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1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陽兩坤
研究生(外文):Lang-Kun Ou-Yang
論文名稱:以學習型組織的觀點探究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經驗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the"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by View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指導教授:楊泰和楊泰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i-Ho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崑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7
中文關鍵詞:學習型組織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OrganizationIn-Depth Interview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本文以臺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場域,研究者以局內人的角度,深入地分析教育部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之背景與訴求。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為主、參與觀察為輔,來蒐集質性的文本資料;意圖以「學習型組織」之相關理論為基礎,探究在教育部積極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時,臺南市公立國民小學針對此二項議題的實務運作情形及其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之實際影響,希冀能詮釋參與教師的真實感受與樣貌,並提出具體的結論與建議。研究結果有五項發現及主題命名: (一)走出象牙塔、喜見百果林;(二)寒天飲冰水、冷暖各自知;(三)一步一腳印、勤耕福田種;(四)孤鵬難展翅、群雁渡重洋及(五)拍手給糖果、水到渠自成。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四點管理上的建議:(一)詳細規劃、確立願景,以利長期施行;(二)事前溝通、身體力行,以期上行下效;(三)事後互動、增進了解,以促團隊運作及(四)型塑專業、鼓勵學習,以達組織成長。

關鍵字:學習型組織、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the educators at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 City as subjects.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in dept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romo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n addition to the in-depth interview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employed in the investigati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as used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Based on thories related to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er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two issu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n elementary schools, aiming at interpreting and presenting the true feelings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bringing up concrete conclusions and useful recommendations. Fiv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research: 1. Once teachers walk out from the ivory tower of daily teaching, they will be able to experience the happiness of different activities. 2. One’s own feeling toward specific experiences can hardly be understood by others. 3. Things should be done step by step. 4. Cooper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success. 5. Encouragement and reward are the best incentives.
The researcher would also like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on management: 1. To plan thoroughly and to set appropriate prospects before bringing a program into practice. 2. To communicate and to set an example by personally taking part in a program. 3. To enhance interaction, understanding, and teamwork in all groups. 4. To encourage learning and to build professionalism for the growth of an organization.

Key-words:Learning Organization, In-Depth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目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一節 學習型組織 5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14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質性研究路徑的選定 23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對象 25
第三節 詮釋現象學與資料分析 30
第四章 發現與討論 35
第一節 走出象牙塔、喜見百果林 35
第二節 寒天飲冰水、冷暖各自知 37
第三節 一步一腳印、勤耕福田種 39
第四節 孤鵬難展翅、群雁渡重洋 41
第五節 拍手給糖果、水到渠自成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研究限制 45
第二節 對管理實務的建議 46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49
第四節 研究歷程上的自我反思 51
參考文獻 53
一、中文參考文獻 53
二、英文參考文獻 57
附錄一 深度訪談同意書 60
附錄二 深度訪談提綱 61
附錄三 深度訪談文本釋例 63
附錄四 參與觀察手札釋例 65
附錄五 主題之編碼匯聚與命名釋例66
附錄六 文本作者簡歷 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1.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 王登立(2001),「學習型組織的建構與阻礙因素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朱愛群(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圖書館教育月刊,頁43。
5. 江美欣(2002),「影響知識管理策略及其效益之因素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吳明烈(1996),邁向共同願景--學習型組織。成人教育,第38 期,頁45-52。
7. 吳明烈(2001),組織學習。成人教育。
8. 吳芝儀、廖梅花(2002)。質性研究入門。台北:濤石文化出版社。
9.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第43卷,第5/6期,頁1-7。
10. 吳清山、張素偵(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177-192。台北:學富文化。
11. 吳萬益、林清和(2000),企業研究方法。華泰圖書出版公司。
12. 李宛宜(2002),「團隊多元性對學習型組織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3. 李芳齡譯(2001),第五項修練III 變革之舞(上)-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的挑戰與策略。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4. 李芳齡譯(2001),第五項修練III 變革之舞(下)-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的挑戰與策略。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5.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6.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17. 林益昌(1999),「建構企業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18. 林博文(2003),學習型組織的建立與運作─台北市雙蓮國小的個案研究。
19.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編):熱情卓越新典範,頁67-76。
20. 林鈺欽(1997),個人創越組織氛圍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林積慶著(2007),深度訪談法。
22. 林懿貞(2001),「個人與組織文化契合度與學習型組織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洪茂森(2003),「領導行為、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 企業文化對組織績效之實證研究」。
24. 洪榮昭(2001)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5. 陳義勝(1997),組織行為。華泰書局。
26. 孫本初(1995),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運用。空大行政學報,第三期,頁1-17。
27.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頁229-252。
28. 高淑慧(1995),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張素貞、林和春(2006),面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提升中小學教師參與誘因之研究。中等教育第 57 卷第 5 期,頁36-58。
30.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台北市:教育部。
31.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32.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33. 張德銳、張芬芬、邱錦昌、張明輝、熊曣、萬家春、鄭玉卿、葉興華、張嘉育、高紅瑛、李俊達(2002)。台北市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九十學年度實施成效評鑑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未出版。
34. 張德銳等(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5.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作者。
36.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7.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8.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9. 曾朝聖(2003),員工對學習型組織特徵的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40. 黃富順(2000),「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成人教育第五十三期,頁8-17。
41. 黃瑞琴(1999)。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42. 楊國德(2000),「學習型組織的研究與創新」。成人教育,第53 期,頁27-34 。
43. 楊仁壽、王思峰(2002),「組織學習的三種介入模式」。商管科技季刊,第三卷第四期,頁249-274。
44. 楊國德(1999),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成人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45.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 37 卷第4 期,頁17-23。
46.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出版社。
47. 齊若蘭譯(1995),第五項修練II 實踐篇(上)-思考、演練與超越。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8. 齊若蘭譯(1995),第五項修練II 實踐篇(下)-思考、演練與超越。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9.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頁60-66。
50.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51.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78,頁42-46。
52. 蔡進雄(2004),論教師領導的趨勢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9,頁92-98。
53. 蔡進雄(2005),從學校組織多元分析架構論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51-66。
54. 劉春榮(2003),全面革新的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上課講義,未出版)
55.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56. 賴倩慧(2003),領導型態、企業文化對學習型組織運作與員工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
57. 謝鳴鳳(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58. 嚴平譯(1995):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9.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毛連塭、吳清山、吳明清、林來發、黃長司、黃瑞榮、張敏雪、唐書志(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60.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頁19-22。
61. 魏惠娟(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之概念架構」。成人教育,第六十一期,頁36-42。
62. 魏惠娟(1998),邁向學習型組織的教育行政領導。教育政策論壇1,頁135-172。

