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5: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素娟
研究生(外文):Su-juan Chen
論文名稱:磚構造對三合院室內生活環境相關影響研究–以雲林縣水林鄉大山村磚構造三合院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Brick-built on C-Shape Houses’ Indoor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C-Shape Brick-built Houses In Da''san Village,Shuilin, Yunlin County
指導教授:郭永傑郭永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CH&DW座向朝向方位空間室內生活溫度
外文關鍵詞:Wisdom of 「C shape」architecturecool in the summer.ConstructionWarm in the winterBack faces north and front faces sout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三合院建築形式,隱含著中國人對於傳統、人文及宗教的涵構外,或許其背後隱含科學論述的基礎存在,其中勢必有中國合院式建築的智慧性存在。

以三合院在台灣發展的脈絡而言,雖然台灣與中國南方的緯度相近,且民族性與空間座向觀念一致,台灣與大陸三合院形形狀與型態竟然相同(座北朝南),其並未因地域或氣候不同而有所修正,而硬將中國的三合院形式直接的移植至高熱高濕的台灣,這合理嗎﹖且台灣地區的氣候有北、中、南部的差異,可是台灣三合院的形式從北部到南部也都相同,如此三合院的形式在台灣產生時,該如何對應地域特色呢﹖
本研究的目的,藉由解析傳統的地域性建築特徵,發掘其中先人順應地域特徵的智慧,進而轉化至現代的設計手法,以最自然的方式,達成最基本舒適的生活需求。研究試圖以建築計畫學的角度,解析當日實質生活溫度與外氣溫、溼度的相對變化,以時間因素來呈現其產生現象及發生位置關係,作為磚構造三合院室內生活溫度理論建構的內涵初探。
透過上述的視點、方法及內容,有以下結論:
1. 三合院座西朝東的配置型態,以利正身群可取得冬季晝夜間的溫暖,同時右護龍群於夏夜間也可穫得涼爽。
2. 三合院是以正廳及埕為生活核心,埕除了是工作的場所外,也具有內聚力的功能存在,而產生夏夜乘涼、冬日取暖的行為。不僅符合中國的風水論外,同 時以正廳及埕為中心,是為設計的要點。發揮了保護正身及埕的功能,以達成「埕」為聚氣的目的。
3. 三合院建築不可能全滿足四季的需求,建築應以整體座向作為考量,同時掌握其地域特徵,以利用自然、順應自然做為設計的基本原則。
The Constitution Way of「C shape」Houses not only contains the Chinese traditions ,cultural, religion compositions. Maybe there has science theory to back up, and must have some Chinese architectural ancient wisdom involved.
Until now, there had some ancient wisdom been aware of, still have some unknowable blind spots wait to be expound; for exampl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C shape」Houses? From China to Taiwan, the best idea in everyone’s mind is that house site<back side faces north and front side faces south >, is the rumor true? Can we find advantages of facing other directions? Which kind of construction and sit are competently for「C shape」Houses in Taiwan. And how seasons affect the sites? There has no definite answer of those questions.
In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s o f Taiwan, except of aborigin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accepted, 「C shape」Houses which inherited the style from Chinese compound architecture can be the other kind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Is the construction as aboriginal construction as adjusting nature, employing nature, respecting nature? Then present architectural wisdom of residents?
Goal :Analyzing the feature of traditions regional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site back faces east and front faces west, to find the ancient wisdom which adjusting region. Then apply to be one kind of design craft, reach the most basic reuirement of comfortable life.
Conclusion :Constructions may not be able to be indefectible in every season. Considering basic comfort, building should locate by fitting entire element. Main idea is base on regional feature, and how to adjust nature, employ nature. the center of 「C shape」Houses is living room with altar and the yard surrounded by house. The yard where can be a working place, and also can enjoy the cool in summer and keep warm in winter. At the same time those activities strong the relationship and connection of people. Responding to human wisdom of how to increase and decrease spaces.


