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先依朝代先後,再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漢﹞班固:《白虎通》,收入《百部叢書集成 三三 抱經堂叢書 第四函》,台北縣:藝文出版社,196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收入《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下)(全三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全12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73年。
﹝唐﹞宋若莘:《女論語》,收入《諸子集成》(續編十),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全三十四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宋﹞徐大焯:《燼餘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第十冊),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年。
﹝宋﹞張詠:《乖崖先生文集》(全四冊),收入《景印四部善本叢刊》(第一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彭汝礪:《鄱陽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楊億口述、黃鑑筆錄、宋庠整理:《楊文公談苑》,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劉敞:《公是集》(全五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全二冊),台北市:世界書局,1991年。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76年。
﹝宋﹞謝維新:《合璧事類備要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四六‧類書類》,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與﹝宋﹞皇都風月主人《綠窗新話》合刊,台北市:世界書局,1975年。
﹝宋﹞蘇頌:《蘇魏公文集附魏公譚訓》,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
﹝元﹞脫脫:《宋史》(全四十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77年。
﹝元﹞脫脫:《遼史》(全三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收入《四部叢刊三編‧子部》,上海市:上海書店,
1985年.
﹝明﹞不著撰人、湯顯祖評、研石山樵訂正:《新鐫玉茗堂批點按鑑參補北宋志傳》,清初翻印明萬曆間刊本。(微卷形式)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明﹞秦淮墨客:《鐫出像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十五編‧南北宋演義專輯》,台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熊大木:《南北宋志傳》,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十五編‧南北宋演義專輯》,台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熊大木:《新刻出像補訂參采史錄南北宋史傳通俗演義題評》,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十五編‧南北宋演義專輯》,台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臧晉叔:《元曲選》,台北市:正文書局,1970年。
﹝明﹞趙元度輯:《孤本元明雜劇》(全五冊),台南市:平平出版社,1974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一一三0‧子部‧雜家》,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入《百部叢書集成 100 金陵叢刻 第一函》,台北市:藝文出版社,1967年。
﹝清﹞小瑯環主人:《五虎平南後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王先謙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
﹝清﹞李雨堂:《萬花樓演義》,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三批),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五編),台北市:新興書局,1988年。
﹝清﹞董含:《三岡識略》,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肆輯‧貳拾玖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昭代簫韶》(全二十冊),上海市 : 中華書局,1964年。
﹝清﹞《五虎平西前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二批),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平閩全傳》,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說呼全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二、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1993年。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平:《明清小說傳播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台北市:盤庚出版社,1977年。
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上海市:上海書店,1991年。
王景琳、徐陶主編:《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年。
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編輯:《京劇彙編》,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62年。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臣敏慧校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市:久大出版社,1991年。
白海珍、汪帆:《文化精神與小說觀念──中西小說觀念的比較》,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山主編:《三教九流大觀》,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金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侯忠義:《明代小說輯刊》,成都市:巴蜀書社,1995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市:巴蜀書社,1999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全四冊),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皋于厚:《明清小說的文化審視》,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4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編:《劇本研讀》(全六冊),台北市: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6年。
常征:《楊家將史事考》,天津市:新華書店,1980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台北市:明文書局,1982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年。
葉國慶:《平閩十八洞研究》,漳州市:福建噓風社,1936年。
劉文英:《夢與中國文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逸生:《神魔國探奇》,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
劉錫誠:《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2年。
蕭登福:《道教與民俗》,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2002年。
譚正璧:《話本與古劇》,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香港:龍門書局,1977年。
顧歆藝:《楊家將與岳家軍系列小說》,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京劇曲譜集成》,北京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梁啟超講演集》,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家將研究資料》,台北市:天一出版社,1982年。
《戲考大全》,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年。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專書論文
