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紋夜盜在實驗室中所建立之棲群,自一九八三年開始大規模發生微孢子蟲病之流行 後,經常造成市內無法累代飼育,對於以該蟲為材料之實驗進行影響頗鉅。利用超薄 切片技術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以微孢子蟲在斜紋夜盜體內生活史之發生及其超微構 造,根據其生活史之二型性及孢子內極質之多型性,鑑定此種微孢子蟲為一新種,命 名為Nosema spodoptera n. sp.,並且也釐清其與過去曾經感染人類之微孢子蟲,彼 此間互為同種之可能性。 在微孢子蟲病原性測定上,將斜紋夜盜幼蟲個別飼育並將感染之孢子定量化,發現孢 子感染劑量與一、二齡幼蟲死亡並無顯著相關性,一齡幼蟲在十個孢子感染劑量下即 能引起高達50%之矯正死亡率,將感染劑量提高十萬倍其矯正死亡率也只有57% 。二齡幼蟲在高劑量( 孢子)感染雖有較高之死亡率,但矯正死亡率也未超過60 %。對三齡幼蟲而言,其半數致死劑量為1.78× 至5.04× 個孢子。一至 三幼齡蟲感染後,其死亡主要發生在第三四天。四至六齡幼蟲,高劑量之孢子感染對 其幼蟲並無明顯之致死作用,但可影響其化蛹、羽化。對四齡及五齡幼蟲而言,孢子 劑量與化蛹率間有負相關之趨勢,在 至 孢子劑量處理下,四齡幼蟲之平均化蛹率 在60%以下,1000個孢子是關鍵劑量,超過這個劑量1000倍(即 個孢子 ),對化蛹率之影響與 之劑量並無顥著差異。但1000個孢子在感染五齡幼蟲時 ,其化蛹率在70%以上。於較高劑量的感染( 個孢子),其化蛹率仍可達60% ,顯然愈老熟之幼蟲,孢子劑量對其化蛹之影響愈少。在六齡幼蟲感染試驗時尤其顯 著, 個孢子處理時,其化蛹率仍可高達82%。在相同的感染劑下,四齡幼蟲於感 染後其蛹之羽化率較五齡幼蟲為高,此種結果說明了愈老熟之幼蟲在被微孢子蟲感染 後,雖然對化蛹之影響減少,但在蛹體中微孢子蟲仍持續了其病原性,因而導致五齡 幼蟲經過化蛹階段,其羽化率反較四齡為低。 不同性別斜紋;夜盜幼蟲對於微孢子蟲感受性之比較,以幼蟲所化之雌雄蛹數做為評 估之標準,結困發現四、五齡幼蟲於感染後,雌蛹與雄蛹之比例約為1:1,但在微 孢子蟲經卵傳播之幼蟲與二齡幼蟲被感染後,其雌蛹與雄蛹之比約為1:2,而對照 組別為0.98:1,顯然初齡與二齡之雌性幼蟲,對微孢子蟲具有較高之感受性, 因而發生較高之死亡率。微孢子蟲感染後對成蟲之影響,與對照組比較,其產卵前期 、產卵期與成蟲壽命均有延長之趨勢,但對產卵量並無影響,卵之孵化率在超過3. 21× 之微孢子蟲感染劑量處理下,均無法孵化,隨著處理劑量之減少,其孵化率 則遞增,但在最低之感染劑量32個孢子處理時,其孵化率也只有56%,與對照組 之94%比較,仍有極顯著差異。且孵化後之幼蟲,在最低感染劑量32個孢子處理 時,可高達69%之高感染率,可見微孢子蟲N. spodoptera n. sp.在斜紋夜盜棲群 中垂直傳播之重要性。 以15%福馬林進行感染卵之表面消毒,發現微孢子蟲垂直傳播之途徑,主要是發生 在經卵傳播,經由被感染雄成蟲、雌成蟲與健之雌、雄成蟲之配對試驗中,發現雄成 蟲於交配之過程中也具有傳播微孢子蟲之可能,感染之途徑發生在附卵傳播上。被微 孢子蟲垂直傳播感染之幼蟲,發育速率顯著被延滯,且多數幼蟲於前三齡發生死亡。 成蟲經口感染微孢子蟲,可影響其產卵前期與產卵期,但不致造成後代幼蟲之感染。 微孢子蟲孢子在幼蟲體內之增殖,呈典型之對數生長曲線,在經口怠染之三齡幼蟲, 2.54× 與2.54× 兩種孢子感染劑量,其延滯期、對數增殖期與休止期和 體腔微量注射之感染方式略有不同,每蟲體內最後所增殖之孢子蟲數,最高可達 個 孢子。以不同齡期幼蟲於經口感染不同孢子劑量後,孢子產生之最大能力來考量未來 以斜紋夜盜寄主大量生產孢子之可行性,結果發現一齡幼蟲感染後,每克單位體重所 增殖之孢子數最多,且感3染之劑量與孢子增殖數呈正相關。但在二、三齡幼蟲並無 此種相關性,但每克單位蟲體重所增殖之孢子數均可達 個孢子以上。就四齡幼蟲而 言,被感染之幼蟲體每克單位體重內只能增殖 個孢子,顯然微孢子蟲在四齡幼蟲體 內之增殖受到了明顯之抑制。雖然一齡幼蟲在高憑染劑量下每克單位體重能增殖產生 最大之孢子數,但由於蟲體發育明顯受阻且易導致死亡,在經濟前提之權衡下,應以 三齡幼蟲感染1.20× 孢子之處理在大量回收孢子能得到最多之孢子,於感染第 十二日後每蟲所回收之孢子產量為6.5× 個孢子。在垂直感染之幼蟲,其每克單 位體重所增殖之孢子數較一齡幼蟲當代感染為少,且前者發育至三、四、五、六齡其 體內所增殖之孢子數彼此間並無顥著差異。 以間接螢光抗體技術應用於微孢子蟲N. spodoptera n. sp.生活史之檢測,非常容易 發現孢子與極絲之存在,雖然裂殖體、母孢子與子囊孢子也有螢光之產生,但難以辨 別其異同,由伸出極絲之孢子中,在相同之放大倍率下可見孢子大小具有顯著差異, 與對照組之組織抹片比較,經由螢光反應強弱之差異與極絲之存在,在罹病斜紋夜盜 棲群微孢子蟲病早期偵測及田間疫病調查上,仍具有其應用之價值。
|