Key word : Construction ,Wisdom of 「C shape」architecture, Back faces north and front faces south, Warm in the winter, cool in the summer.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1-2 研究理論與方法……………………………………………………………………… 3
1-3 研究假設與研究內容………………………………………………………………………… 4
1-4 調查方法………………………………………………………………………… 6
1-5 文獻回顧………………………………………………………………………… 8
1-6 調查概要………………………………………………………………………… 18

第二章. 外在氣候環境與室內生活溫度的差異內容…………………………………………………………………………………… 22

2-1 ﹝台灣地區氣候系統﹞氣象資料的比較基準…………………………………………………………………………………… 22
2-1-1 ﹝台灣地區氣候系統﹞氣象資料的比較基準……………………………………………… …………………………………… 23
2-1-2 台中都市30年、2005~2006年與水林實測月份的氣象資料
差異比較……………………………………………………… 24
2-2 實測外氣氣候基楚資料…………………………………………………………………………………… 24
2-2-1 全日外氣溫度分佈狀態…………………………………………………………………………………… 24
2-2-2 全日外氣濕度分佈狀態…………………………………………………………………………………… 26
2-2-3 風向與日照…………………………………………………………………………………… 28
2.-3 室內生活溫度實測基礎資料…………………………………………………………………………………… 30
2-3-1 全日室內溫度分佈狀態……………………………………………… …………………………………… 31
2-3-2 全日室內濕度分佈狀態……………………………………………… …………………………………… 32
2-4 各調查月份室內溫度變動率與室內環境層級的關係…………………………………………………………………………………… 34
2-4-1 在外氣高溫狀態下…………………………………………………………………………………… 35
2-4-2 在外氣低溫狀態下…………………………………………………………………………………… 37
2-5 小結 …………………………………………………………………………………… 38
2-5-1 外氣與室內溫度比較性…………………………………………………………………………………… 38
2-5-2 外氣與室內濕度比較…………………………………………………………………………………… 40

第三章. 磚構造室內溫度與方位空間的變化關係…………………………………………………………………………………… 42

3-1 室內溫度在空間上的反應狀態…………………………………………………………………………………… 42
3-1-1 各月份室內最高溫度與空間的關係……………………………………………… …………………………………… 42
3-1-2 各月份室內最低溫度與空間的關係…………………………………………………………………………………… 44
3-2 外氣影響室內的冷熱分佈與空間的關係…………………………………………………………………………………… 45
3-2-1 高溫月份各空間的冷熱分佈狀態…………………………………………………………………………………… 46
3-2-2 低溫月份各空間的冷熱分佈狀態…………………………………………………………………………………… 49
3-3 小結…………………………………………………………………………………… 53
3-3-1 構造的一般性……………………………………………… …………………………………… 53
3-3-2 方位空間的特殊性……………………………………………… …………………………………… 54

