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邁,2008,《典型報導的受眾心理實證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王渡,2002,《馬英九現象》,台北:普天。
白文進,2002,《影響台灣50人》,台北:圓神。
史明等著、余崇任、藍士博編,2012,《實踐哲學:青年讀史明》,台北:臺灣教授協會。
江宜樺,1998a,《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江宜樺,2003,《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李筱峰,2004a,《李筱峰專欄:為這個時代留下永遠的歷史見證與紀錄》,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筱峰,2004b,《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2006,《李筱峰專欄續集(2004-2006):一個台灣史教授與時代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筱峰,2009,《黨國復辟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台北,玉山社。
吳晟、吳明益編,2011,《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台北:有鹿文化。
吳濁流著、傅恩榮譯,1995,《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
呂芝怡撰、張鎮榮繪,2005,《漂洋過海的福音天使:馬偕牧師》,台北:泛亞國際文化。
林靜伶,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濁水,2006,《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台北:左岸文化。
周玉蔻,2011,《雙英解密:不為人知的蔡英文與馬英九》,新北:印刻。
周月明,2012,《創造命運的奇蹟:世界名人的故事》,台北:大翼文化。
南方朔,1990,《另一種英雄:反體制的思想與人物》,台北:久大文化。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范銘如,2008,《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修訂版)》,台北:麥田。
馬偕著、林耀南譯,1959,《台灣遙寄》,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馬偕著、陳宏文譯,1996,《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
馬偕著、林晚生譯,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
高永謀,2005,《台灣正名100》,台北:玉山社。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
徐永明,2008,《轉型,要不要正義?─新興民主國家與台灣的經驗對話》,台北:台灣智庫。
秦琍琍、李佩雯、蔡鴻濱著,2010,《口語傳播》,新北:威仕曼文化。
張博宇編、何容校訂,1989,《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梁永煌、田習如,2000,《拍賣國民黨─黨產大清算》,台北:財訊。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水扁,2000,《台灣之子:我的成長歷程、經營哲學和國家願景》,台中:晨星。
陳俊宏,2000,《重新發現馬偕傳》,台北:前衛。
陳佳宏,2010,《鳳去臺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臺灣主體性探究》,台北:博揚。
莊佳穎,2003,《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
許建榮、曾韋禎,2007,《馬經:你想像不到的馬英九》,台北:玉山社。
彭明敏、黃昭堂著;蔡秋雄譯,1995,《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
曾一豪,2005,《少年馬英九》,臺北:高寶。
黃正柏,1998,《柴契爾夫人傳》,臺北:牧村圖書。
黃宣範,1999,《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楊士仁,2008,《黨產追緝令》,台北:前衛。
楊照,2010,《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台北:九歌。劉世忠,2009,《歷史的糾結:台美關係的戰略合作與分歧2000-2008》,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1995a,《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台北:臺灣大學。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1995b,《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附冊》,台北:臺灣大學。
蔡培村、武文瑛,2005,《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硏究》,高雄:麗文文化。
蔡英文著、劉永毅撰,2011,《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台北:圓神。
蔡英文著,林政億等攝影,2012,《一直同在 Together & Forever:我們和小英一起走過的旅程》,台北:圓神。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香。
謝長廷,2012,《未來:不一樣的台灣Taiwan Next 謝長廷維新講堂(1)》,台北:幸福綠光。
羅承宗,2011,《黨產解密:小豬對大野狼的不公平競爭》,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
羅致政、吳釗燮、劉世忠著,2011,《台灣民主鞏固:政權輪替的國家安全挑戰》,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
鐘振昇,1994,《領導式演講:以競選演說為師》,台北:遠流。
Anthony Giddens著、黃瑞祺編,2005,《全球化與第三條路:紀登斯在台灣》,台北:松慧。
Annette Simmons著、陳智文譯,2008,《說故事的力量: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The Story Factor: Secrets of Influence from the Art of Storytelling),台北:臉譜。
Anne Perkins著、欒英、田小勇譯,2012,《經典60:政治》(Little Book of Big Ideas: Politics),香港:商務。
Bernard Gerfinkel著、楊海譯,1995,《佘契爾夫人》,台北 : 鹿橋文化。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2006)),台北:時報。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Nation and Nationalism),台北:聯經。
Emory A. Griffin著、陳柏安、林宜蓁、陳蓉萱譯,2006,《傳播理論》(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 5th Ed.),台北:麥格羅希爾。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立緒。
John Carlin著、賈文淵、賈令儀譯,2012,《不可征服:納爾遜.曼德拉治國傳奇》(Invictus: Nelson Mandela and the Game That Made a Nation),北京:中國法律圖書公司。
John Carlin著、黃逸華譯,2010,《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Nelson Mandela and the Game That Made a Nation),台北:遠流。
