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統計資料 內政部 〈中華民國臺閩地區人口統計〉,1991-1998。 內政部戶政司國籍課 〈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人數統計(為國人之妻)〉,1991-1998。 內政部警政署外事科 〈臺閩地區現持有外僑居留證之外僑配偶人數統計〉,1999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核發國人東南亞各國籍配偶簽證數量統計〉,1998-1999年2月。 社頭戶政事務所 〈社頭鄉人口統計〉,1991-1997。 2. 報章資料 古秀如 〈美濃學堂〉,《中國時報》,1996.6.5,版32。 余雪蘭 〈印尼新娘為臺灣印尼男女牽紅線〉,《自由時報》,1993.10.30。 李季光〈最遲九月,外籍新娘可申請永久居留〉,《自由時報》,1999.5.15。 林若雩 〈南洋新娘、千里姻緣〉,《中國時報》,1995.11.12,版17。 洪茗馨 〈面對婚暴,外籍新娘處境堪憐〉,《中國時報》,1998.3.31,版19。 洪茗馨 〈暴力打碎鴛鴦夢,外籍新娘問題多〉,《中國時報》,1998.2.24,版18。 夏曉鵑 〈在美濃外籍新娘面前,一個客觀主義死亡的過程〉,《聯合報》,1997.3.18,版41。 夏曉鵑 〈誰對外籍新娘施暴〉,《中國時報》,1998.4.27,版37。 孫蓉華 〈溝通不易常挨揍,外籍新娘多辛酸〉,《聯合報》,1998.11.19,版20。 廖彩伶 〈外籍新娘不是別人,臺灣老公組聯誼會〉,《自由時報》,1999.2.10,版14。 盧美杏 〈台灣兒郎海外討親記〉,《中國時報》,1996.6.4,版32。 3. 中文參考資料 Argyle, Michael & Monika Henderson(苗延威譯) 1996 《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巨流。 Argyle, Michael(王文秀、陸洛譯) 1997 《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巨流。 DeVito , Joseph A.(沈慧聲譯) 1999 《人際傳播》,台北:揚智。 Goode, William J. (魏章玲譯) 1988《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頁73-111。 Goodman, Norman(陽琪、陽琬譯) 1995 《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Heer, David M.(陳哲喜譯) 1982 《人口遷移》,台灣省公共衛生所,頁68-77。 Kellaghan, Thomas(吳國淳譯) 1996 《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Pieke, Frank N.(莊國土譯) 1992 《荷蘭華人的社會地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宏仁 1999 〈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大社會學系。 王甫昌 1993a 〈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和形式初探〉,《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頁43-96。 王甫昌 1993b〈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53-100。 王洪文 1988《地理思想》,台北:明文。 王維林 1982《中外社會問題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 朱岑樓 1977《家庭與婚姻名詞解釋》,作者自印。 朱瑞玲 1999〈「面子」壓力及其因應行為〉,楊國樞、黃光國編,《中國人的心理及行為》,頁135-176,台北:桂冠。 余德慧 1987《中國人的愛情觀─情感與擇偶》,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 1991〈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及其分析〉,楊中芳、高尚人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頁291-262,台北:遠流。 吳鈞 1992《越南歷史》,台北:自由僑生雜誌社。 吳豪哲、陳憲明 1988〈人口遷移理論與實證研究〉,《中等教育39(2) 》,頁89-95。 吳賽樂 1998〈鄉村工業仍存在於台灣嗎?〉,《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8》。 呂美玉 1996《龜山島的人口遷移與環境調適之研究》,文大地研所博論。 李亦園 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李茂興、徐偉傑 1998《社會學:全球化的觀點》,台北:弘智。 李紹榮、蔡文輝 1984《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沈英名 1988〈泰國華僑概況〉,華僑協會總會主編,《海外華人青少年叢書》,台北:正中。 沈英名 1988〈越南華僑概況〉,華僑協會總會主編,《海外華人青少年叢書》,台北:正中。 周麗端等 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縣:空大。 林美容 1989《人類學與台灣》,台北:稻鄉。 林振春 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金耀基 1988〈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及行為》,頁75-104,台北:桂冠。 姜蘭虹、林綱偉 1987〈臺灣雅美族的人口成長及移動之初步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5》,頁23-33。 姜蘭虹等 1998〈當代華人的海外移民〉,《跨世紀台灣的人口與相關現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人口學會,頁63-85。 胡台麗 1985〈台灣農村工業化對婦女地位的影響〉,《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大人口研究中心,頁339-353。 胡台麗 1990〈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頁107-132。 唐文慧、蔡雅玉 1999〈全球化下的台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大社會學系。 夏曉鵑 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頁10-21。 孫武彥 1990《人類社會學》,台北:三民。 孫得雄、張明正 1987《人口學與家庭計畫》,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高淑貴 1996《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 涂肇慶 1995〈中國大陸1980年代中之後人口遷移情況〉,《海峽兩岸人口現象的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大人口研究中心。 涂肇慶、陳寬政 1988〈調節生育與國際移民:未來台灣人口變遷的兩個關鍵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刊 1(1) 》,頁77-98。 張貴英 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頁37-39。 莊英章 1985〈家族結構與生育模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頁63-90。 莊英章 1994《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連玉龍 1990《阿美族漁村人口遷移及其影響─以台東縣成功鎮之填和基隆市八尺門為例》,台灣師大地研所碩論。 郭湘章 1966《東南亞之華僑》,國立編譯館。 陳正和 1998《總體社會變遷與發展─次級領域之研究與應用》,台北,時英。 陳志明 1990〈華裔和族群關係的研究─從若干族群關係的經濟理論談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頁1-26。 陳明男 1990《兒童發展》,台北市:渤海堂。 陳俊全、楊文山 1994〈台灣工資之性別差異與分解:一個社會學的分析〉,《法商學報 29》,頁307-331。 陳茂泰 1993〈台灣原住民原住民的族群標幟與政治參與〉,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161-186。 陳惠雯 1999《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縣,博揚。 傅仰止 1994〈台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頁35-87。 