第四章. 磚構造室內濕度與方位空間的變化關係…………………………………………………………………………………… 56

4-1 室內濕度在空間上的反應狀態…………………………………………………………………………………… 56
4-1-1 各月份室內最高濕度與空間的關係……………………………………………… …………………………………… 56
4-1-2 各月份室內最低濕度與空間的關係……………………………………………… …………………………………… 57
4-2 外氣影響室內的乾濕分佈與空間的關係…………………………………………………………………………………… 59
4-2-1 高濕月份各空間的乾濕分佈狀態……………………………………………… …………………………………… 59
4-2-2 低濕月份各空間的乾濕分佈狀態……………………………………………… …………………………………… 64
4-3 小結…………………………………………………………………………………… 66
4-3-1 構造的一般性……………………………………………… …………………………………… 66
4-3-2 方位空間的特殊性……………………………………………… ……………………………………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5-1 磚構造的一般性…………………………………………………………….……………… 70
5-2 方位對於各空間生活內容的檢討…………………………………………………………….……………… 71
5-2-1 室內生活環境的評價………………………………………………………………………………… 71
5-2-2 方位空間的特殊性………………………………………………………………………………… 72
5-3 結論與建議…………………………………………………………….……………… 74
1.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北屋出版公司》,1980年。
2.徐明福,「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胡氏書局》,1991年。
3.林會承,「澎湖開括史學術研討會實錄—望安中社村的實質環境」,《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89年。
4.徐明江,「北埔聚落傳統民宅空間形式之研究」,《中原大學碩論》,1991年。
5.關華山,「民居與社會、文化—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明文書局》,1989年。
6.林會承,「人為環境的研究內容」,1989年。
7.林泓祥,「新埔客家傳統民宅空間構成之研究」,《成功大學碩論》,1989年。
8.邱永章,「五溝水 - 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東海大學碩論》,1989年。
9.蘇美如,「外埔鄉台中三崁地區閩、客傳統農宅空間構成之比較」,《中原大學碩論》,1993年。
10.工研院能礦所,「台灣地區省能建築計畫」,1984年。
11.成大建研所、日本法政大學,「台灣居民室內微氣候之研究」,1985年
12.程景玄,台灣傳統民居熱性能之研究,《成功大學碩論》,1988。
13.徐堃富,「形成台灣地區氣候系統架構之初探—以台中都市為例」,《逢甲大學碩論》,2006年。
14.施佳惠,「生活溫度與住居平面空間關係理論架構初探—以台中市西屯南區坐
北朝南公寓住宅為例」,《逢甲大學碩論》,2006年。
15.范宏揚、郭永傑等三人,台灣地區地域性氣候與基本氣象特徵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中華大學2006年技與社會研討會》,2006。
16.林富美、郭永傑等四人,季節差異性對樓梯共用型(3.0SP)住宅平面的居住環境影響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區5層樓公寓為例,《中華大學2006年技與社會研討會》,2006。
17.郭永傑、林富美等四人,季節差異性對3.0SP公寓式的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區5層樓公寓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八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2006。
18.陳光輝、郭永傑等七人,土埆厝「冬暖夏涼」特徵之解析-以高、屏地區傳統三合院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2005。
19.郭永傑、施佳惠等六人,季節差異性對套房型式的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區14層樓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 會》,2005。
20.鄭志正、郭永傑等七人,空調使用與室內環境的影響,《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2005。
21.徐堃富、郭永傑等四人,住宅配置型式與室內居室舒適性對應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連棟透天住宅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2005。
22.施佳惠、郭永傑等兩人,季節變化對生活空間基本快適性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區南向單一居室為例,《中華大學2005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
23.李熙哲、郭永傑等兩人,座向差異對空間基本快適變化之研究-以鳳山市某高層集合住宅為例,《中華大學2005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
24.王鎮瑜、郭永傑等兩人,座向差異對生活空間基本快適變化之研究-以鳳山市某高層集合住宅為例,《中華大學2005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
25.鄭志正、郭永傑等兩人,氣候差異對室內空間快適性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南屯區某花園別墅為例,《中華大學2005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
26.陳素娟、郭永傑等兩人,住宅邊間差異對生活空間快適性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溪州鄉某連棟住宅為例,《中華大學2005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
27.吳佳穎、郭永傑等兩人,外部周遭環境條件對生活空間基本快適性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區西向單一居室為例,《中華大學2005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
28.郭柏巖,住宅耗電實測解析與評估系統之研究,《成功大學博論》,2005。
29.江哲銘,永續建築導論,《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2004。
30.林芳毅,傳統合院建築調查與室內溫熱環境之研究-以高雄市楠梓區後勁林家古厝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碩論》,2004。
31.林憲德,希拉雅生態叢書之二-熱溼氣候的綠色建築,《詹氏書局》,2003。
32.空氣調和.衛生工學會 編,空氣線図の讀み方.使い方,《Ohmsha》,1998。
33.郭永傑,台灣原住民の傳統的住居に關する研究-以室內居住環境について,《東京家政學院大學紀要》,第38號:p.69~86,1998。
34.陳秀珠,台北市公寓式住宅營建過程與形式關係之研究-以四層樓以下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1998。
35.郭永傑,居住空間形式變遷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5-2211-E-035-009,1996。
36.林憲德,生活環境科學系列之二-熱溼氣候的綠色建築計畫-由生態建築到地球環保,《詹氏書局》,1996。
37.郭永傑,台灣の住樣式関する比較住居論的研究,《九州大學工學博論》,1988。
38.卓建光,濕熱氣候地區『誘導式』建築省能對策之研究,《成功大學碩論》,1988。
39.吉田桂二,檢證日本人の「住まい」はどこから來たか,《鳳山社》,pp.81,1986。
40.洪偉祐,台灣傳統民居建築之氣候適應性之調查研究,《成功大學碩論》,1986。
41.郭永傑,台灣の計畫農村集落における住宅の形式及び住宅の向きに関する研究,《九州產業大學工學研究科建築碩論》,19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