二、英文參考文獻
1. Argyris, C., and Schon, D.A.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ony.
2.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0).Teacher evaluation: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exandria, VA : Author.
3. Beck, L.G., and Murphy, J.(1994). Ethic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 An expanding rol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4. Barth, R. S.(1988). School: A community of leaders. In A. Lieberman (Ed.),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ulture in Schools (pp. 128-147).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lasé, J., and Blasé, J.(2004). Handbook of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2nd ed.). Thous and Oaks, CA: Corwin.
5. Clement, M., and Vandenberghe, R.(2001). How school leaders can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1(1), 43-57.
6. Daft R. L.(2001).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DPS Associates, Inc. p304,315,507.
7. Danielson, D., and T. L. McGreal(2000). Teacher evaluation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exandria, Virginia: ASCD.
8. Dufour, R., and Eaker, R.(1998).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9.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 and Many, T.(2006). Learning by do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10.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2008). Revisi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11. Fleer, M.(2005). Meaning-making science: Exploring the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In K. Appleton(Ed.). Elementary science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practice(pp.107-124).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2. Gherardi, S., and Nicolini, D.(2000).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f safely incommunities of practi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9(3/4), 7-18.
13. Gongla, P., and Rizzuto, C. R.(2001). Evolv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BM globalservices experience. IBM systems journal, 40(4), 842-962.
14. Grossman, P., Wineburg, S., and Woolworth, S.(2000).What makes teacher community different from a gathering of teachers? NY: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English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lbany.

15. Hord, S. M.(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S. M. Hord(Ed.),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 5-1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6. Hord, S. M., and Sommers, W. A.(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17. Huffman, J. B., and Hipp, K. K.(2003).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18. Redding J.(1997).“Hardwri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 8(pp.61-67).
19. Senge, P. 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20. Sergiovanni, T. J.(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1. Smith, D.(1997). Interpreting educational reality. In H. Danner. (Ed.), Hermeneutics and educational discourse(pp.59-74). Sandton: Heinemann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Press.
22. Texas Teacher Appraisal System.(1986). Texas Teacher Appraisal System Instrument. Austin: Texas Education Agency.
23. Uhle, R.(1997). Objectivity in pedagogic hermeneutics. In H. Danner(Ed.), Hermeneutics and educational discourse (pp.103-128). Sandton: Heinemann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24. West, S .S. (1990).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 Texas: Texas A and M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9.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毛連塭、吳清山、吳明清、林來發、黃長司、黃瑞榮、張敏雪、唐書志(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2. 53. 蔡進雄(2005),從學校組織多元分析架構論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51-66。
3. 52. 蔡進雄(2004),論教師領導的趨勢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9,頁92-98。
4. 51.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78,頁42-46。
5. 49.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頁60-66。
6. 44. 楊國德(1999),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成人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7. 42. 楊國德(2000),「學習型組織的研究與創新」。成人教育,第53 期,頁27-34 。
8. 40. 黃富順(2000),「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成人教育第五十三期,頁8-17。
9. 33. 張德銳、張芬芬、邱錦昌、張明輝、熊曣、萬家春、鄭玉卿、葉興華、張嘉育、高紅瑛、李俊達(2002)。台北市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九十學年度實施成效評鑑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未出版。
10. 29. 張素貞、林和春(2006),面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提升中小學教師參與誘因之研究。中等教育第 57 卷第 5 期,頁36-58。
11. 27.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頁229-252。
12. 26. 孫本初(1995),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運用。空大行政學報,第三期,頁1-17。
13. 17. 林益昌(1999),「建構企業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14. 16.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15. 15.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