Margaret Thatcher著、月旦編譯小組譯,1994a,《柴契爾夫人回憶錄(上):唐寧街歲月》,台北:月旦。
Margaret Thatcher著、月旦編譯小組譯,1994b,《柴契爾夫人回憶錄(下):唐寧街歲月》,台北:月旦。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著、譚振學譯,2005,《漫漫自由路》(Long Walk To Freedo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麥田。
Richard Stengel著、郭乃嘉譯,2010,《曼德拉的禮物:十五堂關於生命、愛與勇氣的課》,台北:時報。
Rev.George Leslie MacKay著、王榮昌等譯,2012,《馬偕日記1871-1901》(全三冊),台北:玉山社。
Sonja K. Foss、Karen A. Foss and Robert Trapp著、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葉明德校訂,2012,《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台北:五南。
(二)期刊、專書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王甫昌,1998a,〈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王甫昌,1998b,〈台灣族群政治的形成及其表現: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結果之分析〉,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頁143-232。
王塗發,2011,〈ECFA與殖民經濟〉,收錄於張炎憲、李福鐘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376-379。
江宜樺,1998b,〈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頁163-229。李筱峰,1996,〈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275-302。李筱峰,2009,〈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臺灣學報》,第1期,頁135-178。
李筱峰、洪聰益,1998,〈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臺灣史料研究》,第12期,頁45-79。
李永熾,2008,〈臺灣主體意識的發展與國家認同〉,《現代學術研究》,第16期,頁36-44。吳叡人,1997,〈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收錄於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頁31-48。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7-51。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收錄於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頁15-30。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75-118。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2期,頁 5-39。林芳玫,1997,〈認同政治與民主化:差異或統合?〉,收錄於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頁117-131。
林淇瀁,2008,〈由「侍從」在側到「異議」於外:論《自由中國》與國民黨黨國機器的合與分〉,收錄於李金銓編,《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台北:政大出版社,頁351-394。
林靜伶,2011,〈什麼是研究?研究是一種對話:重返社會人文研究的意義〉,《傳播研究與實踐》,第1卷第1期,頁 99-104。
林靜伶、廖宜政、張佳萱,2006,〈政治語言中的偏見─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收錄於梁世武《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台北:五南,頁109-136。
林儀深,2011,〈陳雲林來台事件〉,收錄於張炎憲、李福鐘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351-355。
邱宜儀、蘇蘅,2009,〈政治名人與媒體:馬英九報導的新聞框架初探〉,《新聞學研究》,第99期,頁1-45。施正鋒,2005,〈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2期,頁5-28。施正鋒,2008,〈陳雲林訪台的目標與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4期,頁91-94。徐永明,2006,〈台灣政治發展的危機與轉機〉,《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4期,頁109-112。
徐永明、陳鴻章,2007,〈黨內派系競爭與政黨選舉命運─以民進黨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頁129 -174。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爲〉,《新聞學研究》,第46期,頁149-168。
陳隆志,1999,〈台灣的國際法地位〉,《新世紀智庫論壇》,第7期,頁4-12。陳國雄,2008,〈兩岸復談與台灣國家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3期,頁30-35。
陳文賢,2011,〈「外交休兵」讓臺灣主權陷入危機〉,收錄於張炎憲、李福鐘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373-375。
莊佳穎,2006,〈國族主義的再寫─崛起於每日實踐生活現場的台灣(人)國族主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4期,頁169-201。許慶雄,2009,〈中華民國之法地位─兼論台灣之統獨爭議〉,收錄於台灣教授協會編,《台灣國家定位論壇》,台北:前衛,頁210-243。
黃昭堂,2000,〈序文〉,收錄於施政鋒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頁2-3。
蔡聰明,1998,〈從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談起〉,《科學月刊》,第29卷第7期,頁574-586。蔡鴻濱,2004,〈語藝批評方法在網路文化研究之應用與探討〉,《資訊社會研究》,第6期,頁91-126。
蔡鴻濱,2009,〈語藝批評品質之反思與建議〉,發表於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辦之「2009中華傳播學會年會」,7月6-8日。
蔡英文,2010a,〈從反抗、重建到台灣主體的真正確立〉,收錄於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頁3-6。
蔡英文著、陳雪琴紀錄,2010,〈WTO談判技巧的經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0期,頁26-30。
劉毓秀,2001,〈女性觀點的國家架構與民主機制─男女共治的參與式政府之實踐〉,收錄於黃宗樂編,《台灣的危機與轉機》,台北:前衛,頁515-535。
劉坤億,2003,〈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6期,頁81-118。劉志聰,2008,〈評析陳雲林訪台對台灣社會的裂解效應〉,《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4期,頁95-97。劉世忠,2010,〈歷史的糾結─台美關係的戰略合作與分歧(2000-2008)〉,《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4期,頁177-195。
