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8: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汪曉君
論文名稱:從行政中立論我國中央選務機關之功能與定位
指導教授:黃城黃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三民主義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7
中文關鍵詞:行政中立選務行政選務機關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4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 文 摘 要~
本論文共分成六章十八節,共約十三萬字,其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共分三節,其內容包括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界定研究範圍與方法、說明研究架構與限制及解釋重要之名詞。
第二章、行政中立之發展環境及需求:本章共分三節,瞭解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與演變,對於行政中立的需求,以及學者對於政治與行政分合現象的爭論,作一闡述,並探討行政中立之法理基礎,藉以成為本論文研究的起源。
第三章、行政中立之內涵與評估:本章共分為三節,探析行政中立的意涵,了解先進國家行政中立之做法並評估應否遵守行政中立,使得知行政中立不論在政策運作上或選務工作上,皆極為重要。
第四章、我國中央選務機關之組織與功能:本章共分為三節,探尋中央選務機關形成之始末,冀期瞭解我國中央選務機關之發展背景。並分析先進國家與我國選務機關組織、功能之設計,以綜合比較,擇優汰劣,作為其後章節之鋪路。
第五章、我國中央選務機關及人員之角色扮演與定位:本章共分三節,從角色理論探析選務人員在選舉過程中的地位扮演,避免政黨介入選舉過程中,造成選舉結果的不公。務使選務人員依法行政,冀期獲得公平、公開、公正的選舉。此外,並從世界各國選務機關的架構設計,檢視我國現行中央選舉委員會隸屬於行政院是否妥當;並依據學者的見解,設計不同的方案,供國人參考。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本章共分為二節,其內容包括研究發現與研究建議兩節。在研究發現方面,將對本研究目的之達成與否,作一全面性之檢視與回顧。在研究建議方面,則針對研究此議題之後的建議與展望。
關鍵詞:選舉行政、行政中立、選務機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一、研究架構
二、研究限制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選舉行政
二、公務人員
三、政治活動中立(行政中立)
第二章 行政中立之發展環境及需求
第一節 行政中立之發展
一、傳統行政時期
二、新公共行政時期
三、政治與行政的分立
第二節 行政中立之法理基礎
一、公益原則
二、平等原則
三、其他法理基礎
第三節 行政中立之需求
一、環境需求
二、政治價值需求
三、民主化需求
第三章 行政中立之內涵與評估
第一節 行政中立之內涵
一、行政中立之涵義
二、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轉變
三、政治活動自由與行政中立之調和
第二節 先進國家行政中立之做法
一、發展背景
二、實施層面
第三節 應否遵守行政中立之評估
一、主張應遵守行政中立之理由
二、反對應遵守行政中立之理由
三、綜合評估
第四章 我國中央選務機關之組織與功能
第一節 選務機關之種類與政治發展之影響
一、選務機關之種類
二、從威權體制到民主體制
三、我國選務機關之沿革
第二節 我國現行中央選舉委員會之組織與功能
一、中央選舉委員會之組織
二、中央選舉委員會之職掌
三、中央選舉委員會之功能
第三節 先進國家選務機關之概況
一、選務機關之組織
二、選務機關之職權
三、綜合比較與借鏡之處
第五章 我國中央選務機關及人員之角色扮演與定位
第一節 角色理論
一、角色之概念
二、角色理論之分析
三、角色認同
四、選務機關與選務人員之角色
第二節 選務人員行政中立之建立
一、實務上違反行政中立之個案分析
二、政務官與事務官分立
三、限制政黨政治活動
四、依法行政
第三節 我國現行中央選舉委員會定位之檢視
一、現行制度之問題點
二、定位之設計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書目
圖表目次
一、 圖目次
【圖1-1】政治系統模式
【圖1-2】研究架構
【圖1-3】各級選舉委員會組織體系
【圖2-1】公民、行政官員與政治人物
【圖4-2】增補選與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機關(民國58-67年)
【圖4-3】台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機關(民69前)
【圖4-4】中央選舉委員會組織指揮體系
【圖4-5】近年來重要選舉各政黨得票率
【圖5-1】規範層面與情意層面的互動模式
【圖5-3】中央選舉委員會之改革方案
【圖5-4】未來考試院之組織架構
二、表目次
【表1-1】我國公務員涵義及範圍
【表2-1】傳統與未來公共行政之間的比較
【表2-2】傳統行政與新公共行政之區別
【表4-1】行憲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之選舉機關
【表4-2】各類公職人員之選舉辦理機關與監督機關
【表5-1】美國獨立行政管制委員會
附錄
附錄一:我國規範公務人員與政務人員行政中立之法規
壹、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草案(考試院原送版本)
貳、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草案(考試院修正版本)
參、政務人員法草案
附錄二:選舉法規
壹、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公費選舉罷免法草案
貳、美國法典第二卷第十四章-聯邦競選
參、日本公職選舉法第五條之二-中央選舉管理會
肆、德國聯邦選舉法第二章選舉法規(第八調至第十一條)
伍、韓國選舉管理委員會法
附錄三:美國、法國、德國、日本行政中立相關規範之比較表
附錄四:聯邦選舉委員會之行政人員訪問文件
壹.中文部分
一、 文獻資料(政府出版品與法規)
(一) 、政府出版品
1. 中央選舉委員會,中央選舉委員會簡介,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78年10月。
2.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務研究發展專輯(第一輯),台北:中央選舉
委員會,民76年6月。
3.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務研究發展專輯(第三輯),台北:中央選舉
舉委員會,民78年6月。
4. 日本人事院編,考試院銓敘研究發展委員會譯,美英法德人事制
度對照表,台北:銓敘部,民49年10月初版。
5. 台灣省縣市選舉監察委員會,台灣省縣市選舉監察實錄,台灣省:台灣省縣市選舉監察委員會,民41年3月。
6.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主編,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第十八輯),台北:行政院人事局,民78年6月。
