi, Heidegger in Question: The Art of Existing,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3.
(二)中文部分:
岡特.紹伊博爾德,《海德格分析新時代的技術》,宋祖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與有限性思想》,孫周興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陳嘉映,《海德格哲學概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第一版。
傑夫.柯林斯,《海德格與納粹》,戚國雄譯,台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初版。
彭富春,《無之無化──論海德格思想道路的核心問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第一版。
靳希平,《海德格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三、論文相關著作
(一)英文部分: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lated by Parvis Emad and Kenneth Mal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二)中文部分: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再版。
尼釆,《上帝之死──反基督》,劉琦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1年再版。
尼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余鴻榮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再版。
尼釆,《歡悅的智慧》,余鴻榮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再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二卷,洪漢鼎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1995年第一版。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4年初版。
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李真譯,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初版。
阿多諾,《美學理論》,王柯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哈伯瑪斯,《認識與旨趣》,郭官義、李黎合譯,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初版。
柏拉圖,《理想國》,侯健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
洪漢鼎,《理解的真理》,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初版。
胡塞爾,《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倪梁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初版。
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李幼蒸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初版。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一版。
胡塞爾,《邏輯研究》,倪梁康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年初版。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第一版。
倪梁康主編,《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恩斯特.貝勒爾,《尼釆、海德格與德里達》,李朝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
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楊祖陶、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初版。
理察.帕瑪,《詮釋學》,嚴平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第一版。
陳康,《論希臘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一版。
奧康諾主編,《批評的西方哲學史》,洪漢鼎等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初版。
楊祖陶,《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台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鄧曉芒,《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鮑桑葵,《美學史》,張今譯,深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初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文宏、陳正男(1999)。產業類別對企業文化與市場導向關係之影響。輔仁管理評論,7(2),69-92。
2. 鄭伯壎、任金剛、張慧芳、郭建志(1997)。台灣企業網絡中的對偶關係:關係形成與關係效能。中華心理學刊,39(1),75-92
3. 鄭伯壎(1995c)。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一個台灣民營企業主持人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119-173。
4. 鄭伯壎(1993)。組織價值觀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工作績效關係:不同加權模式、差距模式之比較。中華心理學刊,35(1),43-48。
5. 鄭伯壎(1990)。組織文化價值觀的數量衡鑑。中華心理學刊,32,31-49。
6.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向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54。
7. 陳東升(1993)。醫療組織關係的制度理論分析-以新竹醫療區為例。中國社會學刊,17,101-126。
8. 鄭伯壎、黃敏萍(2000)。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一項文化價值的分析。中山管理評論,8(4),583-617。
9. 鄭伯壎(1995b)。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10. 葉啟政(1988)。「制度化」的社會邏輯。中國社會學刊,12,1-31。
11. 黃如萍(1995)。產業類別、企業文化與公關活動之關聯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1,99-135。
12. 陳東升(1993)。組織間關係的理論探討。社會科學論叢,41,31-61。
13. 陳東升(1992)。制度學派理論對正式組織的解析。社會科學論叢,40,111-133。
14. 洪春吉(1997)。資訊業、鋼鐵業、紡織業之領導型態與企業文化之比較。管理學報,第十四卷,第三期,331-358。
15. 吳靜吉、林合懋(1998)。轉型領導量表與交易領導量表的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2),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