鄭欽仁,2009,〈外交休兵對台灣國家主權的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頁8-13。
賴怡忠,2008,〈馬政府活路外交與入聯政策的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3期,頁116-119。
薛化元,1998,〈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1960):以《自由中國》的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頁45-102。薛化元,2007,〈建構台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頁70 -74。戴正德,2008,〈百日怒吼,全民火大之後呢?〉,《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3期,頁108-110。
Phil Cousineau著,2001,〈引言〉,收錄於Phil Cousineau編、梁永安譯,《英雄的旅程》,台北:立續文化,頁11-29。
(三)學位論文
王孝勇,2003,〈呂秀蓮副總統言論中的「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齊賢,2006,〈馬英九語藝視野研究:1998年─2006年演講文本分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宜穆,2004,〈阿扁的心情筆記─阿扁統總電子報之幻想主題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曉青,2008,〈媒體建構反貪腐倒扁運動之語藝視野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李雅琳,2009,〈重大災難期間政府危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八八風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志怡,2002,〈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之建構─以總統府緋聞案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吳彥明,2008,〈從「大眾商品的迷」到「政治迷」:「政治迷」的論述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懿珊,2002,〈李登輝總統言論之戲劇觀—從柏克戲劇五因語藝觀點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侯紫寧,2011,〈歐巴馬競選美國總統演講之語藝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玉芳,1998,〈李登輝總統對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言論之戲劇五因分析─以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六年為分析範圍〉,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文興,2003,〈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語藝分析─認同與論辯〉,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柏蓉,2008,〈建構新的生命認同即是創意─馬偕的創意生命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郭致佑,2000,〈李登輝談論兩岸關係議題之論辯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世忠,2002,〈論言論自由權之保障一以台大哲學系事件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張瑋珊,2010,〈溝通沒做好 風險免不了─從毒奶粉、砷油事件看政府的風險溝通〉,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莊佳穎,2002,〈阿扁的異想世界一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陳水扁風潮〉,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豐嘉,2011,〈台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銘峰,2004,〈陳水扁於台灣定位言論之論辯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姿羽,2001,〈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20003/18-2001/3/18)〉,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威良,2008,〈反貪腐倒扁運動議題倡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咨翔,2010,〈台灣國際地位與中國流亡政府〉,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國華,2010,〈民進黨派系發展的政經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詹靜宜,2000,〈美國總統柯林頓對中國大陸政策言論所建構之語藝視野〉,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智元,2008,〈毒奶粉的風險論述分析與三聚氰胺的管制爭議〉,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衽榤,2010,〈台灣九○年代的身分建構與國族修辭─以九○年代的台灣文學論戰為主要的考察範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德昌,2004,〈美國總統布希在2003年美伊戰爭前演說之宣傳策略與戲劇五因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潘邦威,2005,〈民進黨政府「小三通」政策之研究─漸進主義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又銘,2006,〈新聞論述建構之馬英九語藝視野〉,國立政治大學口語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四)網路資源
中央社訊,2011,〈孔傑榮與楊永明對談 盛讚台灣〉,《宏觀即時新聞網》,http://www.macroview.com.tw/mag/macroview/article_story.jsp?ART_ID=129293,瀏覽日期:2012.10.11。
中新網,2011,〈蔡英文承認現在的伴侶是民進黨〉,《美麗島電子報》,http://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5&id=1202,瀏覽日期:2012.05.25。
公視新聞稿,2003,〈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下週一晚上八點播出 〉,《公共電視台》,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689&SEARCH=&LISTALL=1,瀏覽日期:2012.05.30。
王貝林,2008,〈蔡英文:人民還能期待馬什麼〉,《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6/today-fo2.htm,瀏覽日期:2012.10.20。
王寓中,2008,〈孔傑榮 與馬、呂有師生之誼〉,《南方快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14/today-p3.htm,瀏覽日期:2012.10.11。
王塗發,2010,〈ECFA文本裡到處都藏著魔鬼〉,《玉山周報第62期》,http://www.formosamedia.com.tw/weekly/post_1462.html,瀏覽日期:2012.10.10。