7. 周振章、林秋山、余明賢譯,韓國選舉法規彙編,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83年6月增訂再版。
8. 居伯均,選舉概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70年8月。
9. 郎裕憲、陳文俊編,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民76年6月。
10. 袁西頌等編,中華民國選舉罷免制度,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民74年6月。
11. 馬起華、吳彥、周英健編,選舉要覽,台北:台灣省選舉事務
所,民36年9月5日初版。
12. 陳固亭主編,日本人事制度,台北:考試院考全研究發展委員
會,民56年初版。
13. 董保成、周從郁譯,德國選舉法規彙編,台北:中央選舉委員
會,民國83年。
14. 董翔飛等,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上冊),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民73年6月。
15. 銓敘部,公務人員行政中立規範之研究,台北:銓敘部,民82
年6月。
16. 銓敘部,合理界定公務員定義與範圍之研究-對公務員基準法
(草案)適用範圍是否周延之探討,台北:銓敘部,民79。
17. 銓敘部主編,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專輯,台北:銓敘部,民79
年。
18. 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七輯),台北:銓敘部,民
82年5月。
19. 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九輯),台北:銓敘部,民
84年6月。
20. 銓敘部編,各國人事法制叢書(第一輯),台北:銓敘部,民78
年。
21. 選舉總事務所,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
選舉實錄,台北:選舉總事務所,民59年2月。
22. 選舉總事務所,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
選舉實錄,台北:選舉總事務所編印,民62年5月。
23. 選舉總事務所,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
選舉實錄,台北:選舉總事務所編印,民65年4月。
(二) 、法規
1. 參議院議員選舉法,民國元年八月十日。
2. 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民國元年八月十日。
3. 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施行細則,民國元年九月二十日。
4. 參議院議員選舉法,民國七年二月十七日。
5. 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民國七年二月十七日。
6.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罷免法,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7. 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罷免法,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8. 監察院監察委員選舉罷免法,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9. 台灣省市選舉監察委員組織規程,民國三十九年六月三十一日。
10. 選舉總事務所組織規程,民國五十八年七月一日。
11. 台灣省市選舉事務所組織規程,民國五十八年八月一日。
12.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立法委員增選台灣省第0區選舉事務所
組織規程,民國五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13.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台灣省各縣市選
舉事務所組織規程,民國五十八年八月十四日。
14.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辦法,民國
六十一年六月。
15. 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民國六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以及歷次修正條文)。
16. 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施行細則,民國六十九年五
月十四日(以及歷次修正條文)。
17. 公職人員選舉投票所、開票所監察人員推薦及服務規則,民國
七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18.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民國八十年八月二日。(以及歷次修正條
文)。
19.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施行細則,民國八十年八月二日。(以及歷
次修正條文)。
20.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九日。
21. 中央選舉委員會組織規程,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二、專書
1. 朱堅章主譯,黃紀、陳忠慶合譯;Alan C. Isaak原著,政治學
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67年。
2. 朱堅章主譯,柯麗卿、趙知濂合譯; Dorothy Pickes著,民主
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67年1月。
3. 黃曙曜譯;Jong S. Jun原著,公共行政:設計與問題解決,台
北:五南書局,民83年初版。
4. 陳光中、泰文力、周愫嫻譯;Neil J. Smelser原著,社會學,
台北:桂冠,民85年7月初版二刷。
5. 張世杰等譯;Robert B. Denhardt原著,公共組織理論,台北:
五南書局,民83年2月初版一刷。
6. 中國五權憲法學會,五權憲法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店,民59
年11月初版。
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我國選舉罷免法與外國法制之
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6年11月。
8. 王致雲,中華民國憲法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民76年4月。
9. 王雲五主編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民78年1月5日。
10. 王雲五主編,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七冊),台北:台灣商
