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陳俊賢譯,麥可‧帕德尼提著,《送愛因斯坦回家》,台北:大塊文化,2001年。
林文淇譯,Graeme Turner著,《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出版,1997年。
嚴平譯,Richard E.Palmer著,《詮釋學》,台北:桂冠,1992年。
洪漢鼎譯,Hans-Georg Gadamer著,《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出版,1993年。
顏忠賢,《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出版,1996年。
高宣揚,《法國當代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高宣揚,《李克爾的解釋學》,台北:遠流出版,1990年。
張台麟等譯,Guy Sorman著,《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台北:允晨文化,2006年。
葛雷、齊彥芬,《西方文化概論》,北京:中國文化書院,1987年。
艾略特(Thomas Stears Eliot)著,《荒野.四首四重奏》,台北:志文出版,1985年。
柯恩,《美國劃時代作品評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弗里德尼克‧特納,《論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作用》,商務印書館,1984年。
房龍,《美國史事》,北京出版社,2001年。
卡爾金斯,《美國擴張與發展史話》,人民出版社,1984年。
雷‧艾倫‧比林頓,《向西部擴張(美國邊疆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91年。
李其榮,《美國精神》,長徵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樹森著,《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書局,2005年。
邱啟明譯,Bernard F. Dick著,《電影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7年。
孫秀蕙譯,Wim Wenders著,《溫德斯論電影》,台北:遠流,1993年。
沈台訓譯,凡松‧侯杰著,《喜歡與討厭美國的100個理由》,台北:玉山社,2007年。
吳昌杰譯,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美國》,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
焦雄屏等譯,Louis Giannetti著,《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李斯,《垮掉的一代》,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柏忠言編著,《西方社會病》,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六十年代美國文化》,上海:上海外語
教育出版社,1985年。
林淑琴譯,Michelangelo Antonioni著,《一個導演的故事》,台北:遠流,1991年。
吳貞儀譯,Bob Dylan著,《搖滾記》,台北:大塊,2006年。
文楚安,《垮掉一代及其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秦小夢,《當代美國文學概述及作品選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年,第10版。
何樹、李培峰,《追夢美國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愛默生,《自然沈思錄》,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
丹尼爾‧霍夫曼主編,《當代美國文學》,北京: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
1984年。
黃鐵池,《當代美國小說研究》,北京:學林出版社,2000年。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
傑克‧凱魯亞克著,梁永安譯,《旅途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
趙一凡等譯,丹尼爾‧貝爾著,《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
1989年。
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
邵重、金莉譯,艾倫‧特拉登堡著,《美國的公司化----鍍金時代的文化與社會》,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90年。
許綬南譯,大衛‧伯納(David Burner)著,《60年代》,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齊隆壬,《電影沈思集---風潮‧結構與批評》,台北:圓神出版社, 1987年。
宋偉航譯,莫林格(J.R. Moehringer)著,《溫柔酒吧》,台北:遠流出版,2007年。
王文斌譯,愛德華‧蘇賈著,《後現代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韓良憶譯,Kathe Geist著,《溫德斯的旅程》,台北:遠流,1993年。
徐子超譯,大衛‧布魯克斯著,《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台北:遠流,2001年。
二、 外文書目
Allen Ginsberg, Early Fifties and Early sixties, New York: Grove, 1977.
Charles Reich, The Greening of American,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76.
David V le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Hoinrich Strauman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James Miller, Democracy Is in the Stree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John Clellon Holmes, This is the Beat Generation,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52.
Kostas Myrsiades, The Beat Generation Critical Essays,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2002.
Lawrence M. Buskir, William A. Strauss, Chance and Circumstance:The Draft, the War and the Vietnam Genera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8.
Lewis Peter, The Fifties, New York: J.B. Lipincott, 1978.
Lipton Lawrence, The Holy Barbarians, New York: Julian Messner, 1959.
Paul Monaco, The sixties: 1960—196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Robert Philpot. Fort Worth Star-Telegram, Texas, Robert Philpot column:
Road -movies documentary spins wheels》,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News. Washington: May 29, 2006.
Sinclair J,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Stanley Soloman, Beyond Formula: American Film Genres, New York, 1976.
Steven Cohan, Ina Rae Hark, The Road Movie Book, published by Routledge, London, 1997.
Thomas Newhouse, The Beat Generation and the Popular Novel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70, Jefferson: Mcfarland & Company, Inc., Publishers, 2000.
Wade Clark Roof, A Generation of Seekers: The Spiritual Journeys of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New York: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3.
三、 期刊、雜誌
陳雨航,〈一個關於逃避和面對的問題--臺灣公路電影《單車上路》:青春無悔,繼續上路〉,《聯合文學》,2006年。梁志遠,〈就是電影--兩大影展兩部情色公路電影的較勁〉,《世界電影》420期,2003年。王文莉,〈美國派與公路電影綜合版--「你他媽的也是」墨西哥海灘徹底性解放〉,《博覽家雜誌》129期,2002年。邵培仁、方玲玲著,〈流動的景觀-媒介地理學視野下公路電影的地理再現〉,《當代電影》2006年,第6期。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1999年,5月。李君如、彭盛裕,〈境外之鏡:自旅行文本中探索主體的心理投射〉,《人
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6年,3月。
劉惠玲、陳召榮,〈《舊約》中流浪母題的故事原型〉,2006年2月,第27
卷第2期。
陳召榮、趙燕燕,〈荷馬傳統:西方文學流浪母題的文學淵源〉,《伊犁師範
學院學報》,2006年6 月,第2期。
雪風、Hikers、合肥虫、白螞蟻、愣娃、寒江雪,〈我們的病與希望---公路
電影全紀錄〉,《印刻文學生活誌INK》,2005年,6月號。
徐畔,〈美國垮掉一代青年亞文化態文學之解析〉,《綏化學院學報》,2006
年,第26卷,第2期。
侯阿丹,〈重新解讀作為文化思潮的垮掉的一代〉,《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院
報》,2005年3月。
呂慶廣,〈當代資本主義內部的反叛與修復機制〉,《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
趙梅,〈美國反文化運動探源〉,《美國研究》,2000年,第1期。
威廉‧曼徹斯特,《1932-1972年美國實錄(光榮與夢想)》,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卷。
張桂華,〈社會文化變遷的表徵------美國60年代學生運動研究之一〉,《當
代青年研究》,1987年。
保羅‧施拉德,〈黑色電影札記〉,《電影評論》,1972年,第八卷,第1期。
王志成,〈公路電影上路吧〉,《誠品好讀月報》2000年7月。林蔓繻、王怡之採訪,王怡之整理,〈不斷移動的公路電影-導演李志薔〉,《劇作家雜誌》,第3期,2006年10月。
文楚安,〈「垮掉的一代」、凱魯亞克和《在路上》〉,《當代文壇》,2000年。
四、 網站
「HankWriters」: http://www.hackwriters.com。(2007年5月)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2089/。(2007年7月)
柏克萊大學圖書館: http://www.lib.berkeley.edu/MRC/roadmoviesbib.html。(2006年12月)
國立中央大學電影研究中心: http://www.ncu.edu.tw/~eng/FilmCenter/fsc_into.htm。(2007年7月)
台灣電影筆記: http://movie.cca.gov.tw/。(2007年8月)
《情迷好萊塢》: http://msn.mtime.com/group/lovehollywood/。(2007年8月)
溫德斯官方網站: http://www.wim-wenders.com/index.htm。(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