王鼎鈞、朱蒲青,2011,〈蔡英文為三隻小豬命名 分別是陽光、溫暖、包容〉,《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nownews/politics/201111/201111230875003.html,瀏覽日期:2012.05.06。
台灣新社會智庫社論,2008,〈挺扁/反扁之爭,民進黨中央該如何作為?〉,《臺灣新社會智庫》,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87&Itemid=47,瀏覽日期:2012.10.13。
台人專欄,2011,〈改變─蔡英文和民進黨〉,《南方快報》,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taiman/00/0287.htm,瀏覽日期:2012.10.11。
台人部落格,2011a,〈她的「靠爸」,其實是「靠英」〉,《台人部落格》,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luandar50/2011/11/07/104173,瀏覽日期:2012.10.15。
台人部落格,2011b,〈福爾摩沙的女兒(第十三集) 康乃爾的花朵〉,《台人部落格》,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luandar50/2011/08/21/99031,瀏覽日期:2012.10.15。
民進黨文宣部,2009,〈體現馬偕精神,保衛家園〉,《民主進步黨電子報》,http://epaper.dpp.org.tw/NewsView.aspx?ni=5728750000,瀏覽日期:2012年11月13日。
民進黨文宣部,2010,〈小英的母親節〉,《民主進步黨電子報》,http://epaper.dpp.org.tw/NewsView.aspx?ni=1593125000,瀏覽日期:2012年11月13日。
民主進步黨,2011a,〈台灣.未來.蔡英文〉,《民主進步黨台北市黨部》,http://www.dpptp.org.tw/news/newsdetail.php?pd_id=147,瀏覽日期:2011.07.08。
民主進步黨,2011b,〈理性 讓民主更有力〉,《台灣海外留學生蔡英文後援會》,http://www.ingwen-overseastudents.net/?q=node/30,瀏覽日期:2012.05.25。
民主進步黨,2011c,〈Taiwan Next:迎向「希望台灣、公義社會」〉,《民主進步黨-綠色執政品質保證》,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5054,瀏覽日期:2012.05.04。
古偉凱,2011,〈國家領導人的口才〉,《加拿大都市報》,http://www.ccue.com/ccp_east/2011-07-29/1311913698d3330757.html,瀏覽日期:2012.10.15。
江上雲、田習如,2011,〈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小英 揭開蔡英文的感情世界〉,《財訊第388期》,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401&id=2052,瀏覽日期:2012.05.28。
朱真楷,2011,〈陳良博越洋視訊 挺「生技媽祖」〉,《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154/112011121600530.html,瀏覽日期:2012.06.27。
自由時報訊,2010,〈仿效馬偕精神 蔡英文:開創新北市未來〉,《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371392&type=%E5%8D%B3%E6%99%82%E6%96%B0%E8%81%9E,瀏覽日期:2012.07.02。
自由時報訊,2011,〈蔡英文:台灣人要做靈魂的主人、命運的主宰〉,《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87602&type=%E6%94%BF%E6%B2%BB,瀏覽日期:2012.06.29。
自由時報綜合報導,2012,〈馬參訪脫口︰女人當家比較有用〉,《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an/8/today-fo3.htm,瀏覽日期:2012.11.20。
束沐,2012,〈臺灣觀察報告:民進黨的轉型與非典型選戰〉,http://ppm.isu.edu.tw/upload/82207/69/files/dept_69_lv_2_24591.pdf,瀏覽日期:2012.10.20。
吳錦發,2001,〈「半山仔」與「翻外套者」〉,《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6603,瀏覽日期:2012.10.10。
吳韻儀,2002,〈倫敦政經學院人才輩出〉,《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第20期》,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5443,瀏覽日期:2012.05.20。
吳念真,2010,〈台灣女人│吳念真〉,《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B5ss0JX9tA0,瀏覽日期:2012.12.20。
吳念真,2012,〈女人當家─蔡英文〉,《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L4-Sg0Rxvcg,瀏覽日期:2012.12.20。
李順德,2006,〈蔡英文 最有權力的副閣揆〉,《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9969,瀏覽日期:2012.05.20。
李鴻典,2007,〈蘇永欽藍CC 護馬始終如一〉,《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76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8231,瀏覽日期:2012.10.12。
李玉芳,2007,〈馬英九三顧茅廬 打動蕭萬長出山〉,《東方日報》,http://orientaldaily.on.cc/archive/20070624/new/new_c59cnt.html,瀏覽日期:2012.05.20。
李欣芳,2011,〈蔡英文駁「女版馬英九」 強調主權不讓步〉,《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5/today-fo2.htm,瀏覽日期:2012.10.15。
李欣芳,2012a,〈人氣明星 小英旋風勢將再起〉,《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an/15/today-fo6.htm,瀏覽日期:2012.05.20。
李欣芳,2012b,〈小英維持單身:不想兩面作戰〉,《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10/today-p4.htm,瀏覽日期:2012.07.10。
李欣芳、陳慧萍等,2010,〈美聯社專訪 露出「馬」腳/台聯質疑︰2012大選 就是統一公投〉,《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21/today-fo1.htm,瀏覽日期:2012.10.18。
何玉華,2010,〈超人救城市 衝投票率〉,《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20/today-taipei2-2.htm,瀏覽日期:2012.05.25。
沈雅雯,2011,〈黃俊雄:馬像史艷文 讓人有安全感〉,《中央廣播電台》,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33032,瀏覽日期:2012.05.28。
呂東熹,2011,〈罵蔡英文不會講客家話,吳伯雄知恥嗎?〉,《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4/today-o1.htm,瀏覽日期:2012.10.13。
金恆煒,2008,〈《金恆煒專欄》馬英九計騙蔣經國〉,《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feb/16/today-o4.htm,瀏覽日期:2012.10.19。
東森新聞,2011,〈台灣啟示錄--是誰改變了蔡英文〉,《鯨魚影音網》,http://video.hi-on.org.tw/view.jsp?id=1281,瀏覽日期:2012.01.20。