務印書館,民78年1月5日。
11. 司法院,司法院大法官解釋關係法令檢索(第二冊),台北:司
法院,民88年6月。
12. 司法院第三廳編輯,行政院裁判要旨彙編(第二冊),台北:司
法院,民72年7月。
13. 史深良,西方政治縱橫談,台北:唐山出版社,民78年11月
初版。
14. 左潞生,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61年11月。
15. 江明修,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書局,民
86年1月)。
16. 江繼五,地方自治與公職選舉,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73
年3月初版。
17. 吳定,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天一圖書公司,民80年1月增訂
四版。
18.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民88年6月增
訂五版。
19. 吳庚主編,選舉與政治參與,台北:正中書局,民76年12月。
20. 吳煙村,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中選舉監察之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4年7月修正再版。
21. 李永然,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台北:永然文化
出版社,民78年10月6日。
22. 李長貴,組織心理學,台北:中華書局,民64年9月初版。
23. 李廣訓,各國人事制度,台北:五南書局,民75年2月修訂
初版。
24. 周世輔、周陽山,國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民85年初版。
25. 林子儀,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2年
10月。
26. 林正杰,選舉的遊戲規則,台北:深耕雜誌社,民70年10月。
27.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書局,民
78年4月。
28. 林紀東,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民73年。
29. 林嘉誠等,民主制度設計,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1年9月。
30.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台北:三民書局,民88年8月增訂二版。
31.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0年10月
增訂初版。
32. 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台北:三民書局,民83
年8月初版。
33. 姜占魁,行政學,台北:五南書局,民84年3月初版十五刷。
34. 段家鋒、孫正豐、張世賢主編,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
局,民79年4月四版。
35.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
民書局,民87年1月。
36. 孫中山,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民
78年11月24日。
37. 孫中山,國父全集(第二冊),台北: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訂
,民78年11月。
38. 翁岳生,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
輯委員會,民79年9月。
39. 馬君碩,中國行政法總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3年2
月增訂一版。
40. 高旭輝,五權憲法理論與制度,台北:國父遺教研究會,民60
年6月。
41. 高旭輝,憲法理論上的幾個問題,台北:正中書局,民64年。
42. 張金鑑,各國人事行政制度,台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民54
年。
43. 張金鑑,各國人事制度概要,台北:三民書局,民65年1月四
版。
44. 張金鑑,行政學典範,台北:中國行政學會,民75年1月重訂
三版。
45. 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3月修訂初版。
46.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出版社,民81年10月。
47.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5年12月二
版三刷。
48. 許南雄,各國人事制度,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85年5月
增訂三版。
49. 許南雄,行政學概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84年9月3
日三版。
50. 許濱松編,各國人事制度,台北:華視文化公司,民82年8月
修訂板。
51. 郭俊次,組織設計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1月初
版。
52. 陳水逢,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1年10
月修訂版。
53. 陳茹玄,中國憲法史,台北縣永和市;文海出版社,民66年7
月。
54.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台北:元照出版公
司,民88年6月五版一刷。
55. 傅蕭良,各國人事制度,台北:三民書局,民77年1月修定初
版。
56. 彭文賢,行政生態學,台北:華視文化事業公司,民82年8月
月二版。
57. 彭錦鵬主編,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
究所,民85年初版)。
58. 彭懷恩,台灣政黨體系,台北:洞察出版社,民76年9月15
日初版。
59. 華力進等,比較政府,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81年12月。
60. 項昌權,台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60年。
61. 黃守高,現代行政法之社會任務,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
作協助委員會印行: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8年12月初版。
62. 黃 城,五院相互關係之研究,台北: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
文獎助出版委員會,民76年1月。
63. 黃泰一,選舉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民54年。
64. 楊泰順,選舉,台北:永然文化出版,民80年9月。