朱鳳玉:〈《敦煌變文「王昭君變文」『明妃傳』の研究》評介──兼論敦煌變文「故事研究」之發展〉,收入《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下冊)(全二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年。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收入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余嘉錫:〈楊家將故事考信錄〉,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下冊)(全二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63年。
李亦園:〈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圖騰神話研究〉,收入《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縣:立緖出版社,1998年。
李裕民:〈楊家將史事新考〉,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裕民:〈楊家將新考三題〉,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華斌:〈略談楊家將故事的歷史衍變〉,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華斌:〈楊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收入周華斌:《中國戲劇史論考》,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周華斌:〈關於《楊家將演義》的版本和作者〉,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曉薇:〈《東遊記》天門陣故事抄襲《楊家府演義》考辨〉,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保淳:〈巾幗戰陣議招親──古典小說中的女將〉,收入《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市:里仁書局,2003年。
唐翼明:〈重讀《楊家將》─試論有關作者、版本諸問題〉,收入《古典今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夏志清:〈戰爭小說初論〉,收入《愛情‧社會‧小說》,台北市:純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孫旭、張平仁:〈《楊家府演義》與《北宋志傳》考論〉,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秉愉:〈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市: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徐朔方:〈元明兩代的楊家將戲曲和小說〉,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柴俊為:〈論清代地方戲曲對傳統楊家將故事的革新〉,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馬力 :〈《南北宋志傳》與楊家將小說〉,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汝衡:〈楊家將──從民間說唱到戲曲演出〉,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收入《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市:東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章太炎:〈中華民國解〉,《太炎文録初編二‧別錄卷一》,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文集叢刊》(第一編),台中市:文昕閣圖書公司,2008年。
楊芷華:〈元明楊家將雜劇考略〉,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芷華:〈宋代評話中的楊家將故事〉,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芷華:〈金院本《打王樞密爨》考〉,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景深:〈《楊家府》與《宋傳續集》〉,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齊裕崐:〈楊家將系統的小說〉,收入《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
劉家和:〈論先秦時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收入《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聯合報出版,1995年。
蔡連衛:〈楊業入宋考〉,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鄭騫 :〈楊家將故事考史證俗〉,收入《景午叢編》(下編)(全二冊),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顧全芳:〈楊家將研究質疑〉,收入蔡向升、杜雪梅:《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龔鵬程:〈傳統天命思想在中國小說裡的運用〉,收入《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二)期刊論文
王友輝:〈從古代到現代──談《探母》的衝突形式〉,《復興劇藝學刊》1999年第26期,1999年1月。王瑞來:〈將錯就錯:宋代士大夫原道略說──以范仲淹的君臣關係論為中心的考察〉,《學術月刊》2009年第41卷第4期,2009年4月。
田富軍:〈論古代文學中「女強男弱」現象的心理成因〉,《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21卷第2期,2003年2月。
何冠環:〈論宋太宗朝武將之黨爭〉,《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5年第4期(總35),1995年。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與傳播〉,《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2000年。
李嚴冬:〈政治文明與「華夷之辨」〉,《遼寧大學學報》2004年第32卷第2期,2004年2月。
卓美惠:〈明代楊家將小說中神怪內容的探討──以「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為範圍〉,《元培學報》2000年第7期,2000年12月。卓美惠:〈傳統中國宿命系統下的英雄圖像──以明代《楊家將演義》為中心的省思〉,《通識研究集刊》2005年第7期,2005年6月。松浦智子:〈關於楊家將五郎為僧故事的考察〉,《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4期(總94),2009年4月。
姜堯:〈試論《楊家將演義》作者的女性意識〉,《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05年9月。
宦書亮:〈《三國演義》涉夢情節中的占夢範型探析〉,《作品研究》2009年第12期,2009年6月。
張其凡:〈楊業之死發覆〉,《史學月刊》2008年第5期,2008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陣前招親」情節之運用探析〉,《國文學報》2006年第1期,2004年12月。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中主要英雄的塑造探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2007年2月。張清發:〈通俗小說中的戰爭書寫──以家將小說中的「佈陣、破陣」為論〉,《國文學報》2006年第5期,2006年12月。張清發:〈楊家將故事的演化與流傳探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2006年第13期,2006年12月。張雙志:〈文化的自身認同──傳統華夷之辨的文化解讀〉,《天府新論》2007年第2期,2007年。
曾良:〈評《楊家府演義》的嶄新婦女觀〉,《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總50),1997年。
楊建宏:〈略論楊門男將演變成楊門女將的文化意蘊〉,《長沙大學學報》2004年第18卷第1期,2004年3月。
裴效維:〈楊家將故事的產生與嬗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1卷第1期,2005年1月。
蔣竹山:〈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炮之術「陰門陣」再探〉,《新史學》1999年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蔣勳:〈談《四郎探母》──不可言說的心事〉,《復興劇藝學刊》1999年第26期,1999年1月。
羅宗濤:〈章回小說中的小將和女將〉,《逢甲中文學報》1991年第1期,1991年11月。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博士論文
李孟君:《楊家將戲曲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蔡連衛:《「楊家將」小說傳播研究》,山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二)碩士論文
卓美惠:《明代楊家將小說研究 ─ 以《楊家將演義》和《北宋志傳》為範圍》,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常毅:《元明時期楊家將戲曲小說研究》,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俐雯:《八仙故事淵源考述》,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管斌:《楊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上海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文女:《英雄傳奇小說中的女將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韓藝通:《楊家將故事中的楊門女將形象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