林政忠,2006a,〈小龍女重出江湖 鎂光燈追逐〉,《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9172,瀏覽日期:2012.05.27。
林政忠,2006b,〈強勢蔡英文 重大決策一肩扛〉,《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9160,瀏覽日期:2012.05.27。
林濁水,2008,〈拆解馬蕭財經神話〉,《臺灣新社會智庫》,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22&Itemid=126&userid=92&content_type=article,瀏覽日期:2012.10.12。
林濁水,2010,〈非典型論述:蔡英文 新方向 機會 考驗〉,《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00527/32543161,瀏覽日期:2012.10.12。
林楠森,2008a,〈馬英九會陳雲林 民進黨激烈抗議〉,《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710000/newsid_7712700/7712710.stm,瀏覽日期:2012.10.20。
林楠森,2008b,〈陳雲林訪台 朝野反應迥異〉,《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710000/newsid_7711200/7711265.stm,瀏覽日期:2012.10.20。
林楠森,2008c,〈民進黨主席候選人各自表述路線〉,《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390000/newsid_7394300/7394368.stm,瀏覽日期:2012.10.20。
林庭瑤,2011,〈馬英九祖源陜西 是正港客家人〉,《時報周刊第1745期》,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9239,瀏覽日期:2012.10.19。
林保華,2010,〈<林保華專欄>中產階級會把選票投給誰?〉,《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10/today-o10.htm,瀏覽日期:2012.10.15。
林紳旭,2011,〈青春無敵 小英女孩加入助選〉,《Taiwan News 台灣英文新聞》,http://61-219-35-230.hinet-ip.hinet.net/etn/news_content.php?id=1770841,瀏覽日期:2012.05.20。
林世煜、姚人多,2008,〈真正民主政治在於理性與冷靜〉,《台灣新社會智庫》,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76&Itemid=124,瀏覽日期:2012.10.14。
胖胖腳,2002,〈如何正確使用「政治正確」?〉,《新臺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5593,瀏覽日期:2012.10.16。
胡晴羽、陳奕廷,2011,〈走進蔡英文的迷宮〉,《新新聞》,http://www.new7.com.tw/coverStory/CoverView.aspx?NUM=1271&i=TXT20110802165902IPI,瀏覽日期:2012.10.15。
紀淑芳,2012,〈蔡英文下一步? 「下油鍋」前,還要做足準備〉,《財訊第396期》,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401&id=2279,瀏覽日期:2012.08.12。
徐梅玉,2012,〈曼德拉94歲慶生 盼眾人行善〉,《華視新聞網》,瀏覽日期:http://news.cts.com.tw/cna/international/201207/201207171050086.html,瀏覽日期:2012.09.25。
馬英九,2011a,〈主權、人權、環境權! 馬英九就職3週年演講全文〉,《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nownews/politics/201105/201105190738972.html,瀏覽日期:2012.10.20。
馬英九,2011b,〈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慶專輯 「百年奮鬥‧民主臺灣」〉,《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55,瀏覽日期:2012.11.30。
曹郁芬,2001,〈蔡英文精闢演說 老美折服〉,《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dec/15/today-p4.htm,瀏覽日期:2012.10.18。
陳宗逸,2003,〈蔡英文 英語流利讓人折服〉,《新臺灣新聞週刊第401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3984,瀏覽日期:2012.10.11。
陳宗逸,2008,〈上揚唱片行事件 壓不扁的台灣之歌〉,《新臺灣新聞週刊第660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5362,瀏覽日期:2012.10.18。
陳漢明,2008,〈陳雲林訪台五天 動員近一萬七千人次警力〉,《臺灣時報》,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20027,瀏覽日期:2012.10.22。
陳水扁,2011a,〈台灣人的國家認同〉,《[HI-ON]鯨魚網站 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11063,瀏覽日期:2012.08.10。
陳水扁,2011b,〈諾貝爾和平獎與台灣第一女總統〉,《[HI-ON]鯨魚網站 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13553,瀏覽日期:2012.10.29。
陳秀玲,2012,〈紀念創辦人 真理大學改名馬偕大學〉,《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12012120500252.html,瀏覽日期:2012.12.05。
張振峰,2008,〈dpp召開行動中常會〉,《臺灣時報》,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19866,瀏覽日期:2012.10.15。
張鐵志,2011,〈蔡英文改變了民進黨嗎?〉,《華爾街日報中文版》,http://cn.wsj.com/big5/20111215/ZTZ075419.asp,瀏覽日期:2012.07.10。
張廣祺,2012,〈美牛騙很大:面對共享狂牛症、瘦肉精的明天〉,《極光期刊第294期》,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9209358.html,瀏覽日期:2012.03.27。
張介凡、楊鎮全、莊庭豪,2005,〈像張無忌? 金庸贈馬「倚天屠龍記」〉,《TVBS-N》,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050629180231,瀏覽日期:2012.10.11。
莊金國,2008,〈蔡英文不說台語 高雄人涼了半截〉,《新台灣新聞週刊 第634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0826,瀏覽日期:2012.07.10。
陳龍寬,2008,〈決戰322/TIME記者看馬英九 像歐巴馬「渾身政治魅力」〉,《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8/02/28/91-2237776.htm,瀏覽日期:2012.10.12。
陳茂雄,2010,〈既非郭靖 更無黃蓉〉,《臺灣公論報》,http://www.taiwantribune.com/op-ed/chen/2010/04/30/2292p02chen-2/,瀏覽日期:2012.05.30。
陳泓達、林恕暉,2011,〈三隻小豬抗馬 華郵:小英變女羅賓漢〉,《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7/today-p1.htm,瀏覽日期:2012.05.20。
曹長青,2009,〈《曹長青專欄》馬的吳敦義五解〉,《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21/today-o6.htm,瀏覽日期:2012.10.21。