65. 詹火生,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85年。
66. 管 歐,中國行政法總論,台北:作者自刊,民77年。
67.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83年12月
初版。
68. 羅志淵,中國憲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年4月
初版。
69. 蘇俊雄,法治政治,台北:正中書局,民80年5月。
三、學術論文
1. 吳嘉源,公務人員政治活動中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7月。
2. 李建良,從公法學之觀點論公益之概念與原則,台北:國立中
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年6月。
3. 李惠宗,從平等權拘束立法之原理合理差別之基準,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年6月。
4. 林文益,公務人員行政中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5. 林楊傑,我國中央政府人事人員角色與功能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年6月。
6. 施素雲,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制定及其二次修正過程,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年6月。
7. 許焜耀,從平等權與受益權之釋憲案論司法院大法官之釋憲功能,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7月。
8. 陳定銘,我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之理論與實踐,台北:私立東吳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年6 月。
9. 陳柏菁,從公法學之觀點論行政中立,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 年6月。
10. 趙義德,政黨平等原則之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84年6月。
11. 劉明堅,各級選務機關組織與功能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0年1月。
12. 顏宏斌,從公法學觀點論公務員之政治活動,台北:國立中興
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年1月。
四、期刊
1. 江明修,再造社群政府,台北: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2期,
民86年。
2. 朱文伯,選舉罷免法應如何修改,台北;民主朝,第31卷,第
3期,民70年3月。
3. 吳英明,威權政治體制民主化過程中公共行政的發展,台北:中
國行政評論,第1卷,第2期,民81年3月。
4. 呂亞力,選務機關的改革,台北:國家政策季刊,第2期,民78
年6月。
5. 李惠宗,平等權之概念,台北:憲政時代,第14卷,第1期,
民77年7月。
6. 李惠明,簡介英國公務人員政治活動規範,台北:人事月刊,第
19卷,第6期,民83年12 月。
7. 李震山,西德警察法上之比例原則與裁量原則,台北:警政學報
,第7期,民75年6月。
8. 阮旭建譯,自由與平等,台北:憲政思潮,第79期,民76年
9月。
9. 周振章,日本選舉管理機構之組織體系,台北:憲政思潮,第
85期,民78年。
10. 侯景芳,公務人員行政中立草案簡介,台北:人事月刊,第19
卷,第6期。
11. 城仲模,「建立行政中立法制度」座談會,台北:月旦法學, 第
10期,民85年2月。
12. 施能傑,公務人事政策的改革課題:中立與民主、能力與分離,
台北: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1期。
13. 施能傑,文官中立:從概念化到法制化,(台北:人事月刊,第
19卷,第6期,民83年12月。
14. 翁岳生,特別權力關係的新趨勢,(台北:人事月刊,第9卷,
第1期,民77年7月。
15. 許志雄,中選會的角色與地位亟待調整,台北:國家政策雙周
刊,民81年1月。
16. 許濱松,文官制度與行政中立的設計與建立,台北:政策月刊,
第18期,民85年7月1日。
17. 許濱松,如何建立文官中立,台北:人事月刊,第7卷,第5
期,民77年11月。
18. 郭為藩,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台北:師大教育研究所
集刊,第13輯,民60。
19. 陳德禹,我國當前政治發展與行政中立問題,台北:理論與政
策,第5卷,第4期,民80年7月。
20. 陳德禹,國家發展與行政中立,台北:中國論壇第期,民77
年9月10日。
21. 傅啟學,五權憲法的來源和原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
術論叢,第2期,民70年12月。
22. 朝陽,評「民間國建會」的行政中立論調,台北:今日中國,
第225期,民79年2月。
23. 華力進,政治行為研究途徑,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2
期,民54 年12月。
24. 楊泰順,中央選舉委員會的結構與功能,台北:國家政策季刊,
第2期,民78年6月。
25. 董翔飛,選舉機關的角色及其功能之探索,台北:台北文獻,
第94期,民79年12月。
26. 蔡敦銘主持,衛民整理,由中央選舉委員會改組談起座談會,
台北:國家政策季刊,第2期,民78年6月)。
27. 蔡業成,公務員服務法的局部透視與解剖,台北:人事月刊,
第5卷,第1期,民76年7月。
28. 賴文恭,公務員應保持行政中立之法治論述,台北:考銓,第
1期,民85年1月。
29. 賴維堯譯,Hans-Ulrich Derlien撰,德國高級文官的歷史傳
承與近年發展,台北:人事月刊,第14卷,第3期,民81年
3月。
30. 蘇俊雄,論西德憲法對公務員制度之規定,台北:憲政思潮,
第11期,民59年7月。
五、報紙
1. 中央日報,民69年1月11日。
2. 中央通訊社,民89年4月10日。
民89年1月18日。
3. 中國時報,民89年2月13日。
民89年2月25日。
民89年3月7日。
民89年3月14日。
民89年3月28日
民89年3月29日
民89年4月11日
民89年4月15日
4. 台灣日報,民88年12月23日
民89年2月12日。
民89年2月28日
民89年3月9日
民89年3月16日
民89年3月23日
民89年3月24日。
民89年4月1日
民89年4月12日。
5. 民生報,民89年4月11日。
6. 自由時報,民89年3月20日。
7. 聯合報,民83年9月18日。
民83年9月22日。
貳、英文部分
1. Aistotle," Politics,in Robert M. Hutchins et. al.,G 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es Vol. 9,
1952)。
2. Barnard Chester,"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8)。
3. Davis,R.C.,"The Fundament of Top Management",(N.Y.:Harper
&Row,1951)。