彭懷真 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黃光國 1991〈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楊中芳、高尚人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頁149-192,台北:遠流。 楊中芳 1989〈試論中國人的道德發展:一各自發性的觀點〉,楊國樞和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頁1-47,台北:桂冠。 楊吉通 1992《團體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楊宗惠 1999〈人口移動〉,王秋原主編,《高中地理第一冊》,台北:東華。 楊國樞、葉光輝 1991〈孝道的心理學研究:理論、方法及發現〉,楊中芳、高尚人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頁193-250,台北:遠流。 楊懋春 1973《中國近百年來社會制度的變遷》,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葉明華、楊國樞 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3》,頁169-225。 詹宏志 1986《趨勢索隱》,台北,遠流。 廖正宏 1985 《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正宏 1987〈台灣地區人口遷移研究的方向〉,《台灣地區人口遷移、分佈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口學會,頁294-296。 廖正宏、蔡宏進 1987《人口學》,台北:巨流。 劉必權 1996《世界列國誌─越南、柬埔寨、寮國》,台北縣:川流。 劉清榕 1976〈台灣鄉村結構中之農家主婦〉,《台銀季刊27(2) 》,頁216-238。 劉寶齡 2000《欲走還留?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之轉化》,台灣師大地研所碩論。 蔡明璋 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巨流。 蕭淑美 1996《東南亞‧大洋洲/放眼新世界(2)》,台北:錦繡。 蕭新煌 1990《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28-113。 賴芳玫 1999《地圖中呈現時間方式之探討》,台灣師大地研所碩論。 賴錦慧 1998〈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女性主義與台灣社會的關係:社會學的觀點學術研討會》,頁1-21。 謝高橋 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 謝高橋 1991《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行政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謝繼昌 1984〈中國家庭在現代化中的角色〉,《考古人類學刊44》,頁1-13。 瞿海源 1984〈勞力市場與出身對成就之影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3》,頁133-153。 蘇清朝 1986《台灣四大都會區人口遷移與社會調適之研究》,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 4. 英文參考資料 Alejandro, Portes 1984“The Rise of Ethnicity: Determinants of Ethnic Perceptions Among Cuban Exiles in Miami”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3),pp.383-397. Botev, Nikolai 1994“Where east meets west: Ethnic intermarriage in the former Yugoslavia,1962-1989”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pp.461-480. del Rosario, Virginia O. 1994 Lifting the Smoke Screen: Dynamics of Mail-Order Bride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The Hague. Ph.D.Dissertation。 Fan, C. Cindy & Youqin Huang 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 Female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A.A.G 88(2),pp.227-251。 Gordon, Albert I. 1964 Intermarriage: Interfaith, Interracial, Interethic, Boston Press. Heer, David M. 1974“The Prevalence of Black-White 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1960 and 1970”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6,pp.246-258. Hsia, Hsiao-Chuan 1997 Selfing and Othering in the “Foreign Bride”phenomenon-A study of class,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he transnational marriage between Taiwan men and Indonesian women, University of Florida, Ph.D.Dissertation. Kitano, Harry H.L. et al. 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pp.179-190. Labov, Teresa & Jerry A. Jacobs 1986“Intermarriage in Hawaii, 1950-1983”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pp.79-88. Lee, Everett S. 1966“A Theory of Migration”Demography 3(1),pp.45-57。 Lewis, G.J. 1982 Human Migration :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London: Croom Helm. Margolin,L. & White,L. 1987“The Continuing Role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Marriag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pp.21-27。 McGlinn, Lawrence 1996“ Power networks and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in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1(4),pp.430-445。 Monahan, Thomas P. 1970“Interracial Marriage:Date for Philadelphia and Pennsylavnia”Demography 7(3),pp.287-298. Oppenheimer,Valerie K. et al. 1997“Men 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Marriage Timing During a period of Rising Inequality”Demography 34(3), pp.311-330。 Qian, Zhenchao 1997“Breaking the Racial Barriers:Variations in Interracial Marriage Between 1980 and 1990”Demography 34(2), pp.263-276。 Sauvy,Alfred 1966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New York:Basic Books Inc. White,Paul D.P. & Robert Woods 1980 The Geographical Impact of Migration , London : Longman Yogev, Abraham & Haia Jamshy 1983 “Children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in Israeli Schools: Are They Marginal?”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pp.965-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