黃忠榮,2007,〈馬英語比台語好 耳語流傳中南部〉,《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4/today-p2.htm,瀏覽日期:2012.10.13。
黃忠榮,2010,〈護韓正維安超規格 治安惡化〉,《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6/today-taipei11-2.htm,瀏覽日期:2012.10.22。
童清峰,2007,〈馬英九是唐三藏需要孫悟空〉,《亞洲週刊第21卷第3期》,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g&Path=3314431411/03ag1a.cfm,瀏覽日期:2012.10.10。
華視新聞,2007,〈馬英九訪霹靂 被喻為"素還真"〉,《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708/200708230229327.html,瀏覽日期:2012.05.28。
彭顯鈞、范正祥,2008,〈馬反對用台灣名義加入WHO〉,《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5/today-fo1.htm,瀏覽日期:2012.05.01。
彭光偉、鍾家豪,2010,〈政治人物不要濫用聖經〉,《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nownews.com/2010/04/24/11490-2595697.htm,瀏覽日期:2012.05.01。
楊舒媚,2008,〈蔡英文 只是女版馬英九?〉,《中時電子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news_homerun/970701/02-1.htm,瀏覽日期:2012.10.15。
楊憲勳,2009,〈蔡英文有能力,將是台灣聖女貞德!〉,《臺灣海外網》,http://www.taiwanus.net/news/press/2009/200912251100171779.htm,瀏覽日期:2012.01.18。
楊劉秀華,2010,〈台灣人出埃及記〉,《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11/today-o5.htm,瀏覽日期:2012.01.10。
楊國文,2010,〈陳雲林來台暴警案 引發司法親中疑慮〉,《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4/today-fo1-2.htm,瀏覽日期:2012.09.20。
楊少強,2012,〈小雜貨商之女 改變一個國家〉,《商業周刊第1261期》,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45656,瀏覽日期:2012.10.01。
溫貴香,2011,〈蔡英文:10年政綱不是選舉政見〉,《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cna/politics/201004/201004110448177.html,瀏覽日期:2012.10.17。
蘇永耀,2008,〈蔡英文:馬兩岸政策 主權倒退〉,《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6/today-p1.htm,瀏覽日期:2012.09.20。
蘇永耀,2009,〈蔡英文倡民主123 政黨再輪替〉,《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an/11/today-fo1.htm,瀏覽日期:2012.09.20。
蘇永耀、邱燕玲等,2008,〈華盛頓公約:貓熊來台屬國內交易/綠批馬賣主權〉,《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4/today-life1.htm,瀏覽日期:2012.09.20。
蔡惠萍,2006,〈文膽林錦昌 為扁寫貧戶故事〉,《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36087,瀏覽日期:2012.11.20。
蔡英文,2008,〈從傾倒的廢墟中爬起來〉,《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blog.twimi.net/2010/06/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12.05.25。
蔡英文,2010b,〈「就是這裡、迎向勝利」蔡英文正式宣布參選新北市長〉,《TWIMI 獨立媒體》,http://blog.twimi.net/2010/06/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12.05.20。
蔡英文,2011a,〈第四場政見發表會 蔡英文提問與回答全文〉,《I Love New 新幸福 新時代-蔡英文網路總部》,http://www.iing.tw/2011/04/blog-post_5638.html,瀏覽日期:2012.05.25。
蔡英文,2011b,〈3/4 蔡英文 變動中的新世界─談青年世代和未來 長榮大學〉,《TWIMI 獨立媒體》,http://www.youtube.com/watch?v=9XsSWEHUREo,瀏覽日期:2012.11.15。
蔡英文,2011c,〈總統新故鄉首站 蔡英文:執政後強化淡水聯外交通系統〉,《TWIMI 獨立媒體》,http://blog.twimi.net/2011/10/blog-post_6268.html,瀏覽日期:2012.11.18。
蔡英文,2011d,〈蔡英文讀詩:勇敢堅定,我們是自己靈魂的主人〉,《I Love New 新幸福 新時代-蔡英文網路總部》,http://www.iing.tw/2011/03/blog-post_20.html,瀏覽日期:2012.11.18。
蔡英文,2011e,〈我聽見台灣的聲音─蔡英文參選民進黨總統初選演說全文〉,《亞特蘭大台灣同鄉會》,http://ataa.us/portal11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26&Itemid,瀏覽日期:2012.10.10。
蔡英文,2011f,〈2012首場總統辯論會首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 蔡英文第四階段結論全文〉,《美麗島電子報》,http://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5&id=18454,瀏覽日期:2012.01.14。
蔡英文,2011g,〈總統辯論/蔡英文 申論、答辯、詰問、結論發言全文〉,《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11/12/03/11757-2763396.htm,瀏覽日期:2012.01.02。
蔡英文,2012a,〈2012 總統大選蔡英文敗選感言(壹電視新聞)〉,《壹傳媒(壹電視與蘋果日報)》,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Adzm1lncM,瀏覽日期:2012.01.14。
蔡英文,2012b,〈今天是聯合國的「國際曼德拉日」〉,《蔡英文 Tsai Ing-wen《臉書官方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tsaiingwen/posts/10150915416701065,瀏覽日期:2012.09.05。
蔡英文,2012c,〈國家 因你而偉大〉,《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rDsS_88vA,瀏覽日期:2012.12.20。
趙靜瑜,2008,〈兩廳院製作台英歌劇 首演倒數 黑鬚馬偕 一封寫給台灣的情書〉,《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3/today-art1.htm,瀏覽日期:2012.12.12。
趙靜瑜,2012,〈蔡馬之戰 曾道雄:雅典娜戰賈寶玉〉,《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an/12/today-fo2-2.htm,瀏覽日期:2012.05.05。
劉屏、鄭閔聲,2011,〈華郵「女羅賓漢」…美聯社駐台記者寫的〉,《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101/112011111900220.html,瀏覽日期:2011.11.23。