4. David Easton,"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 Y.,1965)。
5. David Easton,"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Englewood
Cliffs,N. J.,1965)。
6. David Rosenbloom,"Public Personnel Policy in a Politic a in
Environment", Policy Studies Journal 9,(Winter 1980)。
7. Elliot,R .H,"Public Administration:A Values Perspective",
(Virginia:Reston Publishing Co. Inc.,1955)。
8. Getty,R. L.,"The Organizational Effects Involved in Industrial of
Roles and the Effect on Group and Role Identification",(P. H. D.,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1989)。
9. Gordon Smith,"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A Comparative Analysis",
1984。
10. Linton,Ralph,"The cultural backgroud of personality",(London:
Routledge,1998)。
11. Ladipo Adamolekun,"Public administration:A Nigerian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1983。
12. Masters,Marick F. & Leonard Bierman,"The Hatch Act and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Federal Employee Unions:A Need for Policy
Reform",Public Administration,Review(July╱August,1985)。
13. Jun. Jong S.,"Public Administration: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N.Y.:Macw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6)。
14. Jain R .B.,"Politicization of Bureaucracy:A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Measurement",The Ind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tober- December,1974)。
15. Klaus Konig,Hans J.von Oerten &Frido Wagener(eds.),"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Antwerp:
Kluwer-Deventer,1983)。
16. Heady,Ferrel.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N.Y.:Marcel
Dekker,Inc,1984)。
17. Patricia W. Ingraham &Carolyn Ban(eds.),"Legislating Bureauratic
Change",(Aibang:State University of N. Y. Press,1984)。
18. Rowat,Donald C.(ed.),"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Developed
Democracies",(N.Y.:Marcel Dekker,Inc,1988)。
19. Ridley F. F.,"Political Neutrality in the Civil Service",Social Studies
Review,Vol.No.4(March,1986)。
20. Stahl,O. Glenn,"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8th .ed.,(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Inc.,1983)。
21. Shafritz,Jay M.,Albert C. Hyde & David H. Rosenbloom. "Personnel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politics & process",(N.Y.:Marcel
Dekker,Inc,1986)。
22."Title 5,United States Code",(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3)。
23. United States.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Annual report-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Washington: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1986)。
24. United States.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The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the first 10 years ",(Washington,D. C.:The
Commission,1985)。
25. United States. Congress. Senate. Committee on Rules and Administration.
,"Proposed amendments to the Federal Election Campaign Act of
1971 ",(Washington,D. C.:Congressional Sales Office,1986)。
26. Waldo. D,"The Administrative State: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 Y.:Holmes&Meier,1984.)。
27. Wallace S. Sayre,"Premis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ast and
Emerg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18,No.2,(Spring
1958)。
28. White,L. D.,"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thed",(N. Y.;MaCmillan,195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