潘杏惠,2010,〈蔡拜土地公 求讓土地婆當家〉,《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n/3/today-p3.htm,瀏覽日期:2012.05.29。
盧俊義,2006,〈政治人物不要濫用聖經〉,《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0825/2841398/applesearch/,瀏覽日期:2012.01.10。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小英動人敗選演說 姚人多執筆〉,《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6853676.shtml,瀏覽日期:2012.01.18。
獨立媒體,2010,〈蔡英文:新北市府團隊要『聞聲救苦』 新五泰林要帶頭衝〉,《TWIMI 獨立媒體》,http://blog.twimi.net/2010/06/blog-post_06.html,瀏覽日期:2012.05.28。
蕭子新,2005,〈馬英九自比「郭靖」 王金平潑冷水〉,《TVBS-N》,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050630185609,瀏覽日期:2012.05.30。
蕭伯聰,2008,〈馬英九中縣謝票強調要像大甲媽祖聞聲救苦〉,《自立晚報》,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5&catdid=0&artid=20080326ah003,瀏覽日期:2012.05.30。
鍾麗華,2006,〈馬偕在台灣 亦宛然首演在地文化〉,《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ul/11/today-life10.htm,瀏覽日期:2012.01.02。
顏瓊玉,2006,〈1張未兌現的5萬元支票 展現陳定南的鐵漢柔情〉,《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6/11/08/91-2013367.ht,瀏覽日期:2012.01.20。
羅欣貞、黃良傑等,2011,〈守護神之女/排灣族挺小英 賜名啾谷〉,《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7/today-p7.htm,瀏覽日期:2012.05.27。
(五)視聽媒體資料
Bille August(Director),2008,《再見曼德拉》(Goodbye Bafana),台北: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Clint Eastwood(Director),2011,《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台北:美商華納兄弟遠東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Thomas Newman(Director),2012,《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台北: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Boorstin, D. (1961).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urke, K. (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nnett, W. (1996). 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3r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en, Lung-Chu. (陳隆志)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A Policy-Oriented Perspective. (2n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 Researcher, 19(5), 2-14.
Downs, A.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Dahlgren, P. (2001).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mocracy? In Axford, B., & Huggins, R. (Ed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pp. 64-88). London: Sage.
Elazar, D. (1997). Contrasting Unitary and Feder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8(3), 237-251.
Fisher, W. R. (1987). 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Fisher, W. R. (1984). 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1, 1-22.
Fisher, W. R. (1980). Rationality and Logic of Good Reasons.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13 (2), 121-130.
Foss, S. K. (1989).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llinois: Waveland.
Foss, S. K. (1996).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Gellner, E. (1983). Nation and Nation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reenfeld, L. (1992). 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 (1998).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ll, S. (1986). On postmodernism and articulation: 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by Lawrence Grossber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10(2), 45-60.
Hart, R. P. (1997).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2nd Edi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art, R. P. & Daughton, S. M. (2004).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3rd Edi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auser, G. A. (2002).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Theory. (2nd Edition). Illinois: Waveland.
Hauser, G. A. & Hegbloom, M. T. (2009). Rhetoric and critical theory: Possibilities for rapprochement in public deliberation. In Lunsford, A., Wilson, K., & Eberly, R.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rhetorical studies (pp. 477-496). Thousand Oaks: Sage.
Jacobs, J. B. (2007). Taiwan and South Korea: Comparing East Asia's Two "Third-Wave" Democracies. Issues & Studies, 43(4), 227-260.
Jabusch, D. M. & Littlejohn, S. W. (1981) Elements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Achieving Competenc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ijphart, A. (1984).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hir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 (1999).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zzoleni, G. (2000). A return to civic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prompted by personalized political leadership?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4), 325-328.
McGee, M. C., & Nelson, J. S. (1985). Narrative Reason in Public Argu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5(4),139-155.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owland, R. C. (1987). Narrative: Mode of Discourse or Paradigm?.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4, 264-275.
Rowland, R. C. (1988). The Value of the Rational World and Narrative Paradigms. 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 39, 204-217.
Rowland, R. C. (1989). On Limiting the Narrative Paradigm.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6, 39-54.
Richardson, B. M. (1988). Constituency Candidates Versus Parties in Japanese Voting Behavi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2(3), 695-718.
Rybacki, K. & Rybacki, D. (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 CA: Wadsworth.
Smith, A. D. (1983).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2nd Edition). New York: Holmes & Meier.
Somers, M. R. (1994). The narrative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A relational and network approach. Theory and Society, 23, 605-649.
Stargardt, N. (1995). Origins of 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the Nation. In Sukumar Periwal, Notions of Nationalism (pp. 83-105).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Scammell, M. (1999). Political marketing: lessons for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al Studies, 47(4), 718-739.
Street, J. (2001a). Mass Media Politics and Democracy. New York: Palgrave.
Street, J. (2001b).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modernity? In Axford, B., & Huggins, R. (Ed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pp. 210-224). London: Sage.
van Zoonen, L. (1998). A day at the zoo: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igs and popular culture media. Culture&Society, 20(2), 183-200.
Warnick, B. (1987). The Narrative Paradigm: Another Story.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73, 172-182.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8). Taiwan: Police should avoid using excessive force at upcoming protests.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2, from http://www.amnesty.org/en/library/asset/ASA38/001/2008/en/97891491-c13a-11dd-9368-1fd51b1be7bc/asa380012008en.html.
Associated Press. (2011). Taiwan opposition builds campaign with shiny, tiny piggy banks in bid to unseat President Ma.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November 16, 2011, fr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asia-pacific/taiwan-opposition-enlists-piggy-banks-in-bid-to-unseat-ma-in-looming-presidential-elections/2011/11/14/gIQAm9d5JN_story.html.
FIDH President. (2008). Deep concern regarding the detention and attacks against citizens protesting peacefully during the visit of Chinese envoy Mr. CHEN Yunlin. FIDH,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2, from http://www.fidh.org/Deep-concern-regarding-the.
Freedom House. (2008). Freedom House Calls for Inquiry into Taiwan Clashes. Freedom House,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2, from http://www.freedomhouse.org/article/freedom-house-calls-inquiry-taiwan-clashes?page=70&release=725.
IFJ. (2008). Call for Taiwan Police to Stop Pressuring Media for Protest Information. IFJ,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2, from http://asiapacific.ifj.org/en/articles/call-for-taiwan-police-to-stop-pressuring-media-for-protest-information.
IPU. (2012). Womenin National Parliaments. IPU, Retrieved October 31, 2012, from http://www.ipu.org/wmn-e/classif.htm.
Richardson, M. (2009a). Taiwan ruler Ma Ying-jeou passed Harvard Law School despite thesis with 1000+ errors. Examiner.com,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2, fro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taiwan-ruler-ma-ying-jeou-passed-harvard-law-school-despite-thesis-with-1000-errors.
Richardson, M. (2009b). Retired schoolteacher gives Taiwan ruler Ma Ying-jeou a failing grade on his Harvard thesis. Examiner.com,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2, fro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retired-schoolteacher-gives-taiwan-ruler-ma-ying-jeou-a-failing-grade-on-his-harvard-thesis.
Richardson, M. (2009c). Taiwan ruler Ma Ying-jeou answers retired schoolteacher about his Harvard thesis errors. Examiner.com,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2, fro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taiwan-ruler-ma-ying-jeou-answers-retired-schoolteacher-about-his-harvard-thesis-errors.
Richardson, M. (2009d). Help a retired schoolteacher grade Taiwan ruler Ma Ying-jeou's Harvard Law School thesis. Examiner.com,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2, fro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help-a-retired-schoolteacher-grade-taiwan-ruler-ma-ying-jeou-s-harvard-law-school-thesis.
Suny, R. G. (2004). Why we hate you: The pass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violence. eScholarship︱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trieved October 28, 2012, from http://repositories.cdlib.org/iseees/bps/2004_01-suny.
Tsai, Ing-Wen. (蔡英文) (2011). "Taiwan: Policy Challenges, Choices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Tsai Ing-wen's Speech at Harvard University, Sept. 15, 2011.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aiwan), Retrieved October 25, 2012, from http://dpptaiwan.blogspot.tw/2011/09/taiwan-policy-challenges-choices-and.html.
Von Klaus Bardenhagen. (2011). Das Modell Merkel für Fernost. Tsai Ing-wen will Präsidentin Taiwans warden. dradio.de, Retrieved October 25, 2012, from http://www.dradio.de/dlf/sendungen/einewelt/146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